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斯年."民国旧派武侠"与"港台新武侠"实为一家——从"金庸现象"说起[J].浙江学刊, 2017(2):69-75.
|
韩云波.论金庸小说的"中国道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1):1-12.
|
韩云波.主流化的创造性转换——论金庸对中国武侠小说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84-97. doi: 10.3969/j.issn.1002-0209.2019.01.010
|
陈墨.金庸小说之武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9.
|
向君.金庸小说武功名称研究[D].重庆: 西南大学, 2010.
|
李泉.英语世界金庸武侠小说研究——以罗鹏的《天龙八部》视觉图像艺术研究为例[J].外国语文, 2017(1):44-53. doi: 10.3969/j.issn.1674-6414.2017.01.008
|
卢敦基.侠情与武功:金庸武侠小说的创新性集大成——《书剑恩仇录》与《卧虎藏龙》的比较研究[J].东岳论丛, 2017(12):12-19.
|
韩云波.武侠类型知识体系与武侠小说研究模型——以还珠楼主武侠小说为核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15-126.
|
韩云波.从"前金庸"看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J].浙江学刊, 2017(2):76-87.
|
龚鹏程.达摩《易筋经》论考[M]//武艺丛谈.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15: 1-4.
|
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387-392.
|
平江不肖生.江湖异人传; 回头是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
|
平江不肖生.江湖小侠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
|
金庸.书剑恩仇录:上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109-110.
|
黄宗羲.黄宗羲诗文选译[M].平慧善, 卢敦基, 译注.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1: 57-58.
|
万籁声.武术汇宗[M].北京:中国书店, 1984:203.
|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1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180.
|
还珠楼主.边塞英雄谱; 武当异人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
|
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
|
张浚生.乡踪侠影:金庸的30个人生片断[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5:1-61.
|
金圣叹.金圣叹全集: 第3册[M].陆林, 辑校整理.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8: 574.
|
白羽.龙舌剑[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51.
|
韩云波.中国武侠小说史撰述的类型格局与武侠体验——以创作派林遥的武侠小说史撰述为中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3):2-15.
|
还珠楼主.兵书峡[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69.
|
白羽.偷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7.
|
卢敦基.永康手艺人口述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29-37.
|
刘国辉.论201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武侠小说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9(2):51-64.
|
托马斯·麦克劳.创新的先知: 约瑟夫·熊彼特传[M].陈叶盛, 周端明, 蔡静, 译.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0: 63.
|
金庸.神雕侠侣:第2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
|
金庸.倚天屠龙记:第1册[M]:广州:广州出版社, 2008:63-64.
|
李翠霞.解构武术[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7:133-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