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KNES P E, ROCKSTRÖM J. Redefining Green Growth within Planetary Boundaries[J]. Energy Research and Social Science, 2018, 44: 41-49.
|
LUTZ C, ZIESCHANK R, DROSDOWSKI T. Measuring Germany's Transition to a Green Economy[J]. Low Carbon Economy, 2017, 8(1): 1-19.
|
RAMANATHAN R. An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J]. Energy, 2005, 30(15): 2831-2842.
|
MANDAL S K. Do Undesirable Output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Matter in Energy Efficiency Analysis? Evidence from Indian Cement Industry[J]. Energy Policy, 2010, 38(10): 6076-6083.
|
KARARACH G, NHAMO G, MUBILA M, et al. Reflections on the Green Growth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ocus of Selected African Countries[J].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2018, 36(S1): 432-454.
|
LIN E Y, CHEN P Y, CHEN C C. Measuring Green Productivity of Country: A Generlized Metafrontier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Approach[J]. Energy, 2013, 55: 340-353.
|
朱盼盼, 高甜村, 张颖, 等. 数字农业建设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58(4): 708-716.
|
胡鞍钢. 中国: 创新绿色发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研究组. 2015世界可持续发展年度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
|
刘思华.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绿色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5): 65-70.
|
王金南, 曹东, 陈潇君. 国家绿色发展战略规划的初步构想[J]. 环境保护, 2006, 34(6): 39-43, 49.
|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2016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区域比较[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管永林, 周宏春, 马光文. 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 生态经济, 2020, 36(12): 40-49.
|
张乃明, 张丽, 卢维宏, 等. 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J]. 生态经济, 2019, 35(12): 185-189.
|
田泽, 魏翔宇, 丁绪辉. 中国区域产业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 生态经济, 2018, 34(11): 103-108.
|
赵领娣, 王文龙. 干旱区工业绿色发展及其对工业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 34(7): 23-29.
|
刘智. 中国省域农业绿色发展指数关联性分析[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7): 91-95.
|
朱帮助, 张梦凡. 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19, 35(17): 36-39.
|
冉启智, 廖和平, 洪惠坤. 重庆市水资源承载力时空特征与承载状态[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7): 169-183.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7.019
|
李锐韩, 马千惠, 张朝辉, 等. 数字化转型对农业类上市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4, 58(1): 164-174.
|
宋文, 吴克宁, 刘培佳, 等. 农村聚落与环境关系的空间自相关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2): 70-77.
|
王军华. 基于百度指数的"互联网+农业" 公众关注度空间自相关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4): 325-330.
|
蔡进, 禹洋春, 骆东奇, 等.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村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2019, 35(22): 47-57.
|
刘愿理, 廖和平, 李靖, 等. 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土地科学, 2020, 34(2): 75-83.
|
蔡进. 耕地资源贫困与农村多维贫困测度及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8.
|
周轶. 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
吕洋. 重庆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
石品. 重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及对策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9.
|
万竹馨. 重庆市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评价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8.
|
袁霄. 近20年来重庆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及低碳优化[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8.
|
洪惠坤. "三生" 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6.
|
陈绍友. 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 2006, 26(5): 861-866, 870.
|
崔宁波, 巴雪真, 刘家富. 粮食主产区农业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EKC检验[J]. 统计与决策, 2023, 39(4): 79-83.
|
邵喜武, 周杨, 吴佩蓉.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粮食主产区粮食增产与农业生态污染关系研究[J]. 地理科学, 2022, 42(5): 831-840.
|
曾冰. 基于知识吸纳的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研究[D].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
|
王萍, 冯添, 张钰钗. 锚定时代方位为教科文卫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十三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五年工作回眸[J]. 中国人大, 2023(4): 21-23.
|
柳斌杰. 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为我国教科文卫事业发展做贡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精彩纷呈的2015年[J]. 中国人大, 2016(3): 6-8.
|
杨方方.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J]. 社会保障评论, 2022, 6(1): 133-159.
|
SUAREZ V, LESNESKI C, DENISON D. Making the Case for Using Financial Indicators in Local Public Health Agenc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1, 101(3): 419-425.
|
MALINOWSKI M, SMOLUK-SIKORSKA J. Spat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ndards of Living and the Financial Capacity of Polish District-Level Local Government[J]. Sustainability, 2020, 12(5): 1825.
|
陈文豪. 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2.
|
程希. 渝东北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22.
|
费雨凤. 重庆市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22.
|
邬晶. 渝东北山区近20年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分析[D]. 重庆: 重庆师范大学, 2019.
|
王文婷. 九龙坡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培育研究[D]. 重庆: 重庆理工大学, 2016.
|
王娜. 成渝城市群时空发展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19.
|
赵益麟.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灾害韧性评价研究——以奉节、巫山为例[D]. 重庆: 重庆大学, 2020.
|
夏函. 三峡库区流域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水生态环境响应规律研究[D]. 武汉: 武汉大学, 2021.
|
闰记影, 孙秋兰. 直辖以来重庆市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8): 106-116.
|
刘梦宇. 老工业区废旧工业项目改造效益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以大渡口滨江老工业区为例[D]. 重庆: 重庆交通大学, 2022.
|
YU S H, GUAN X, ZHU J F, 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Urban Green Space Facilities Optimization Using the LSTM Model: Evidence from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23, 15(11): 8968.
|
JANISZEK M, KRZYSZTOFIK R.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Urban Adaptation—Solutions from a Big City in a Postindustrial Region[J]. Sustainability, 2023, 15(11): 8928.
|
伊辉勇, 张湘虹, 吕卓石, 等.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45(11): 197-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