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47 Issue 6
Article Contents

CHEN Shijian, SHAO Baidong.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in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6): 77-85.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6.008
Citation: CHEN Shijian, SHAO Baidong.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in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6): 77-85.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6.008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in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18/06/2021
    Available Online: 01/11/2021
  • MSC: G521

  •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 strategic requirement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a practical need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hould closely follow the pac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Starting from systematic strategic thinking, we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trive to build a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Moreover, we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alent training, consolidate the educational power of student development, highlight the integration power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the infiltration power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 加载中
  • [1] 谭伟东, 等.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习近平同志关心浙江大学发展纪事情[N]. 光明日报, 2018-12-10(1).

    Google Scholar

    [2] 邬大光. 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国道路"[J]. 中国高教研究, 2021(2): 4-9.

    Google Scholar

    [3] 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2).

    Google Scholar

    [4] 李长英, 周荣云, 余淼杰. 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演进及区域特征[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2): 3-23.

    Google Scholar

    [5] 人民网. 中西部高校学科建设需要营造四种文化[EB/OL]. (2016-09-19)[2021-07-30]. 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6/0919/c1053-28723626.html.

    Google Scholar

    [6] 张烁.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1).

    Google Scholar

    [7] 约瑟夫·M·朱兰等. 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M]. 焦叔斌, 等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3.

    Google Scholar

    [8] 吴岩. 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强国[N]. 中国教育报, 2020-12-08(1).

    Google Scholar

    [9] 陈时见. 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四个着力点[J]. 现代大学教育, 2021(1): 24-27. doi: 10.3969/j.issn.1671-1610.2021.01.004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10] 刘向兵. 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辨析[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7(2): 143-148.

    Google Scholar

    [1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2(22): 43-50.

    Google Scholar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7(27): 6-13.

    Google Scholar

    [13] 陈宝生.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N]. 光明日报, 2020-11-10(13).

    Google Scholar

    [14] 桂慕文. 人类社会协同论: 对生态、经济、社会三个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M].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5-6.

    Google Scholar

    [15] 成长春. 追求卓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J]. 成才之路, 2018(19): 3.

    Google Scholar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318-319.

    Google Scholar

    [17] 叶澜. 社会教育力: 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0): 3-10.

    Google Scholar

    [18] 陈时见, 韦俊. 论大学教学学术的双重属性[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101-106.

    Google Scholar

    [19] 靳玉乐. 新时代高校教师一般育人能力探讨[J]. 高校教育管理, 2021(4): 1-12.

    Google Scholar

    [20] 王力平, 沈奕斐, 姜至涛著. 社会组织的孵化与培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83.

    Google Scholar

    [21] 张晓光. 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J]. 前线, 2016(12): 17-19.

    Google Scholar

    [22] 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19(2).

    Google Scholar

    [23] 铁铮. 中国高等教育要加快培养大师步伐[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12): 1.

    Google Scholar

    [24] 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9: 89.

    Google Scholar

    [25] 李明泉. 内生文化情怀[J]. 中华文化论坛, 2012(2): 1.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3634) PDF downloads(336)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in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Abstract: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s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 strategic requirement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nd a practical need for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fore, th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hould closely follow the pac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Starting from systematic strategic thinking, we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strive to build a high-level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Moreover, we need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talent training, consolidate the educational power of student development, highlight the integration power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the infiltration power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中西部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既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保障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战略需要,又是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厘清新时代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理论内涵和实践面向,对于强化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时代意蕴
  •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扎根于育人格局的时代转换,扎根于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扎根于中西部高校的发展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应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与高等教育转型的应然走向,开启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事业的新篇章。

  •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适度扩大了高等学校学生在校规模。从90年代末期开始,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再次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方向快速发展,但由于这一时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侧重高校规模的扩张和硬件的改善等“物化”建设,不断暴露出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问题,并由此带来教育公平、教育质量、学历认同、学生就业问题等一系列连锁效应。早在2005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大学调研时就强调,高校建设要从前几年主要注重规模扩大、外延扩张、设施建设等方面逐步向注重质量、注重内涵、注重结构优化等方面转变,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但是,当我国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和实践还没有完全理解和彻底消化的时候,就迅速地被“普及化”取代[2],虽然“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每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3]自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在“外延式”规模扩张发展模式的主导和强化下,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内涵和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实质是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和普及化阶段,高质量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质量。新时代高校若实现有质量有内涵的普及化,必须将人才培养置于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回归高等教育价值本体,在已有基础上通过高等教育内部结构优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最大限度挖掘高校内部发展潜力。但是,单向度的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并不能实质性解决问题,因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孕育“母体”是人才培养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将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回归到高校各项工作中心,进而构建大学内涵发展长效的核心支撑力和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真正实现内涵式发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了十大任务,任务之一就是明确提出了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而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任务中又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完善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加强紧缺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完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的能力水平,这进一步明确了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必然选择。

