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19 Volume 6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Zubin HE. An Analysis of Ten Major Even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An Academic Salon of 'Annual Inven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Event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9, 6(3): 110-124. doi: 10.13718/j.cnki.jsjy.2019.03.015
Citation: Zubin HE. An Analysis of Ten Major Even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An Academic Salon of "Annual Inven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Event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19, 6(3): 110-124. doi: 10.13718/j.cnki.jsjy.2019.03.015

An Analysis of Ten Major Even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An Academic Salon of "Annual Inven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Events"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13/03/2019
    Available Online: 15/05/2019
  • MSC: G649.2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en major even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 These events are as follows. Xi Jinping's speech on May 2 on grasp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s, focusing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defining the new task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gress was held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and fully deplo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and to express the pioneering spiri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gress issued "40 Articl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should be promoted continuously, leading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roa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result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standards. On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quantity, quality, system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ranks has been initiated, with the focus on the study and revision of teachers' law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des of conduct, with a view to creating a high-quality teacher rank. Actions are taken to break through the "Five Onlys" (only papers, only hats, only titles, only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only awards) in an attempt to change the value imbalance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verse the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orientation.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Westlake University is a boldexploration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ioneer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exposure of falsification of professors' papers in Nanjing University has aroused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society,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system of teacher evaluation and the system of severe punishment for academic misconduct in China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eve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presents the dynamic trend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 and reviews and reflect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 加载中
  •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EB/OL]. (2018-05-03)[2018-12-2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5/t20180503_334882.html.

    Google Scholar

    [2] 杜占元.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EB/OL]. (2018-10-23)[2018-12-2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10/t20181023_352448.html.

    Google Scholar

    [3] 吴岩.奋力开辟中国高等教育新境界[EB/OL]. (2018-11-02)[2018-12-24].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811/t20181123_361285.html.

    Google Scholar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文件答记者问[EB/OL]. (2018-10-17)[2018-12-24].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10/t20181017_351821.html.

    Google Scholar

    [5]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 2018(3):4-10.

    Google Scholar

    [6] 贺祖斌.聚焦"五个卓越", 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N].广西日报, 2018-06-21(7).

    Google Scholar

    [7]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EB/OL]. (2017-12-28)[2018-12-24].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xkpgjg/.

    Google Scholar

    [8] 陈宝生.中国教育: 波澜壮阔四十年[N].人民日报, 2018-12-17(11).

    Google Scholar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 (2017-06-14)[2018-12-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634/201706/t20170614_306900.html.

    Google Scholar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8-07-19)[2018-12-2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Google Scholar

    [11] 习近平.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N].人民日报, 2014-09-10(1).

    Google Scholar

    [12] 杜玉波.着眼世界水平着力中国特色——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再认识[EB/OL]. (2018-11-05)[2018-12-24]. http://www.hie.edu.cn/perspective_12580/.

    Google Scholar

    [1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 (2017-09-24)[2018-12-24].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2592) PDF downloads(217)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An Analysis of Ten Major Even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An Academic Salon of "Annual Inven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Events"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en major event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 These events are as follows. Xi Jinping's speech on May 2 on grasping the trend of the times, focusing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defining the new task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gress was held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and fully deplo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and to express the pioneering spirit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N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gress issued "40 Articl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hich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should be promoted continuously, leading universities to take the road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ourth round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result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standards. On the fortie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made historic achievements in terms of quantity, quality, system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 level. In the new era,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ranks has been initiated, with the focus on the study and revision of teachers' law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des of conduct, with a view to creating a high-quality teacher rank. Actions are taken to break through the "Five Onlys" (only papers, only hats, only titles, only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only awards) in an attempt to change the value imbalance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ystem and reverse the unscientific evaluation orientation.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Westlake University is a boldexploration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pioneer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The exposure of falsification of professors' papers in Nanjing University has aroused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society,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system of teacher evaluation and the system of severe punishment for academic misconduct in China needs to be improv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events from different angles, presents the dynamic trend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n 2018, and reviews and reflects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 ① 由贺祖斌主持,参加本次讨论的学术沙龙成员有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南宁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李欣怡、苏家玉、陈庆文、潘杰宁、蒲智勇、谢明明、张羽、王金花、徐玲玉、李响、游晶晶、陈洋、罗惠君。

