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4 Volume 11 Issue 5
Article Contents

LIU Xiya, LI Cong. Basic Logic and Innovative Path of School Reform: An Interview with CPC Secretary Liu Xiya From Xiejiawan School in Chongqing[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11(5): 1-1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5.001
Citation: LIU Xiya, LI Cong. Basic Logic and Innovative Path of School Reform: An Interview with CPC Secretary Liu Xiya From Xiejiawan School in Chongqing[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4, 11(5): 1-1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4.05.001

Basic Logic and Innovative Path of School Reform: An Interview with CPC Secretary Liu Xiya From Xiejiawan School in Chongqing

More Information
  •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Cong, 370873874@qq.com
  • Available Online: 10/09/2024
  • MSC: G521

  • The CPC Secretary Liu Xiya has long rooted herself in basic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dire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ing effective reform plans for schools of basic education. In terms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Liu creatively proposed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six years influencing a lifetime", "promoting holistic educ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the appearance of life is the appearance of education", and "red plum blossoms, each one shining brightly".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ystem, following policy logic, embodied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the curriculum is linked to the living world, and a "Xiao Mei Hua"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ng national curriculum, loc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learning methods,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focusing on systematic changes in learning methods, she aims at creating an open, inclusive, and low-control learning ecology, which formed a "light burden, high-quality" school education model. In terms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she believes that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build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guide teachers to interpret their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s, fully leverage the leading, driving, and coordinating role of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family-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 加载中
  • [1]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3-05-29)[2024-01-11].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

    Google Scholar

    [2] 田腾飞. 论基础教育的质量标准及质量保障机制——基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视角[J]. 教师教育学报, 2015(3): 96-101. doi: 10.13718/j.cnki.jsjy.2015.03.013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 [2024-02-01].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Google Scholar

    [4] 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通知[EB/OL]. (2021-03-04)[2024-02-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2103/t20210317_520238.html.

    Google Scholar

    [5] 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EB/OL]. (2021-06-23)[2024-02-11].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6149.htm.

    Google Scholar

    [6] 刘希娅. 重庆谢家湾学校: 以全面贯通促进整体育人[J]. 中国基础教育, 2024(2): 30-34.

    Google Scholar

    [7] 范国睿. 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及其变革[J]. 教育发展研究, 2004(10): 37-42.

    Google Scholar

    [8]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通知[EB/OL]. (2005-02-01)[2024-03-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0502/t20050201_81913.html.

    Google Scholar

    [9] 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 (2001-06-08)[2024-03-1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0106/t20010608_167343.html.

    Google Scholar

    [10] 刘希娅. 刘希娅与小梅花课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Google Scholar

    [11] 刘希娅. 基础教育课程架构具身化趋势研究[J]. 江苏教育, 2021(19): 26-30.

    Google Scholar

    [12]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EB/OL]. (2022-04-08)[2024-04-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204/t20220420_619921.html.

    Google Scholar

    [13] 张传燧, 李小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价值取向[J]. 教师教育学报, 2016(5): 52-60. doi: 10.13718/j.cnki.jsjy.2016.05.008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的通知[EB/OL]. (2023-05-26)[2024-04-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306/t20230601_1062380.html.

    Google Scholar

    [15] 刘希娅. 中小学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谢家湾学校素养导向跨学科学习实践探索[J]. 中国教育学刊, 2023(10): 58-62.

    Google Scholar

    [16] 刘希娅. 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学校实践探索——基于谢家湾学校的研究[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11): 97-102.

    Google Scholar

    [17] 刘希娅. 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实际行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J]. 人民教育, 2024(1): 61-63.

    Google Scholar

    [18] 为何考考什么怎么考——专家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EB/OL]. (2020-01-08)[2024-05-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1/t20200108_414689.html.

    Google Scholar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EB/OL]. [2024-05-20].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98.html.

    Google Scholar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EB/OL]. [2024-05-20].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tnull_1314.html.

