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8 Issue 2
Article Contents

FANG Xiaoxiang, KE Se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utheast Asia Teachers Competency Framework: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2): 101-10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2.013
Citation: FANG Xiaoxiang, KE Se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utheast Asia Teachers Competency Framework: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2): 101-10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2.013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utheast Asia Teachers Competency Framework: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22/04/2020
    Available Online: 15/03/2021
  • MSC: G659.33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1)  /  Tables(3)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3789) PDF downloads(238)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g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outheast Asia Teachers Competency Framework: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Abstract: Southeast Asi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sing Teacher Education" in 2015. The organization and its regional centres, together with other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er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projects, forming a joint force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the region. The Southeast Asia Teachers Competency Framework, which was officially issued in July 2018,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ers' self-development, the framework clarifies the essential competencies, general competencies, enabling competencies and success descriptors that Southeast Asia teachers should hav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provides a set of assessment tools and suggestions for competency improvement.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shows that it has four basic characteristics: humanity, development, guidance and regionality. This framework will promote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to further improve their own teacher competency standards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will promote teacher education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t the regional level, and help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teacher education community.

  •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outheast Asian Ministers of Education Organization,SEAMEO)是一个区域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由东南亚多国政府于1965年共同创建,旨在促进本地区国家间的教育、科学和文化合作。该组织除了设立秘书处外,还在东南亚各国设有诸多专业性区域中心,这些中心主要负责开展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培训和研究项目。2015年,该组织在成立50周年之际,对东南亚教育总体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发布了《2015-2035教育规划:七项优先战略》(A New Education Agenda:SEAMEO's Seven Priorities 2015-2035)[1],其中第五项就是“振兴教师教育(Revitalising Teacher Education)”,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师质量的提升,并最终提高区域的整体教育水平。该组织及其下设的区域中心联合其他区域组织,如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以及区域内各个国家积极开展有关教师教育的活动和项目,在区域内形成了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合力。2018年7月,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SEAMEO教育创新与技术区域中心(SEAMEO Regional Centre for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SEAMEO INNOTECH)以及泰国教师委员会(Teachers' Council of Thailand, TCT)联合发布了《东南亚教师能力框架》(Southeast Asia Teachers Competency Framework, SEA-TCF)[2](以下简称《框架》)。这是东南亚各国在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背景下,为提升区域内教师能力,打造适应21世纪需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而实施的一项重要行动。《框架》的出台,既整合了区域内各方教师教育力量,又为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   背景:东南亚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
  • 东南亚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在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化的推动下教育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区域教师教育不断发展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振兴教师教育”战略图景下,东南亚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参与主体,包括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区域组织、各国教育管理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学校,其合力实施的具体行动有:促进教师能力标准的制定;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开展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交换交流项目等。《框架》应势而生,目的在于为东南亚地区各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培养本区域教师21世纪所需能力,提供具有系统性和一致性的指引。

  • 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区域化推动下教育发展的产物。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世界各国逐步认识到,国家或者区域竞争力有赖于各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提升,而教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加大了对教师教育领域的关注力度。随着教师教育大学化的推进,教师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教师教育不再仅仅是民族国家内部的事情,其国际话语体系逐渐建立。国际组织或者区域组织会通过一系列区域层面的教师教育政策,影响成员国的教师教育政策和改革,促进区域内教师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如欧盟委员会为促进地区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的流动,于2005年发布了《欧洲教师能力及资格共同准则》(Common European Principles for Teacher Competences and Qualifications)[3],并积极通过“夸美纽斯计划”(Comenius Programme)、“伊拉斯谟斯计划”(Erasmus Programme)、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等项目在教师教育层面强化欧洲维度,促进区域内的合作与交流。东南亚地区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在策略上与欧盟有异曲同工之处,如《框架》在前言中即提到其采取了类似欧盟委员会的策略——出台区域性教师能力框架。

    东南亚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也是推动区域教师教育发展和东盟共同体建设的现实需求。一方面,教师普遍被认为是教育的工作母机。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提出“振兴教师教育”战略,正是因为意识到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优秀的教师,更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这一战略的目标即是在本地区,通过对教师管理和发展体系实施全面的、战略性和实践性的改革,使教师成为首选职业,使教师在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过程中获得更充分的专业准备,并遵循一套明确和共享的教师能力框架以及适用于本地区的教师标准。同时,区域内各个国家的积极性需要加以充分调动,以共同促进区域内教师教育的提升,加强教师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整个地区培养充足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师,从而最终达成提升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教育领域形成合力也将有助于东盟共同体建设。2015年成立的东盟共同体包括三大支柱: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以及社会文化共同体,教育主要在社会文化共同体建设上发挥作用。《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蓝图(2025)》(ASEAN Socio-Cultural Community Blueprint 2025)[4]中,关于“建设富有创造力、创新性和灵活性的东盟”的策略建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教育、培训和研究合作,促进思想、知识、专业人员和技能的自由流动,为本区域注入活力;关于“赋予人民更多的权力和增强机构的能力”的策略建议,提出要在政府官员、学生、儿童、青年和其他相关者中提升“东盟意识”和促进“东盟身份”认同。此外,《东盟教育工作规划(2016-2020)》(ASEAN Work Plan on Education 2016-2020)[5]中,第八项工作目标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东盟教师面向21世纪的能力,加强区域内外多边交流与合作,通过培训向区域内的教师宣传东盟。参与《框架》编制的各国代表也一致认为,《框架》为区域内教师交换和流动奠定了基础,并能够为东盟共同体和区域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持。

