张延龙, 王明哲, 廖永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稻米产业化: 基于2 225家稻米企业的监测数据[J]. 改革, 2022(11): 119-129.
徐亚东, 张应良. 新征程中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深刻内涵与关键举措[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4): 95-103.
唐宗焜. 合作社功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 经济研究, 2007, 42(12): 11-23.
JAYNE T S, MATHER D, MGHENYI E. Principal Challenges Confronting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nsub-Saharan Africa[J]. World Development, 2010, 38(10): 1384-1398. doi: 10.1016/j.worlddev.2010.06.002
徐旭初, 吴彬. 合作社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吗?[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1): 80-95.
刘同山, 苑鹏. 农民合作社是有效的益贫组织吗?[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5): 39-54.
张晓山.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 管理世界, 2009, 25(5): 89-96.
MA W L, ABDULAI A, GOETZ R.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and Investment in Organic Soil Amendments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in China[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18, 100(2): 502-520. doi: 10.1093/ajae/aax079
杨丹, 刘自敏. 农户专用性投资、农社关系与合作社增收效应[J]. 中国农村经济, 2017(5): 45-57.
廖小静, 应瑞瑶, 邓衡山, 等. 收入效应与利益分配: 农民合作效果研究——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角色农户受益差异的实证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6(5): 30-42.
秦愚, 苗彤彤.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性[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4): 4-13, 110.
郭熙保, 吴方. 参加合作社能提高家庭农场生产技术效率吗?[J]. 社会科学战线, 2022(1): 66-79.
徐亚东, 张应良. 农村集体经济增长的理论条件、现实约束与政策启示[J]. 农村经济, 2022(10): 1-9.
张永强, 张晓飞, 高延雷, 等. 合作社中"大农吃小农"的博弈研究[J]. 运筹与管理, 2017, 26(8): 54-58.
郑风田, 崔梦怡, 郭宇桥, 等. 家庭农场领办合作社对农场绩效的影响——基于全国556个家庭农场两期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22(5): 80-103.
文婷, 张应良. 土地股份合作社内部能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吗?[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1): 52-60.
张兰, 李炜, 刘子铭, 等. 农地股份合作社治理机制对社员收入和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10): 108-116.
周振, 孔祥智. 盈余分配方式对农民合作社经营绩效的影响——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15(5): 19-30.
邓衡山, 王文烂. 合作社的本质规定与现实检视——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农民合作社?[J]. 中国农村经济, 2014(7): 15-26, 38.
廖小静, 邓衡山, 沈贵银. 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2): 148-158.
郭庆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成长的制度供给[J]. 中国农村经济, 2013(4): 4-11.
徐亚东, 张应良.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学理阐释: 基于资源配置视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3(4): 1-13.
赵晓峰, 邢成举. 农民合作社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16, 37(4): 23-29, 110.
邹洋, 王庆斌, 季荣妹. 农户加入合作社的收入效应和资产效应——基于CHIP数据的实证研究[J]. 财经论丛, 2021(11): 13-24.
高思涵, 鄢伟波. 家庭农场加入合作社的行为特征与增收效应——基于网络组织的视角[J]. 中国农村经济, 2023(6): 161-184.
朱哲毅, 邓衡山, 应瑞瑶. 价格谈判、质量控制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购买服务[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7): 48-58.
刘俊文. 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农户收入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山东、贵州两省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 2017(2): 44-55.
郭露, 刘梨进. 农民合作社、贫困脆弱性与贫困阻断[J]. 农业技术经济, 2023(6): 129-144.
罗千峰, 罗增海. 合作社再组织化的实现路径与增效机制——基于青海省三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的案例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22(1): 91-106.
苏毅清, 秦明, 王亚华. 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土地流转对农村集体行动能力的影响——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36(7): 185-198.
李江一, 秦范. 如何破解农地流转的需求困境?——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例[J]. 管理世界, 2022, 38(2): 84-99, 6.
邵科, 徐旭初. 合作社社员参与: 概念、角色与行为特征[J]. 经济学家, 2013(1): 85-92.
温涛, 王小华, 杨丹, 等. 新形势下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特征、利益机制及决策效果[J]. 管理世界, 2015, 31(7): 82-97.
龚燕玲, 张应良.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对粮食产能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4): 175-190.
伊藤顺一, 包宗顺, 苏群.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济效果分析——以南京市西瓜合作社为例[J]. 中国农村观察, 2011(5): 2-13, 95.
朋文欢, 黄祖辉, 傅琳琳. 农户分化对合作社长效减贫效应的影响与政策启示[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52(10): 31-46.
李想. 农民合作社技术扶贫的福利效应研究——基于江西省调研数据的实证[J]. 农业技术经济, 2020(5): 119-129.
LOKSHIN M, SAJAIA Z.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of 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 Models[J]. The Stata Journal: Promoting Communications on Statistics and Stata, 2004, 4(3): 282-289.
黄祖辉, 扶玉枝, 徐旭初.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7): 4-13, 62.
崔宝玉, 徐英婷, 简鹏.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率测度与改进"悖论"[J]. 中国农村经济, 2016(1): 69-82.
李宁, 周琦宇, 汪险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角色转变研究: 以农机服务对农地经营规模的影响为切入点[J]. 中国农村经济, 2020(7): 40-58.
刘昊龙, 刘钰洲. 农地流转、合作经营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J]. 东岳论丛, 2022, 43(10): 125-134.
黄枫, 孙世龙. 让市场配置农地资源: 劳动力转移与农地使用权市场发育[J]. 管理世界, 2015, 31(7): 71-81.
张益丰, 孙运兴. "空壳" 合作社的形成与合作社异化的机理及纠偏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41(8): 103-114.
刘同山. 农民合作社的幸福效应: 基于ESR模型的计量分析[J]. 中国农村观察, 2017(4): 32-42.
应瑞瑶, 朱哲毅, 徐志刚.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什么选择"不规范"[J]. 农业经济问题, 2017, 38(11): 4-13, 110.
朋文欢, 黄祖辉.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助于提高农户收入吗?——基于内生转换模型和合作社服务功能的考察[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4): 57-66.
肖瑶, 张小雪, 樊嘉琦, 等. 石家庄市栾城区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的关系[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9, 24(2): 172-182.
张忠明, 钱文荣. 农户土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实证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8): 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