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5 Volume 51 Issue 3
Article Contents

PU Qingping, XIANG Wa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51(3): 18-32. doi: 10.13718/j.cnki.xdsk.2025.03.002
Citation: PU Qingping, XIANG Wang.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5, 51(3): 18-32. doi: 10.13718/j.cnki.xdsk.2025.03.002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ore Information
  • Available Online: 01/05/2025
  • MSC: F0-0;F124;D26

  • Focusing on th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dilemmas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and on the situ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put forward an innovativ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posed a series of new perspectives, new thoughts, and new assertions. Systematizing and theorizing these important discourses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rom four dimensions: logic of emergence (why it arises), main content (what it consists of), original contributions (what innovations it brings),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what role it play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riginate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emerge from the empirical summary of the practice of the CPC in emancipating and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 and take shape as a scientific response to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composed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systematically elucidating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fundamental laws, significant value, and developing metho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ddress the essential, law-governed, value-oriented, and practical issues related to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mak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the practice of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ol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nom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viding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in contributing Chinese wisdom to the pursuit of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for countries worldwide.

  • 加载中
  •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 人民日报, 2023-07-02(1).

    Google Scholar

    [2] 周文.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核心要义[J]. 毛泽东研究, 2024(6): 4-13.

    Google Scholar

    [3] 顾海良. 从"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到新质生产力——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理论创新挈要[J]. 经济学家, 2024(6): 5-15.

    Google Scholar

    [4] 田鹏颖, 陈飞羽. 增强社会活力与发展社会生产力[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24(4): 15-22.

    Google Scholar

    [5] 蒋永穆, 乔张媛. 新质生产力: 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J]. 东南学术, 2024(2): 52-63.

    Google Scholar

    [6] 刘宗灵, 张雨桐.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 历史脉络、辩证联系与实践进路[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4(5): 78-89.

    Google Scholar

    [7] 蒲清平, 黄媛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6): 1-1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3.06.00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8] 方世南.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向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1): 60-68.

    Google Scholar

    [9] 何伟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鲜明特征及实践路向[J/OL].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4[2025-06-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50304.1920.002.html.

    Google Scholar

    [10] 张林.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论断[J]. 党的文献, 2024(3): 25-34.

    Google Scholar

    [11] 唐正东. 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新境界[J].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4(4): 15-26.

    Google Scholar

    [12] 贾丽民, 郭潞蓉. 唯物史观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动力源探析[J]. 理论探讨, 2024(2): 86-94.

    Google Scholar

    [13] 魏崇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 理论与改革, 2023(6): 25-38.

    Google Scholar

    [14] 蒲清平, 向往. 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与进路——基于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与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9): 3-17.

    Google Scholar

    [15] 雷江梅, 仝鸿飞.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辩证思维[J]. 长征学刊, 2024(6): 12-23.

    Google Scholar

    [16] 周绍东, 邱博昊, 李靖.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6): 1-9.

    Google Scholar

    [17] 陈绍辉, 孙熙国. 论新质生产力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J]. 河南社会科学, 2024(7): 1-9.

    Google Scholar

    [1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36.

    Google Scholar

    [1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Google Scholar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Google Scholar

    [2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Google Scholar

    [22] 列宁全集: 第29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327.

    Google Scholar

    [23] 毛泽东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136.

    Google Scholar

    [24]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Google Scholar

    [25] 毛泽东文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432.

    Google Scholar

    [26] 习近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 求是, 2024(11): 4-8.

    Google Scholar

    [2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42.

    Google Scholar

    [28] 习近平. 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J]. 求是, 2022(3): 4-15.

    Google Scholar

    [2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1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8: 119.

    Google Scholar

    [30]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332.

    Google Scholar

    [31] 刘建徽, 何丹. 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撑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5): 31-41. doi: 10.13718/j.cnki.xdsk.2024.05.003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32] 文丰安, 孙道森.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理论逻辑、现实困境与治理路径[J/OL].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16[2025-06-05].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50320.1424.002.html.

    Google Scholar

    [33]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25.

    Google Scholar

    [34]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1).