    Google Scholar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 [2024-05-25].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962) PDF downloads(519)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Basic Logic and Innovative Path of School Reform: An Interview with CPC Secretary Liu Xiya From Xiejiawan School in Chongqing

Abstract: 

The CPC Secretary Liu Xiya has long rooted herself in basic education, adhering to the dire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ing effective reform plans for schools of basic education. In terms of education philosophy, Liu creatively proposed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six years influencing a lifetime", "promoting holistic educ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the appearance of life is the appearance of education", and "red plum blossoms, each one shining brightly".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ystem, following policy logic, embodied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 the curriculum is linked to the living world, and a "Xiao Mei Hua"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ng national curriculum, local curriculum, and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In terms of learning methods, based on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focusing on systematic changes in learning methods, she aims at creating an open, inclusive, and low-control learning ecology, which formed a "light burden, high-quality" school education model. In terms of governance mechanism, she believes that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to build a strong country in education, guide teachers to interpret their educational miss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s, fully leverage the leading, driving, and coordinating role of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family-school-society collaboration in education.

  • 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1]基础教育是为人一生的发展奠基的教育[2]。持续推进基础教育学校更加公平、更具个性、更高质量的发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3]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4]等政策的出台,吹响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号角”,其根本目的是倒逼中小学校在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治理、考试评价等方面开展深层次改革,为中小学校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在全球蔓延、世界文明形态发生转型的背景下,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何跟上时代步伐、立于教育发展潮头?如何通过有意义的改革行动谋求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如何从传统学校样态转变成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创新学校?这些都是不容回避的基础教育重大课题。为此,笔者受《教师教育学报》编辑部的委托,对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进行了专访,以此深入了解谢家湾学校实践改革的经验。

一.   办学理念:学校改革的方向引领
  • 访谈者:刘希娅书记,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此次专访。据了解,谢家湾小学创建于1957年。2004年,您来到谢家湾小学担任校长,提出了“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请您具体谈一谈“六年”与“一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刘希娅:“六年影响一生”,这看似是很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从纵向来看,人的发展具有连续性,而小学六年正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根据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七八岁至十一二岁阶段,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如果教育得当,儿童将顺利完成思维的过渡,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反之,儿童的认知发展将延迟或停滞。从横向来看,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小学六年是儿童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重要时期。童年期是个人心理倾向和个性特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部分儿童来说,学校是其主要的生活场域,校园生活是其主要的童年记忆来源,儿童在童年期所接触的生长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都将影响甚至决定其日后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自我评价等。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儿童接受小学教育的六年是至关重要的六年,是不可逆的六年,是影响人一生的六年。

    访谈者:2021年,谢家湾小学转为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更名为“重庆谢家湾学校”,您以此为契机提出“以全面贯通促进整体育人”的理念。学校组织结构的改变和理念的更新意味着什么?

    刘希娅:谢家湾学校转为九年一贯制学校,是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举措。我们提出的“以全面贯通促进整体育人”理念,是对“九年一贯制办学”政策取向和内涵的具体化表达。2021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5]。谢家湾学校增设初中部以后,打破小学与初中独立办学的学制传统,把小学、初中两个学段有机衔接,在深刻理解中小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连续性、整体性特点基础上,尝试在育人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研、治理模式上实现学段衔接贯通。具体而言:我们以集团化办学为途径促进资源融通,不同学段实行学校统一领导、统一任命、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评价;保持不同学段教师在教学教研上的一致性,开展跨学科研讨和小升初衔接课题研究,自主研发出既符合各学段特点又相互融通的课程内容;采取混龄社区式楼栋管理制,建立各年龄段学生混龄式学习模式[6]。这些举措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空间、更长时间、更加稳定的成长环境,促进了学生发展的连续性,而且还增加了学校的校园活力,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访谈者:重庆谢家湾学校被誉为“理想的中小学校样子”。在您看来,理想的中小学校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

