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8 Issue 4
Article Contents

DONG Xiaoyu, LIU Xiaohe. The A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Subject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4): 93-10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4.011
Citation: DONG Xiaoyu, LIU Xiaohe. The A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Subject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4): 93-10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4.011

The A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Subject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21/05/2021
    Available Online: 15/07/2021
  • MSC: G623

  •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a necessary part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on, and it is also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for virtue, intelligence, physical conditions, mind status and community service. Subject curriculum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curriculum not only stresses the practical concept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disciplinary education,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rtistic. Its core value is embodied in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ur educ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 including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n the subject curriculum i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emotional value of beauty and affection, the moral value of virtue and virtue, the intellectual value of beauty and intelligence, and the care value of beauty and fitnes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earnestly impl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up people with morality", adheres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follow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ne Core, Three layers and Five Circles"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simultaneously education pattern by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curriculum goal, a multi-level aesthetic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an integrative aesthetic curriculum content.
  • 加载中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EB/OL]. (2015-09-28)[2021-05-17].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Google Scholar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2021-05-17].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Google Scholar

    [3] 颜婷婷, 毕小君. 新时代学校美育的特色课程设计与教学模式创新——基于重庆市渝中区"都市文化艺术课程"教学探索[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3): 81-89.

    Google Scholar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96-97.

    Google Scholar

    [5] 席勒. 美育书简[M].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145.

    Google Scholar

    [6] 周庆元, 胡绪阳. 走向美育的完整[J]. 教育研究, 2006(3): 39-43, 49.

    Google Scholar

    [7] 李泽厚.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 献给中小学教师[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

    Google Scholar

    [8] 康德. 判断力批判: 上卷[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 261.

    Google Scholar

    [9] 修远, 徐杨. 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立德树人价值逻辑与实现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10): 97-101.

    Google Scholar

    [10] 靳玉乐, 于泽元. 课程论[M]. 2版.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03.

    Google Scholar

    [11] 郝德永. 课程研制方法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76.

    Google Scholar

    [12] 丹纳. 艺术哲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43-48.

    Google Scholar

    [13] 赵茜, 方志军. 论作为美育的学校体育: 内涵、诉求及价值表征[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5(9): 111-115, 122.

    Google Scholar

    [14] 成尚荣. 学科育人: 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10): 82-89.

    Google Scholar

    [15] 李政涛. 深度开发与转化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J]. 课程·教材·教法, 2019(3): 55-61, 101.

    Google Scholar

    [16] 叶澜. "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1.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015) PDF downloads(200)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Aesthetic Value Orientation and Construction Path of Subject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a necessary part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on, and it is also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system for virtue, intelligence, physical conditions, mind status and community service. Subject curriculum is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curriculum not only stresses the practical concept of moral cultivation and disciplinary education, but also emphasizes the practical direction of building an education system for comprehensive cultivation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rtistic. Its core value is embodied in the further promo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ur educati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 including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in the subject curriculum is to continuously promote the emotional value of beauty and affection, the moral value of virtue and virtue, the intellectual value of beauty and intelligence, and the care value of beauty and fitness. The aesthetic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guided by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earnestly impl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up people with morality", adheres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of deep integration, and follows the construction path "One Core, Three layers and Five Circles"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five education"simultaneously education pattern by creating a comprehensive aesthetic curriculum goal, a multi-level aesthetic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an integrative aesthetic curriculum content.

  • 学校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发布。文件指出,要强化美育的育人功能,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1],同时强调要“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1]。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学校美育的重要价值。文件指出,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2]。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3]。学科课程是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的主渠道。基于美育理念的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则是建立健全美育课程体系,实现“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学科视角探讨课程审美化建构的基本内涵与价值取向,探寻学科课程审美化发展向度与建构路径,以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①“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是蔡元培于1921年提出的。其中“五育”具体指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参见《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第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坚持‘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其中“五育”具体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本文论及的“五育”,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一.   以美育人: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基本内涵
  •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4]的著名论断,指出了“人的发展”与“美的规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美”不仅是人进步、成长的外显性目标,更关乎培养“人的内在尺度”与本质属性。也正因如此,从古至今,向美、尚美、塑造美、创建美始终是育人的重要目标与追求。学校美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全面发展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美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充分发挥学校课程间、学科间整合与协同的美育价值。因此,对于学科课程而言,要推动学校美育从“小美育”走向“大美育”,就要从注重“技艺美育”转向注重“素养美育”,就要树立融合发展的理念,聚焦学科本身,探索基于学科的学校美育融合发展路径,寻求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有效策略。