    Google Scholar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7.

    Google Scholar

    [36] 习近平. 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J]. 求是, 2020(24): 4-13.

    Google Scholar

    [37] 习近平.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 求是, 2020(2): 4-11.

    Google Scholar

    [38]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 人民日报, 2014-08-19(1).

    Google Scholar

    [39] 习近平著作选读: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3.

    Google Scholar

    [40] 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定科技报国为民造福理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1-20(1).

    Google Scholar

    [41] 陈芳, 杨二美. 新质生产力推进共同富裕的应然契合、实然逻辑与具体路径——以生产力三要素与共同富裕三维内涵为视角[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4(3): 62-76.

    Google Scholar

    [4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3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49.

    Google Scholar

    [4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 学习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9: 109.

    Google Scholar

    [4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2-10-26(1).

    Google Scholar

    [45] 习近平.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J]. 求是, 2023(8): 4-8.

    Google Scholar

    [46]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N]. 人民日报, 2024-03-21(1).

    Google Scholar

    [4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23-12-13(1).

    Google Scholar

    [48]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系列丛书编写组.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M]. 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20: 13.

    Google Scholar

    [49] 习近平.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J]. 求是, 2024(10): 4-15.

    Google Scholar

    [50] 习近平. 开创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J]. 求是, 2024(12): 4-15.

    Google Scholar

    [51] 王娟娟. 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与区域锁定[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4): 32-44.

    Google Scholar

    [52]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 人民日报, 2024-03-06(1).

    Google Scholar

    [53] 张晓晶.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生发逻辑与内涵探析——基于唯物史观的理解[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1-21.

    Google Scholar

    [54] 郭冠清, 谷雨涵. 论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J]. 上海经济研究, 2024(5): 16-24.

    Google Scholar

    [5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8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2-23.

    Google Scholar

    [56] 习近平. 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时代意义[J]. 学术评论, 1997(1): 1-7.

    Google Scholar

    [5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192.

    Google Scholar

    [58] 侯亚, 张雯婕.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系、支撑与实践[J].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24(3): 88-100.

    Google Scholar

    [59] 周文, 许凌云.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核心要义[J]. 经济学动态, 2024(6): 3-12.

    Google Scholar

    [60] 习近平.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系列高级别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11.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79) PDF downloads(59)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trend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dilemmas caused by external factors, and on the situ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PC), put forward an innovative concep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posed a series of new perspectives, new thoughts, and new assertions. Systematizing and theorizing these important discourses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construct the scientific system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rom four dimensions: logic of emergence (why it arises), main content (what it consists of), original contributions (what innovations it brings),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what role it play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riginate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emerge from the empirical summary of the practice of the CPC in emancipating and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 and take shape as a scientific response to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composed of ontology, epistemology, axiology, and methodology, systematically elucidating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s, fundamental laws, significant value, and developing method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ddress the essential, law-governed, value-oriented, and practical issues related to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make original contributions 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Marxist theory of labor value, and the practice of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s 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hol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Xi Jinping's thought on econom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viding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in contributing Chinese wisdom to the pursuit of development pattern transformation for countries worldwide.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 习近平总书记顺应科技进步趋势,瞄准外围困局态势,聚焦高质量发展形势,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围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重大问题发表一系列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1]。体系化指向建立完备的理论结构,学理化指向形成规范的理论形态,体系化是学理化的精华产物,学理化是体系化的必要准备,体系化和学理化相互交融形成合力,推动构建具有内在统一性与科学性的理论体系。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展开体系化、学理化研究,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深入阐释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是丰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创新和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引领我国实现生产力能级质变的重要保证。

