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怀银. 教育学"西学东渐"的逻辑探寻——西方教育学在20世纪中国传播的回顾与反思[J]. 教育研究, 2020(8): 40-55. |
吴寒天, 李梅. 走向世界的中国教育研究: 基于国际学者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3): 25-32. |
王独慎, 丁钢. 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发表概貌与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3): 1-9. |
丁钢, 侯怀银, 谭维智, 等. 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建构: 问题与路径[J]. 基础教育, 2021(1): 13-39. |
萨德勒. 我们从对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多少有实际价值的东西?[M]//赵中建, 顾建民. 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115. |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 人民日报, 2014-10-14(1). |
张成岗. 鲍曼论"后现代伦理危机"及"后现代伦理学"[J]. 哲学动态, 2005(2): 51-56. |
佟立, 白春生, 王丽. 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文化裂变——后现代文化传媒特性探析[J]. 理论与现代化, 2013(3): 24-29. |
小威廉姆·E. 多尔, 王红宇. 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J]. 全球教育展望, 2001(2): 42-45.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 2022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1): 95-103. |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晚期现代中的自我与社会[M]. 夏璐, 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29-44. |
严从根. 中国教育研究应向何处去[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9): 42-46, 65. |
刘燕楠. 矛盾与困惑: 当前教育研究问题的哲学反思[J]. 教育研究, 2016(9): 11-18, 50. |
宁虹, 胡萨.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J]. 教育研究, 2006(5): 10-14. |
周霖. 语境与诠释: 论中国教育学的研究范式[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24-30. |
明庆华. 对"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关系的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 2017(12): 11-13. |
黄超, 丁雅诵, 吴月. 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追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N]. 人民日报, 2022-04-26(2). |
贾英健, 郭可珂. "两个结合"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原理性贡献[J]. 山东社会科学, 2025(1): 40-50. |
赵新法. 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EB/OL](2012-12-03)[2025-01-16]. |
王韶芳, 张广君. 《学记》教学观的身体之维[J]. 现代大学教育, 2021(2): 31-37, 94, 111-112. |
WU H T, ZHA Q. A new typology for analyzing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J].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8, 22(3): 259-277. |
邱德峰, 王思宇, 白洁. 中小学教师行动研究能力的结构模型及提升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3): 74-83.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3.009 |
高伟, 金楠. 人类命运共同体: 超越全球化时代教育现代性危机的中国方案[J]. 当代教育科学, 2022(8): 3-10, 54. |
高维. 谁的理论? 谁的实践?——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审[J]. 现代教育管理, 2011(12): 6-9. |
李云星. 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创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中国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 2012(9): 15-19. |
雷少波. 教育研究的分类及其功能定位[J]. 上海教育科研, 2002(2): 27-29. |
王文静, 岳曲, 杜霞. 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教师反思模型构建——以《论语》研习中的教师反思为例[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11): 69-84. |
VAN MANEN M. Linking ways of knowing with ways of being practical[J]. Curriculum Inquiry, 1977, 6(3): 205-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