  •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中西部地区的高质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当下新发展格局建设必不可少的客观需要。当前,中西部经济社会高质快速发展需要解决两组跨界难题,一方面,传统产业的迭代升级需要改造传统产业人才。这不同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省份产业目前大多为“传统发展型”[4],分布广,升级慢,新旧动能转换“青黄不接”问题更为突出。面对市场竞争,中西部传统产业附加值的提高越来越倚重于知识经济的开拓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作为其主要升级支撑载体的人才水平有了新的标准,从而对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域布局需要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人才支持。随着我国行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职业结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形成,中西部地区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必须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新业态产业的布局力度,为未来中西部发展拓展新空间和新动能。不同于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人才需求,建设现代化新兴战略产业体系,需要极高人力资本储备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强力支撑,这就对刚刚转型发展不久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为艰巨的现实挑战。中西部高校若要应对上述系列变化,紧紧跟上行业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须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通过高校内部要素重构、创新人才高质产出为落脚点,进而深度参与新一轮产业革命,服务、支撑、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和创新产业发展。因此,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不仅是高校层面的战略改革,其内在价值的溢出效应与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联动机制。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此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战略新高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大范围、深层次、宽领域、关涉发展全局的系统性变革,必定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衔接起来。中西部地区若要弥补发展短板,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主动出击抓住机遇,以探索新发展格局为引领,“布一个大局,推一组大招”,在经济建设与高等教育互动过程中“反其道而行之”,即提前不断累积高质量的人力资本,通过培养卓越人才、储备“人才智囊团”、增加创新人才产出来持续拉动中西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教育带动经济”模式,进而为中西部跨越发展和社会进步从源头上贡献力量。从这个角度看,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势在必行,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亟待加快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这是新时期高校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方向指引,既遵循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又契合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现实关切,有利于激发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但是,“双一流”本质上是解决部分高水平大学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问题,非均衡的发展逻辑使中西部大多高校难以全部踏上“双一流”的时代快车,“双一流”建设机制本身更难以全面解决中西部高等教育面临的所有问题。相比单向度进行“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更应加审时度势并权衡取舍,综合长远考虑学校的发展,坚持以开创人才培养事业为主,这既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未来高校人才引进的依赖,是一个成熟大学的体现[5]。因此,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更能为中西部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无限发展机遇,以人才储备厚积中西部高等教育各方面综合实力,从而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质量的转型创新发展。2021年,中央深改委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在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接、服务能力提升、办学资源集聚、内部要素激活、特色优势突出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变,形成与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格局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这不仅对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同时也为中西部高等教育在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上指明了前进方向。中西部高等教育在与国家战略实施互动过程中要形成遥相呼应局面,回应战略实施的人才等各项需求并与其进行有机耦合和自适应,以做优做强特色为抓手,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求支持、以贡献高水平人才促发展,进而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自我激活内生动力。中西部高校必须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西部高校未来发展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振兴中西部的时代新人。

二.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理论内涵
  • 大学的灵魂在于“育人”,人才培养应始终成为高等教育的核心工作。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从根本上讲,就是使立德树人任务回归到中西部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意味着中西部高校要以战略意识统整人才培养的各个系统要素,重构人才培养能力的支撑性体系,勠力创造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伟业。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6]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各级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归根结底是提高立德树人能力。在这里,立德树人包含两个维度,立德和树人。所谓立德,就是坚持以德育人,德育为本,充分发挥教育“润物无声”的涵养作用。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的开放性、媒介的多元性、信息的驳杂性使高校青年学生面临多元文化价值的影响日益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使高校学生丧失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选择的原则性,甚至背离我国历史和现实的意识形态而不自知。中西部高校镶嵌在特定的区域、文化、历史、民族、宗教等复杂场域环境和关系中,这对立德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场域中,“立德”意蕴不是仅仅指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道德、品德教育,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对学生进行集国家大德、社会公德和个人私德为一体的“大德育观”培养。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就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基础上,树立学生的“大德观”意识,激励和教育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人生理想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西部地区的未来发展、个人发展有机统一,形成“家国情怀”的认知力、凝聚力和行动力。所谓树人,就是在立德的前提下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高校在培养人、改变人和发展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提供利益补偿向上发展的机会,保障学生在成人成才过程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成就感、被关注感和安全感,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随着中西部高校办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中西部高校存在的现实发展困境,一段时期以来其工作核心主要聚焦在办学经费获取、学科布局和师资建设等方面上,学生成长、学生发展以及教师教学等方面关照不足,树人成效受到较大程度影响,一定程度也影响中西部“双一流”建设。如果“双一流”建设是中西部高校的“扬长”工程,那么“树人”任务则是中西部高校的“补短”工程。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首先要着力坚守立德树人的高校发展导向,扭转功利化的“先办学后树人”的思想倾向,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归到中西部高校各项工作中心,全力做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转换和内外保障。