一.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2讲话”,明确新时代高校新任务
  •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强调了四项主要内容:“一个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两个重要标准”,就是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三项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点希望”,就是要求青年学生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这四项内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对高等教育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①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 李响: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们要建设既有中国特色、又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双一流”高校,就是为了服务国家发展,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国际思维的人才。

    陈洋:高校的发展不是模仿和复制,而是办出自己的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努力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

    张羽:习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来到北京大学,与师生座谈,这既是对北京大学的历史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以北京大学为首的高等学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期许。

    李欣怡:习总书记讲话中提及的“两个重要标准”更加突出了“德”的重要性,这为高校工作划出重点。立德树人和师德师风建设是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罗惠君: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作为一名青年,作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应要求自己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老师,培养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崇尚科学的精神以及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生逢其时,应该做好当下每一件有意义的事,努力奋斗,砥砺前行。

    游晶晶:习总书记的讲话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对广大青年学子寄予的厚望,并对青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理想信念教育将成为高校德育的一大重点。

  • 贺祖斌: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此,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理解。

    第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学首先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社会主义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服务自己国家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发表重要讲话,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次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1]。这“两个重要标准”为高校办学进一步明确了政治站位,指明了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第二,教师队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就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这里的“高素质”要求教师队伍“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也就是要造就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二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里的“高水平”要求人才培养的“站位高、规格高、资源条件高、社会评价高”。

    第三,青年成才问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同时指出,“新时代对于广大青年来说是最大的人生际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验”,鼓励广大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乘新时代春风,放飞青春梦想”[1]。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要专注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要求教师把工作精力聚焦于青年学生,要用教师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促进青年学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其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把握时代大势,着眼未来发展,回应实践要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亲切关怀。

二.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开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新时代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总结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深入分析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

    ①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18-12].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 李响:本次大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并与教师节同一天,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作为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受鼓舞,同时也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感到责任重大。

    陈庆文:会议名称是“全国教育大会”,而不是“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和引领。习总书记的讲话中除了宏观层面的论述之外,还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构建现代人才培养体系等问题进行论述,体现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注重心转移到微观层面。

    苏家玉:“培养人”的关键在于“靠谁培养人”。总书记重点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本科教育的基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教师的知识输出固然重要,师德的潜移默化则更应该被重视。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在于教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在于社会尊师重道氛围的形成。

    游晶晶:“立德树人”是本次大会的一个核心词,“立德树人”也应该是高校的核心使命。我认为大学要实现立德树人,首要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创新,一方面要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能够真正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思政课堂”;另一方面,也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德育的隐性功能。

    谢明明: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关于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我们这一代人在中小学阶段留下了关于劳动的记忆,到了大学教育阶段,虽然学习了大量的学科知识,但是劳动的意识和技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劳动精神的缺失导致大学生轻视劳动。

  • 贺祖斌: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国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会议召开时机好、规格高、影响大,“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跨上一个新的台阶”[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解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时指出,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新判断、新表述、新要求、新措施”[3]等方面。我觉得这种解读比较全面和准确。