    刘希娅:我认为生活的样子就是教育的样子。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领地。学校不应该是没有温度的刷题场和选拔地,而应该是学生体验、探究、质疑、合作、分享的生活乐园。“以分数论英雄”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了,一个不能将教育与生活区分开来的时代即将到来[7]。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等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品格,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都是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维度。诸如此类的品格与能力的培养,无法单纯依靠书本知识的背诵、识记、作业和练习来实现。那些看似与作业、书本无关的琐碎日常,却可以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的成长,并渐渐融入学生的生命底色。对于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说,生活的样子就是深刻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样子。学校干部和教师的思想境界、工作样态、精神风貌、思维方式、文化修养、生活习惯、学识兴趣,都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打理好自己,再走向学生”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思想,即走进校园的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摒弃急功近利的不良心态,深刻把握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内在联系,一切从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出发来思考和定位学校的发展,系统考虑如何使校园文化、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在谢家湾学校,我们致力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创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重构校园育人生态环境。这20年的实践与坚守,我们收获了谢家湾学校学生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的硕果,塑造了谢家湾学校学生爱党爱国、阳光自信、思辨创新的群体特质。2018年,教育部有关领导调研学校时曾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我想,校园里,学生脸上绽放的灿烂笑容、眼中流露出的自信神情、心中怀有的正直善良品质、身上散发的阳光乐观气息,就是学校教育最理想的样子,也是学校教育价值的最好证明。

    访谈者:众所周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是谢家湾学校的主题文化理念。请您结合谢家湾学校的发展经验,谈谈这一校园文化理念是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的?

    刘希娅: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关乎师生学校生活所有环节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全面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价值选择、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2005年2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各地区“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8]。与此同时,重庆市教委也提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将著名爱国主义歌曲《红梅赞》里面的一句歌词“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确定为校园主题文化。这句歌词不仅切合重庆红岩精神,而且还承载和表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红梅花儿”象征着谢家湾学校的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协作的品格和素养;“朵朵放光彩”蕴含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素质教育核心要义。因此,“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作为谢家湾学校的校园文化理念,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将素质教育落实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全方位中。其一,在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启动了暑期学校环境改造工程,每个细节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改造和设计的。例如,我们邀请师生到校园里参与校园改造,几百名师生亲自绘制和烧制墙面瓷砖,这些瓷砖一块不落地用在了学校综艺楼新装修的墙面上。其二,在价值文化建设方面,谢家湾学校凝聚发展共识,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全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和发展性,关注和回应每一名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全国教学竞赛活动中,我们以抽签的形式选出参赛学生,并不以成绩为标准“掐尖”选拔。其三,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坚持认为,只有经得起开放考验的学校,才能成长为一流名校。学校氛围越开放,学生获得的发展机会就越多、取得的成就也就越大,师生之间也就会形成愈加浓厚的彼此尊重、支持、信赖的关系。谢家湾学校尊重并维护学生的话语权,每年学校组织少先队代表大会,学生提出的合理方案都会在学校的重大决策中得到体现。另外,我们还把对外接待作为学校的常态化活动。近几年,平均每年接近4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团走进谢家湾学校驻校学习。学生从不惧怕这样的场合,他们会热情地与来访者打招呼,会主动向来访者提问或分享见闻。