  •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指出:“当20世纪被称为‘生产率的世纪’时,21世纪将以‘质量的世纪’而为后人所知。”[7]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应抓人才培养根本质量,抓做强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抓加快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的成熟质量,抓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水平的服务质量[8]。首先,强化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本质要求[9],因此中西部高校任何工作实施出发点以及任何评价都应围绕人才培养质量展开,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西部高校发展的最高追求,把教学质量放在质量提升的“最优”位置,从而为其他质量目标实现奠定基础。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地位,提升高质人才资源的输出效能,推动中国由“人力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中国数量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进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各项强国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其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不是高校之间的“竞技”比赛,而是高校自我发展的一种“质量进化”。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固然要有“速度与激情”,但更要坚持质量导向。中西部一些高校的关键指标建设虽走在全国前列,但总体上仍还存在短板,表现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和地级城市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实力不强,与东部平均水平和发展格局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这就需要中西部高校在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推动区域内高等教育集群发展、培育特色学科群上再发力,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再次,人才培养能力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具备价值性、稀有性、难以模仿、无可替代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10],是大学的品牌“产品”和硬核实力,其形成既无法一蹴而就,更无提升捷径可遵可循。如果没有成熟的、有质量的科学理论指引,中西部高校依旧会在低质量的模仿上徘徊发展。何况,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已从达标质量观向卓越质量观转变,这种转变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均衡高质发展,进一步促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作为后发型代表,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更有必要从地域问题角度理解上升到领域性层次高度,亟待加快构建科学化、原生化、高质量的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理论替代以往的“经验简单移植”“模式照抄照搬”,进而实现中西部高等教育长效高质发展。另外,内涵发展的质量导向在不同的政策文本中都有其表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坚持内涵式发展,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质量人才教育培养体系”[12],在高等教育领域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质量相关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十四五”规划期间国家提出了“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13],等等。综合相关政策文件可见,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任何改革,都强调以内涵发展的质量导向为基础和前提,普及化阶段这既是高等教育的基本遵循,也是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建设中西部一流大学、培育中西部一流学科、培养中西部一流人才更要在质量建设上走出一条新路。

  •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既是一个“理念体系”,也是一个“行动体系”,理念体系体现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行动体系体现在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这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包含多维度内涵。首先,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特色”与“高水平”二者间的耦合。中西部高校在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上要统筹兼顾,既要坚持特色又要突出高水平。“特色”内含多重意蕴,既是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基础,也是建设过程,还是建设路径;“高水平”是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关键、建立的结果以及建立的目标。在中西部高校推进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目标过程中,要重点主抓特色建设,以特色为重点发展战略,汇聚多方资源,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中西部高校而言,要牢牢把握特色和高水平这两个关键要素,以特色为抓手,不断推动人才培养体系朝着高水平方向前进,最终实现特色高水平的根本建设目标。其次,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超越传统“内源—外源”二元对立思维,实现“内外融合”。中西部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离不开国家外源推动和中西部高校内源发展,但无论外源推动还是内源发展,单一的动力来源均难以推动中西部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外源推动和内源发展共同的优势,在此需要中西部高校不断完善外源推动、内源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机制,使二者实现高度融合。第三,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育人效益的关键在于育人合力建设。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几个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相加就能完成,不同人才培养体系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分工与合作,而不是各行其是,追求自身的独立性和高水平,否则即便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也无实质意义。因为“当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无规则的无序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呈现为有规律的有序运动状态”[14]。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高水平建设为方向,相互协调、相互影响进行交互运行,通过一定的系统序列、系统方式或系统流程,经过“协同”行为才能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从而发挥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真正价值。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是和立德树人形成联动机制,体现的是立德树人对中西部高校所有工作的统领作用。

