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漫.大学生隐性自杀行为的概念辨析、识别工具及方法[J].教育评论, 2016(5):99-102.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 8版.侯玉波, 乐国安, 张智勇, 等译.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金健秋, 徐国宏, 尹海立.大学生体育行为探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37(7):33-35.
肖舒鹏, 骆理俊.高校体育弱势群体学生隐性体育行为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4, 1(8):21-24.
寇文海, 王华倬, 周坤.教育公平视域下高校体育弱势群体体育教育权利保障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8(11):131-135.
D.P.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段锦云, 王朋, 朱月龙.创业动机研究:概念结构、影响因素和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5):698-704.
徐冬英.学业情绪理论及其对流动儿童学业情绪辅导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 2017(6):96-105.
元文学.侯金凤.生命周期视域下学生体育价值观理论探讨:影响因素与培养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 38(1):52-57.
刘一民, 刘翔.青少年学生体育行为的本真、异化与回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7, 40(5):66-72.
文旭平, 文善恬.主题团体心理辅导融入体育教学的实验研究——一项"改善羞怯"的团辅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干预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40(2):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