  • 东南亚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参与主体,包括教师教育相关区域组织、各国教育管理部门、教师教育机构以及学校。在“振兴教师教育”战略图景下,其合力实施的具体行动有:出台统一的对教师职前教育、招聘和甄选、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有着指导作用的“能力指南”;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开展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交换交流项目等[6-7]

    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处和下设的24个区域中心,通过开展合作研究、开发教师教育项目等,共同促进区域内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表 1中所示为与教师教育较为相关的部分区域中心)。各国教育管理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学校则通过参与区域性教师教育项目的方式,助力教师教育质量提升。如:2015年,东盟10国各1所领先的教师教育机构组成了东盟教师教育组织(ASEAN Teacher Education Network-AsTEN),以促进成员高校之间学术科研交流;同年,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启动了“东南亚职前学生教师交流项目(Pre-service Student Teacher Exchange in Southeast Asia,简称The SEA-Teacher Project)”,为区域内大学中的职前教师提供到东南亚其他国家进行实习的机会,促进其发展教学技能,并通过接触不同的教育环境,提升外语水平,获得正确的区域观和世界观,培养适应性和灵活性。该项目官网(https://seateacher.seameo.org/)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8期活动,共有487个教师教育机构、2 295名职前教师参与其中。

    在区域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愈加频繁的背景下,合作项目的开展、培训课程的开发等都离不开一个相对统一的能力指标作参考。《框架》的出台顺应了这一需求。2017年4月,东南亚11国教育部高级官员代表会议讨论了各国的教师标准,同时也对SEAMEO教育创新与教育技术区域中心出版的《东南亚国家教学能力标准:十一个国家的审计报告》(Teaching Competency Standard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Eleven Country Audit)[8]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教师能力框架初稿。后经过教师教育专家的进一步讨论和修订,终稿在2017年11月经由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高级官员会议审议通过后,提交东南亚11国教育部长委员会,并于2018年7月正式表决通过。《框架》体现了东南亚各国加强教师教育领域合作、共同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愿望与行动。

二.   《东南亚教师能力框架》的主要内容
  • 《框架》适用于东南亚地区包括东盟10国和东帝汶在内的11个国家,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越南,是东南亚地区11国政府部门和教育领域专家协同合作而构建的具有区域内普适性的教师能力标准,旨在提升区域内教师能力,打造适应21世纪需求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框架》的主要架构为:致谢、前言、背景、意义、概念解析、能力框架及成功行为描述、自我评估和提升建议、专业发展计划表和附录。其主体部分是能力框架与成功行为描述及自我评估与发展建议,以下主要针对此作介绍和分析。

  • 《框架》对“能力”的定义是:能使工作表现有效或更好的技能、知识、行为及品质的集合。实际上,这更多是从“教师能力包括什么”这样一个外延性描述来定义能力。整个《框架》中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即关键能力——一般能力——使能能力。所有的教师能力都聚焦于使学生成为快乐的学习者。《框架》的制定者认为,这些能力是本地区高素质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的完整性和逻辑连接也是经过充分讨论的。东南亚教师关键能力(essential competencies)包括4项:了解并理解所教内容;帮助学生学习;融入社区;每天成为更好的教师。每个关键能力之下包含了3项一般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共计12项一般能力。图 1展示了所有的关键能力和一般能力。

    为了进一步细化能力组合,每一项一般能力中还包含了数量不等的使能能力(enabling competencies)以及具体的成功行为描述(success descriptors),总计31项使能能力和136项成功行为描述。所谓“使能能力”,是指使人会做事的能力,包括一组行为标准。“成功行为描述”旨在解释优秀教师所表现出的可观察行为。这些行为描述可帮助教师更清晰地理解框架所列举的能力或者行为标准。限于篇幅,表 2仅以一般能力“加深和拓宽对所教知识的了解”及其使能能力和成功行为描述为例。例如,对于怎样才算“掌握学科内容”(使能能力),《框架》明确要求“了解和理解我所教内容的相关理论、概念和原理” “使用准确和最新的内容来组织、连接和展示我的教学”以及“与我的合作教师共同完成学科教学”(成功行为描述)。

