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2 Volume 9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MEI Deming.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of China's English Curriculum——An Explicit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2, 9(3): 104-11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2.03.013
Citation: MEI Deming.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of China's English Curriculum——An Explicit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2, 9(3): 104-111. doi: 10.13718/j.cnki.jsjy.2022.03.013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of China's English Curriculum——An Explicit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20/05/2022
  • MSC: G623.3

  • The newly issued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serves as the guiding compass for advancing English education a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n China'snew era. Anuner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is regard, is key to transforming the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blueprint to practice. And in a similar vein, an uner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of the curriculumelaborated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largely pre-conditionstheuner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hat reas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ypological and defining featur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the lingua franca position it tak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tic nature of the English subject, and thevalue and role of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attends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mpetency orientation the curriculum assumes, the grade-scale system it establishes, as well as the projectedconten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theadvocate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and the require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spelt out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with a focus on the educational bearings, value alignment and fundamentalrationale ofChina's English curriculu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 加载中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Google Scholar

    [2] 张勇先. 英语发展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Google Scholar

    [3] 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 学习、教学、评估[M]. 刘骏, 傅荣, 主译.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Google Scholar

    [4]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Google Scholar

    [5] 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N]. 人民日报, 2014-03-30(1).

    Google Scholar

    [6]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年鉴2016[M]. 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7: 23-24.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8728) PDF downloads(1344)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of China's English Curriculum——An Explicit Interpretation of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Abstract: The newly issued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2022 Edition) serves as the guiding compass for advancing English education a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in China'snew era. Anuner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EnglishCurriculum Standards, in this regard, is key to transforming the English education curriculum from blueprint to practice. And in a similar vein, an uner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rationale of the curriculumelaborated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largely pre-conditionstheunerr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that reas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ypological and defining featur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the lingua franca position it takes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instrumental and humanistic nature of the English subject, and thevalue and role of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s compulsory educa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attends to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mpetency orientation the curriculum assumes, the grade-scale system it establishes, as well as the projectedcontent, the proposed methodology, theadvocate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academic achievementand the require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spelt out in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with a focus on the educational bearings, value alignment and fundamentalrationale ofChina's English curriculum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义教英语课标》)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建设由蓝图设计阶段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正确理解新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推进新时代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作用。如何正确认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和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实施《义教英语课标》。本文从《义教英语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   正确认识英语课程性质
  • 《义教英语课标》对英语课程性质作了明确阐述:“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客观、理性看待世界,树立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1]

    以上表述回答了三个关键问题,即“英语及其作用是什么”“英语课程具有什么特征”“英语课程具有哪些育人功能”。

  • 英语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之一,对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以西日耳曼语支为主干,源自居住在北欧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现今德国北部和丹麦南部)上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裘特人等所使用且可互为交流的古日耳曼方言,初始语言为盎格鲁—撒克逊语,具有显著的综合性语言特征。英语至今已有1 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分别受到诺斯语(北欧海盗)、拉丁语、法语等语言的影响[2]。在其历史演化过程中,英语吸收了诸多语言的规则和词语,其字母、语音、拼写、语法、词汇等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具有越来越多的混杂语特征。在内部演变、外部影响及语言开放性的共同作用下,英语从原先的综合语逐步演化为一种兼具屈折语类型特征(以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和分析语类型特征(以词序或虚词表示语法关系)的语言,并日益呈现出分析语特征大于屈折语特征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开放性语言,英语吸收了大量外来词,词汇量巨大,如《牛津英语词典》收词多达615 100条,这让许多学习者心生恐惧,望而却步。英语发音与书写不完全一致,这也给学生的拼读和拼写造成了困难。给我国英语学习者带来更大困难的是英语的屈折语形态变化,如所有格、复数、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时、-ing形式、过去分词、比较级、最高级,以及名词和动词相当数量的不规则变化。此外,其他一些语言特征如冠词、介词、短语动词、词语搭配等,也造成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规范用法的困难。应该看到,当代英语已非昔日的单一性英语(English),实质上已转变为变体性英语群(Englishes)。因此,英语教学应置于全球化背景下、多变体语境中。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语言变体,尤其是所谓的“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式英语”,三者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英语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母语或官方语言,有约3.8亿人的第一语言是英语,相当于以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俄语为母语的人口总数。英语是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语言,也是其他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二语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已将英语列为中小学第一外语科目。时至今日,英语已成为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外交、军事、体育等活动中广泛使用的通用语,同时还作为商务通用语和学术通用语。英语是联合国、欧盟、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采用的主要工作语言,是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航空航海、国际体育赛事、国际旅游、国际司法、国际会议、国际学术期刊、跨国公司、国际品牌、技术转让、互联网等领域使用的主要语言。全球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数持续上升。我国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数已超过任何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总人数。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可或缺的沟通工具之一和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我们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民、社会和文化,对学习以英语为载体的科学人文知识和人类文明成果,对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对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起着重要作用。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