  • 《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进等路径,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之间的适应度和培养结果的满意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更加强调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扎根地方、服务地方,适应中西部地区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从高校本身的价值使命上,“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比规模、数据,而是比这个学校培养的学生优秀不优秀,应以长远的眼光、历史的视野看它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看它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看它对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所产生的影响”[15]。从历史上看,中西部一些高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在深耕细作,致力研究前沿高精尖技术,有着丰厚的经验基础和学术积淀,除了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人才,培养领域核心人才、攻关核心技术也理应蕴含在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之中,成为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基础性目标构成要素。此外,中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上形成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典范,构成了中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传统,代代相传,成为中西部高校的软实力。比如,伴随“西迁”诞生的西安交大,为国家和西部培养了大量“顶梁柱”级的交通人才,构成了催人奋进的“西迁精神”;西南大学曾培养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业于武汉大学的张培刚,为我国发展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做出巨大贡献,等等。因此,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不仅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更要着力培养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培养大量服务中西部、能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内的高精尖人才和“大师级”人才。

三.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实践面向
  •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西部高校在自身能力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持续改进和不断创新,开创提质增效的人才培养新格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 中西部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培养的领导力,坚持党育人才、为党育才、为国筑梁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事业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首先,加强党在人才培养事业建设上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方面的领导作用。高校立德树人任务关系着党的事业和国家事业能否后继有人,无论何时,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必须坚持“四个服务”办学宗旨,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中西部高校在育人能力提升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委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加强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顶层设计,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各级党组织要带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带动高校其他工作的重要论述,以育人事业建设带动中西部高校办学,立志培养为中华民族振兴、中西部振兴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其次,加强人才培养理论的系统化学习,不断提升党在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上的领导水平。在科学、创新的理论指导下以解决现实问题是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伟业的推进需要理论的武装、理论的践行和理论的创新,只有以科学的人才培养理论为指导,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中西部人才培养事业的伟大进步。增强党对人才培养的领导力,需要不断加强党在人才培养上的理论素养,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替代“经验化”“随意化”“效仿化”的育人指导。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高校工作等论述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为中西部高校各级党组织提升育人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中西部高校要系统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等的重要论述,系统化学习育人理论,不断开创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原生科学方法论,提高运用科学的理论体系分析解决中西部实际育人问题的能力。再次,健全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真正贯彻党委意图,畅通领导力传递路径。增强党对人才培养事业的领导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效率,必须要以精准的制度安排和制度执行作为人才培养事业的保障与支撑。一是要加强建立有效制度。有效的制度能够允许或者鼓励每个个体最大程度上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使绝大多数人能够自觉自愿地在制度的框架内行事。中西部高校党委既要关注如何制订有效、能激发各主体活力的人才培养制度,也要关注提升已有人才培养制度的有效性,从而以制度建构加强党对人才培养的领导力,避免无效制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破坏性。二是严格各项制度执行。“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16]党委要综合运用教育督导、定期巡察、问责等手段,切实把制度落实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基层单位和每一个主体,使学校各个主体在依规办事、按章履职上形成价值共识和行动自觉。