    “新判断”:一是“两个事关”,即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二是“三个决定”,即教育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接班人,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三是“两个大计”,即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四是“九个坚持”,即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新表述”:一是把“劳”纳入全面发展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二是把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作为教育的总体要求;三是强调新时代人才培养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新要求”:对教育提出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新要求,对教师提出了要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新要求,对大学书记、校长提出了“视办好学校为天大事业的使命感”的新要求。“新措施”:着眼于我国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从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激发学校教育事业的生机与活力、提升教育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我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三.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新时代高教40条”出台
  •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召开。会议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18年10月17日,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40条具体意见,又称“新时代高教40条”,并决定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18-06-22)[2018-12-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806/t20180621_340586.html.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7)[2018-12-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 谢明明:近年来,通过政府的不断投入,高校的实践条件逐渐改善,也引进了大量高层次人才,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方面,高校的内部治理水平不高,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担当起人才培养的重任;另一方面,“重科研轻教学”是高校的普遍现象,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科研,造成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忽视。这时候强调“以本为本”的理念尤为重要。

    张羽:2017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与研究生毕业生的比例大概是7:1。可见,本科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重视本科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之本,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苏家玉:当下大学生缺乏朝气蓬勃、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不断被贴上“佛系”“丧”等流行文化标签,不思进取、醉生梦死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给人留下的新印象。“新时代高教40条”通过严把毕业出口关,加强过程考核,取消“清考”等制度措施,构建严格的本科教育,推动本科教育的回归。

    蒲智勇:“新时代高教40条”对提高文、理、工、农、医、教等领域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严格要求,作出了具体安排,推出一系列举措,更加突出教育质量问题。为办好本科教育,各高校还应定期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对本科生所学专业和学科教师授课情况进行评估,从细节上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

    李响:我认为“新时代高教40条”的出台为我国本科教育制定了一套全面、完整的规划,为大学生“增负”,提升大学文凭的价值,培养真才实学的大学生。

    潘杰宁:“新时代高教40条”提出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这是落实“四个回归”的有效举措。学科和专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依托,学科通过知识体系来呈现,专业通过课程体系来呈现。两者相比,专业更能反映人才培养的动态过程。“双万计划”的实施将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高教40条”还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体现了我国“双一流”建设的多元化发展理念[4]

  • 贺祖斌:我特别关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的“三不三要”: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是不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是不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一定要把本科教育放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5]。这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新时代高教40条”是教育部坚持“以本为本”,为推进“四个回归”而出台的具体方案,对新时代高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揭示了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忽视本科教育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自本科生扩招以来生源质量下降以及现行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导致的“学生不好好学,教师不好好教”的现象。教育部这次出台的“40条”不仅及时,而且抓住了重点,集中体现了国家对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视和支持。为此,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深感庆幸。

    “40条”强调围绕以下几方面推进高校改革:一是强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要改变思政课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内容过时、评价手段落后的现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本科教育的方方面面;二是注重对本科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和督促学生努力完成学业;三是注重对教学体系的改革,提倡跨学科学习、跨专业学习,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四是注重对教师队伍的改革,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完善教师个人信用体系,促进师德建设常态化,鼓励优秀学者走进课堂,进一步完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形成老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的教学风气。

    2018年11月,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我任职的广西师范大学专门召开第八次本科教育大会,我还在会上作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的报告。学校启动实施《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以下目标: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协同培养、质量导向”,不断完善目标、过程、评价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完成涵盖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十大工程”及各项建设任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四.   “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引导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 2018年8月8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是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就《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EB/OL].(2018-08-27)[2018-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1808/t20180824_346059.html.

  • 谢明明:“双一流”建设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开展。而高校对社会的引领,不仅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上,更应该体现在文化的引领上。

    王金花:《指导意见》将“双一流”建设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国际化视野而又不乏本土特色的一项举措。关于如何建设“双一流”,很多高校关注“世界一流”的标准,更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如何迎合这套标准,然而忽视了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的相辅相成。

    徐玲玉:不同地域的高校有其不同的市场需求,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等方面应考虑本地区的优势和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意向,使不同高校的专业设置有自身鲜明的特色,重视发展优势学科。学校还应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敢于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使高校更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李欣怡:《指导意见》提出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突出特色,积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学科。学科建设要立足于中国本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及特色,避免在追求一流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同时,我也关注到“育人提质”是其主旋律。各高校在制定本校的实施方案时,应发挥主体作用,在“主旋律”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和声”,谱写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篇章。

