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4 Volume 50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YU Yiyi, FENG Shuyi. Research on County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olution, 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0(3): 107-11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3.009
Citation: YU Yiyi, FENG Shuyi. Research on County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olution, 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4, 50(3): 107-117.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3.009

Research on County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olution, 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s

More Information
  • Corresponding author: FENG Shuyi
  • Available Online: 01/05/2024
  • MSC: F299.21

  • County urba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new typ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ased on 1, 092 CSSCI journals from 1999 to 202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verview of county urbanization from three levels of evolutionary,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 issues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Citespace software.The study finds that, firstly,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licy objectives of county urbanization, the research topics have expanded from county economy to multiple areas of county development. The "time" is gradually ripe for mor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county urbanization. Secondly,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county urbanization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aspec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level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 county urbanization effect and synergistic promotion strategy, case stud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ummary. Thirdly, the trend of research frontier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aspects: 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county urbanization, explo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unty urbanization. In the future, academics should focus on exploring issues such as county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functional layout of county, county urbanization in central-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sustainable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ounties, so as to contribute theoretical wisdo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path of county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加载中
  • [1] 苏红键. 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基础、趋势与推进思路[J]. 经济学家, 2021(5): 110-119.

    Google Scholar

    [2]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2-05-07(1).

    Google Scholar

    [3]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Google Scholar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3-02-14(1).

    Google Scholar

    [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4-02-04(1).

    Google Scholar

    [6] 陆铭, 李鹏飞. 区位与分工: 论统一大市场建设下的县域城镇化[J]. 农业经济问题, 2023(1): 18-28.

    Google Scholar

    [7] 申云, 王锐, 张海兵, 等. 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变迁[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5): 60-72.

    Google Scholar

    [8] 金三林, 张海阳, 孙昊, 等. 大力推动县域城镇化进程 助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10): 53-59.

    Google Scholar

    [9] 朱华雄, 王文. 经济视角下的县域城镇化: 内在逻辑、难点及进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57-66.

    Google Scholar

    [10] 何茜. 中国乡村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 理论逻辑与实践审思[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5): 29-41.

    Google Scholar

    [11] 孔祥智, 何欣玮.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指向与路径选择[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6): 72-83.

    Google Scholar

    [12] CHEN C. Science mapping: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data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7(2): 1-40.

    Google Scholar

    [13]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美国、巴西城镇化考察团.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 中国农村经济, 2004(1): 70-75.

    Google Scholar

    [14] 王兆君, 张占贞. 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村镇建设的启示[J]. 经济问题探索, 2011(11): 47-50.

    Google Scholar

    [15] CLANCEY G. Local memory and worldly narrative: The remote city in America and Japan[J]. Urban Studies, 2004(12): 2335-2355.

    Google Scholar

    [16] PRADEL-MIQUEL M. Making polycentrism: Governance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he West Midlands and Barcelona metropolitan region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Government and Policy, 2015(6): 1753-1768.

    Google Scholar

    [17] BELL D, JAYNE M. Small cities?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2009(3): 683-699.

    Google Scholar

    [18] JONES C, KAMMEN D M.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US household carbon footprints reveals suburbanization undermines greenhouse gas benefits of urban population dens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2): 895-902.

    Google Scholar

    [19] KAUFMANN D, MEILI R. Leaves in the wind? Local polici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towns in metropolitan regions[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9(1): 21-41.

    Google Scholar

    [20] WINTERS J V, LI Y. Urbanisation, natural amen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US counties[J]. Urban studies, 2017(8): 1956-1973.

    Google Scholar

    [21] RONDINELLI D A, NELLIS J R, CHEEMA G S.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review of recent experience[M]. Washington, D.C., U.S. A: World Bank, 1983.

    Google Scholar

    [22] FAHMI F Z, HUDALAH D, RAHAYU P, et al. Extended urbaniz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The case of Cirebon, Indonesia[J].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14: 1-10.