二.   课程融合:学校改革的创新路径
  • 访谈者:您一直坚持推进课程整合,谢家湾学校的“小梅花”课程体系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行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请您谈一谈“小梅花”课程是如何生成的?其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刘希娅:“小梅花”课程生成基于三个原则,即国家政策的引领、课程具身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学校教育者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总结。其一,国家政策的引领。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课程改革时代[9]。此次课改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既定方向,要求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不仅是一份极具重要价值的课程改革纲领,还是一份立足中国国情、吸纳全球教育智慧的重要文件。我坚持认为“如果上级文件精神是正确科学的,基层学校就要尽力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条件创新落实”[10]134。只有以国家文件精神为引领,逐条分解、学习、研究其内容,才能使学校课程改革方向逐渐清晰化、明确化。其二,课程具身化发展趋势的影响。西方哲学中的二元分离论曾经对教育学产生深刻影响,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普遍存在着教育重“心智”而轻“身体”的做法,课程架构及课堂教学只注重大脑和心智水平的提升训练,主体的身体体验被严重忽视。离身式的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几乎无法达成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学生发展目标。因此,重构基础教育课程理念、完成课程的具身化转向,就具有重要意义。在“小梅花”课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我们遵循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要义,在课程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课程内容的个性化与情景化,增强课程呈现的体验性与互动性,旨在通过协调“身心关系”,达到“身心合一”的教与学状态[11]。其三,学校教育者对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总结。课程研发与实施是一场不断优化、成熟的实践探索之旅,如果脱离了实践,那么课程改革便无从谈起。多年来,我们坚持“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的理念,站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设计课程,结合区情、校情、学情去审视、挖掘地方性和世界性课程资源,从学校发展的各个维度开展行动研究,理性反思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再通过一次次的同课异构、课例研讨、课堂观察,形成全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思路。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达成的前提下,打破学科界限,对学科内部知识进行纵向整合,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横向联系,并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融合的课程架构。另外,我们还创新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探索和设计专题式课程、实践类课程、情景性课程等模式。

    访谈者:2022年,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12],教育改革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战。您认为中小学校应如何回应新课标中提出的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内容统筹、跨学科教学等新要求,从而保障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

    刘希娅:就中小学校而言,新课改实践不能停留在课程的静态化、理论化、文本化的浅层面上,而是要重视并推动课程向动态化、实践化、行为化的深层次发展[13]。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结合地域特色和学校发展具体情况,明确课程改革目标、方向,创新课程理念、内容、方式方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谢家湾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为例,我们在保障国家课程目标达成的前提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全面细化课程目标,优化课程育人方式,大力整合课程内容,加强课程文化建设。首先,立足课堂。我们观察和记录同样的课程标准在不同班级不同状态学生身上的不同影响,结合课堂实际情况,深入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并把国家课程标准细化为学年、学期、每月课程标准,然后落实到课时目标上,构建了“小梅花”课程目标体系,形成了近30万字的指导意见书。其次,立足教材。我们用近两年时间详细对比和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各学科、各版本的教材,形成20余万字的对比分析报告,为解决课程科目繁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提供了思路。再次,立足学生发展。我们遵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将课程与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整合不同教材版本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研发了104本共计400多万字的“小梅花课程系列丛书”,详尽地呈现了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标准、策略和途径。最后,立足未来。我们根据学生未来发展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以“一切有积极影响的元素都是课程”为课程理念,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转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研发出517个具有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操作性、互动性的学科专题活动,成立了200余个校园社团,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回顾谢家湾学校课程改革的历程,“小梅花”课程早已成为学校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促进了学校组织架构、校园环境、育人模式、师生关系的综合改革。

    访谈者:您认为当前阶段基础学校课程改革的重难点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

    刘希娅:以课程整合为主要载体开展跨学科学习探索,是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14],把开展跨学科学习作为当前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攻坚的重难点问题之一。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基于跨学科学习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创新研究,是非常重要且紧迫的[15]。跨学科学习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旨在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且通过弱化学科课程边界,并基于学科本源找寻关涉内容,设计出综合性主题情境的一种独特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主题化、项目式、研究性学习中,提升理解和把握信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出核心素养。这对长期依赖学科教育教学范式的学校教育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我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以分科课程为主,有相对独立的学科知识体系,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中,往往面临一个关键性的现实问题,即如何在保质保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基于课程要素的内在联系和耦合逻辑融合相关学科,建构一种复杂、高阶、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样态。谢家湾学校一直坚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从最初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课程化,到学科内整合、学科间整合、学科与生活整合的“学科+ ”跨学科学习,再到以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为抓手,可以看出,学科教学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建构了学习者立场的“素养+”跨学科学习范式,深度促进了各学科内容、方法、思想、视野等要素的真正融合。我们研发实施了“素养+”跨学科学习项目。例如,根据“国家认同”这个核心素养基本要点,学校将核心素养培养与学科内容有机整合,设计出“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主题活动,并且开展了“假如我是人大代表”“地形与贫困”“探寻‘老干妈’风味食品崛起的奥秘”等探究学习活动。我们还探索跨学科教学新模式,建设绿色课堂、个性化课堂、对话课堂,评选典型教案等,并将其转化为研究课例,纳入课堂教学案例库,形成了一系列跨学科优秀课例,如二年级音乐美术融合课例《四小天鹅舞曲》、四年级音乐和语文古诗词整合课例《忆江南》、五年级科学课例《食物链与食物网》等。我们进一步提炼典型课例中的设计思路、教学方式,总结编写了一至九年级《学科学习建议》,形成谢家湾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经验20条,推广到全校的常态化课堂教学中。谢家湾学校将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更多中小学校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路径、方式和策略。

