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兰肖. 中国期刊史: 第1卷(1815—1911)[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张玉霞. 论期刊的自然性与社会性[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14): 19-21. doi: 10.3969/j.issn.1005-6033.2005.14.011
邬书林. 期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J]. 新闻战线, 2013(10): 33.
杨清莲. 论期刊的社会功能[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170-171. doi: 10.3969/j.issn.1000-5242.2005.05.041
黄耀红. 论期刊的社会心理定位[J]. 出版发行研究, 2003(3): 60-64. doi: 10.3969/j.issn.1001-9316.2003.03.014
梁徐静. 融媒体背景下期刊的转型及发展策略[J]. 出版广角, 2017(5): 14-16. doi: 10.3969/j.issn.1006-7000.2017.05.003
郭燕红. 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和特点[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1998(2): 54-58.
杨志华. 学术期刊价值链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24): 645-649.
郑英隆. 学术期刊的社会价值与作用[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6): 226-232. doi: 10.3969/j.issn.1004-518X.2005.06.046
杨国兴, 沈广斌. 学术期刊在新知识生产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编辑, 2023(6): 75-79.
刘曙光. 辩证看待学术期刊在"三大体系"建设中的引领作用[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1): 41-45.
罗重谱. 新时代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10): 173-188.
邹晓东. 论"学者办刊"——围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开[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 15-26. doi: 10.3969/j.issn.1004-9142.2022.02.003
韩云波, 陈思思. 社科学术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理论创新之问题议程的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24(4): 5-13.
韩云波, 陈思思. 学术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六对辩证关系[J]. 出版广角, 2024(18): 11-16.
赵超.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中的学术期刊引领力[J]. 出版发行研究, 2022(8): 39-44. doi: 10.3969/j.issn.1001-9316.2022.08.007
魏志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意识形态风险及其防范[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2(7): 130-139.
王政武.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坚守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制度构建[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6): 123-128. doi: 10.3969/j.issn.1004-9975.2017.06.023
赵慧. 党政期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研究[J]. 出版发行研究, 2018(1): 22-24.
韩婧. 学术期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J]. 出版广角, 2018(4): 45-47.
习近平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扎根中国大地赓续中华文脉厚植学术根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出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4-11-30(1).
刘曙光.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自觉[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5-17.
宋晨露. 女性与国家: 《妇女周刊》与《妇女生活》"新贤妻良母主义"论战研究(1935—1937)[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8.
刘亮. 《妇女生活》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宣传动员[J]. 中国出版, 2023(12): 66-69. doi: 10.3969/j.issn.1002-4166.2023.12.012
张永祥. 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4): 182-188.
韩云波, 陈思思. 以集群建设推动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 2023年重庆社科期刊集群年度报告[J]. 学术出版与传播, 2023(2): 19-30.
兹九. 从上海到汉口[J]. 妇女生活, 1938, 5(8): 20-21.
全国妇联. 抗日烽火中的摇篮——纪念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文选[G].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1: 239.
战时儿童保育会缘起[J]. 妇女生活, 1938, 5(7): 11.
蒋宋美龄. 谨为难童请命[J]. 妇女生活, 1938, 5(11): 1-2.
李德全. "保我儿童"[J]. 妇女生活, 1938, 5(11): 5.
郭秀仪. 我愿献身于战时儿童保育事业[J]. 妇女生活, 1938, 5(11).
君慧. 对战时儿童保育运动应有的认识[J]. 妇女生活, 1938, 5(11): 5.
曹孟君. 如何保育我们的孩子[J]. 妇女生活, 1938, 5(11): 8-9.
史良. 儿童保育会的成立与妇女界大团结[J]. 妇女生活, 1938, 5(11): 3.
寄洪. 现阶段的妇女文化工作——座谈会记录[J]. 妇女生活, 1938, 5(7): 2-8.
寄洪. 今年怎样纪念"三八"[J]. 妇女生活, 1938, 5(9): 3-6.
夏蓉.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与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J]. 中共党史研究, 2009(8): 68-76.
兹九. "妇生"百期纪念[J]. 妇女生活, 1941, 9(6): 2-4, 11.
谢彦菊, 黄崇亚, 洪卫华, 等. 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中的平台性、服务性和引导性的作用[J]. 编辑学报, 2024(12): 71-74.
王晓岚. 中国共产党报刊发行史——中共新闻思想与时俱进的历史考察之一[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
宋素红. 女性媒介: 历史与传统[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卢兰. 澈底的妇女解放思想[J]. 妇女生活, 1936, 2(6): 25-29.
卢兰. 现代家庭的转形及变质[J]. 妇女生活, 1935, 1(2): 45-50.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0册(1934—1935)[G].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118.
若华. 苏联妇女的参政[J]. 妇女生活, 1935, 1(4): 80-85.
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 南方局党史资料(群众工作)[G].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462.
《文选》编辑组. 历史的足迹——季洪妇女工作文选[M].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8.
本会职员名录[J]. 妇女新运, 1938(1): 附录2.
徐鸿. "阿妹头"自述[M]. 北京: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1: 90.
董边. 女界文化战士沈兹九[G]. 北京: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0.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李建军, 江海粼, 潘静静. 综合性社科期刊引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大维度[J]. 科技与出版, 2024(4): 14-21.
卢兰. 女子大学第二课救国与救妇女[J]. 妇女生活, 1936, 2(2): 33-36.
兹九. 留别——给留在上海的姊妹们[J]. 妇女生活, 1937, 5(5): 1-2.
曹孟君. "妇女生活"百期与妇女参加民族解放运动[J]. 妇女生活, 1941, 9(6): 5-7.
韩云波.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J]. 科技与出版, 2023(12): 11-25.
习近平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N]. 人民日报, 2021-05-11(1).
王学典. 新时代期刊人的历史使命[J]. 中国出版, 2021(17): 19-22. doi: 10.3969/j.issn.1002-4166.2021.17.006
唐国桢. 中国妇女慰劳自卫抗战将士总会战时儿童保育会工作报告[R]. 妇女谈话会工作报告, 1939: 20-24.
赵文. 《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D]. 上海: 复旦大学, 2009.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 生活书店史稿[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86.
习近平. 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J]. 求是, 2021(18): 4-15.
吴永贵. 中国期刊史: 第2卷(1911—1949)[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2, 62.
胡愈之. 我的回忆[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 28-29.
刘永红. 学术期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 出版广角, 2024(18): 4-10.
程光安. 《群众》周刊: 国共关系的晴雨表[J]. 图书馆杂志. 2021(9): 4-12.
刘曙光.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何谓与何为?[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4): 5-16.
韩云波, 陈思思. 习近平文化思想视域下坚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魂脉"———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意识形态问题探讨[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4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