    Google Scholar

    [23] INALOU R B, SHARAFI H, GOKI S K. The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small city development: A sustainable method for reducing rural-urban population migration from rural settlement to big cities considering Colbaf, Iran[J].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2022(4): 04022041.

    Google Scholar

    [24] 罗必良, 耿鹏鹏. 理解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6-28.

    Google Scholar

    [25]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02-11-18(1).

    Google Scholar

    [26]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6(6): 36-42.

    Google Scholar

    [27] 何江, 闫淑敏, 关娇. 中国新型城镇化: 十年研究全景图谱——演进脉络、热点前沿与未来趋势[J]. 经济地理, 2020(9): 70-81.

    Google Scholar

    [28] 白志礼, 谭江蓉, 曲晨. 县域城镇化问题的特异性与发展思路探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5): 31-36.

    Google Scholar

    [29] 石建勋, 邓嘉纬, 辛沛远. 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新型城镇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特点、价值意蕴及实施路径[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5): 47-56.

    Google Scholar

    [30] 潘彪, 黄征学, 党丽娟.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路径: 基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三维分类框架[J]. 中国软科学, 2024(1): 110-119.

    Google Scholar

    [31] 刘彦随, 杨忍, 林元城. 中国县域城镇化格局演化与优化路径[J]. 地理学报, 2022(12): 2937-2953.

    Google Scholar

    [32] 贾铠阳, 乔伟峰, 胡晓亮, 等. 江苏省典型县域村镇建设格局演化模式[J]. 地理学报, 2022(12): 2954-2971.

    Google Scholar

    [33] 李海波, 陈政, 欧沙. 县域城镇化与人口回流耦合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88个县(市)数据的分析[J]. 经济地理, 2019(11): 25-32.

    Google Scholar

    [34] 杨新刚, 张守文, 强群莉. 安徽省县域城镇化质量的时空演变[J]. 经济地理, 2016(4): 84-91.

    Google Scholar

    [35] 冯兴华, 钟业喜, 李建新,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6): 899-908.

    Google Scholar

    [36] 井晓鹏, 周杜辉. 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人工神经网络测定——以陕西省为例[J]. 城市问题, 2011(7): 66-68+95.

    Google Scholar

    [37] 凌筱舒, 王立, 薛德升. 江西省县域城镇化水平测度及其分异研究[J]. 人文地理, 2014(3): 89-94.

    Google Scholar

    [38] 王洋, 方创琳, 王振波. 中国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及类型区划分[J]. 地理研究, 2012(7): 1305-1316.

    Google Scholar

    [39] 仇方道, 朱传耿, 刘振. 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对策[J]. 人文地理, 2006(6): 119-123.

    Google Scholar

    [40] 刘海龙, 张丽萍, 王炜桥, 等.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J]. 地理学报, 2023(6): 1408-1426.

    Google Scholar

    [41] 安晓明. 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政策启示——基于进城农民自主选择的视角[J]. 城市发展研究, 2022(11): 8-11.

    Google Scholar

    [42] 汪增洋, 李刚. 中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的分析[J]. 财贸研究, 2017(4): 25-32.

    Google Scholar

    [43] 王鑫哲, 肖振红, 章昌平. 领导力、主动作为与收缩型城市治理——县域政府推进"人的城镇化"的启示[J]. 公共管理学报, 2022(4): 90-100.

    Google Scholar

    [44] 周晓芳, 扶丁阳. 喀斯特高原山地区农民工回流与县域城镇化——以贵州省织金县为例[J]. 经济地理, 2020(1): 85-92.

    Google Scholar

    [45] 申明锐, 蒋宇阳, 张京祥. 教育驱动的县域城镇化与规划政策反思[J]. 城市发展研究, 2021(11): 8-15.

    Google Scholar

    [46] 钱振明. 县城城镇化趋势与县城公共服务供给强化之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 2022(7): 23-28.

    Google Scholar

    [47] 张立生. 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浙江省为例[J]. 地理研究, 2016(6): 1151-1163.