    语言是思维、理解、表达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承载着语言使用族群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是解开文化之锁的钥匙。《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指出,学会一种外语,不仅可以满足交际需要,而且能更好地理解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3]。英语课程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体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辅相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是一门发展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课程。学校要坚持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办学宗旨。教师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教学原则,坚持英语教育惠及每一名适龄青少年的教育理念,着力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感知、体验、学习和运用英语,使学生掌握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打下扎实的综合语言运用基本功。教师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英语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使学生拥有包容开放的胸怀。教师要发展学生积极的思辨能力、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扎根在中国大地上,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英语教育。为此,英语教育要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传播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英语教育要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所谓“时代性”,是指英语课程必须立足当代中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当前的社会进步、科技创新、环境变化、生活逻辑等方方面面,满足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发展新时代个人和社会所需的关键能力,承担培养新时代必备品格和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任务。所谓“基础性”,是指英语课程应立足我国义务教育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经验和生活经验都非常不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交流等基础性综合素质的使命,因此,“基础性”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方面,还体现在学生的品格发展方面。所谓“实践性”,是指语言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得体沟通和交流的实际应用能力,防止英语学习出现“听不懂”“不会说”的状况。英语课程要体现发展性和进阶性,需从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出发,逐步提高他们的探究、思辨、创造等能力,从学习和学会走向会学和会用。所谓“综合性”,是指英语课程旨在发展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维度都包含有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三个要素,这理所当然是综合的、整体的和不可分割的。此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通核心素养。所谓“共通核心素养”,是指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着手,重点发展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关注这些素养所包含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十八个基本要点[4]

  • 学习和运用英语有助于我国学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较文化异同。学生从学习和运用英语的实践中汲取了不同民族文化精华,会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用客观、理性态度看待世界,树立起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学习和运用英语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说,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5]。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而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实现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友善相处。2014年6月6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州共同举办了世界语言大会,在闭幕时达成了《苏州共识》[6]。《苏州共识》指出,语言是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载体,是相互沟通理解的钥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语言对激发个体潜能、实现全球发展的新目标至关重要。语言能力包括母语能力、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区域以及国际交流语言能力等。促进人民、机构、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是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而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人民、机构、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文明互鉴[6]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首先,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对一门全然陌生语言的感知、体验、理解和运用过程,这种外语学习经历是非常奇妙的,既有受挫的痛苦,也有收获的快乐,学习者所经历的独特的学习体验和获得感是其他学科教育无法给予的。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并非仅仅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系统,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体验不同文化的过程。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增强家国意识,养成良好品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总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要为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英语学习和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促进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学习。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其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获得诸多益处:开拓视野,树立全球意识、跨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感知、体验、认识、比较、思考、评判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了解国际关系和全球问题,学习和吸收人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祖国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增强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进国际理解和增强跨文化底蕴,形成开放、包容、谅解的人格特质;学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学习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少年进行得体的交谈和有效的沟通,进而开展合作;可以更好地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为升学或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为今后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

    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以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核心素养为主轴,鲜明地体现了学科的重要观念、思维方式、实践技能、价值追求等,凸显了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既强调了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也呈现了与其他“学科”在育人方面的共同价值追求,即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   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理念
  • 《义教英语课标》围绕“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确立了相应的六大理念。

  • 英语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英语课程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就是要围绕核心素养确定英语课程目标、选择英语课程内容、创新英语教学方式、改进英语考试评价体系、指导英语教材建设和开展英语教师培训。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课程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和实践路径。核心素养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进入评价、进入教材,这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的关键举措。英语课程在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诸方面都要传达素养立意、素养育人的观念和意识。核心素养,既是学生的发展目标,也是教师的价值追求;既是课程内容的纲要,也是教学环节的主线;既是教学活动的向导,也是学业质量的标尺;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师培训的指南。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基于并超越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从本质上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整合的、可内化的、可迁移的、可重构的素质,并伴随其一生,使学生终身受益。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不仅符合党和国家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要求,也符合课程育人的国际发展趋势。英语课程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通过创设一系列基于现实社会情境和跨文化交际语境,以及融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于一体的英语学习活动,并借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线上线下互动学习等方式,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和有效提升,使他们成为胸怀祖国、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推动者。

  • 构建基于分级体系的英语课程结构要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实际,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条件、学习时限和学习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按照英语能力发展的进阶特点,由低到高地明确学习内容与要求,从而与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的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相匹配。构建课程要以分级体系为依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确定起始年级和相应的学习内容及要求,灵活安排教学进度。

    根据我国义务教育英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的基本原则,《义教英语课标》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应遵循外语学习规律,借鉴国际经验,立足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起点、学习时限和学习条件方面的差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异,确保课程的基础性、普适性和开放性。英语课程按照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进阶特点,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英语分级体系,在实行的“六三”学制中,以三年级为起始年级,延至九年级,并设计了三个基本级别和三个“级别+”等级,为以一年级为起始年级的学生设置了以听说为主的预备级,“五四”学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接相应的级别或“级别+”等级。

    英语课程分级体系的设立体现了小学英语与初中英语、初中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机衔接,体现了语言学习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特点,有助于促进英语课程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地发展。教师应按照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和开展评价活动。