    自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以来,学界把握“知—行”两层面,以哲学论域为镜鉴,运用“本体论—价值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的思路,概括与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新质生产力本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本体论层面阐明,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是融合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2],在构成上是生产力三要素及其结合方式跃升后的生产力[3],在特征上是拥有“三高”性质的先进生产力[4-5],回答了“新质生产力是什么”。二是新质生产力价值论。从价值论层面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举措[6],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7],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新质生产力主体论。紧扣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主体论层面强调要发挥人才和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作用[8-9],回答了“依靠谁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论。立足生产力的发展过程及其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实践论层面提炼出“发展动能变革”[10]和“生产关系变革”[11]两条路径,要求“积蓄动能”[12-13]和“改革关系”[14]协同推进,回答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做什么”。五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方法论层面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遵循科学系统的思维方法[15],统筹一般性与特殊性,根据“时”“业”“域”的差异因地制宜[16-17],回答了“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述研究成果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多元的观察视角和丰富的知识内涵,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提供了理论启鉴。然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局部研究,尚未系统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同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具有一定相似性。要对一项自然科学领域的发明创造形成体系化认识,一般首先需要明确“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由何而来”,这是“出场逻辑”;其次需要明确“包含什么组件,即:由何构成”,这是“主要内容”;再次需要明确“与以往的发明创造相比,有什么新意,即:有何创新”,这是“原创贡献”;最后需要明确“具备什么功能,即:有何作用”,这是“时代意义”。运用上述思路审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有助于充分彰显其体系性和科学性。

    由是,本文拟从“出场逻辑(由何而来)—主要内容(由何构成)—原创贡献(有何创新)—时代意义(有何作用)”四个维度出发,系统性探究与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出场逻辑
  •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8]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产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形成,既有理论的源流,又有实践的基础,还有时代的土壤,需要统筹理论与实践,纵观历史与现实,洞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由何而来”。

  • 一切新的学说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9]52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主要包括四项内容:其一,生产力要素论。基于对现实生产过程的考察,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20]53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科学技术、分工协作、自然环境等均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其二,生产力地位论。通过对英国社会的深度田野调查,恩格斯发现,发轫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生产力变革“是现代英国各种关系的基础,是整个社会的运动的动力”[21]105。随着研究的推进,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1]533,生产力从根本上催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处于运动变化之中,“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21]602,进而使经济基础和建筑于其上的上层建筑发生变革,引发社会形态的更迭。其三,生产力作用论。生产力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发展落后迟滞的情况下,社会财富创造能力长期受限,将导致极端贫困的持续化、常态化和广泛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1]538,更遑论使社会成员享有“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并“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9]563-564,因此,推动生产力升级,增强社会财富创造能力,是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发展需要、实现社会稳定运行和持续进步的根本前提。其四,生产力发展论。首先,“全人类的第一个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22],要为生产力发展注入不竭活力,就要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与综合素质。其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向生产力施加能动影响,只有不断改进“人们在劳动生产和分配中的相互关系”[23],使生产关系符合与适应生产力的要求,才能够真正解放生产力。再次,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更是“第一生产力”[24]275,必须通过推动科技创新,积蓄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势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提供了丰沛的理论养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引领生产力发展第一动力的现实语境,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论、地位论、作用论、发展论等内容进行了创新性继承、创造性发展与时代性升华,实现了由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创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构建起理论基石。

  •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1]50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生成,归根结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面临多重压迫,由帝国主义豢养的买办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相互勾结,阻碍与破坏社会生产的有序运转。毛泽东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局势中论述谁是革命的对象,明确指出“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25]。党带领人民展开反帝反封建的顽强斗争,不断瓦解与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我国推动生产力现代化转型创造有利条件。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党审时度势,坚持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面对私有制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党领导开展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正式实施后,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全国资源推进工业化。经过多年艰辛摸索,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变我国生产力处于落后水平的面貌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4]373,必须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一方面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改革突破口,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科技、金融、财税等体制,另一方面积极实行“引进来、走出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谋求发展,以内外联动助力生产力水平的总体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瞄准高质量发展,面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准确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推动科技创新升维,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生产关系改革,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完成革命性飞跃。2013年至2024年,我国GDP由603 660亿元增长至1 349 084亿元,人均GDP由44 281元增长至95 749元;2024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左右;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体量日渐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新三样”取代“旧三样”成为外贸主力。得益于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与科学领导,我国的生产力不断实现吐故纳新、破旧立新、提量增质,“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26]。习近平总书记植根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宝贵经验,科学总结生产力由传统生产力转变为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历程,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命题,并围绕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诸多富有创新性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 “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27],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面临的客观情况和现实问题作出的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28]改革开放持续深化,我国日益广泛而深刻地融入全球化浪潮,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只有妥善应对两个大局,才能有效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不断调整发展速度、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与政局混乱、社会动荡、赤字高企的西方世界形成鲜明对照。随着全球“东升西降”的态势愈加明显,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畏惧与仇视,高举霸权主义旗帜,对我国进行政治抹黑、经济打压、技术封锁、军事挑衅和金融收割,扰乱与影响我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面对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根本的解决之策,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9],没有科技创新的进步,就没有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进阶。立足“科技创新—生产力—综合国力”的关系结构,着眼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以更好应对两个大局的严峻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高瞻远瞩的思考阐释与战略部署,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完整体系。