    Google Scholar

    [48] 程明洋, 李琳娜, 刘彦随, 等. 黄淮海平原县域城镇化对乡村人—地—业的影响[J]. 经济地理, 2019(5): 181-190.

    Google Scholar

    [49] 杨发祥, 郭科. 县域视角下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及行动方略[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5): 31-41.

    Google Scholar

    [50] 安传艳, 李同昇, 翟洲燕, 等. 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 2018(9): 1186-1200.

    Google Scholar

    [5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1).

    Google Scholar

    [52] 王博, 王亚华. 县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内在逻辑、驱动机制和路径[J]. 农业经济问题, 2022(12): 73-81.

    Google Scholar

    [53] 左停, 赵泽宇. 共同富裕视域下县城新型城镇化: 叙事逻辑、主要挑战与推进理路[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6): 84-97.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Figures(3)  /  Tables(4)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1006) PDF downloads(777)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Research on County Urbanization in China: Evolution, Hotspots and Frontier Trends

    Corresponding author: FENG Shuyi

Abstract: 

County urban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a new typ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ased on 1, 092 CSSCI journals from 1999 to 202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verview of county urbanization from three levels of evolutionary, research hotspots and frontier issues by comprehensively applying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Citespace software.The study finds that, firstly, alo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licy objectives of county urbanization, the research topics have expanded from county economy to multiple areas of county development. The "time" is gradually ripe for mor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county urbanization. Secondly,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county urbanization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aspec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mechanism, level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o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optimization mechanism, county urbanization effect and synergistic promotion strategy, case stud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summary. Thirdly, the trend of research frontier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aspects: research on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county urbanization, explor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sues in the process of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the study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unty urbanization. In the future, academics should focus on exploring issues such as county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functional layout of county, county urbanization in central-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sustainable county urbanization,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ounties, so as to contribute theoretical wisdo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path of county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一.   引言
  • 自古以来,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作为我国宏观治理的基本单元,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当前已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1]。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攀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截至2020年全国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3.89%,高于55.30%的世界平均水平。同年,我国县域容纳了约6.71亿的人口,但县域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3.59%,与全国城镇化率差距巨大。县域城镇化明显的滞后特征,彰显出我国仍面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挑战。在此背景下,落实县域城镇化成为政策聚焦的重点。2022年5月,《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2]。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3]。2023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在县域产业培育、公共服务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方面进一步提出要求[4-5]。在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下,县域城镇化发展适逢其时。

    学界普遍认同县域城镇化承载了连接城市和服务乡村的双重功能[6-7]。一方面,连接城市。县城作为“大都市—城市—县城—集镇”这一城市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县域城镇化是在一、二线大城市面临发展掣肘、亟须功能转型的背景下,承接城市转移产业,平衡地区产业分布,吸纳城市人才和失业人口,进而健全城市结构体系,保障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8-9]。另一方面,服务乡村。县域涵盖了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县域城镇化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满足农民就近就业、教育、医疗需求,降低农民市民化成本,消减城乡发展差距,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选择[10-11]。鉴于县域城镇化的重要价值,有必要梳理和总结我国县域城镇化既有研究成果,以便为后续研究开展和政策实践指明方向。知识图谱与文献计量作为近年来科学计量学的热门研究方法,常被用于挖掘学科知识的演化态势、研究热点主题以及潜在前沿趋势等[12]。基于此,本文以CSSCI期刊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以梳理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的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二.   县域城镇化研究演进脉络
  • 为探究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演进脉络,以主题“县域城镇化”或“县域城市化”或“县城城镇化”或“县城城市化”,发表日期截至2024年3月1日为检索条件,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数据库(CNKI)中CSSCI来源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初步得到1 104篇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筛查和清洗初始文献数据,手动剔除会议综述、访谈、书评等非研究类论文以及无效、重复、明显不相关的样本文献,最终得到共计1 092篇文献数据。此外,本文也系统收集了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SCI/SSCI期刊相关主题论文,以对比国内外县域城镇化相关主题研究的演进脉络。