    罗惠君:一流学科是基础与前沿、优势与特色的结合。只有尊重规律,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注重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推动“一流学科”的建设。

    潘杰宁:我认为《指导意见》的出台更多是精神和理念上的引领。对于那些不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中的大学来说,也应把握好此次契机,找准定位,办出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陈庆文:《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政府、社会、高校相结合的共建机制,形成多元化投入、合力支持的格局。可见,“双一流”建设是学校与地方政府互动的过程,也是学校与行业、企业互动的过程。

  • 贺祖斌:“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后,“双一流”建设成为高等教育界的一个热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认为,“双一流”中的“一流”,强调的是“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这既是一种水平,又是一种精神和品质追求。尤其是地方高校要抓住机遇,找准定位,聚焦“五个卓越”,加快双一流建设[6]

    一是加强卓越学科建设。聚焦优势学科,率先形成突破口,继而由点到面促进整体发展,是一条推动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做好学科战略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集群,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不断提升学科整体水平。二是办好卓越本科教育。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办好高水平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以此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因此,一方面要抓好教学改革,做好专业改革与专业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学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三是构建卓越师资队伍。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创新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需要完善高端人才的“引育”机制,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注重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四是建设卓越大学文化。要营造先进文化氛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深入挖掘校本文化基因,提升学校文化的辐射力,推动文化“走出去”,促进文化融合发展,提高大学文化引领力。五是提供卓越社会服务。坚持问题导向,为社会发展提供卓越的服务。推动大学内部各种科研活动创新,促进科研跨学科、跨校、跨区域协同发展,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大学对区域战略性、全局性问题的研究。我于2018年10月对著名教育家潘懋元先生进行了访谈,他认为地方高校要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认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双一流”建设,促进“内涵式发展”。因此,高等教育改革要在这两方面“做足文章”。

五.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引发高等教育界高度关注
  •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第四轮评估于2016年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不含军事学门类等16个学科),共有513个单位的7 449个学科参评。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的原则,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

    ① 虽然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于2017年年末,但它在2018年产生的影响尤其突出,因此被纳入“2018年高等教育十大事件”。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以评助建推动高等教育发展[EB/OL].(2017-12-29)[2018-1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712/t20171229_323331.html.

  • 陈庆文:从2002年开始,我国一共进行了四轮学科评估,其中第四轮学科评估倍受关注,这与“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参评条件、指标体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把人才培养放在指标体系的首位,突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李响:本次学科评估结果的公布与“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的公布是在同一年,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关联。这几年国家对学科建设越来越重视,我认为这会成为高考考生与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的考虑因素,增加他们对学科实力的关注。

    罗惠君:学科评估结果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每所学校的特色专业,让社会公众拥有教育质量知情权。同时,排名有利于高校分析自身短板,及时弥补学科建设方面的不足。通过学科评估,政府管理有方向,高校办学有动力,社会监督有平台。

    陈洋:评估应该是一种查漏补缺的方法。评估结果公开是促进各高校相互学习、反思的有效机制,高校应该从学科评估中认识到自身学科设置的优势和缺陷,取长补短。这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双一流”建设。但是如何使评估的方式、指标更加合理、科学,评估过程更加公正,这是在学科评估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蒲智勇:我比较关注第四轮学科评估公布结果的方式,采用“分档”的方式进行结果公布,不再强调校与校之间分数的差异及排名的先后。这种评估导向淡化了以往评估中对排名、分数的过分追求,使得高校关注的重心转向于学科发展本身。这是一种基于发展性原则的评估。

    李欣怡:在这轮学科评估中,第一次以“公共数据和单位填报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评估数据,有利于提高参考值的有效性。目前,数据统计常因指标定义不统一而造成同一个指标统计结果大相径庭的问题。结合单位填报避免了公共数据因指标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不相适应的问题,提高了评估的科学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强评估的权威性。