三.   学习方式:学校改革的核心内容
  • 访谈者:您在众多场合提及了学习方式的系统改革。您认为学习方式改革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如何实现有成效的学习方式改革?

    刘希娅: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育人。学习方式改革是对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回应。从国家正式提出素质教育至今,基础教育领域依然存在学习内容与生活脱节、学习方法被动单一、个体学习体验被弱化、学习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等现象,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系统推进学习方式改革,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个性学、全面学、愉悦学、持续学,从而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因此,学习方式改革是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的实践性回答,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质减负的强劲引擎。要实现学习方式改革应注重系统性,让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外部要素与内部要素保持协调。从外部来看,学习方式改革与学校的文化氛围、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生评价等密切相关。因此,学校要通过营造开放平等的校园氛围来推动学习环境民主化,要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要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师生评价模式来提高学习效能。从内部来看,学习方式改革需要考虑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组织等多重因素,并且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体验。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在质疑中、互动中逐步提升理解迁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谢家湾学校在以学习方式改革为核心的教育实践中,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那么多学生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和童年的幸福”,并以“学生是怎么学习的”为关注点反思和重构学校生活流程。一方面,学校形成了“三生三动”课堂学习模式,即生态、生活、生长和主动、生动、互动。具体而言:学校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在知识与情境之间建立联结,创设“情境式”学习场景,促进学生深度融合学习;学校还根据学习任务和学生差异,组建同质和异质学习小组,学习伙伴互为学习资源,开展合作互助学习,让高认知学生找到学习的胜任感和成就感,让低认知学生在更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中成长。另一方面,学校构建了开放、包容、管控感低的学习生态,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轻松、自主、从容。具体而言:在学习时间上,小学部早上9点上课,初中部早上8点半上课,保障学生每天有10小时睡眠时间,以及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在课程学习上,长短课相结合,学生上午集中学习学科类课程,下午自主参与专题活动和走班社团课程;在行为规范上,学生课前不需要集体起立整齐问好,上课不需要双手并拢端坐不动,上课过程中可以根据需求自由上洗手间、喝水或休息;在班级组织形式上,实行动态走班制,学生根据自身阶段性的学习进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自主选择到匹配的班级学习[16]。这样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成效。

    访谈者:谢家湾学校与国际上基础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是否有互动交流?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刘希娅:自2015年起,谢家湾学校开启了与芬兰的国际合作。谢家湾学校成立了“中芬基础教育课程研发实践基地”,围绕“立足学生发展,扎根课堂教学实践,聚焦学习方式转变”这一中心,持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近10年,谢家湾学校与芬兰形成了关系密切的教师教育研究共同体。我们共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每次的课堂教学剖析都本着实事求是、直击问题、犀利评议的原则,对教学观念、策略、方法、技术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这极大地促进了谢家湾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的革新。我们坚持认为,个体的人生价值要与国家、民族、世界的道义相融合,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学生不管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要从小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和国家,要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充满热爱和责任感,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谢家湾学校的教育改革始终立足国情,对党和国家的未来负责,扎根本国土壤,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坚持为国育人、为党育才,培育改良世界的中国人[17]。2013年,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每年3月学校大队部都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跟着希娅书记看两会”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将思政课程融入“六一”儿童节展演中,传递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思与行。2024年,中考结束之际,我带领九年级毕业生走进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通过了解盲人生活,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接纳世间百态,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社会而努力。我还与毕业班的学生达成约定:“脱下谢家湾学校的校服,我们如何相认?我们会用言行举止、精神状态、行为选择相认。”

    访谈者:不少学者认为,当前学校改革最大的难题是学校改革与招生考试制度之间的矛盾,您怎么看待这一观点?谢家湾学校倡导“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模式,您是如何处理“轻负担”与“高质量”之间的矛盾的?

