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先秦两汉粮食容量制度单位量词考[J].农业考古, 2014(4):211-217.
|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1:1235.
|
张鑫, 李建平.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研究与三重证据法的理论与实践[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28-33.
|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881.
|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
陈松长.香港中文大学藏简牍[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2001.
|
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贰)[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15.
|
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壹)[M].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2014:234.
|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
|
陈梦家.汉简缀述[M].北京:中华书局, 1980:149.
|
邱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138.
|
马衡.历代度量衡之制[M]//凡将斋金石丛稿.北京:中华书局, 1977:133-139.
|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70.
|
陈冬生.齐量制辨析[J].中国史研究, 2006(3):3-15.
|
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82:270.
|
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5:28.
|
莫枯.齐量新议[J].上海博物馆集刊, 1986:62-63.
|
孙诒让.籀庼述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177.
|
于鬯.香草续校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16.
|
魏悦.先秦借贷活动探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4(2):52-57.
|
马承源.商鞅方升和战国量制[J].文物, 1972(6):17-24.
|
姚迁.江苏盱眙南窑庄楚汉文物窖藏[J].文物, 1982(11):5-12.
|
朱德熙. 战国记容铜器刻辞考释四篇[G]//语言学论丛: 第2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8: 161-168.
|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0:55.
|
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1961:954.
|
李建平.秦汉简帛中的度量衡单位"参"——兼与肖从礼先生商榷[J].敦煌研究, 2011(1):58-60.
|
国家计量总局.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2:43.
|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98:312.
|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3:3075.
|
邱光明.度量衡法的制定与执行[J].中国计量, 2014(7):62-64.
|
赵文斌.古代三次变法与度量衡发展[J].中国计量, 2017(8):90-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