    王金花:从公布的评估结果数据来看,“自愿申请、免费参评”的原则让大部分具有参评资格的高校参加了此次学科评估,但仍有部分高校没有申请参评,因此应加大学科评估宣传力度,让更多乃至全部具有参评资格的高校参与进来。

  • 贺祖斌: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因为到了年末,这一事件没有入选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但它在2018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4月启动,在95个一级学科范围内开展,共有513个单位的7 449个学科参评(比第三轮增加76%)。全国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94%申请参评。我认为,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将影响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若干年。我想从三方面谈我的看法。

    第一,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指标。本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保持“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框架基本不变,共设置人文、社科、理工、农学、医学、管理、艺术、建筑、体育等9套指标体系框架,每个学科设置不同的权重。第二,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科学性。本轮学科评估首次采用“分档”方式公布评估结果,不公布得分、不公布名次,不强调单位间精细分数差异和名次先后。根据“学科整体水平得分”的位次百分位,将前70%的学科分为9档公布: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7]。这种“分档”方式既保证较强的区分度,体现学科建设水平的实际变化,又淡化分数和名次,有利于引导高校将注意力转移到学科内涵建设。第三,学科建设的成就。经过学科评估发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原创成果产出取得突破;已初步建立规模与质量并重的专任教师队伍;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利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水平大幅提高。

    本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学界不但没有争议,反而让许多高校对本校学科建设进行反思和讨论。学科评估已经开展了四轮,建立了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可靠性最高的学科大数据库,对研究学科发展规律、发现学科建设优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相信,未来会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学科评价标准研究,不断提升学科评估在国际和国内的影响力。

六.   总结改革开放40年历史成就,提升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
  • 改革开放40周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揭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从1993年提出的“211工程”,到1998年提出的“985工程”,再到2015年提出的“双一流”建设,无不是在为推动高等院校建设而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① 澎湃新闻.数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40年[EB/OL].(2018-12-15)[2018-12].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39744.

  • 徐玲玉:回顾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如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的实效性,如何使学生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批判性思维,仍是我国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思考的问题。

    李响:作为“90后”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改革初期的历史性事件,但通过课堂学习、影视传播等途径,了解到高等教育改革初期的不易与不平凡。通过改革,高等教育政策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内涵式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苏家玉:经过40年的改革与探索,我国高等教育由恢复到精英化再到大众化、普及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8]。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自身特色,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国家制定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出台的高等教育管理政策也越来越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从“211工程”“985工程”到“双一流”建设就是有力的佐证。

    游晶晶:我国高等教育40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也存在着很多长期累积下的问题,如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合理以及趋同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攻克这些难题需要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的高等教育研究者的付出与投入。

    谢明明: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规模化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多年来,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研究、高等教育内部治理的研究有很多,关于大学理念的研究还需要加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亟待改变。

    王金花:在这40年里,更多的学生有了追求高深学问的机会。高考制度从文理分科转变为任选科目与自由组合,大大弱化了文理的界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庆文:我认为高等教育改革的40年,最大的成绩是把“量”做大了,而下一个5年或者10年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从微观层面来讲,我认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将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关注的重点。

  • 贺祖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高校数量和在学规模“突飞猛进”。截至2017年,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 91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 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9];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增长到45.7%[10]。二是高等教育质量不断跃升。针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国家适时启动了二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从1995年开始,先后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为了检验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效,国家先后实施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大学发展卓有成效,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得到发达国家认可。截至2018年,从ESI学科排名来看,我国共有91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三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在办学体制方面,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格局;在大学内部治理方面,不断推进法治化、制度化。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留学生人数、学位互认、跨境办学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目前高等教育仍然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升、区域发展不公平、科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文化传承功能有待加强等问题与挑战。因此,高等教育改革应继续着眼于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公平,提高大学治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

七.   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规范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
  • 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党中央名义专门印发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明确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方向,确定了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并专门就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能力素质提升、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扎实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①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EB/OL].(2018-01-31)[2018-12-24].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EB/OL].(2018-11-14)[2018-12-2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02/201811/t20181115_354921.html.