    考虑到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订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以及各学段学业完成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确定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开设的起始年级,要充分考虑本地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发展条件等因素。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应加强对英语课程设置、教学和评价、学段衔接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校因地制宜并创造条件实施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促进本地英语教育均衡发展。

  •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遵循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原则,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新发展、科技新成果,聚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主题为引领,以不同类型的语篇为依托,融入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要求,以单元的形式呈现。

    从核心素养综合表现和课程学段目标角度看,《义教英语课标》要求英语教学融合内容体系与育人任务,优化课程内容,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范畴看,《义教英语课标》要求精选教学材料和相关资源,课程内容以主题为引领,对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诸要素进行整合,教学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活动串联起来,解决长期存在的碎片化知识教学和学习成效不高等突出问题,使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形成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一环。

    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发展为统领,实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目标。教师在精选和整合单元学习内容时,要充分挖掘单元主题的育人价值,将预设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融入单元和分课时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中。这需要设计一个具有整合性、关联性和成长性的单元整体教学架构,其中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统整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实施单元评价等多个环节。

  • 英语课程要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中激活已知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相互关联、循环递进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学思结合,即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中获取、梳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坚持学用结合,即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并掌握初步运用英语的技巧;坚持学创结合,即引导学生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联系个人实际,运用所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常态化的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英语教师整合教学内容、重组教学要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深度教学的重要保证。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出为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提供了有效路径,是变革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效果的重要举措。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观的引领下,英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重组教学内容诸要素,改革内容的呈现形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为学生设计结构化、情境化、过程化的活动,创设一系列具有关联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一堂好课应有学生快乐的声音,也有教师激励的声音;一堂好课应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也有教师的科学引导。换句话说,一堂好课,不是学生带着空脑袋来等待教师“满堂灌”,也不是把教室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台”,更不是将课堂视为学生的“念经堂”。一堂好的英语课应该是“教师有激情”“学生有声音”“课堂有温度”“教学有活力”“学习有成效”的活动型课。

    英语学习活动观能否落地,关键在于教师角色能否真正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服务,以学生为主体,把教程变成学程,把教材变成学材,把教案变成学案。教师要秉持教学相长的教育观念,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突出重点难点和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从感知、解读、判断到比较、批判、重构的过程,要给学生留足课堂时间,让学生去体验、表达、交流和反思。课堂的活跃度不能以是否热闹来衡量,而应以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质量来衡量。为此,教师要从六个方面入手:鼓励学生探究单元的主题意义,思考语篇的思想观点,积极解读、评判和阐释课文;鼓励学生勇于和善于表达观点、情感和态度;引导学生感知语篇承载的文化内涵,理解文化异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和加工语用信息,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认知策略和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精心设计项目化、任务型、活动式作业,增加基础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的作业。

  • 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理念,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使学生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方式。教师要科学地运用评价手段与结果,针对学生学习表现及时提供反馈与帮助,并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教师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逐步建立主体多元、方式多样、以素养为导向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

    核心素养能落地,科学评价是关键。评价无处不在,包括作业点评、师生课堂互动、生生互动等。教师不能将评价窄化为考试。评价不是简单地下定论,而是既要关注教学结果,又要关注教学过程。评价可以诊断教与学是否存在问题、判断教与学是否达到目标,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师生可以知晓采取或改进哪些方法能够达到有效结果。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仅凭考试结果,采取所谓的“针对性”措施,加大碎片化知识的传授和分离式技能的训练,把原本行云流水的语篇、融会贯通的概念分割成独立的语法项目或语言点,然后将其大量地、机械地、重复地灌输给学生,以期在日后的考试中取得“令人满意的分数”,而非注重发展学生可沉淀、可迁移、可建构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手段,改进评价方法,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和素养水平的稳步上升,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重点评价和提升学生在特定问题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学科观念、思维模式、探究技能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将“促进学习的评价”“改进教学的评价”作为基本的评价范式。教师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注重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理念,教师要注重通过对日常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性观察、监控、记录,全面认识学生的个体特征、学习效果和发展潜能。

  • 当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倡导教学内容与教育技术的融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配合、课堂教学与在线平台的互动,倡导智慧教学和精准施教,倡导智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等理念。因此,教师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重视智能化技术和数字资源的整合,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英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课程教与学的支持与服务功能,鼓励教师合理利用、创新使用数字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提供支撑,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人类目前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的大数据时代,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掌握并利用好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把技术手段和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创设智能化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发挥好智慧学习方法、智慧学习课件、智慧学习课桌、智慧学习讲台的作用,以促进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观念、教育资源在全球流通,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共享世界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英语课程要充分利用互联互通的全球化时代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化手段和数字资源。

    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设备是教师的好帮手,教师要以积极、包容的心态去拥抱不断发展和更新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根据信息化环境下英语学习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和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渠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及时了解科技的进步和学科发展动态,选择恰当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加快推进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

    综上,笔者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理念进行了解读。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英语课程标准的顶层设计,对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规约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性质和理念,才能有效落实和科学实施《义教英语课标》,从而推动新时代英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发展。

Reference (6)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