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0 Volume 7 Issue 6
Article Contents

Wang li. On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Normal Students in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6): 57-64.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6.008
Citation: Wang li. On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Normal Students in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0, 7(6): 57-64. doi: 10.13718/j.cnki.jsjy.2020.06.008

On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Normal Students in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03/09/2020
    Available Online: 20/11/2020
  • MSC: G652

  • Alth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specialized course have their own functions, they are both important channel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educate people.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ory of Marxist is the internal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ir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and the objectiv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beauty and labor is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their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The main tas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educate people, and the main task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is to educate talents. The main tasks of the two courses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functions are different, and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hich becomes the basis of their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coope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achieve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 promote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alents educ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加载中
  •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09-10(1).

    Google Scholar

    [2]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N].人民日报, 2016-09-10(1).

    Google Scholar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3(2).

    Google Scholar

    [4]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10-22(2).

    Google Scholar

    [5] 卢永翠, 张廷艳."国考"背景下数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与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 2019(1):57-65.

    Google Scholar

    [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64.

    Google Scholar

    [7] 列宁选集: 第四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02.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061) PDF downloads(170)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On the Complementary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for Normal Students in the Coordinated Education

Abstract: Alth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e specialized course have their own functions, they are both important channels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morality and educate people. People'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ory of Marxist is the internal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ir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and the objectiv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body, beauty and labor is the practical basis for their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The main task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o educate people, and the main task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is to educate talents. The main tasks of the two courses are different and their functions are different, and each of them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which becomes the basis of their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Through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as well as the coope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practice activiti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achieve functional complementarity, promote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alents education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教育人才论述的核心是教师队伍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2014年9月9日,在“庆祝第三十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提出了殷切期望:“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全国广大教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1]习近平总书记将教师定位为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承担着未来培养“梦之队”的重任,因此,师范生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和专业课承担着培养师范生道德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任,但两者的性质各异,侧重点也不同。思政课和专业课只有协同育人、功能互补,才能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重任,将师范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师范生思政课与专业课功能互补的依据探寻
  • 师范生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功能互补依据主要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两个方面。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论述,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总的发展方向。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而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则是全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关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有专门的论述。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好老师”[2],并且希望广大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2]。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师范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师范生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深刻的论述。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3]思政课和专业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两大课程体系,由于两者的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的任务就各有侧重。师范生的思政课主要任务是育人,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课程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作用,将师范生培养成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良好师德师风、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教育工作者。师范生的专业课主要任务是育才,即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思政课和专业课都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论述为指导,才能做到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做到在育人中育才,在育才中育人,二者密切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将师范生培养成为未来能够立足工作岗位的全面发展的教师。

  • 师范生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功能互补的现实依据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筑梦人”,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4]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师范生的培养则直接关系到这两支队伍的整体素质。

    师范院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高素质师范类人才的重任,而这一重任必须依靠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谁都无法独立承担起人才培养的重任。二者只有相互配合、功能互补,才能协同育人。师范生专业培养中的很多内容和要求与思政课教学中的内容有内在的一致性,比如,对学生的政治导向、道德素质尤其是职业道德的培养等方面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师范生的思政课与专业课功能互补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当前,部分学校的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思政课程缺乏有效的沟通。以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除了开设纯数学类课程,高校还开设了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教师口语、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道德、班级管理与学习方法指导等[5]。这些教师教育类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思政课程中的内容具有一致性,但思政课与专业课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形成的合力就不够,再加上部分师范院校将重心放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上,对教师教育类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导致当前部分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部分师范生不热爱自己的专业,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工作。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指出,到2017年底,全国还有558个县(市、区)没有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占总数的19%。可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还任重道远,而师范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站位和专业素质与我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对师范生的教育与培养具有其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也是师范生思政课和专业课功能互补的现实需要。

  • 解决师范生存在的德才失衡问题是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育人、功能互补的现实需要。德才失衡具体表现为“重才轻德”“重德轻才”两种形式,而师范生德才失衡的主要表现则是“重才轻德”。其中“才”指广义的“才”,包括知识和能力。师范生重才轻德存在三种情况。第一,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忽视道德修养。由于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的师范生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训练,忽视道德修养。他们认为只要有本领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素质的提升上。在他们眼里,德性的养成无足轻重,这也是近年来时有师德败坏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道德修养。这部分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仅忽视道德修养,连能力的培养都不重视。他们只会死读书和考试。由于盲目读书,学到的知识不能明确为谁服务。由于能力差,学到的知识不能通过能力外化出来发挥作用。书本知识要有用,必须经过两次转化:第一次,通过教育或自学,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随时备用;第二次,通过能力将储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外化出来,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师范生如果只有知识而无能力,学到的知识因无法通过转化发挥作用,就会成为无用的知识。第三,重视能力的培养,忽视道德修养。有的师范生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能力比德性重要,只注重能力的训练,不愿意下苦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道德修养。他们有能力能够实干,但因道德修养不高而成为盲目的实干者。