    顾名思义,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就是立足学科课程本身,将美学元素融入学科课程体系,以美育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校园文化、社会环境为依托,挖掘学科的内在审美价值,发挥学科课程的美育功能。与传统艺术类课程相比,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不仅聚焦学科本身,关注单一学科的审美价值,而且强调与美育相结合的多学科融合发展,通过审美化建构促进学科之间、“五育”之间的融合发展。可以说,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向,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学科课程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育人方法论。具体而言,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通过充分发掘学科的知识美、结构美、层次美、规律美与思想美等审美素材,促进学生对学科课程的个体情感体认,并以美育为纽带,推进学科间知识相互碰撞、耦合、交融,提升学科育人的综合性,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协同发展: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价值取向
  • 席勒曾言:只有美的观念才使人成为整体[5]。在某种意义上,美育是最高层级的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美”存在于学校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其中的点点滴滴滋养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学科课程更应成为“美”的聚合体,因为任何学科中都富含美学元素。正是在丰富的美学元素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覆盖”之下,美育得以真正走进各学段的学科课程,在与学科课程的有机交融中释放出巨大的育人能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学科课程的审美化建构正是要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这些渗透于与学科课程中的美学元素,强化学生对美的认知与追求,进而“把世界的外在美内化为学生自身内在知、情、意的协调之美”[6]。“以美怡情”是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最为基础的育人价值。具体而言,“以美怡情”中的“美”主要指代“外物之美”,如现代艺术、传统文化中的美学元素。不仅“艺术教育对人的心灵、行为等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就在数学教育中,也有美学规律的问题”[7]。进而言之,学科课程的审美化建构就是以学科课程为抓手,将现实生活与客观事物中的“外物之美”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养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向往美。开发设计审美化课程系统,充分挖掘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的美育资源,推动美学元素与学科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由此推动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遵循美的规律,追求审美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 立德树人是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基本旨归,也是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价值导向。美是道德的象征[8]。“德”既是美感教育的前提要求,也是美感教育的固有目标。步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为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从理论上看,美育的“美”与立德树人的“德”本质上是一致的[9]。学校美育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通过“美”涵养“德”,寓“美”于“德”,以“美”化“德”,进而实现“美”与“德”的内在统一[9]。学科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其审美化建构同样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科课程审美化这一命题本身就蕴含着道德性价值。因此,“以美修德”中的“德”不但指“道德之意”,而且更彰显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道德之美”。具体来说,“以美修德”的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以育德为目标,通过外部美学元素的学科融合与课程渗透,运用美育规律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助推学生在领悟学科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美修德,铭记使命担当。

  • 就形式而言,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制的核心内容也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10]。知识具有与生俱来的育人特质,抛开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11]。因此,知识性也成为衡量课程价值最为直观的研判维度。从大知识论的层面来看,学科知识既囊括了作为学科的独有内容特征,又涵盖了作为知识的共有思维品性,还表现出作为观念的特有意义。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知识所反映的,实质上是能力、素养导向下的“五育”深度融合。就学校教育工作而言,如果说,学科课程的审美化建构是实现智育与美育融和共生的重要途径,那么,学科课程知识就是突破体系壁垒的互通着力点。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通过美化知识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强化知识联系,不断促进学科课程的知识性价值“向美靠拢”,并促进学校智育工作提质增效,此即“以美益智”。

    具体来说,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知识性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凸显学科内容的智慧之美。此处“智慧”主要指代内容、素材等陈述性知识。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通过发掘学科内容的美育价值,凸显学科课程素材、教学内容的美感,例如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地心引力的力量之美、人文历史的厚重之美等。

