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瑜. 教师培训的"学用之困"及其破解之策[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1): 7-13.
叶澜, 王枬. 教师发展: 在成己成人中创造教育新世界——专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3): 1-11.
周兴国.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谋划及其理论反思[J]. 教师发展研究, 2021(3): 74-81.
曹永国. 论教师发展的本真性追求[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7): 150-156.
陈向明. 从教师"专业发展"到教师"专业学习"[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8): 1-7.
汉娜·阿伦特. 人的境况[M]. 王寅丽,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KNAUER J T. Motive and goal in Hannah Arendt's concept of political action[J].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1980, 74(3): 721-733. doi: 10.2307/1958153
汉娜·阿伦特. 过去与未来之间[M]. 王寅丽, 张立立,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1: 144.
CANE L. Hannah Arendt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ac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Theory, 2015, 14(1): 55-75. doi: 10.1177/1474885114523939
赵汀阳. 第一哲学的支点[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258.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亨利·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M]. 汤硕伟, 译.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5.
刘旭东. 人工智能时代生命进化的教育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73-83.
赵汀阳. 美学和未来美学: 批评与展望[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162.
叶澜. 论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J]. 思想·理论·教育, 2000(5): 6-11.
彭正梅. 重回教育之爱: 德国精神科学教育学视野中教育关系论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10(5): 36-41.
马丁·布贝尔. 品格教育[M]. 洪家林, 译.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301.
刘庆昌. 论教育思维[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王志鹏, 刘旭东. 论教育的自成目的性——基于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的思考[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4(6): 53-61.
曹永国, 范太峰. 教师专业发展亟需返璞归真[J]. 教育学术月刊, 2017(2): 84-88.
高德胜. 论教育的行动性[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8): 12-16.
王兆璟. 论有意义的教育研究[J]. 教育研究, 2008(7): 39-43.
蒋福超. 论教师精神的现代困境——兼论教师教育问题[J]. 当代教育科学, 2021(4): 7-13.
陈祖鹏. 教师改变: 教师评价的关键维度与深度诉求[J]. 当代教育科学, 2020(2): 25-31.
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 1997(9): 3-8.
叶澜. 我不赞成简单提"教师专业发展"[J]. 内蒙古教育, 2023(3): 27-31.
刘铁芳. 对话的古今之变与教育性对话的意蕴[J]. 高等教育研究, 2019(7): 18-32.
格特·比斯塔. 教育的美丽风险[M]. 赵康, 译.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7.
冯建军. 他者性教育: 超越教育的同一性[J]. 教育研究, 2021(9): 14-23.
赵汀阳. 四种分叉[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17.
刘旭东. 教师的研究: 意义、形态与策略[J]. 教育科学研究, 2009(4):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