    2004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成才必须先学做人》一文,其中明确指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6]师范生存在的上述德才失衡问题,使其缺乏理想信念,没有精神支柱,自身难成大器,未来也承担不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二.   师范生思政课与专业课功能互补的重要基础
  • 思政课与专业课都无法独立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要协同育人,就要将各自的功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弥补对方的不足,这是两者进行功能互补的重要基础。

  • 思政课的主要功能是铸魂育人。其优势在于:通过理论教育,指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课的优势分别通过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塑造功能表现出来。

  • 导向功能,是指思政课具有引导师范生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向成长的作用,包括政治导向和业务导向。

    政治导向就是引导师范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列宁曾指出:“在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7]师范生正确的政治方向来源于正确的理想信念。新时代的师范生是非常幸运的一代,他们要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但是,通向民族复兴目标的路却是异常艰难的。在这场实现中国梦的新长征中,师范生能不能翻越“雪山”走过“草地”与他们的理想信念及政治方向有密切关系。作为铸魂育人的思政课,必须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强大的战胜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只有这样,师范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才能身体力行,积极地影响自己的学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业务导向包括两个方面,选择专业方向和提高业务层次。师范生不存在选择专业方向的问题,但仍存在是否热爱本专业的问题。思政课虽然不对师范生传授专业知识,但它却能够通过以下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一是鼓励师范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勤奋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业务工作中大显身手,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二是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师范生不断提高业务层次。未来的业务工作岗位是他们走向社会后施展才华,将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发挥作用的场所。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才能在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的才能,取得优异的业绩,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 思政课能够调动师范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思政课发挥激励功能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目标激励。目标激励要求思政课教师应帮助师范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下,增强学习动力,锻炼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练就过硬的本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一代新人。目标分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师范生的近期目标就是完成学业,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远期目标就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教书育人,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二是情感激励。情感激励就是思政课教师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让师范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师范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圆满完成学业,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三是榜样激励。榜样是一面旗帜,使人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催人奋进。榜样激励是指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为案例,在教学中介绍榜样人物高尚的思想境界、忘我的奋斗精神和突出贡献。要求师范生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崇高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 思政课的塑造功能,是指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在改造师范生的错误思想、提高其思想素质的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塑造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纠正师范生的错误思想。在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师范生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错误思想。比如,受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部分师范生存在淡化政治、道德失衡、功利主义和贪图享受等错误思想。这些错误的思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思政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通过向师范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错误思想的危害性,引导师范生自觉克服自己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形成正确的思想。二是提升师范生的思想境界。思想境界的提升是师范生开拓进取的标志。师范生只有刻苦学习科学理论,加强思想修养,提高思想境界,才能将自己培养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政课的上述功能主要是提高师范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完成育人的任务。专业课既不具备这样的优势,更无法代替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这就为思政课和专业课功能的优势互补、协同育人提供了前提条件。

  • 思政课的优势在于“育人功能”,而专业课的优势则在于“育才功能”,二者正好形成“育人”与“育才”的功能互补。专业课的育才功能具体包括:专业知识传授功能、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功能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功能。

  • 专业知识传授功能是专业课的主要功能。专业知识传授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授“专业传统知识”。专业传统知识是师范专业经过长期发展积累沉淀下来的知识,是师范生学习专业核心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专业课教师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和专业实践活动,帮助师范生掌握本专业优秀的传统知识,构建专业知识结构,打牢个人知识体系的“地基”。二是传授“专业前沿知识”。专业前沿知识是指新产生的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知识。传授专业前沿知识,既可以帮助师范生了解师范专业知识发展的动态,掌握专业知识的最新成果,又可以为他们参加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教师传授师范专业前沿知识,除了课堂讲授外,还可给学生推荐研究前沿专业知识的著作、学术论文和邀请专家作关于前沿知识的学术报告,让师范生从多种渠道了解、掌握专业前沿知识。

  • 专业创新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新的思路进行加工,生产出新颖、独特而有较高社会价值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综合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部分。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是指师范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创造新事物、新观念的愿望和设想。它是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技能的养成。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师范生进入专业领域,激发师范生对专业知识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勇于深入探索的精神,在质疑和探索中产生创新意识。

    二是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的方法、独特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认识活动过程。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创新思维,需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转变思维方式。专业课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引导师范生转变思维方式,具体来讲就是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变封闭思维为开放思维,变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第二,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专业课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训练师范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是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指师范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生成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技能是师范生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能力,有了创新技能他们才能从事创造性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成果的价值。师范生的创新技能可分为两类:大学学习阶段的创新技能;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创新技能。在大学学习阶段,专业课教师要利用教学和实践的机会,训练他们的学习技能、科研技能和创新活动技能。师范生是走向未来的一代青年人,他们的社会贡献主要体现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因此,要根据他们现在所学的专业及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来培养创新技能。比如,针对美术、中文、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重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构思能力和想象力;针对数学、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重点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未来走上岗位才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并把创新的思维和理念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 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包括课题选择能力、资料收集能力、问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科研能力提升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师范生的研究意识。培养研究意识是科研能力形成的发端。有了强烈的科研意识,师范生才能重视科研,自觉培养科研能力。专业课是培养师范生科研意识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时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师范生对专业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科学研究的意识。二是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专业课教师不仅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讲解科研的基本知识,还要营造科研氛围,创造机会让师范生多参与科研活动,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有计划地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求新求异、执着探索真理的良好习惯,提高科学研究的基本素养。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是专业课不能替代的,而专业课的育才功能则是思政课不能替代的,二者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正好形成互补关系。思政课和专业课只有密切配合、功能互补,才能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重任,为实现中国梦培养高素质的师范生。