  • 李欣怡:师德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热议。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摆在了突出位置,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我不禁想起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身为人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学识外,还要品行高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要做好老师,就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陈洋: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教师划定基本底线。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爱业、敬业、精业、乐业”的境界。

    游晶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中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了大学环境的特殊性,提出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具有创新性,也使得改革措施的操作性强,更易于政策的实施。

    李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教师的重要地位,提高了教师的待遇。教师职业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教师队伍也一定会更加壮大。

    徐玲玉:教师队伍中少数教师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一方面是因为教师队伍的选拔把关不严;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和消极情绪,容易影响学生。

  • 贺祖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条标准:“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发展的讲话,指明了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求: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为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针对新时代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分别制定了“十项准则”。这些准则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规范。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教育部要求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发生准则中禁止行为的,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依法依规严肃惩处,绝不姑息。

    另外,关于乡村教师的现状和发展问题,我非常关注。我于2017年主持了一项关于农村教育的课题,并出版了《广西农村教育发展报告》,其中部分内容就是研究乡村教师的现状与发展问题。这份研究报告提出:由于农村教育不强,中国不可能成为教育强国;由于乡村教师不足,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不可能提高。因此,我认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不能忽视广大乡村教师,只有解决乡村教师困难,巩固乡村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发展乡村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八.   开展清理“五唯”行动,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 2018年11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高校开展“五唯”清理行动。“五唯”清理范围包括高校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事项,以期通过高校自查的形式深化高校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①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EB/OL].(2018-11-08)[2018-12-2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7062/201811/t20181113_354444.html.

  • 王金花:“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是清理“唯论文”评价的有力措施,是在科学研究“质”与“量”之间作出的抉择。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一味地强调代表作而止步不前。教师应该不断努力,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游晶晶:学术界存在着“不出版,即出局”的潜在规则,无形之中给学者们造成了巨大的科研压力。开展“五唯”清理专项行动,有利于扭转当前高校中存在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失衡的情况,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为潜心科研的学者赢得更多的时间,免受学术界浮躁风气的不良影响。

    蒲智勇:在进行人才评价时,如何得到公正、客观的评价结果,关键问题就是评价的标准、机制是否科学。“五唯”清理行动有利于完善高校评价机制,扭转评价方式的单一状况。我认为下一步还需要明确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类型的项目建立不同的评价机制。

    苏家玉:单纯追求量化标准,反而助长投机取巧,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因此需要改变的是“唯”的态度,摒弃的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做法。清理“五唯”只是开始,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才能引导高校走向科学评价之路。

    谢明明:以“五唯”作为评价指标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方式,其弊端就在于“五唯”的内容并不能代表评价对象的真正实力。比如项目评审,没有具体考量申报人的学术研究领域、成果与项目本身的匹配度,结果往往是职称高、“帽子”高的人容易通过评审获得项目,于是就会出现各种评审不公平的现象。

    张羽:“五唯”清理行动是肃清传统教育评价体系顽疾的有力举措,对于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纠正学术不端、学历造假等不良风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评价应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注重在某一领域内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热点,为追求立项而研究等行为。

    陈庆文:评价一直是高校发展中的一个大难题,不管是教学评价还是人才评价。高校要彻底清理“五唯”,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就要在诸多方面下功夫,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比如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要注重平衡论文发表和教学贡献,改变“唯论文”的评价取向。

  • 贺祖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习总书记用“顽瘴痼疾”一词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评价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揭示了我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痛点”。实际上,无论是“分数”还是“文凭”,无论是“论文”还是“帽子”,都只是在教育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的评价要素,若是过分强调某一要素,就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其影响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高校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也不在于它能发表多少篇SCI文章,而在于其人才的培养质量,尤其是要看它的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多大贡献。”[12]