    刘希娅:我认为,真正的素质教育不怕科学的考试。按照一般的思路,教育改革要遵循由外部向内部、由创造条件向改造实践转变这样的改革路径。在中国历次教育改革中,学校改革常常被置于整个教育体系改革末端。这种做法让不少人误以为:如果不改革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任何学校改革的新举措都难以实施。这样的观点暴露了一些人改革的认知缺陷,即对学校改革的核心问题缺乏清晰认识和整体规划。真正有意义的学校改革应该打破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的固化思维,深刻理解和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真正从学校层面去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站在学生立场上去思考如何创新课程形式、教学模式,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2020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概括为高考的核心功能,重点考查考生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并且明确要求高考评价体系应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18]。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评价维度高度契合。如果学校的领导者能以素质教育为价值追求深入推进学校内部的整体改革,那么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一定也能够经得起国家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检验。同样的道理,“轻负担”与“高质量”之间不存在矛盾对立,只有“轻负担”才能成就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谢家湾学校十余年减负提质的研究发现: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重、睡眠过少、锻炼不足都会加重学生的身心压力,而充分的运动、正常的交往、积极的情绪与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谢家湾学校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每天利用70%的时间完成学科课程任务,剩余时间让学生自主活动、大胆探索;建立“巩固型、拓展型、创新型”作业水平分级制,强调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减少常规性和答案唯一性的作业;降低终结性考试频次,减少百分制评估方式,采取多要素评价制度,把班级氛围、学习动力、学习情绪、社团活动参与率、校外补课率、肥胖指标、近视指标等都作为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不少人曾经很担心我们的教育质量。有的家长质疑说:“学习本来就是辛苦和痛苦的,你们却说天天快乐健康飞翔,这不就是一个伪命题吗?”面对诸多质疑,连续几年的时间,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对学校进行了密集的监测和评估,令人欣喜的是,谢家湾学校的学生不仅在语文、数学等学科类学业成就指标排名中遥遥领先,还在学习状态指标、身心发展等指标排名上也名列前茅。事实证明,“轻负担”的状态下也能收获“高质量”的教育成效。

四.   协同治理:学校改革的坚实保障
  • 访谈者: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阻力的。您遇到过哪些改革阻力?又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着您克服困难,进而撬动谢家湾学校高质量发展杠杆的?

    刘希娅:基层学校改革不仅涉及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和文化制度的调整,还与学校外部的社会环境有关联,学生家长的不理解、社会群体的质疑、同行学校的利益博弈等,都有可能成为阻碍学校改革的不利因素。但是,改革本就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自然会面临推动力与制约力的角逐。作为基层学校干部,只要积极作为、勇担责任,将阻力视为学校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动力,便没有实现不了的教育理想。在谢家湾学校的教育改革历程中,我坚定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开展教育改革。当面对外界的质疑甚至恶意诽谤时,我的态度很明确,学生的利益是绝对不容伤害的。因此,学校教育改革过程中经历的博弈和阵痛,并没有改变我的教育价值取向、办学追求和办学风格。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一如既往地带领着教师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如今,来自不同层面的分歧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人在谢家湾学校课程改革、学习方式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教育共识,为学校的整体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总之,富有成效的学校改革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教育责任重大,世界上没有哪一份事业能够像我们这样,通过影响学生去影响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影响世界的方向和未来。强烈的教育责任感、执着的教育信念,不断地促使着我从办好一所学校出发,系统思考全国基础教育的发展问题。正如我在“教育家成长”系列丛书《刘希娅与小梅花课程》中提到的:一是要对自己的岗位有敬畏感和使命感,不能把自己陷于名利场,不能被各种利益诱惑,不能被升迁机会、急功近利的观念绑架;二是要有原则,不能见责任风险就后退,见好处利益就争抢,见矛盾就回避,见困难就层层下放;三是要敢于面对各种压力,重视方方面面的沟通协调,以正确的政绩观和扎实的工作业绩赢得上级部门的信任与支持;四是要善于调动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在成就教师和学生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教育人生价值[10]81

    访谈者:教师参与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显学”。您认为如何突破传统教师管理体制障碍,使教师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学校改革?

