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传宝, 肖金星. 论教育家精神与师德修养的三个方向[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4(1): 24-31.
胡新峰, 李威娜. 我国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构的理论前提[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3): 79-8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8-27(1).
杜时忠, 冯建军, 刘铁芳, 等. 笔谈: 中国教育家精神与现代教育[J]. 现代大学教育, 2024(1): 1-13, 111. doi: 10.3969/j.issn.1671-1610.2024.01.001
王文锦. 礼记译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46.
黎翔凤, 梁运华. 管子校注: 下[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8: 1295.
方勇, 盛敏慧. 荀子鉴赏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 79.
许建良. 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精神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2): 29-41, 146.
马克思. 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19.
范琪. 科尔伯格[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6.
檀传宝. 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4.
王素月, 罗生全, 赵正. 教师道德的多层次发展逻辑及其结构模型[J]. 教育研究, 2019(10): 143-152.
杨霞, 兰英. 智能时代教师道德发展要求与形塑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6): 25-35. doi: 10.13718/j.cnki.jsjy.2022.06.004
李新民, 李春林. 师德的美育内涵[J]. 河北教研, 1999(5): 5-6.
张华军, 朱旭东. 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J]. 教师教育研究, 2012(3): 1-10.
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 (2019-12-06)[2024-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912/t20191213_411946.html
习近平.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 人民日报, 2014-09-1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EB/OL]. (2021-04-06)[2024-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2104/t20210412_525943.html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 (2023-12-22)[2024-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html
郭声健. 教师是最好的美育资源[N]. 中国教育报, 2024-01-18(7).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EB/OL]. (2022-04-11)[2024-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等3个文件的通知[EB/OL]. (2020-07-22)[2024-04-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2008/t20200814_478091.html
刘志. "教育家精神"论述生成的三重逻辑[J]. 人民教育, 2024(6): 33-37.
刘志. 教育家精神: 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理想[J]. 教育研究, 2024(6): 138-147.
赵伶俐, 文琪. 以审美素养发展为目标的美育评价[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3): 22-29.
赵伶俐. 让教师学会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表达和创造美[J]. 人民教育, 2017(Z3): 29-3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2024-04-28]. https://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檀传宝. 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与道德教育[J]. 中国教育学刊, 1997(1): 11-14.
赵伶俐. 论美感增力性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育科学化原理研究之一[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4): 49-54.
曾欣然. 德性心理、美育心理研究[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243.
刘兆吉文集编委会. 刘兆吉美育心理文艺心理研究文选[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王敬艳. 审美教育"以美育德"的机理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 冯至译文全集: 卷2.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154.
钱国华. 试论师德美育[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4): 11-1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中央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4: 53.
赵伶俐. 美育: 使人格完美和谐的教育[J]. 人民教育, 2014(21): 42-45.
韩延伦, 刘若谷. 教育情怀: 教师德性自觉与职业坚守[J]. 教育研究, 2018(5): 83-92.
张大均, 刘衍玲. 师德建设的关键: 促进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J]. 教师发展研究, 2017(1): 50-55.
刘惠, 申小蓉, 沈倩. 基于激发创新潜能的工科高校美育体系探索与实践——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2(4): 110-115.
卫荣凡. 高校教师人格境界提升与师德自律主体动力——高校教师师德自律主体动力研究之二[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07(1): 108-112.
檀传宝. 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修养[J]. 江苏高教, 2001(3): 75-78.
项贤明. 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学为人师?[J]. 中国教育学刊, 2019(3): 76-80.
何齐宗, 晏志伟.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审美素养: 何以必要与何以生成[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1): 46-53.
王嘉毅. 扎实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J]. 教育研究, 2023(12):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