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胜. 竞争的德性及其在教育中的扩张[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1): 14-23.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2023-08-24]. |
鲁洁.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 引导生活的建构[J]. 教育研究, 2010(6): 3-8, 29. |
高德胜. 生活德育再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19. |
西恩·贝洛克. 具身认知: 身体如何影响思维和行为[M]. 李盼,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12): 11. |
俞晓婷, 高德胜. 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与自然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 92-98. |
章乐. 论德育课程中知识学习的定位与教学策略——兼论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知识的处理[J]. 课程·教材·教法, 2021(1): 84-90. |
王道俊, 郭文安. 教育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97-301. |
付钰. 中小学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 北京: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20: 74. |
倪玉琴. 课堂有"戏" 教学有效——教育戏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 教书育人, 2021(2): 34-35. |
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in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Anchor, 1959: 15. |
GOFFMAN E. Felicity's condi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3, 89(1)51-57. |
王晴锋. 欧文. 戈夫曼与情境互动论[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GOFFMAN E. Relations in public: microstudies of the public order[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71: 339. |
GOFFMAN E.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M]. NewYork: Free Press, 1963: 24. |
顾润生, 曹文兵. 以戏剧为载体的学校德育实践[J]. 江苏教育, 2020(95): 26-27. |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694. |
鲁洁.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3), 9-16, 37. |
陈光全. 小学德育课程的儿童观[J]. 思想理论教育, 2013(10): 51-54. |
LEVY J. Theatre and mor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997, 31(3): 65-75. |
张婧. 戏剧教育法中的"想象"逻辑在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 大理大学学报, 2021(1): 96-100. |
陈光全, 杨争林. 小学德育课程与教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246. |
詹艾斌, 姜昱珂. 狄德罗的理论诉求与当代儿童戏剧的发展[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2): 62-65. |
孔苏, 杨润东. 教育戏剧融入教师教育课程: 实践优势、组织实施与案例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6): 90-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