  • 从国际经验来看,城镇化一般包括扩大、加速、稳定三个阶段。扩大阶段:人口向城镇流动,促进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大中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加速阶段: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小城市发展速度放缓,甚至呈现停滞和萎缩态势;稳定阶段:人口回流现象逐渐普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获得发展[13-14]。长期以来,大城市发展论占据了城市化研究的主导方向。事实上,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居民居住在人口不足50万的中小城市,尽管各国行政区划制度和人口规模存在差异,但中小城市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构成和城市增长的关键引擎,其建设问题已逐渐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15]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进入城镇化稳定阶段,城镇化率保持在80%左右,并形成大、中、小城市(镇)在空间和产业上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16]。David Bell指出不同等级城市具有功能异质性特征,中小城市的兴起将有效解决中心城市规模无限扩张所衍生的住房困难、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问题,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17]。然而,不加节制的小城镇建设却衍生了“过度郊区化”等问题,导致城市经济基础薄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18]。在此基础上,既有研究从经济增长、集聚性市中心建设、生态环境优化等方面探索了中小城市发展策略[19-20]。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前多处于城镇化扩大和加速阶段。“过度城市化”,即城镇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引致大城市人口膨胀、小城市消极发育、失业和犯罪增加、贫富分化、农村衰败等一系列发展挑战[21]。不少学者探索了发展中国家小城市的转型策略,期望通过推动经济增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活环境来实现小城市可持续发展[22-23]。综上,国外研究指出了忽视中小城市发展所造成的城市发展乏力和地区差异扩大等消极影响,探索了中小城市在人口、产业、空间、生态上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路径,为我国县域城镇化理论深化和实践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

  • 本质上,我国县域城镇化政策是旨在推动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小城市有序发展,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健全我国城镇结构体系。研究时间分布能够揭示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的演进脉络和发展历程。由图 1可知,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主要出现于1999年之后,文献发表数量在2014年获得了较大幅度提升,并在2023年达到峰值123篇,预测今后县域城镇化主题研究仍将保持较高的热度。结合政策背景,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演进历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起步阶段(1999—2013年),进入21世纪,我国城镇化建设迈进高潮期。基于城市“聚集效用”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方法论,我国选择了非均衡的大城市发展路径,以县城为主体的小城市体量增长被抑制[24]。这一选择促使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大城市偏向”的发展路径也扩大了地区和城乡发展差距,导致流动人口增多、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城镇化建设中的诸多挑战与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使政府注意到县域发展的必要性。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县域”的概念,指出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现代化建设道路[25]。在此背景下,我国学者开始对县域城镇化相关理念和发展道路进行初步探索。该阶段成果数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文量为22篇。研究内容聚焦于县域经济增长方面,包括分析和比较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路径,探讨县域产业化、工业化战略选择等,体现出该阶段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征。

    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201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4.3%,首次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同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始转入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发布,强调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核心,要求改变大城市无限扩张和土地城镇化的传统发展路径,重视中小城市发展[26]。因而,在2014—2018年期间,围绕“县域城镇化”这一主题,文献数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年平均发文量达70篇以上。相关研究批判了资源消耗型和土地投入型的县域粗放型建设方式,关注了县域农民就地城镇化,超大、特大城市功能疏解背景下县域功能转型等问题。尽管2019—2021年间,学界对县域城镇化研究的关注有所下降,但2022年以来,中央出台《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有步骤地对县域城镇化建设展开部署。此后,县域城镇化研究内容和范围呈“遍地开花”状态,涵盖了县域政府治理、县域产业规划、县城公共服务建设、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与村镇建设、县域人口迁移、县域生态保护等多个主题。伴随着25年间我国城镇化政策目标的转变和理论发展,县域城镇化研究主题从聚焦于县域经济扩展到县域发展多个领域,可见更为系统和深入探究我国县域城镇化问题的“时机”已然成熟。这一系列研究将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后期持续推进人口市民化,健全城镇体系,协调城乡关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三.   县域城镇化研究热点
  • 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词频和共现网络分析有助于揭示县域城镇化领域的研究热点[27]。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从所采集的1 092篇CSSCI期刊文献中选取共现频次5次以上的关键词,见图 2。其中,词频较高的关键词包括县域经济(208次)、城镇化(191次)、县域(111次)、乡村振兴(72次)、城乡融合(37次)。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包括城镇化(0.67)、县域经济(0.56)、县域(0.30)、乡村振兴(0.11)、县城(0.09)。