    刘希娅:教师的观念、态度、行动都会对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即教师是影响学校改革的关键因素。教师参与改革需要有强烈的主观意愿。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每一个人,只有既成为自己又成就自己,才能迸发出特有的、主动的教育激情和教育智慧。首先,学校要引导教师弄清楚自身与学校改革的关系,明晰在改革中“教师是谁”“教师的价值体现在哪里”等问题。通过沙龙、会议、学习考察等方式,以及借助教育案例剖析、评优评先等机制,学校要引导教师深刻理解自身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社会哲学层面带领教师思索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家庭甚至国家的深远影响,并与教师一起讨论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0]等法律法规,共话“教育强国与我的教育人生”。这样的思考和讨论,能够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职业观、人才观。其次,学校要切实减轻教师的事务性工作负担,让教师最大程度地聚焦学生发展,通过大量的集体备课、主题教研、多层次培训等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我们聚合不同学科教师,设立跨学科名师工作室,常态化开展跨学科教研、全学科培训、多领域研修;我们致力于塑造“非评判性”教研文化,鼓励大胆创新,鼓励公开讨论错误,提倡教师在创新性实践中学习和调整教学;我们邀请大批专家、同行走进学校,论证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帮助教师理解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新理念。最后,学校要全方位关注教师的基本需求,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设置学术假、亲子假、临时假等,解决教师工作时间过长的难题;全天候为教师提供一日三餐、咖啡餐点,在教师节、三八妇女节时精心准备节日惊喜,提高教师在校生活品质;为教师提供大量展示交流、作报告的机会,为教师研究成果的物化出版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让教师获得实现自我的积极体验和生命意义感。总之,学校改革与发展需要凝聚一群有教育梦想和教育情怀的教师,要不断引导教师在专业精神、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自信等方面打磨自我,实现教师职业属性与人格特性的对接。

    访谈者:伴随“双减”政策的持续落地[3]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21]的出台,如何做好义务教育协同育人是中小学校普遍面临的现实挑战。您认为中小学校应如何发挥主体作用,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

    刘希娅:《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与“双减”文件精神有力呼应,为校家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政策导向。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学校教育是起点更是重点。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的教育选择和社会的教育参与。学校教育如果出了问题,那么整个教育实践便会走偏。因此,学校应成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起点,充分发挥引领、带动、协调作用,从而使家庭和社会成员相互配合、支持、监督学校的育人实践。一方面,学校要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边界。例如:不把批改作业、辅导功课等工作转嫁给家长,不以权威者姿态将学生在校的不当表现怪罪于家长;创新家校协同机制,提高教师的家校沟通能力和水平,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和家长热切关注的教育问题开展系列讲座、论坛,持续引导家长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内涵;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家长群等随时沟通互动,组建家长委员会,派家长代表长期驻校参与学生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学校要找到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契合点,把教育教学延伸至更大的社会范围,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学知躬行。例如:有序组织学生到当地的乡村田野亲身体验打糍粑、挑箩筐、赶鸡入笼、草木扎染等农耕文化,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艺术馆、国防教育基地等,感受国家力量,加强国防意识。总之,学校教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起点,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补充学校教育的短板,三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更真实、更完整、更富有生机的和谐育人生态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真善美情操和树立崇高理想。

    访谈者:在您身上我看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投入、坚守和奉献,您的睿智、果敢、创新、担当不仅推动了谢家湾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更为基础教育学校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经验。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受到激励和启发,共同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

Reference (21)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