    《框架》全面介绍了东南亚教师支持学生成为快乐学习者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品质,为东南亚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相对系统和一致的参考。关于“能力”的指标阐述,体现了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会等几组关系的关注。

  • 为了增强指导性,《框架》不仅明确了东南亚地区教师面向21世纪所应具备的能力,还对每一项能力的自我评估提出了操作说明,对能力提升提出了学习建议,甚至给出了专业发展计划表。《框架》设计的“能力自我评估表”可让教师对自己的每一项使能能力进行自我评估,评估结果分为“我还不能做到这一项”“我开始这样做,但是还要加强学习”“我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项”“我能自信地完成这一项并能指导他人”4个等级。针对自评为前两个等级的能力项,《框架》提出了能力提升的学习建议。《框架》中,关于教师能力提升的学习路径主要有3种:在工作中学习、向他人学习以及结构化学习。具体建议见表 3所示。《框架》还设计了一张可供教师使用的“专业发展计划表”,旨在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哪些能力需要提升、通过怎样的学习路径提升以及提升的时间期限,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时调整。

    《框架》在“终身学习”和“反思型教师”的理念指导下,为东南亚地区教师提升能力提供了一个评估工具。其中关于具体学习路径和方式的建议,对各国教师教育相关机构或区域组织开发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专业发展课程也提供了一定参考,为教师的能力提升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   《东南亚教师能力框架》的基本特点
  • 当前在教师教育领域,基于教师能力或专业标准的教师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其核心动因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基础。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教育发展需求,基于学习者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关注教师应该通过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培养发展哪些能力,并最终形成国家或地区的标准或框架。《东南亚教师能力框架》也是基于对东南亚各国教师标准的制定过程以及能力要素或指标的考察,从各国的教师标准中寻求共同之处,再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求进行补充,并得到11个国家的认可后发布的,具有人本性、发展性、指导性和区域性4个基本特点。

  • 《框架》的人本性首先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学习者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贯穿于教育政策制定、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等过程。《框架》中能力体系的中心即是“joyful learner(快乐学习者)”,教师培养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教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使学生成为快乐学习者的能力。所有能力和成功行为描述均体现了关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理解学生及其需求,帮助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以及给予反馈和鼓励等要求,充分彰显了以学习者为本。

    《框架》的人本性还体现在以教师为本。与欧盟的《欧洲教师能力及资格共同准则》和很多国家的教师标准不同,《框架》对能力和成功行为的描述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即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表达这些能力和行为,充分体现了对教师成长需求的关注。除此之外,《框架》还配套提供了自我能力评估表、学习建议以及专业发展计划表等,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提升自己,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本、立足教师发展的初衷。

  • 在教师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教师的成长不再只是教师教育机构的“一次性教育”,而是走向了“终身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群体,教师需要树立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意识,确保自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框架》整体而言是以终身学习理论为基础,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框架》中的第四项关键能力——“每天成为更好的教师”——中的一般能力、使能能力描述和成功行为描述,更是体现了发展性这一特征。“通过自我认知获得持续成长”“保持对教育的热情”“做一名善良并富有同情心的教师”等,都旨在鼓励教师认识自我,确立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促进自身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等的不断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东南亚地区共同体、区域一体化建设等的不断推进,知识、思想和人员的互联互通给教育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资源链接方式发生改变,课堂也可能随之变得更加多元,这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既带来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框架》强调东南亚地区教师应当增强国际视野和社区意识,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提升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同时将家庭、社区、国家、区域、国际等维度融入自身的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理解教育的未来图景,以发展的眼光促进自我的教师能力不断提升。

  • 《框架》的目的是为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培养本地区教师21世纪所需能力提供指导。《框架》并非仅仅罗列了教师的能力清单,它同时提供的自我评估表、学习建议和专业发展计划表等,更是强调注重教师能力提升过程,指导地区教师通过反思,不断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如其中的“教师能力自评表”即包括对31项使能能力的自评,自评结果分为“我还不能做到这一项”“我开始这样做,但是还要加强学习”“我能很好地完成这一项”“我能自信地完成这一项并能指导他人”4种情况。教师通过反思、自评,梳理出自己仍需提升的能力,然后根据《框架》中提出的建议并结合各种学习资源,制定出“专业发展计划表”。

    《框架》的指导性充分体现在引导东南亚地区内的教师不断追求教育的善,在反思中“每天成为更好的教师”。反思型教师是不断追求教育的善的教师,其不仅具有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还具有不断反思探究以提升教育实践合理性和自身素养的意识与能力。教师反思以教育教学实践的改善为直接目的,通过在行动中反思,在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建立对话。