    为了进一步梳理样本文献中所包含的热点信息,使用CiteSpace软件将关键词划分为9个聚类,分别为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县域、工业化、时空格局、城市化、特征、聚类分析、社会保障(表 1)。其中,聚类数目较大的包括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县域、工业化、时空格局5个主题的研究,紧密程度较大的包括社会保障、特征、聚类分析、城市化、工业化5个主题的研究。

  • 根据图 2表 1信息并结合县域城镇化重点文献,可将中国县域城镇化研究热点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第一,县域城镇化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机理研究。早期研究认为县域城镇化是指伴随县域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人口、资本、土地等要素由分散的农村向县域内集中的过程[28]。当前学者结合我国城镇化实践和《意见》,指出县域城镇化的本质是在以“人”为核心的基础上,从产业、市政、公共服务、环境四个方面因地制宜地补齐县城短板弱项,满足农民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最终建成现代化县城[29]。在此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探索了县域城镇化的演进历程、现实阻力、发展路径等。苏红键在梳理我国县域城镇化演进趋势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县城人口密度低、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公共服务有待优化等问题[1];金三林等认为增强县域城镇的就业吸纳能力、人口承载能力、内生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是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的关键[8],等等。县域经济增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得到了学术界的大量关注。潘彪等基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三维分类框架,探索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路径[30];朱华雄等指出应保证县域内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畅通有效,以提升县域经济活力[9],等等。

    第二,县域城镇化的水平评价和时空演变分析。政府常用人口比重法测度县域城镇化水平。然而,当前学术界缺乏统一、公认的县域城镇化测算方法。为刻画城镇化过程中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等的一系列转变,学者们尝试从人口、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土地等维度对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估(详见表 2)。进一步,研究基于县域城镇化不同维度评估结果,揭示出不同尺度下县域发展的时空特征,识别并分析异质性县域演化模式。刘彦随基于空间分析法,发现我国西南地区、中部农区、西藏及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偏低[31];贾铠阳在剖析县域村镇建设演化路径的基础之上,归纳了江苏省3个典型县域村镇的演化模式[32],等等。

    第三,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研究。诸多学者通过探索县域政府治理能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水平、金融发展、物流经济、产业转移、农民工回流、基础教育、县城公共服务配置、交通优势、土地制度、周边地区城镇化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效果,识别县域城镇化驱动与障碍因素,构建县域建设动力机制。表 3列举了县域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研究代表文献。进一步,学者探索了不同类型县域的动力机制,以破除县域差异化的发展短板,避免盲目建设。安晓明基于农产品主产区县调研情况,发现基础教育、稳定就业和市民化生活方式是保障县域人口城镇化的三大动力源[41];汪增洋等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发现产业非农化、工业化能够有效加快中部地区县城建设[42];等等。

    第四,县域城镇化效应与协同推进策略研究。学界已探索了县域城镇化的经济增长、乡村振兴、农民减贫、粮食安全、人口聚集、教育公平、养老保障、减碳等效应。程明洋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合理的县域城镇化发展将促进乡村人—业系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48];申云等基于成渝地区县域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发现县域发展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减贫[7];等等。由此,县域城镇化将为扩大内需,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乡村振兴与农民工市民化,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诸多研究探索了县域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的耦合互动关系,并进一步构建了协同推进策略。杨发祥等在分析乡村振兴痛点和难点的基础上,从理念引领、编制规划、产业兴旺等维度提出了县域发展的行动方略[49];罗必良等基于实证研究指出县域城镇化是打破城乡分割关系的重要性策略, 未来应打破传统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要素流动尤其是向县城和中心镇相对集中[24];等等。

