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N]. 人民日报, 2023-09-10(1).
|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 第1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2: 192.
|
姚溧. 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弘扬路径[J]. 教育评论, 2024(5): 3-11.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01.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
张晓峰. 教育家精神特质研究——以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为例[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5): 73-80.
|
金生鈜. 以教育为志业: 教育家的精神实质[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7): 1-6.
|
王长纯. 教育家二题: 教育家精神与教育家办学——以傅任敢先生为例[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 121-125. doi: 10.3969/j.issn.1004-9142.2013.01.024
|
王翠, 刘娣. 教育家精神与教师精神长相的塑造[J]. 教育评论, 2016(7): 11-14.
|
游旭群. 教育家精神的阐释与培养[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8): 3-11. doi: 10.3969/j.issn.1672-4038.2023.08.001
|
刘力波, 张子崟.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内涵意蕴、形成机理与弘扬路径[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28-36.
|
方维规. 什么是概念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185.
|
郝文武. 教育家精神的不朽灵魂和时代特征[J]. 教育科学, 2023(5): 9-17.
|
罗生全. 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谱系及塑造机制[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10): 135-142.
|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 人民日报, 2022-04-26(1).
|
冯建军. "教育家精神":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4(2): 1-5.
|
罗生全, 吴开兵. 教育家精神融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J]. 大学教育科学, 2024(3): 12-21.
|
许瑞琪, 杨清溪. 教育家精神引领校长变革领导力: 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J]. 教育科学研究, 2024(11): 14-20.
|
欧阳修俊, 梁宇健, 彭博. 乡村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使命与养成路径[J]. 当代教育科学, 2023(10): 31-39.
|
阿木古楞, 杨琳. 师范院校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基本遵循与实践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11): 88-96.
|
刘骥, 贾影. 新生代师范生建构的教育家精神群像——基于认知闭合理论的Q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24(20): 44-52.
|
闻羽, 王可, 马思其. 高校辅导员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价值追求和行动路径[J]. 思想教育研究, 2024(9): 134-138.
|
李栋. 中国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建构[J]. 教育研究, 2025(1): 43-56.
|
董辉, 孙少帅. 以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5): 37-45.
|
申国昌, 姬溪曦. 教育家精神的历史积淀、内涵呈现与激励效应[J]. 教育科学, 2025(1): 8-14.
|
刘海燕.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践行理路[J]. 教育研究, 2023(12): 121-129.
|
于维涛. 中国特色教育家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 教师教育研究, 2023(5): 1-9.
|
陈泽雄, 王宝玺. 教育家精神的中国性格及其伦理阐释[J]. 教育学术月刊, 2023(11): 20-28.
|
龙宝新, 杨飞.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 18-25.
|
陈军亚. 从感觉到自觉: 田野政治学的概念建构路径——以"韧性小农"概念建构为例[J]. 天津社会科学, 2022(1): 66-71.
|
张旸, 刘燕妮. 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逻辑、时代创新及弘扬路径[J]. 中国教育学刊, 2024(8): 40-47.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8-27(1).
|
王易.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百年流变、精髓要义及赓续发展[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21(5): 23-33.
|
张晓东.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 全球教育展望, 2005(4): 46-49.
|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
|
习近平.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28.
|
康凯. 教师权益保护研究[D].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08: 2-3.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 (2021-11-29)[2025-03-31]. https://www.gov.cn/xinwen/2021-11/29/content_5654845.htm.
|
渠敬东. 返回历史视野, 重塑社会学的想象力 中国近世变迁及经史研究的新传统[J]. 社会, 2015(1): 1-25.
|
刘皛. 论"上下互动"的教育政策执行——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为例[J]. 教育发展研究, 2016(10): 8-13.
|
劳凯声, 刘复兴. 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6): 5-17.
|
王纯磊, 何丽, 冯蕾. 身份认同与自我身份叙事的认知路径阐释[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122-129.
|
约翰·杜威. 杜威全集·晚期著作(1925—1953): 第13卷(1938—1939)[M]. 冯平, 刘冰, 胡志刚, 等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19.
|
学习小组. 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N]. 人民日报, 2017-01-03(2).
|
刘亚秋. 口述史研究的两个理论视角: 记忆与叙事——兼评口述史的专业化与非专业化之间的张力[J]. 开放时代, 2025(2): 114-126.
|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邹进,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 2.
|
和学新, 张禄成. 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逻辑、践行机理及主要路径——基于教师自我修养的视角[J]. 教师教育学报, 2024(6): 5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