三.   师范生思政课与专业课功能互补的途径探索
  • 前面已分析过思政课与专业课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功能互补,而实现功能互补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 在教学资源方面,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既能共享,又能互补。共享是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利用教学资源来为育人和育才服务。互补是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从不同角度利用教学资源,在育人和育才中形成互补关系。教学资源共享互补有以下几种情况:

  • 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学工作就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就必须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发展倾向。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享有关师范生思想状况的资源,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师范生当前的学习状态、思想现状,以便根据师范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因课程性质的不同,对师范生思想状况掌握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是两者资源共享互补的前提。思政课教师主要掌握师范生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掌握师范生思想层面的问题。专业课教师主要了解师范生在专业课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了解师范生在具体学习层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通过对师范生思想和学习状况的掌握与共享,将师范生思想层面的问题与具体专业学习进行有效关联,避免两者“各自为政”,使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育人与育才的良好效果。

  • 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设备、教学案例、影视作品、教学环境、校风、学风等硬件、软件资源,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可以共享这些教学资源,用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因为利用教学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于是二者可以形成互补。专业课教师通过教学案例、影视作品中的优秀专业元素和学校优良学风、师风、校风中涌现出来的鲜活事例,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这是从育才的角度去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则充分借助教学资源中的榜样示范、精神力量去鼓舞、激励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从育人的视角去利用这些资源,两者形成互补。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通过共享教学专业资源,了解各师范专业的大致概况,包括图书资料、课程开设情况、专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各专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知名人物等,拉近与所带班级学生之间的距离,在讲课中理论联系现实,更好地促进师范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专业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共享思政课中丰富的案例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知识,增强课程育人的效果。此外,在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等常规思想教育时,思政课和专业课也可以形成互补关系。思政课教师在讲授爱国主义教育时,除了常规的育人内容,还可以增加专业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内容,例如:针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讲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期望触动国人思想和灵魂的决心和精神,还可以略讲一下他的文学风格、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以凸显其身上爱国主义精神的厚重感;针对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讲授钱学森的力学理论和贡献,还可以强调爱国的精神和力量在一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利用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思政课和专业课虽各有侧重,但可以互补,以增强效果,使育人与育才得到统一,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 思政课教师和师范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需要双方协同与配合才能开展好教学活动,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协同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备课时,思政课教师和师范专业课教师应该密切合作,结合师范专业的具体情况,综合当前师范生的学习和思想现状,选择科学的表达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教材的内容完整地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使师范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思政课教师请专业课教师介绍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容易产生的思想问题,有助于自己在上思政课时就能有针对性地讲解有关理论,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出现的思想问题。针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不足,就重点强调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大学生承担的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也可以向思政课教师了解教学的内容,主动配合,巩固思政课教师上课的效果。比如,专业课教师向思政课教师了解在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方面需要注重的内容。专业课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准备一些本专业著名的专家学者是如何通过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而成就大事业的案例,配合思政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 在讲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彼此配合。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师在讲授“对立统一规律”时,为了让师范生更好地掌握较为抽象的理论,可以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引导大学生理解教学相长的关系。通过这样的协同合作,让师范生认识到思政课与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密切关系,自觉利用思政课讲授的理论去指导专业学习。专业课教师也可以借助思政课教师育人的知识和方法,完善“育人大纲”。现在一些学校的专业课程实行“双大纲”制度,即每门专业课既要有专业课的育才教学大纲,还必须有育人大纲。这样,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思政课的育人资源,在育才的过程中也注重育人。

    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中既能增强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各自的素质。协同育人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专业课教师可以向思政课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育人能力;思政课教师可以向专业课教师学习一些专业常识,开阔自己的学术眼界。

  • 实践活动是思政课育人和专业课育才的关键环节。二者在实践活动中的协同配合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思政课与专业课在师范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协同配合能够功能互补,增强育人与育才的效果。它们协同配合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带队指导师范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形式将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社会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让育人功能和育才功能的互补作用在同一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在师范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注入思政课的内容。每年暑假,师范专业都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智力脱贫、环境保护、普法教育、到农村与基础教育教师座谈等社会实践活动。如果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注入思政课讲授的热爱人民群众、崇尚科技、热爱劳动、遵守法律等内容,就有助于提高师范生的思想认识,增强实践效果,使他们未来走上教师岗位也能将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教育引导学生。

  • 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外,师范生还要参加大量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包括专项技能训练、教学实习、实习支教、置换培训以及深入薄弱学校,尤其是深入农村中小学等活动。其中的支教、深入农村中小学等活动可以与思政课的党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协同配合,这样的配合既能够引导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解决专业实践中的问题,又能够以师范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依托,让思政课程中的育人功能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通过协同配合发挥思政课与专业课的优势,从而增强实践活动的效果。

Reference (7)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