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方望溪全集·集外文[M].上海:世界书局, 1936:342.
|
清高宗实录[M]//清实录: 第18册.北京: 中华书局, 1986: 483.
|
李斌, 吴才茂.从转娘头到庚贴为凭:清代清水江流域苗侗民族的婚俗变迁——以碑刻史料为中心[J].贵州民族研究, 2013(6):189-193.
|
刘桂林.近十年来雍正及其时代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1(4):8-14.
|
武内房司.西南少数民族——围绕土司制度及其解体过程[G]//森正夫, 等编.明清时代史的基本问题.周绍泉, 等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514-536.
|
贾霄锋.二十多年来土司制度研究综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4):126-134. doi: 10.3969/j.issn.1002-6800.2004.04.017
|
秦中应.建国以来关于"改土归流"问题研究综述[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6):67-70. doi: 10.3969/j.issn.1672-5409.2005.06.025
|
张文.火器应用与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J].民族研究, 2008(4):85-94. doi: 10.3969/j.issn.1005-5681.2008.04.018
|
常建华.确立统治与形成秩序: 清顺治康熙时期对南方土司的处置[G]//清史论丛(2012年号), 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1.
|
方铁.清雍正朝改土归流的原因、策略与效用[J].河北学刊, 2012(3):59-65. doi: 10.3969/j.issn.1003-7071.2012.03.009
|
张中奎.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清代"新疆六厅"的王化进程及其社会文化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
常建华.清雍正朝改土归流起因新说[J].中国史研究, 2015(1):185-197.
|
常建华.雍正朝保甲制度的推行——以奏折为中心的考察[J].故宫学刊, 2013(2):74-122.
|
郭松义, 定宜庄.清代民间婚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
张新民.天柱文书: 第1辑[G].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吴才茂, 李斌.清代黔东南地区的乡村社会控制——以新见官文书为中心[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7(1):38-51.
|
(万历)明会典[M]//景印四库全书, 第617册.台北: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3: 751-752.
|
马建石, 杨育堂.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
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413.
|
民国平坝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 第45册.成都: 巴蜀书社, 2006: 103.
|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 2003:108-109.
|
高聪, 谭洪沛.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九南篇[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3.
|
张应强, 王宗勋.清水江文书: 第2辑第5册[G].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176.
|
高聪, 谭洪沛.贵州清水江流域明清土司契约文书·亮寨篇[G].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15.
|
元典章: 第3册[M].陈高华, 张帆, 等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
岸本美绪.妻可卖否?——明清时代的卖妻、典妻习俗[G]//陈秋坤, 洪丽完.契约文书与社会生活(1600-1900).台北: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 2001.
|
梁勇.妻可卖否?——以几份卖妻文书为中心的考察[J].寻根, 2006(5):37-40. doi: 10.3969/j.issn.1005-5258.2006.05.008
|
顾炎武.亭林文集[M]//顾炎武全集: 第21册.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63-64.
|
陈金全, 杜万华.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姜元泽家藏契约文书[G].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8: 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