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艳, 杜佳慧, 李伟. 信任、合作与参与: 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J]. 教育研究, 2023 (1): 36-46.
|
石艳. "共同生存"何以可能?--教育场域中信任问题的社会学审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2): 14-20.
|
郑鑫, 龚胜利. 校长教学领导行为如何影响教师效能感[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8 (11): 68-73.
|
汤美娟. 文化转译: 农村教师家校沟通的公共性实践[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4): 86-96.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4.010
|
杨国枢. 中国人的社会取向: 社会互动的观点[J].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 2005(1): 21-54.
|
陈桂生. 普通教育学纲要[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63.
|
翟学伟, 薛天山. 社会信任: 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55.
|
吴明隆.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约翰·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 译. 2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36.
|
张建荣. 论信任文化的社会生成--什托姆普卡信任思想述要[J]. 学习与实践, 2010(4): 129-133.
|
后梦婷. 中国政治信任的文化来源[J]. 求索, 2013(12): 224-226.
|
于泽元, 王开升. 立德树人: 师德的养成之道[J]. 教育研究, 2021(3): 149-159.
|
郭根, 吴婧. 政治信任谱系中的有效信任及其当代价值[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7(4): 70-75.
|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4: 8.
|
汉娜·阿伦特. 人的境况(第2版)[M]. 王寅丽,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190.
|
凡景强, 李霄翔. 教育信任: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信力的关键[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2): 144-150.
|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M]. 田禾,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0: 30.
|
桑志坚. 学校中的信任: 一种社会学的阐释[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4): 27-33.
|
王宪平, 麦慧君, 朱国晶. 教师科学素养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与发展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 (6): 8-17.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6.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