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1).
|
董史烈. 制度优势与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嵌入逻辑及其实践[J]. 中州学刊, 2021(6): 72-78. doi: 10.3969/j.issn.1003-0751.2021.06.013
|
叶冬娜. 国家治理体系视域下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探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6): 85-90.
|
张劲松. 去中心化: 政府生态治理能力的现代化[J]. 甘肃社会科学, 2016(1): 12-17.
|
杨永浦, 赵建军. 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旨趣、实践逻辑及核心策略[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20(4): 112-117.
|
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 人民日报, 2014-03-06(1).
|
沈佳文. 公共参与视角下的生态治理现代化转型[J]. 宁夏社会科学, 2015(3): 47-52.
|
欧阳康, 郭永珍. 论新时代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J]. 江苏社会科学, 2021(6): 26-33.
|
黄爱宝. 从生态政治的视角看节约型政府建设[J]. 江苏社会科学, 2006(2): 104-108. doi: 10.3969/j.issn.1003-8671.2006.02.019
|
周利敏. 社会脆弱性: 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 20-28. doi: 10.3969/j.issn.1001-4608-B.2012.04.003
|
龚天平, 饶婷. 习近平生态治理观的环境正义意蕴[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 5-14.
|
生态环境部. 2023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 (2024-06-05)[2024-06-05]. https://www.mee.gov.cn/hjzl/sthjzk/zghjzkgb/202406/P020240604551536165161.pdf.
|
环境保护部. 关于印发《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 (2008-09-27)[2024-06-05]. https://www.mee.gov.cn/gkml/hbb/bwj/200910/W020230202541194228270.pdf.
|
周利敏. 从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到社会建构主义——西方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比较启示[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29-35. doi: 10.3969/j.issn.1671-394X.2012.06.006
|
余敏江, 刘超. 生态治理中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智猪博弈"及其破解[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2): 147-152.
|
中办国办印发《指导意见》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N]. 人民日报, 2020-03-04(1).
|
唐皇凤, 王豪. 可控的韧性治理: 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模式选择[J]. 探索与争鸣, 2019(12): 53-62.
|
BOZZA A, ASPRONE D, MANFREDI G.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o quantify resilience of urban systems against disasters[J]. Natural hazards, 2015(3): 1729-1748.
|
邵亦文, 徐江. 城市韧性: 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2): 48-54.
|
HOLLING C S. 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1973(1): 1-23.
|
Resilience Alliance. Aboutresilience [EB/OL]. [2024-06-25]. https://www.resilience.org/about-resilience/.
|
WALKER B, HOLLING C S, CARPENTER S R, et al. 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 Ecology and society, 2004(2): 5.
|
王磊, 王青芸. 韧性治理: 后疫情时代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常态化治理路径[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6): 75-82.
|
蔡秋蓉, 叶继红. 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何以可能——适应性循环模型的视角[J]. 天府新论, 2021(4): 118-126.
|
耿步健, 葛琰芸.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内涵及意义[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5): 22-27.
|
习近平. 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求是, 2022(11): 4-9.
|
NELSON D R, ADGER W N, BROWN K.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Contributions of a resilience framework[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07(1): 395-419.
|
高恩新. 防御性、脆弱性与韧性: 城市安全管理的三重变奏[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11): 105-110.
|
史云贵, 孟群. 县域生态治理能力: 概念、要素与体系构建[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2): 5-13.
|
钟伟军. 有韧性的政府危机治理: 在不确定性中促进意义建构[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 96-106.
|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 新的现代性之路[M]. 张文杰, 何博闻,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8: 15.
|
习近平.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 求是, 2024(1): 4-9.
|
杨志军, 耿旭, 王若雪. 环境治理政策的工具偏好与路径优化——基于43个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276-283.
|
谭海波, 郭倚彤. 均衡与适配: 地方政府数字经济政策的文献量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偏好"的分析视角[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100-116.
|
王红梅, 王振杰. 环境治理政策工具比较和选择——以北京PM2.5治理为例[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8): 126-131.
|
姜晓萍, 李敏. 治理韧性: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维度与效度[J]. 行政论坛, 2022(3): 5-12.
|
钭晓东. 从"刚性规制"迈向"韧性治理": 环境风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变革[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2(5): 96-109.
|
欧阳静. 治理体系中的能动者结构: 县域的视角[J]. 文化纵横, 2019(2): 44-52.
|
李艳营, 叶继红. 乡村韧性治理的三重维度: 权力、制度、技术——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分析[J]. 湖湘论坛, 2022(6): 75-85.
|
吕德文. 治理技术如何适配国家机器——技术治理的运用场景及其限度[J]. 探索与争鸣, 2019(6): 59-67.
|
习近平. 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 求是, 2019(3): 4-19.
|
李宁, 李增元. 从碎片化到一体化跨区域生态治理转型研究[J]. 湖湘论坛, 2022(3): 96-106.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N]. 人民日报, 2017-05-28(1).
|
张静. 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视域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93-108.
|
黄蓉生.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论析[J]. 改革, 2015(1): 41-46.
|
杜辉. 论制度逻辑框架下环境治理模式之转换[J]. 法商研究, 2013(1): 69-76.
|
郭珉媛. 生态政府: 生态社会建设中政府改革的新向度[J]. 湖北社会科学, 2010(10): 45-47.
|
涂正革, 邓辉, 甘天琦. 公众参与中国环境治理的逻辑: 理论、实践和模式[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3): 49-61.
|
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23-07-19(1).
|
习近平.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J]. 求是, 2023(22): 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