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乾坤. 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失去的三十年"及其思想史效应[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 64-71. doi: 10.13718/j.cnki.xdsk.2019.04.007
|
周穗明. 卢森堡和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先驱的民主观[J]. 科学社会主义, 2005(1): 71-76.
|
王思楠. 论卢卡奇政治伦理思想及其对赫勒的影响[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6): 10-16.
|
孟偲. 对卢卡奇晚年社会主义民主化思想的探讨[J]. 教学与研究, 2014(3): 61-68.
|
王雨辰. 卢卡奇晚年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及其当代价值[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6): 1-12.
|
杨琴冬子. 论卢卡奇伦理政治民主观的四个维度[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1): 105-109.
|
韩秋红. 西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困境及批判——以卢卡奇和哈贝马斯为例[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19(3): 62-73.
|
张翼星. 简述卢卡奇与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的关系[J]. 国外理论动态, 2021(4): 42-45.
|
阿格妮丝·赫勒. 卢卡奇再评价[M]. 衣俊卿, 等译.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229.
|
捷尔吉·卢卡奇. 民主化的进程[M]. 张翼星,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76.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
|
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 吴良建,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79: 431.
|
张翼星. 为卢卡奇申辩——卢卡奇哲学思想若干问题辨析[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238.
|
捷尔吉·卢卡奇. 卢卡奇文选[M]. 李鹏程, 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
捷尔吉·卢卡奇. 历史与阶级意识[M]. 杜章智,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304.
|
南茜·弗雷泽. 21世纪的社会主义意味着什么?[J]. 雷晓欢, 译. 国外理论动态, 2020(4): 1-8.
|
列宁全集: 第3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38.
|
亚伦·贾菲. 论卢卡奇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困境[J]. 凌菲霞, 译. 国外理论动态, 2021(4): 67-78.
|
陈雷. 总体性: 卢卡奇的政治哲学图式[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6): 25-30.
|
捷尔吉·卢卡奇. 审美特性[M]. 徐恒醇,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6.
|
米夏埃尔·洛维. 卢卡奇与斯大林主义[G]//张亮. 卢卡奇研究指南: 第3卷.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2: 73.
|
T. 洛克莫尔.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卢卡奇[J]. 陈文旭, 译.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6): 138-143.
|
捷尔吉·卢卡奇. 卢卡奇自传[M]. 杜章智,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
|
周凡, 王诗语. 在意识的密林中探行——从卢卡奇政治哲学的一个概念谈起[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23(4): 157-169.
|
仰海峰. 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对马克思的错位阅读[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5(3): 118-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