    我认为,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存在着教育评价导向不科学、价值取向失衡的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失衡、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失衡以及共性与个性的失衡。改变当前教育评价制度中存在的价值失衡问题,走出教育评价的误区,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评价体制改革是一个多方利益长期博弈的过程,仅仅在原有的评价制度基础上进行叠加与修补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彻底地清理“五唯”,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应将改革的重心放在重构评价体制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体制。

九.   西湖大学正式成立,开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之先河
  • 2018年10月20日,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在浙江省杭州市正式成立。西湖大学自2015年3月筹办以来,就按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以博士研究生培育为起点,致力于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① 新华网.为梦想而生,西湖大学正式成立[EB/OL].(2018-10-20)[2018-12-24].http://education.news.cn/2018-10/20/c_1123587833.htm.

  • 谢明明:当前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依然不足,民办高校的生存处境依然不容乐观。西湖大学的成立是对民办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

    张羽:可以看出,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指导意见:一是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鼓励民办教育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支持民办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大胆创新;三是探索办学新路径,转变理念,转变由国家或单一主体办学的模式,探索社会办学的多种路径,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打下坚实基础。

    陈洋:西湖大学作为一所民办研究型大学,开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培养研究型顶尖人才的实验基地。师资力量由一批国内外优秀学者、专家组成,在学校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理念、办学资金来源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其创新精神和积极探索的勇气,可以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期待西湖大学最终能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典范。

    李响:西湖大学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化、研究型的民办大学,获得教育部的支持,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开创性的意义。西湖大学的设立突破了体制的束缚,不知它今后的发展能否真正创造卓越、引领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研究。

    苏家玉:西湖大学的成立引人关注,不仅在于它的高起点,还在于它的新理念,如不以盈利为目标、不划分行政级别、采取聘用制以及拥有自主权的校长负责制等管理理念。其精英教育理念也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补充。

    陈庆文:办好一所大学,不仅与学校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及相应的制度等密切相关,也与大学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西湖大学是一所新建的学校,没有传统观念的羁绊,没有传统体制机制的影响。若干年后,西湖大学的成长或许能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典范。

  • 贺祖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内涵式发展,有多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中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重要落脚点之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优化教育结构,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要求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要探索适应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研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制定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13]。可见,高等学校分类发展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目前,推行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已从政策倡导进入具体实践阶段。推动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成为解决高等学校分类发展问题的关键。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各地开始进行高校分类、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2018年成立的西湖大学,以博士研究生培育为起点,致力于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契机下的产物,有利于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吸引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提升创新引领能力。此类新型大学的崛起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除此之外,深圳技术大学的成立也值得我们关注,它是一所本科层次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高校分类发展,不仅需要研究型高校,还需要应用型高校和职业技能型高校,更需要各类型高校合理定位,不断探索,彰显特色。我们期待着此类新型大学获得更好的发展。

十.   “南大教授论文被撤事件”曝光,学术不端再度引发关注
  • 2018年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曝光了拥有众多学术头衔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梁莹的学术不端问题。梁莹不仅涉嫌论文抄袭、一稿多投,而且教学态度不端正。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官网的资料显示,梁莹系该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等多项人才支持计划的入选者

    ① 王嘉兴.青年长江学者与她“404”的论文[N].中国青年报,2018-10-24(10).

