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昕. "像人类一样观看": 从Sora透视人工智能时代的智能视觉及后人类处境[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8): 101-110.
孔明安, 陆杰荣. 鲍德里亚: 现代社会的一位激进批判者——鲍德里亚思想研究评述[J]. 湖南社会科学, 2008(2): 21-25.
KROKERA. The Processed Individual: Technology and Post-modernity[M]. London: Macmillan, 1992: 62.
KELLNERD. Jean Baudrillard: From Marxism to Postmodernism and Beyond[M].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64.
乔治·瑞泽尔. 后现代社会理论[M]. 谢中立,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3: 157.
PAWLETTW. Jean Baudrillard: Against Banality[M]. London&NewYork: Routledge, 2007: 114.
孔明安. 技术、主体与形而上学的玄学遐想[J]. 现代哲学, 2004(4): 112-120.
张劲松. 拟真世界与客体策略——鲍德里亚的技术决定论及启示[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1): 46-51.
刘翔. "吾丧我"与"主体之消失"的同归与殊途——试比较庄子与鲍德里亚的反主体主义思想[J]. 晋阳学刊, 2015(6): 86-93.
黄玮杰. 从主体的革命到客体的策略——论鲍德里亚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挪用与发展[J]. 晋阳学刊, 2020(3): 101-105.
崔健, 沙晓庆. 鲍德里亚"客体策略"的理论省思[J]. 世界哲学, 2024(5): 45-52.
刘文嘉. 拟真化生存: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22: 186.
让·波德里亚. 致命的策略[M]. 刘翔, 戴阿宝,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黄侃. 数智机器批判中的"马克思之手"[J]. 哲学分析, 2024(4): 135-149.
BRAIDOTTIR. The Posthuman[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13: 15.
赫希曼. 欲望与利益: 资本主义胜利之前的政治争论[M]. 冯克利, 译.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16.
理查德·罗蒂. 哲学和自然之镜[M]. 李幼蒸,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3: 336.
BAUDRILLARD J. Fatal Strategy[M]. London: Pluto Press, 1990: 9.
杨植迪. 从阶级主体到多元主体身份——拉克劳与墨菲的主体身份思想研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5): 96-101.
仰海峰. 符号之镜: 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24
范宝舟, 惠文. 符号价值与财富幻象的生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2): 5-12. doi: 10.13718/j.cnki.xdsk.2025.01.007
让·鲍德里亚.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 夏莹,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62.
吴琼. 对奢侈消费的批判: 从马克思到鲍德里亚[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22-28.
王清涛. 数字世界的位格及其关系——起于ChatGPT允诺全新数字化生存可能性的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 2023(4): 100-109.
让·波德里亚. 密码[M]. 戴阿宝, 译.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 6.
埃利亚斯·卡内蒂. 人的疆域: 卡内蒂笔记1942—1985[M]. 李佳川, 季冲, 胡烨, 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97.
蔡昱. 资本逻辑下的欲望异化及人类的自我奴役[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4): 151-160.
道格拉斯·凯尔纳. 波德里亚: 批判性的读本[M]. 陈维振, 陈明达, 王峰, 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438.
孔明安. 诱惑的魅力与本质主义的批判——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J]. 社会科学家, 2016(8): 10-16.
罗念生, 水建馥. 古希腊语汉语词典[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522.
柏拉图. 斐德若篇[M]. 朱光潜,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58.
崔健, 李真真. 鲍德里亚"超真实"理论的审思与批判[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22(6): 108-117.
代砚春, 薛天天. 集置、致命策略与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技术批判的三重向度[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6): 60-66.
曾一果. 重建批判的媒介文化研究——道格拉斯·凯尔纳的"媒介文化研究"[J]. 国际新闻界, 2010(3): 51-55.
韩贵东, 孙欣敏. 道德向善与技术幽灵: 科幻电影中的科技伦理忧思[J]. 电影文学, 2021(24): 55-60.
刘文嘉. "消失"的逻辑: 晚期鲍德里亚理论的革命策略及其局限[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6): 31-39.
让·鲍德里亚.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M]. 张晓明, 译.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66.
卢卫红, 杨新福. 人工智能与人的主体性反思[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2): 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