    第五,县域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学者们通过考察河南、湖北、江苏、山东、浙江、江西等省域和东三省、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的县域建设现状,分析义乌、晋江、浏阳等特色县域案例,探究县域城镇化共性与特色的发展路径。当前,较多文献聚焦于河南、湖北、江苏、山东四省的县域城镇化问题。由表 4可知,四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评价、经济发展路径探索、城乡“人地业”时空耦合与演变、绿色发展问题均得到了关注和讨论。此外,基于河南省的研究关注了县域减贫、工业发展、服务优化等问题。同时随着近年来河南省回流人口增加,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获得关注。基于湖北省的研究聚焦于教育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例如进县求学、村庄空心化治理和土地集约利用等。江苏省作为县域经济强省,相关研究更关注城乡协调发展,乡村转型等问题,以期为经济发展提供新质城乡空间。山东省作为我国典型的农业强省,相关研究侧重于村庄赋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地区发展差异等问题。

四.   县域城镇化研究前沿趋势
  • 研究主题的演化能够表征县域城镇化研究的焦点议题和思想现状在不同阶段的变化,从而有助于揭示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趋势[27]。CiteSpace突发性探测(burstdetection)可反映一段时期内出现频次激增的关键词,常用于探测学科研究的动态演进和前沿趋势[50]图 3为县域城镇化样本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加深部分表示了相应关键词突现的时间段。

    图 3可知,25年来的突现关键词包括“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城镇化”“城市化”“工业化”“乡村振兴”“时空格局”“空间分异”“空间格局”“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县城”“城乡关系”。其中,“乡村振兴”“时空格局”“空间分异”“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县城”“城乡关系”为近年来突现关键词。研究话题表现为从强调经济发展,追求工业化、城市化建设逐渐转向探究演变规律,重视城乡平衡变迁。进一步精读相关重点文献,探析中国县域城镇化研究前沿趋势,有助于预判未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演进动向。

  • 《意见》指出基于功能,县城可划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生态功能区县城和人口流失型县城5类。可见,县域城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工业化发展,应立足于地区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功能布局差异化施策,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避免资源和公共财政浪费。近年来,稠密数据、大数据等为从空间宏观视角判别和规划异质性县域发展路径创造了条件。如刘海龙等人以中国887个省际边界县域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将县域划分为地形要素制约型、区位交通主导型等6类发展驱动类型[40]。今后基于“摸清现象—探究本质—分类安排”的研究逻辑,探索县域城镇化的时空演化格局和差异化发展模式,有助于强化县域建设宏观指导能力,辅助地方政府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规模和主导产业,科学、精准规划县域城镇化发展策略。

  •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5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县域涵盖了广泛的农村地区,本质上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两者都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战略基点[3]。近年来,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互动逻辑、耦合机制以及协同路径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王博等从做大和分好县域财富两个方面提出了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的举措[52],孔祥智等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村收入持续增加等方面,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指向[11],等等。事实上县域乡村振兴主题依旧存在巨大的探索空间,前沿选题可概括为县域农村集体资产盘活、农村“三块地”制度改革、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农庄聚落形态与空心化治理、乡村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等话题。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以农支工,以乡支城”的发展策略致使农村和农民难以共享改革红利,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县域作为农村与城镇的融通地带,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市民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最便捷的场所。当前学者探究了县域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的理论逻辑、驱动机制、制约因素、可行路径、实践效果等问题。左停等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指出县城城镇化的发展理路应围绕县城功能定位盘活县域资产,增强县城就业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带乡”效应[53]。罗必良等发现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4]。未来一段时间可就县域范围内推动城乡医疗、住房、教育、养老托幼、交通市政、文体等服务设施均等化,实现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城乡合理配置,扩大县城辐射和就业吸纳能力,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升城乡居民幸福感与获得感等问题进一步开展理论与实证探索。

