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君子, 张家军. 数字教材的概念诠释与功能剖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4): 47-52.
余宏亮, 王润. 数字教材体系: 价值意蕴、结构要素与建构路向[J]. 全球教育展望, 2022(11): 60-68.
李锋, 盛洁, 黄炜.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突破点: 智能教材的设计与实现[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3): 101-109.
徐蕊玥, 周琴.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的国内外智慧教育研究热点[J]. 教师教育学报, 2019(6): 39-46.
徐振国, 赵春雨, 王悦, 等. 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1): 58-65.
吴亚婕. 影响学习者在线深度学习的因素及其测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9): 57-63.
李若琪, 王伟, 张伟, 等. 数字教材赋能深度学习: 作用机理、应用框架及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4(12): 121-128.
杨重阳, 武法提.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课堂设计框架[J]. 开放教育研究, 2022(6): 91-100.
王天平, 闫君子. 数字时代的教材特征与开发新探[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9): 11-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 高等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R/OL]. (2022-05-06)[2025-06-10]. https://www.ichei.org/Uploads/Download/2022-05-06/6274833408a85.pdf.
钟启泉. 深度学习: 课堂转型的标识[J]. 全球教育展望, 2021(1): 14-33.
闫君子, 张家军. 智慧教材的功能模型建构及实现路径[J]. 开放教育研究, 2021(6): 80-89.
张家军, 闫君子. 智慧化教材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路径[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6): 74-80.
徐丽芳, 邹青. 国外中小学数字教材发展与研究综述[J]. 出版科学, 2020(5): 31-43.
高琳琦.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模式[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23(4): 36-40.
彭红超, 祝智庭. 深度学习研究: 发展脉络与瓶颈[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1): 41-50.
裴新宁, 舒兰兰. 深度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追求[J]. 上海教育, 2015(30): 52-53.
王志军, 陈丽.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最新进展[J]. 开放教育研究, 2014(5): 11-28.
王天平, 闫君子. 新课标下数字教材建设的逻辑、体系及策略[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3(4): 47-55.
王志军, 陈丽. 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5): 25-34.
赵雪梅, 钟绍春. 具身认知视域下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多模态交互机制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21(8): 65-71.
张正仁, 杨娟, 殷鹏飞. 高校混合式教学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J]. 教师教育学报, 2023(2): 98-105.
张家军, 闫君子. 新课标背景下数字教材编写的理念体系与实施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3): 27-34.
陈雨婷, 杨刚. 国际虚拟教育研究的热点透视及发展趋势——基于2015—2020年WOS核心数据库相关文献分析[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1): 83-93.
杨俊锋, 施高俊, 庄榕霞, 等. 5G+智慧教育: 基于智能技术的教育变革[J]. 中国电化教育, 2021(4): 1-7.
胡嘉康, 田莉. 指向深度学习的数字教科书设计: 内涵重塑、应然路径与实践策略[J]. 远程教育杂志, 2023(5): 104-112.
马艳, 李学斌. 数字教材应用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困境与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 2022(10): 116-121.
赵磊磊, 张黎, 章璐, 等. 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焦虑: 现状分析与消解路向[J]. 现代教育技术, 2022(3): 81-91.
余胜泉. 智能时代的深度教学理念与模式[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12): 34-40.
王润. 数字教材何以推动教学变革: 逻辑与路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1(5): 44-51.
郭炯, 荣乾.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公平: 国际共识、现实阻碍及实践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2): 247-258. doi: 10.13718/j.cnki.xdsk.2025.02.020
杜岩岩, 黄庆双. 何以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基于X省和Y省中小学教师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4): 62-69.
郭利强, 谢山莉. 融入AI的数字教材编制: 伦理审视与风险化解[J]. 远程教育杂志, 2021(4): 104-112.
单中惠. 杜威的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理论浅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1): 55-62.
李瑛琦, 张岩. 超越物质向度: 阅读理论史视域下数字阅读的人本主义复归[J]. 编辑之友, 2024(11): 5-11.
段茂君, 郑鸿颖. 基于深度学习的高阶思维培养模型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3): 5-11.
郭文杰. ChatGPT在英语笔译课程中的困境、对策及启示[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3): 26-32.
舒红跃. 技术与生活世界[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唐·伊德. 技术与生活世界: 从伊甸园到尘世[M]. 韩连庆, 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36.
曾文婕. 评估何以促进深度学习[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6): 98-105.
方紫帆. 网络环境下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11): 49-52.
李海峰, 王炜. 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数字孪生智慧教学模式[J].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2(4): 51-61.
郭华. 如何理解"深度学习"[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1): 89-95.
埃德蒙德·胡塞尔. 生活世界现象学[M]. 倪梁康, 张廷国,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217.
沈林, 黄翔.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类型与原则[J]. 中国教育学刊, 2011(6): 48-5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6卷(上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491.
李政涛.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责任"[J]. 开放教育研究, 2020(2): 13-26.
张家军, 黄儒军. 人工智能时代的师生交往: 挑战与应对[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4(4): 22-30.
葛信勇, 代少东, 邓磊. 数智化全景画像赋能发展性学生评价: 机制、挑战与路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1): 216-22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5.01.017
鲁宝. 镜像、机器与空间: 社会关系再生产机制的三重隐喻——从拉康、阿尔都塞到列斐伏尔[J]. 世界哲学, 2023(1): 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