    第二,彰显学科思维的智力之美。此处的“智力”指代方法、能力等程序性知识。认知心理学证明,音乐节奏感、视觉空间感、身体动觉等感性能力是人类智力的重要构成。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运用视觉、听觉等感性教育技术手段具化抽象思维,强化学习体验感,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在头脑中的互通交融,进而形成源于学科、却又高于学科的高阶能力,例如对知识的记忆力、迁移能力等。

    第三,体现学科素养的智能之美。此处的“智能”指代知识理解与运用的效能,例如阅读素养、媒介素养、文学素养、审美素养等,都是在理解运用学科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生成的大学科素养。事实上,深入分析学科素养的美学构成,在美化学科内容、强化学科思维的基础上,优化学科育人的整体效能,既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诉求,也是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对学科课程知识的价值期待。

  • 个体发展是身体与精神的协调发展。诚如丹纳所言,心灵的美化和肉体的健美是内在一致的[12]。自古至今,美育与体育之间存在着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深刻的内在关联既体现出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直接需要,又反映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旨趣。在学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秉持美的基本法则,遵循审美的心理过程,组织各项体育活动,不断推动体育由身体感知到情感体认的功能超越,此即“以美健体”。进而言之,对体育而言,学科课程的审美化建构不仅代表着强身健体的育人手段,也意味着体育的价值取向由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生理健康转向注重学生精神愉悦、身心健康。而无论是强身健体,还是精神愉悦,“以美健体”命题得以成立的基本前提,是美学元素与生俱来的关怀属性。正是由于美在学校体育中的关怀性价值,学生的身心才得以协调发展,也因此体现了当前乃至未来学校体育的审美价值取向。

    具体来说,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关怀性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体育审美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身体关怀。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注重对学生的身体关怀,要求“明确学校体育的美育价值与美育使命, 促进当代学校体育的价值转型, 从而有效落实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13]。身体关怀是学校体育的实践指向。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主要围绕身体美学的法则展开体育学科课程以及校园体育活动设计,进而美化学生体态、强化学生体能、优化学生体质,推动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

    第二,借助体育课程中的美学元素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虽然注重对学生的身体关怀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实践指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体育只局限于“身体关怀”的价值层面。“精神关怀”也是学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价值功能。在学科课程的审美化建构过程中,体育同样具有专属的“学科灵魂”,能够关怀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拼搏与进取、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等的彰显。

    第三,创设体育审美体验场景加强对学生的生命关怀。生命关怀是体育作为一项学校活动、一门学科课程的价值指向。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肆虐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生命关怀这一命题的深度思考,也将生命教育推至一个前所未有的价值高度。如何在学校体育中培养生命意识,如何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生命自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当下体育课程中生命教育的核心议题。

    事实上,无论是生存意识还是安全意识,都生成于学生对生命的具体认知和为之震撼的体验。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通过创设体育审美体验场景,促进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进而逐步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自觉。

三.   深度融合: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核心理念
  • 学科育人是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14]。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界对于美育的价值认识模糊,美育被片面理解并窄化为技艺类的教学活动,而在学科育知、育识、育德、育方法、育思维的挤压下,“育美”始终在学科育人结构体系中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一方面,社会各界对美育的重视呼声高涨。在各地各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中,“美”都是代表着先进、前沿教育理念的高频字眼。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传统应试思维根深蒂固。办学理念、校园文化中那些关于美的构想、美的期待最终止步于技艺类的主题活动,因而“大美育”概念难以落实到目标、过程、方法与评价层面。长此以往,“为了美育而美育”的问题也愈发凸显。针对学校美育的“落实难”问题,自2015年起,国家接连颁布了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提出加强美育与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为学科“育美”提供了根本遵循。

    学科层面如何在课程中落实美育工作要求,又如何实现美育与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回归到“育美”的基本概念上来。“育美”是与“育知”“育识”“育方法”“育思维”同等重要的育人观念,也是学科落实“大美育”要求的基本途径。并且,相对于美育,“育美”更加具体地强调了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审美价值观的独特价值。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因此,要将学科“育美”的共识性目标落到实处,需依托学科课程这一实施载体,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以学科知识的美学属性为逻辑视点,通过课程审美化建构,确立基于课程目标的学科美育目标,挖掘课程知识内的学科美育资源,建立基于课程评价体系的学科美育评价指标,以此来促进美育与学科的深度融合。

