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EB/OL]. (2021-07-08)[2024-03-0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和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报告2023发布[EB/OL]. (2024-01-31)[2024-02-0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401/t20240131_1113641.html.
|
教育部新闻办. 民生主题记者会上,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答问全记录[EB/OL]. (2024-03-09)[2024-03-10]. https://news.bjd.com.cn/2024/03/09/10716890.shtml.
|
顾小清, 宛平, 祝智庭. 元宇宙会是昙花一现吗?——"现象级"数智技术及其教育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1): 26-34.
|
李静, 刘蕾. 技术赋能的高等教育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 逻辑必然与实践机理[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8): 55-62.
|
苏慧丽, 张敬威. 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 智能时代教育的主体性危机与破解[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1): 12-20.
|
高东辉. 教育元宇宙: 技术风险与应对策略——基于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13): 3-9.
|
王竹立. 技术是如何改变教育的?——兼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J]. 电化教育研究, 2018(4): 5-11.
|
黄晓磊. 技术变革教育的逻辑、限度与路向[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12): 104-111.
|
谈松华. 党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决策过程及其深远影响[J]. 中国教育学刊, 2021(7): 1-5+15.
|
高书国. 教育强国视域下中国教育的变革之道——从工业教育时代步入智能教育时代的系统跃升[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1): 6-12.
|
郑永和, 王一岩. 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价值内涵、表征样态与推进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 : 118-126.
|
周东波, 赵帅, 肖明. 知识引导智能教育评价: 内涵、机制与路径[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3(4): 118-127.
|
李玉顺, 安欣, 代帅, 等. 数字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实践的反思[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3): 69-78.
|
靳玉乐, 张铭凯, 孟宪云. 信息技术时代的课程论发展[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4): 47-56.
|
马丁·海德格尔. 演讲与论文集[M]. 孙周兴,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16.
|
黄荣怀. 人工智能正加速教育变革: 现实挑战与应对举措[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6): 26-33.
|
贾开. 人工智能与算法治理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1): 17-22.
|
毛迎新, 谭维智. 数字媒介时代师生交互的特质嬗变、潜在风险与路向澄明[J]. 开放教育研究, 2022(5): 39-48.
|
陈志勇, 李霞. 颠覆性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境遇及实践超越[J]. 思想教育研究, 2022(9): 142-147.
|
鹿星南. "变"与"不变": 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变革的图景扫描与价值坚守[J]. 当代教育科学, 2022(11): 20-27.
|
张家军, 陈苗. 回归育人价值: 数字全景敞视下教育规训隐忧的消解路径[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1(4): 33-42.
|
ELLUL J.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4: 201.
|
刘济良, 马苗苗. 智能时代下教育的困境与坚守——基于生命哲学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21(20): 1-8.
|
李巧平. 从技术到艺术: 技术化教学的局限与超越[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2(6): 9-10.
|
李芒, 石君齐. 靠不住的诺言: 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J]. 开放教育研究, 2020(1): 14-20.
|
苏慧丽. 数字时代的绩效博弈: 教育焦虑与内卷的底层逻辑[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6): 51-59.
|
布莱恩·阿瑟.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 它是如何进化的[M]. 曹东溟, 王健, 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26.
|
国际技术教育协会. 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 黄军英, 等, 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9.
|
何顺超, 刘将. "互联网+教育"浪潮中教师教育理性的偏向与复归[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4): 73-77.
|
刘金松. 人工智能时代学生主体性的相关问题探讨[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1): 5-11.
|
王素, 苏红, 袁野, 等. 中国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 现状研判及深化对策——基于全国21个省市中小学的调查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2): 22-28.
|
何克抗.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 课程·教材·教法, 2014(2): 58-62.
|
荆鹏, 吕立杰. 弥合数字鸿沟: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镜鉴与本土应对[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12) : 46-56.
|
陈廷柱, 管辉. 教育数字化: 转型还是赋能[J]. 中国远程教育, 2023(6): 11-18.
|
凯文·凯利. 技术元素[M]. 张行舟, 余倩, 等, 译.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327.
|
倪琴, 刘志, 郝煜佳, 等. 智能教育场景下的算法歧视: 潜在风险、成因剖析与治理策略[J]. 中国电化教育, 2022 (12): 93-100.
|
KAMISHIMA T, AKAHO S, ASOH H, et al. Fairness-aware classifier with prejudice remover regularizer[C]//FLACH P A, DE BIE T, CRISTIANINI N. Machin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2012: 35-50.
|
谢俊, 吴阳琴. 算法推荐下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23(10): 132-137.
|
凯斯·R. 桑斯坦. 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M]. 毕竞悦,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 8.
|
郭文良. 教育境界论[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21: 182.
|
石连海, 李护君.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意蕴、现实阻隔及路径优化[J]. 教育学报, 2023(2): 57-69.
|
孔令帅, 王超. "数字人"的诞生: 现代教育数字逻辑的隐忧与超越[J]. 教育研究, 2023(11): 42-52.
|
余清臣. 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必然与限度——兼论技术在教育基本理论中的逻辑定位[J]. 教育研究, 2020(6) : 14-26.
|
张立新, 陈倩倩. 博弈与权衡: 智能教育算法的规制性与人的自主性[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4): 32-39.
|
李晓静, 刘祎宁, 冯紫薇. 我国青少年数字素养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提升路径——基于东中西部中学生深度访谈的NVivo分析[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4): 32-41.
|
李明超, 李学斌. 基于"数据循证"的学校教学质量评价[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2(4): 37-46.
|
吴砥, 李环, 杨洒, 等.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7) : 28-33.
|
南钢, 夏云峰.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科学研究: 可能、风险与策略[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0(4): 87-94.
|
杨征铭. 学校数字治理的困境: 表现、溯因与应对[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3): 32-38.
|
李建珍, 李东明. 数字技术赋能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3): 3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