五.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坚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3]。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新型城镇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着力点。本文以1999—2024年1 092篇C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梳理和总结了县域城镇化研究的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议题,得到以下结论:我国县域城镇化研究兴起于1999年。2014年以来,伴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出台,我国迈入以“人”为核心的县域城镇化建设阶段,研究主题从聚焦于县域经济扩展到县域发展多个领域,更为系统和深入探究县域城镇化问题的“时机”已逐渐成熟。县域城镇化研究热点可归纳为县域城镇化的理论内涵及发展机理研究、县域城镇化的水平评价和时空演变分析、县域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机制研究、县域城镇化效应与协同推进策略研究、县域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总结5个方面。县域城镇化研究前沿趋势可概括为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异质性研究、县域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振兴问题探索、县域城镇化背景下共同富裕和城乡融合问题研究3个方面。

  • 既有成果为未来研究深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面向县域新发展格局构建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县域城镇化研究还应着力于探索以下问题:

    一是以“人”为核心探索县域城镇化的理论本质和实践路径。县域城镇化首先应满足人民在城市生活的需要,以人口城镇化为发展目标。当前县域城镇化研究更多聚焦于宏观、中观层面的理论内涵和发展路径探索,未来应基于高技能群体、农业转移人口、返乡农民工、老龄人口、学龄儿童等不同微观主体的发展障碍和实际需求,丰富县域城镇化理论内涵,设计县域城镇化实践机制,培育县域发展内生动力。例如以支持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核心探索农村宅基地价值显化路径;以满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需求为目标健全县域社区网格化管理等。

    二是提升县域经济活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进城乡共同富裕,实现县域城镇化的关键抓手。近年受到全球经济循环受阻的影响,县域经济呈下行趋势,县城人口吸纳力和承载力十分有限。在人口回流和近域化流动趋势下,实践中应通过培育经济主体,扶持特色产业,构建融资体系、扩大招商引资等激活县域经济增长动能。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研究应从思想指引、发展要求、实施举措三个层面探索县域经济发展路径,关注焦点包括县级土地财政依赖转型、产业强链补链延链与技术创新、县域城乡生产要素整合、“产城人”共生体系构建等。

    三是探索城市群中县域功能布局,开展城市结构体系优化研究。《“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指出应完善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县域极易处于缺乏工业支撑和脱离农业生产的第三空间,将县域发展置身于与周边区域联系这一更广泛的区域之中,明确和优化县城功能定位,进而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县城—特色小镇—农村新型社区”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总体战略高质量落地,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未来学界应持续关注县域城镇化与城市群等战略融合框架,区域分工和县域功能布局优化,县域城乡连续体发展和产业转型等议题。

    四是关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城镇化进展,避免一刀切和盲目建设问题。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能,未来将持续吸引各类生产要素聚集,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多属于农产品主产区、人口流失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缺少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条件,未来将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差距进一步扩大。因而,基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发展逻辑,未来研究可着重关注两地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县域人口流失治理与村镇空间整合、地区间常态化帮扶机制构建、生态脆弱区保护和修复等问题。

    五是深入县域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型”产业在县域产业结构中常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国内产业分工调整,县域面临着承接大中城市“三高型”企业的威胁。“两山”理念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县域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更加紧密。生态县城建设、县域绿色产业培育、能源消费结构转型治理、污染物排放监测与监管网络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等均是落实可持续县域建设的重要研究命题。

    六是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县域城镇化研究新范式。县城建设和县域发展涉及政治、经济、人口、社会、地理、生态、历史等各个方面,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为此,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跨学科融合发展,借鉴发展多学科优势,引入多源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新兴方法拓展研究视角,统筹搭建“县域城镇化”的“内涵界定—水平测算—驱动机制—效应机制—互动关系—推进策略”研究框架。比如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挖掘农村劳动力进县落户的感知障碍,消除城乡转移隔阂;基于地理学和经济学识别县域异质性空间整合路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等。

Figure (3)  Table (4) Reference (53)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