    学科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科“育美”既是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育人的共识性目标。因此,相较于传统的美育学科课程,学科“育美”导向下的审美化课程建构更加侧重于融合的广度,即“全面融通”,具体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全面”,注重审美化建构的跨学科性。学科“育美”既是学科育人的共识性目标,也是学生学科学习的动力之源。因此,要进一步扩大美育渗透融合的学科广度,挖掘不同学科,尤其是科学、数学等学科的美育素材,构建凸显学科个性的学科“育美”体系,实现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全学科覆盖。

    二是“融通”,强调审美化建构的学科关联性。要认识各学科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的美育价值,通过审美化建构彰显学科间性,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融通,是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区别于“学科+艺术”课程的基本表征,也是实现课程融合、综合育人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明确学科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美育的联系,突破相对孤立的学科知识中心倾向,打通学科间的关联,以审美化建构为实现课程融合的“阿基米德点”,推进学科之间目标的融通、资源的融通、方法的融通以及工具的融通。

  • 任何一门学科,都存在着涵盖学科核心思想、学科思维范式以及学科文化的育人体系,彰显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各学科在挖掘与转化育人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学科特性的“类结构”,共同遵循着一个信念:在倡导学科综合交叉的今天,每个学科的独特存在依然不可替代[15]。不同学科同样存在着独有的学科美育思想、美育范式以及美育文化。正是因为这些学科美育的独特性优势存在,推动着学科美育共识价值向独特价值转化。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其中除了指该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外,还应该包括丰富学生对所处的变化的世界的认识,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以及提升独特的对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现能力[16]。不同于学科智育、学科劳动教育,学科美育的概念与实践形态较为抽象模糊,尤其是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来说,学科所蕴含的美育思想、美育范式以及美育文化表征也更为潜隐。这就对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学科课程的审美化建构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学科“育美”的共识性目标,还要结合学科的知识特征、思维特征和文化特征,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科所具有的独特美育优势,通过学科课程的审美化建构挖掘学科内容独特的审美价值。

    学科美育的实践形态往往具有缄默性的特征。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已有的学科设置中,大部分学科的美育资源并不是独立、显性地存在于课程与教学之中,而是依托学科知识本身,以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缄默形态与学科知识交融在一起,存在于对话、思考、互动这些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学科特性。因此,深掘学科美育的独特性价值需要立足于学科的基本立场。如果说,学科“育美”的共识性目标是运用关联思维,通过整体、全局的审美化建构,推动基于学科的美育融通,那么学科美育的独特性价值,则在于更关注学科美育的纵深感,强调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个体性,聚焦于探索某一门学科为促进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展现美而提供新视角、新内容、新方法,即“纵深开发”。具体来说路径有二:一是纵深贯通,促进美育目标与阶段性育人目标、具体学科目标的有机融合,凸显学科美育理念、资源、方法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学科课程中的层次性,推动学科美育的纵向贯通;二是技术赋能,彰显数字环境下美育的学科优势,在以教学为载体的跨媒介审美转化过程中,创生学科美育的新内容、新资源。

四.   “一核三层五圈”: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实践路径
  • 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强调将教学元素转化成审美对象,使学科课程成为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结合的统一整体。基于此,本文初步构建“一核三层五圈”的学科课程审美化实施框架,并进一步确立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目标、结构以及内容。本文认为,“一核三层五圈”的学科课程审美化实施框架,是学科课程“常式”与“变式”相融通、学科知识逻辑、学科思维与美育规律相融合的育人实践尝试,也是推动学科美育化育结合、协同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时代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坚持协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深度融合的发展理念, 依循“一核三层五圈”的建构路径,努力推进“五育”并举育人格局的新发展。