  • “振兴教师教育”是2015年至2035年由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领导的11个东南亚国家教育领域的优先战略之一。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框架》是区域内11个国家的教育官员和专家代表充分讨论和协商后的产物。这些国家教育部的官员意识到今天的学校是在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知识和信息的世界中运作的。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未来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立足于各国的教师能力标准和区域教师教育背景,东南亚国家教育部官员共同承诺,以区域教师能力框架为指导,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并推动使教师成为首选职业。在东盟共同体和区域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区域内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类人员的交流和流动不断增加,编制一个区域性统一的教师能力标准成为东南亚各国共同的诉求。2017年,此项工作在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处、SEAMEO教育创新与技术区域中心和泰国教师委员会的联合组织下启动。可以说,《框架》是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背景下,教师教育利益相关者为促进区域教师教育发展共同合作的结果,在区域范围内,各国形成了关于教师教育发展的共识。

    将地区内各国与教师工作相关者集中起来,讨论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教师能力框架,本身就是一个增进彼此间沟通和理解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区域内的合作。《框架》中,尤其强调东南亚教师应关注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的发展,并要求将这些维度融入教育教学中,同时要将“东南亚身份(Southeast Asian identity”(《框架》中没有使用“东盟身份”一词,这是因为《框架》适用范围还包括东盟以外的东帝汶)整合到课程教学中,以促进教师的跨文化理解。这种“民心相通”对于促进东南亚各国开展全方位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四.   《东南亚教师能力框架》的意义
  • 《框架》是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背景下东南亚11个国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区域化合作成果,也将进一步在区域层面促进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家层面推动各国教师教育的改革,既整合了区域教师教育各方力量,又为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 随着东南亚地区“振兴教师教育”战略的逐步推进,区域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进一步增强,包括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交换、教师教育经验交流与合作研究等。《框架》出台的目的之一是为地区职前教师培养、招聘与甄选、职后培养和专业成长提供参考与指导,在后续实施过程中,将进一步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区域共识,促进区域内不同教师教育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并在区域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向纵深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框架》出台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各个区域中心都以其为指导,开展各种交流与合作项目。如:SEAMEO教育创新与技术区域中心以此框架作为基础,构建了教师教育开放网络课程“每天成为更好的教师(becoming a better teacher everyday,BBTE)”,全部课程都将对区域内的教师开放;SEAMEO区域培训中心(SEAMEO Regional Training Center,SEAMEO RETRAC)于2019年4月在越南组织了一次“教师能力框架区域研讨会:教师满意度和动机”[9]活动,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处和各国代表均前往参加。该工作坊项目的核心目标在于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分享东南亚地区各国实施《框架》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框架》实施在促进教师满意度和动机方面的作用,探讨影响东南亚教师满意度的因素及提升教师满意度的行动计划等。该研究项目已升级为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专项资助的“SEAMEO教育议程核心区域中心间合作项目(Inter-Centre collaboration at the core of the SEAMEO Education Agenda)”[10]

  • 基于标准的教师教育是当前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方向。世界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构建与教师相关的标准体系。在《框架》出台前,东南亚各国也基本上都制定了自己的教师标准,但《框架》根据新的国际和区域形势,提出了东南亚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知识、行为和品质,为东南亚各国进一步完善国家教师标准和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框架》将发挥助推剂的作用,促使区域内各国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开发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教师标准。如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即对照《框架》进一步修订了本国教师标准。其中泰国教师委员会于2019年2月发布了根据《框架》重新修订的第四版《国家教师职业标准》[11]。为了与《框架》保持一致,泰国将原来的11条教师职业标准修订为4项:知识、教学法、实践和职业道德,并将它们整合到三大标准里[12]。(1)专业知识和经验标准。主要为教学活动中与知识和经验有关的规定。要求教育从业人员,包括想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必须有足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2)绩效标准。主要为与品质、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有关的规定。即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育从业人员包括想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必须达到和需要不断丰富与提高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3)行为规范。指职业道德规范下的行为模式。规定教育从业人员包括想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必须遵循职业道德规范。这有助于维护和提升教育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誉,使其获得受教育者和社会的信任,进而提高广大教师的社会声望。

五.   结语
  • 《框架》的出台既为区域内教师和整体教育发展提供支撑,也为区域合作和共同体建设打下基础。具体而言,《框架》不仅为东南亚区域内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奠定基础,也为中国和东盟双方定位教师需求、提升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出台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都明确要求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通过“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实施,拓展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与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互利共赢,进一步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奠定中国与沿线国家友好合作的民意基础。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以上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措施的驱动下,中国-东盟在教育各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双方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入升级版。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思想的传播者。促进教师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教师教育师资、职前教师互派,教师培训与专业化发展等,也将助力民心相通。在实施合作项目的过程中,双方可根据《框架》内容和能力清单分析彼此的需求与资源,合理设置课程或项目内容,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效性

Figure (1)  Table (3) Reference (12)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