  • “教育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它包括“一切教育活动所产生的、对人身心发展起作用的力量,也包括人类其他社会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对人身心发展有影响的力量”[17]。学生是高校历史和辉煌的创造者,推动高校发展和前进的深厚伟力蕴藏在广大学生群体之中。中西部高校要坚持把学生发展作为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明确“力”的根本,找准“力”的方向,强化“力”的支撑基点,不断夯实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首先,明确“力”的根本,重塑学生的“大德育”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把握教育力的根本,是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根”之所在,这要求中西部高校要着力破除重学生专业能力轻学生意识形态、重品德教育轻大德建设、重阶段灌输轻长期涵养等不良倾向,中西部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大德”建设工作,强化教师在学生立德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强化学生各类立德教育。其次,找准“力”的方向,建构学生中心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生态。《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首创性地提出了学生和用户满意度,突出了“学生中心”“能力导向”,这为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提供了施力方向指引。中西部高校要将学生中心理念真正落实到一线育人实践而不是停留在口号与理论中。在严守人才培养“质量底线”的前提下,重点夯实面向所有学生全体、因材施教的能力,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能力,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的能力。中西部高校各级教育工作者要立足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人和社会人双向成长的全面需求进行全方位投入和持续动态跟踪,摈除“身子进入普及化,脑子停留在大众化,习惯停留在精英化”的育人模式,以学生高质量独立深度思考主动学习为中心、以学生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形成为中心、以学生高质量终身发展为中心、以学生高质量成人成才为中心开展各项教育实践活动。再次,强化“力”的支撑基点,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育人能力。教师教学育人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教学育人不同于教学研究,教学研究是“以学科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生产学科教学知识和促进学生创新发展为研究目的的一种学术形态”[18]。新时代教师教学育人能力已超越传统“教书”范畴,其意蕴和内涵更为广泛,包括以学识育人的底蕴积淀能力、以情立教的教育情怀感染能力、以德育人的人格示范能力、以行施教的教育过程引导能力和政治引领的课程思政能力[19]。中西部高校要着重加强教师教学与育人互通融合的能力建设工作,重点在评价体系上勠力革新,探索建立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实质等效、同频共振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教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持续增强教师教学育人的内驱动力。探索研制和实施适用于政府、高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主体的教学育人评价标准,在“破唯”环境下中西部高校要全力支撑教师教学育人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高校教学育人软实力。

  • 新时代中西部高校需要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统筹推进协同育人,汇聚力量凝聚立德树人合力。首先,整合多元育人主体力量。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公共服务属性,但公共服务的单个参与者难以独自完成公共服务供给任务,并且都有通过协作获得收益的需要,都有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和资源[20]。各主体都是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的中坚力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需要把各个单一主体整合成育人的整体力量。在这里党要提高育人组织力,在对不同主体进行“赋权”的基础上,明晰各主体在育人保障方面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以共赢互通、价值共识为基本原则,改革“任务命令驱动”式的主体整合模式,协调各个主体的能动性,及时地、准确地回应各个主体的相关诉求,整合拓展人、财、物等资源,形成各主体关系协调,内外行动一致的育人新局面。其次,统整人才培养要素体系。中西部高校要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赋能,统筹推进教学体系、学科体系、管理体系、教材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各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的横纵联系,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相互影响。在这里,中西部高校要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带动和推动其他人才培养体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主导地位;以学科体系建设为依托,强化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推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以管理体系为保障,构建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释放高校其他体系的内在育人活力;以教材体系为载体,教学体系为基石,带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西部高校要匡正现存人才培养体系“各行其是”的困境与不足,优化人才培养体系联动融合机制,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体系协同育人功能。再次,做好贯通、跨界的育人协同。高校育人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有不同的人才标准和发展诉求,要适应每一阶段人才培养的特征和需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过程、学生成长过程、职前职后过程进行育人,构建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坚持相互衔接,螺旋上升,不断提高育人成效。同时,面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要求,中西部高校要在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段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打破学院、专业、学科的分界,走出传统人才“封闭式”培养的沟坎,全力培养出创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新时代提升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创造中西部人才培养伟业更需要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提升中西部人才培养的文化品格,提振人才培养伟业复兴的精气神。首先,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引领性和实践指导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21]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22]。中西部高校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涵养价值和指导价值,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把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从中汲取人才培养智慧并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阐释与时代发展融合,将其融入各个育人实践环节中,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人才培养实践上的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其次,重视近代中国大学育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挖掘。中国教育具有深厚的育人传统,尤其是近代时期的中国大学积淀了众多的育人智慧,创造了瞩目的育人伟业。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理论还是人才培养实践,我们自身拥有的和取得的成绩不比西方大学差。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23]中西部高校要重视近代中国大学和历史上中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上的深层次内涵挖掘,注重内涵文化的把握与传递,避免形式化的“外在移植”和“经验嫁接”,从近代教育大师和大学育人实践中总结精髓内化到中西部高校育人体系。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适切性地对国外优秀的育人经验进行借鉴。同时,文化自信将进一步坚定我国学校的办学自信[24],但文化自信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积淀基础上,中西部高校需要增强师生文化自信,主动培育自身的内生文化情怀,因为文化情怀只有内存于胸、充盈于志、催生于行,才能求知于真、发见于美、外化于物[25]。因此,未来中西部高校需要摈弃“等靠要”的旧文化观念,培育扎根文化、务实文化、奋斗文化,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做到“自信但不盲信,自省但不自卑”,落实好、书写好中西部人才培养伟业奋进之笔,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助力中西部人才培养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Reference (25)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