  • 基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根本任务,课程目标的融合趋势愈加明显。核心素养的综合性、关联性和生成性冲破学科壁垒,加速了学科间共通素养的深度融合。综合性的课程目标设置是发展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逻辑起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科美育正朝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学习化课程”迈进,同时需要厘清学科教育与美育在人格发展上同源同构、彼此依赖的关系,基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并从美学的角度考察课程教学,为艺术审美与其他学科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据此确立“一核”,即综合性的审美化目标。“一核”指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整体目标,而课程内容编制、课程实施与评价皆围绕“一核”这一个圆心进行。归根结底,作为一种融合的育人实践方式,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终极旨归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应以学科与美育的育人契合点为核心,通过目标融合引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深度融通,进而培养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升华学生的审美理想,实现个体生命自由生长,最终走向健全的人生。

  • 课程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依据古德莱德(Goodlad)的课程层级性理论划分课程层级结构,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室小课堂,构建具有学段差异、学校特色和满足学生需求的个性化与特色化的多层级课程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校应致力于构建多层级的审美化课程结构,克服传统美育侧重技艺的偏狭性,强调美育理念融入学科课程及其实践性,从小、中、大课堂深化学科美育内涵。

    具体来说,“三层”审美化课程结构既指课程实施,又指课程内容编制。就课程实施而言,涵盖教室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生活大课堂三个逐次扩大的层级课堂;就课程内容编制而言,指围绕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的整体目标,整合、延伸并深化三层级课堂中相关内容,以达至螺旋式上升的课程实施效果。

    第一层为“教室小课堂”。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扩充学科课程的审美资源,加强审美信息的集成性与直观性,延展人的视觉听觉,有效促进学生的审美想象、审美理解,使学生能够不囿于学科知识体系,在声像一体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学科本身的道德之美与智慧之美,将“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实现学科美育的“寓教于乐”功能。

    第二层为“学校中课堂”。扩展美育学科渗透渠道,借助学科活动性学习,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小课堂,感受学校文化之美、氛围之美、环境之美,将学科美育推向实践体验层面。

    第三层为社会大课堂。一方面,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推动校外艺术资源与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融合,推进校外资源进课堂、进校园等活动,实现学科美育的社会延伸。另一方面,革新VR、AR的应用,将现代化美育资源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学科美育的现代化发展,并在新旧事物的融合碰撞中创生学科美育的新范式、新方法。

    三层级课程内容编制以学科审美化课程目标为核心,有选择地独立开展或组合式实施。线上教学、云端课堂、虚拟场景等将以美育“加速器”的形式融入三级课堂,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科思维与美学规律的融通中领略学科本身的魅力、美感和生机,在三层级课堂有机衔接与自然贯通中生成对美的体认。

  • 综合性的课程目标需要融合的课程内容作为载体来实现。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要求决定了学科课程审美化建构在实践中应以审美作为学科内、学科间知识融合、方法融合、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的“粘合剂”(bonding agent),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课程体系,建立具有融通性的课程内容架构,以促使学生走向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课程审美化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以开展艺术活动作为辅助学科教学的手段,促进学生学科知识与思维的迁移和融合,由此进一步建立起学科间的联系,如采用戏剧表演方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将建筑艺术引入几何教学。

    二是注重校园隐性课程的审美渗透。将美育理念延伸至隐性课程,拓展学科审美育人边界,借助学校文化、校园空间、教学管理方式、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人格培养和情感熏陶。

    三是注重基于学科活动课程的审美实践。依据杜威“做中学”的思想和具身认知理论,开展审美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实现知识与经验的融合,如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或专题学习开展相应的审美活动。

    四是注重非艺术学科间的交叉与影响。基于课程融合理念,统整学科间的知识逻辑,综合共通性审美课程目标,进行相互借力的艺术融入式综合教学,如联通语文、历史、地理三门学科可进行空间审美想象力培养的跨学科教学。

    五是整合自然、社会、生活的综合审美生态圈。审美活动具有全领域、多维度、多层面的综合性。通过审美活动整合自然、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美育资源,打造交互式的审美生态圈,是实施大课程观与大美育观的有效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学科教育应基于学科知识逻辑、学科思维与美育内在规律,并以明确的审美化课程目标为核心进行整合,遵循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知识类型相匹配的原则,进而采取适宜的课堂实施策略。

Reference (16)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