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婧, 李春义, 何桂梅, 等.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J]. 生态学报, 2013, 33(20): 6712-6720.
CHEN B, WU S B, SONG Y M, et al. Contrasting Inequality in Human Exposure to Greenspace between Cities of Global North and Global South[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1): 4636.
林开淼, 沈姝筱, 元晓春. 国家公园游憩舒适性的探索性研究——基于生理-心理-精神-社会动态模型(BP2S)新视角[J]. 旅游科学, 2024, 38(2): 102-117.
ZHOU W Q, WANG J, QIAN Y G, et al. The Rapid but "Invisible" Changes in Urban Greenspac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ine Chinese Citie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7: 1572-1584.
YU S H, GUAN X, ZHU J F,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Urban Green Space Facilities Optimization Using the LSTM Model: Evidence from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3, 15(11): 8968. doi: 10.3390/su15118968
魏嘉馨, 干晓宇, 黄莹, 等. 成都市城市绿地景观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2, 37(6): 232-241.
王诗琪, 李昂, 罗萍嘉. 生活性街道环境亲生物质量对感知恢复性的影响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 南方建筑, 2023(7): 25-32.
姜刘志, 杨道运, 梅岑岑, 等.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2(3): 424-431.
杨妃, 李志刚. 成渝城市群生态保护红线分析及其配套政策建议[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9): 133-143.
李光子, 蔡君.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风景园林空间与人类福祉分析框架[J]. 中国园林, 2020, 36(6): 66-71.
韩宝龙, 束承继, 蔡文博, 等. 植被群落特征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21, 41(24): 9978-9989.
李芷汀, 钟升明, 徐梦蝶. 新公共服务视角下公园绿地休闲性量化评价——以重庆市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7): 217-225.
郭晖. 河南省郑州市公园绿地常见植物固碳释氧能力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15): 103-106.
王修信, 高凤飞, 刘馨, 等. 北京城市绿地三种常见林木冠层光合作用特征[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 19(20): 104-109.
肖以华, 付志高, 许涵, 等. 城市化对珠江三角洲不同功能群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9): 1783-1793.
林植芳, 彭长连, 孙梓健, 等. 4种木本植物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和吸收光能分配特性对光强的适应[J]. 植物生理学报, 2000, 26(5): 387-392.
胡楠, 范玉龙, 丁圣彦, 等. 伏牛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主要乔木优势种光合作用特性研究[J].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4): 392-396.
倪榕蔚, 甘玉婷, 杨桂梅, 等. 热岛效应下亚热带城市植被叶气孔权衡特征及其与叶功能性状的关系[J]. 生态学报, 2023, 43(13): 5336-5346.
杨琪, 李书恒, 李家豪, 等. 西安4种落叶乔木物候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22, 42(4): 1462-1473.
刘洋, 汪坤, 祝遵凌. 高速公路不同植物带不同时期降噪效果研究——以苏北里下河地区为例[J]. 中外公路, 2014, 34(5): 9-12.
李笑寒, 穆森, 张祥, 等. 北方城市绿地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削减作用对比研究[J]. 生态学报, 2024, 44(10): 4051-4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