  • 罗惠君:“梁莹事件”曝光,不仅折射出教师学术不端的现象,更是对“唯论文”人才评价弊端的揭露。高产论文的背后采用的却是投机性质的发表方式。目前,高校多以论文的数量作为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标准,作为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其中涉及太多的现实利益,导致了论文崇拜的现象。“梁莹事件”也再次告诉我们:教师的评定标准不仅仅是学术水平,师德师风更应是考评的重要方面。

    谢明明:“梁莹事件”至少反映了学术期刊对于论文的审稿不严、各种称号的人才评审重形式不重内容这两方面的问题。因此,对论文和人才的评审,应该更多关注思想内容和学术贡献,否则,类似现象依然会重现。

    陈庆文:每年被曝光的学术不端当事人也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似乎无法刹住这一股风气。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评价机制问题。在高校,职称的评定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论文,而且很多著名大学实行了“非升即走”的制度,让大学教师的科研压力增大。在这样的学术生态环境下,难免有人铤而走险。机制改革可能是消除学术不端的最终法宝。

    游晶晶:学术规范问题是我国学术界长久以来存在的一大“痛点”,“梁莹事件”的曝光更是为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我认为预防学术不端的措施不仅仅是事发后对学术失范者的惩处,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下功夫,例如:改变考核评价导向,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完善学术治理体系。

    张羽:我们应该重视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同时也要避免因个别现象就对教师整体队伍全盘否定,应从自身做起,维护教师的权威性和教师的尊严。

    苏家玉:大学教师学术不端、行为失范的事件不断出现。反思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失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教师管理不力。教师行为准则的颁布与实施,有助于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 贺祖斌:关于学术不端现象在以前年度的高等教育十大事件遴选中出现了几次,可见这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学术不端的问题潜藏着思想道德、评价制度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从评价制度角度来看,与“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奖项、唯学历”以及奖惩制度不完善不无关系。教师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也应是践行大学精神的领路人。多年前读过《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对其中的内容感触颇多。蔡元培提出“学术研究为立校之根本”,他反复强调大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蔡元培通过选聘真才实学的教员和淘汰一批不称职的教员的方式,让教师队伍保持其优秀、年轻和先进性。蔡元培在任时的北京大学是名师汇集之地,不仅学术焕发新生,这批名师的治学精神、师德风范也激励了许多学生。

    经过百年的发展,昔日“不重资历而注重学识、不重头衔而注重师风的选师标准”已然发生改变。在当下“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各大学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出台一系列制度,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和培养人才,但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人才”是以“博士”“杰青”“千人计划”等标准进行遴选的。一些大学过度偏重对学历、职称、学术成果的考察,或重学历轻能力,或迷信名牌大学,而对道德、人文素质、心理、发展潜质、学科忠诚度等方面的考核存在不足,对成果的评价指标化、数量化,特别是出现“SCI泛化”现象。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体系,与当下学术不端、师德失范的现象紧密相关。

    在我看来,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要从思想上引导,树立诚信意识,加强道德建设,而且还要从完善制度建设的角度去推进,用制度保障学术规范。首先,要转变以论文为导向的高校评审制度和评价机制,重视定量分析的同时也要注重定性分析,重视科研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创新能力,重视对成果评价的同时也要注重对道德的考量;其次,要转变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方式,引入第三方或组建更加权威的管理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审议和认定,彰显处理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最后,要加强对学术不端惩戒制度的建设,提高学术不端的犯错成本,拉紧维护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警戒线,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从而为学术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十一.   结语
  •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让人心潮澎湃。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5·2讲话”到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从“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到“新时代高教40条”的发布,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见》的出台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颁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脚步急促而有力。以上选取的高等教育十件大事,突出了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的重要性,“新时代高教40条”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为推行更加严格的本科教育、建设更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约束力。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的公布和我国第一所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的创立,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展示了改革的可喜成果。“五唯”清理和“南大教授论文被撤事件”也提醒我们高教改革任重道远。当然,2018年还有很多事件值得关注,比如“部省合建”的14所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标的颁布、高校人工智能创新计划的实施等,但篇幅有限,并未一一评析。

    对2018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的整理与盘点,仅代表本次沙龙讨论的观点。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对这些事件的评析都是在收集已经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并经过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收集的信息和讨论者的水平有限,其中的评析肯定存在一些漏洞和偏差,希望诸位批评指正。

Reference (13)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