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平, 李珍. 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焦虑的形态、动因与对策[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 (10): 110-115.
唐玉溪, 何伟光.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何以存在: 规定、窘境与超越[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10): 21-28+39. doi: 10.3969/j.issn.1009-458X.2022.10.zgycjy202210003
田小红, 季益龙, 周跃良. 教师能力结构再造: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3): 91-100.
王绪强, 胡凡刚. AI教师赋能课堂教学的限度与超越[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8): 29-35.
余胜泉, 熊莎莎. 基于大模型增强的通用人工智能教师架构[J]. 开放教育研究, 2024(1): 33-43.
何文涛, 张梦丽, 逯行, 等. 人工智能视域下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构建[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3(2): 78-87.
方海光, 孔新梅, 刘慧薇, 等. 基于共生理论的人机协同教育主体合作博弈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 (1): 21-27.
祝智庭, 戴岭, 赵晓伟. "近未来"人机协同教育发展新思路[J]. 开放教育研究, 2023 (5): 4-13.
高琼, 陆吉健, 王晓静, 等. 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案例[J]. 远程教育杂志, 2021 (4): 24-33.
郝祥军, 张天琦, 顾小清. 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学习: 形态、本质与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0): 26-35.
万力勇, 杜静, 熊若欣. 人机共创: 基于AIGC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新范式[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 (5): 12-21.
余新国, 夏菁. 人机共融教育: 基于教育机器人内部软硬件框架和外显能力体系[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 113-124.
LICKLIDER J C R. Man-computer symbiosis[J]. IRE Transactions on human factors in electronics, 1960(1): 4-11.
汪靖, 米尔外提·卡马勒江, 杨玉芹. 人机共生的复合脑: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的应用发展及模式创新[J]. 远程教育杂志, 2023 (4): 37-44.
韦妙, 何舟洋. 本体、认识与价值: 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风险隐忧与治理进路[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2(1): 75-82.
冯契.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第1卷[M]. 增订本.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329.
陈倩倩, 张立新. 教育人工智能的伦理审思: 现象剖析与愿景构建——基于"人机协同"的分析视角[J]. 远程教育杂志, 2023 (3): 104-112.
于泽元, 马祝敏. 智能时代教师的教学智慧及其生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2): 36-44.
顾明远. 教育大辞典: 增订合编本(上)[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 716.
徐飞, 朱德全. 论教学智慧的三个层次[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 (Z2): 31-35.
李晓华, 黄如艳. 论教学智慧及其培育[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0 (3): 34-39.
曹明海. 论语文教育智慧的生成[J]. 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6): 97-100.
杜萍, 田慧生. 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 教育研究, 2007(6): 26-30.
陈尚达, 吴迪. 教学智慧及其生成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8): 53-57.
杨彦军, 童慧.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4 (11): 95-101.
程广文, 宋乃庆. 论教学智慧[J]. 教育研究, 2006(9): 30-36.
王鉴. 教学智慧: 内涵、特点与类型[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6): 23-28.
刘磊, 刘瑞.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 困境与突围——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视角[J]. 开放教育研究, 2020(3): 44-50.
YAO Y Y. Human-machine co-intelligence through symbiosis in the SMV space[J]. Applied Intelligence, 2023(3): 2777-2797.
詹泽慧, 季瑜, 牛世婧, 等. ChatGPT嵌入教育生态的内在机理、表征形态及风险化解[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3(4): 3-13.
里德·霍夫曼, GPT-4. GPT时代人类再腾飞[M]. 芦义, 译.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5.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 115-121.
王鑫. 基于"理解"的ChatGPT人机交流反思与主体性问题复归[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162-171.
BOTEV J, RODRIGUEZ LERA F J. Immersive robotic telepresence for remote educational scenarios[J]. Sustainability, 2021(9): 4717.
刘邦奇, 聂小林, 王士进, 等.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形态重塑: 技术框架、能力特征及应用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1): 13-20.
吴立宝, 曹雅楠, 曹一鸣.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技术实现的框架构建[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5): 94-101.
艾兴, 陈永堂.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课堂教学形态的重构[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74-82.
赵伶俐, 文琪. 以审美素养发展为目标的美育评价[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3): 22-29.
李瑾瑜. 教师培训的"学用之困"及其破解之策[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1): 7-13.
金云波, 张育桂, 杨艳, 等. 强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教师培训"的价值意蕴、现实挑战与突破路径[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3): 63-70.
王佑镁, 王旦, 王海洁, 等. 基于风险性监管的AIGC教育应用伦理风险治理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1): 83-90.
黄荣怀, 张国良, 刘梦彧. 面向智慧教育的技术伦理取向与风险规约[J]. 现代教育技术, 2024(2): 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