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国庆. 家庭策略研究与社会转型[J]. 思想战线, 2016(3): 1-6.
李永萍. 功能性家庭: 农民家庭现代性适应的实践形态[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2): 44-60.
王跃生. 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理论分析[J]. 人口研究, 2008(4): 13-21.
李卓, 周志国. 隐居制度论[J]. 东北亚论坛, 2006(5): 117-121.
利谷信義, 大藤修, 清水浩昭. 老いの比較家族史[M]. 东京: 三省堂, 1990: 147-285.
落合恵美子, 張慶燮, 岩井八郎, 等. 親密圏と公共圏の再編成——アジア近代からの問い[M]. 京都: 京都大学学術出版会, 2016: 22-31.
石金群. 当代西方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新转向[J]. 国外社会科学, 2015(2): 74-80.
费孝通.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3): 7-16.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114.
郭于华. 倾听底层: 我们如何讲述苦难[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267-303.
王跃生. 社会变革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变动、问题与调适[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9(3): 79-87.
首藤明和, 落合恵美子, 小林一穂. 分岐する現代中国家族: 個人と家族の再編成[M]. 东京: 明石書店, 2008: 42.
贺雪峰, 郭俊霞. 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J]. 社会科学, 2012(7): 69-78.
白美妃, 孙国嫄. 城乡两居与合一: 县域城镇化进程中的代际关系与养老安排[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87-197.
于志强. 家庭主义协商: 代际实践韧性与中国新型家庭共同体的形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4): 117-126.
王旭清. 新生代农民的家庭经营及其发展的路径分化研究——基于豫中两村的经验调查[J]. 兰州学刊, 2021(7): 148-160.
夏柱智, 贺雪峰. 半工半耕与中国渐进城镇化模式[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12): 117-137.
李永萍. 家庭发展能力: 农村家庭策略的比较分析[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 108-120.
张雪霖. 代际责任与家庭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43-52.
李永萍. 新家庭主义与农民家庭伦理的现代适应[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3): 41-51.
黄润龙. 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 人口与经济, 2005(2): 57-62.
原新. 农村空巢老年人的养老困境与化解之道[J]. 人民论坛, 2019(28): 69-71.
李永萍. 联合家庭再生产模式: 理解低额彩礼的一种视角——基于粤北宗族性村庄的考察[J]. 当代青年研究, 2018(3): 96-102.
冯川. 嵌入村庄公共性: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实践逻辑——基于广西H县L镇清洁乡村的实证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6): 69-80.
吴春来.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自治赋权与精英参与——湖北秭归县"二长八员"村落自治个案分析[J].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 32-40.
杜姣.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留守精英及其组织化的公共参与路径[J]. 中国农村观察, 2022(5): 140-152.
赵晓峰, 付少平. 通过组织的农村社区文化治理: 何以可能, 何以可为——以农村老年人协会为考察对象[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5): 93-98.
蒋从斌. 关于农村公办养老院"院办经济"的研究[J]. 当代经济, 2017(20): 30-32.
肖琳, 夏柱智, 黄佳琦. 互助养老: 农村内生型老年社会福利供给模式的实践路径[J]. 理论月刊, 2023(6): 131-140.
聂建亮, 曹梦迪, 吴玉锋. 村域社会资本与农村互助养老实现——基于农村老人养老服务供给意愿视角的分析[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 52-6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2.06.005
吴帆. 家庭韧性: 一个拓展家庭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2): 169-177.
陈锋. 农村"代际剥削"的路径与机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