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是其科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怎么样”“有何用”和“如何发展”的论述集合,需要系统梳理和科学总结相关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由何构成”。

  • 本体论是对事物本质特性的深究。习近平总书记从“构成要素”“核心动力”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等维度科学界定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使其与传统生产力的根本性区别得到凸显,回答了“新质生产力是什么”的本质性问题。

    其一,新质生产力是要素组合跃升型生产力。立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基础构成要素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26]。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30],即量变和质变,生产力同样处于量变与质变的波浪式转变运动之中。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科学发现、技术应用、文化教育和社会分工协作等条件的精进,生产力构成要素将通过量的积累达成质的突破,继而在更高层次上再次融入以量变催化质变的阶段,不断跃升为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演化的“新要素”。就劳动者而言,劳动者不再是单纯依靠体力和耐力的群体,而会乘着知识技能学习场景普及化、资源开源化、模式智慧化之势,逐步向具备前沿劳动理念、丰富劳动技巧和先进劳动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迈进。就劳动资料而言,受惠于新材料、新理念、新技术的助推,劳动资料的成分组合、结构形态、存在样态与运行方式发生系统性改良与重塑,渐进转变为具有绿色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属性的先进工具。就劳动对象而言,人类的生存空间实现物理性和虚拟性的双重扩展,贮藏于极地、深地、深海、太空等物理区域的物质,以及涌现于网络虚拟空间的数据持续被纳入劳动对象范畴。在资金、政策以及现代化管理的盘活下,经过品质跃升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科学结合,协同唤醒新质生产力。

    其二,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赋能型生产力。从热力学的发展奠定蒸汽机改进的基础而开启蒸汽时代,到电磁理论助力电气技术的成熟而开启电气时代,再到计算机技术编织数智网络而开启信息和智能时代,历史证明,“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20]698。围绕科技与生产力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6],从不同角度阐释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动能供给上,新质生产力肇始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科技创新能够引发工具设备的更新、工艺流程的完善、操作方法的优化,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引擎。在资源配置上,新质生产力有赖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科技创新能够通过催生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生产要素配置的理念和手段作出系统化、科学化革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生产要素配置的最优方案。在转化落实上,新质生产力落脚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载体[31],科技创新投入到产业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2],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26],有助于焕新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韧性、激发产业活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大规模迸发。

    其三,新质生产力是自然环境友好型生产力。“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1]161人与自然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自然环境友好型生产力,才能够使自然的生机永葆,同生产力的持续进步达致协调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6],是以“绿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生产力。在理念支撑方面,新质生产力同“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相符合,将实现绿色化发展作为驱动发展实践的方向和衡量发展成效的标尺。在发展过程方面,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26],不再以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自然环境的极度破坏为代价兑换发展动力。在发展影响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26],能够推动产业体系绿色化升级,从而促进生活习惯绿色化转型,为降低能耗和污染、促进自然生态修复筑牢根基。

  • 认识论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剖析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从错综复杂的社会生产过程中探寻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机理和机制,揭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回答了“新质生产力怎么样”的规律性问题。

    其一,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基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26],强调其构成要素是超越了传统形态的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首先,新型劳动者不是局囿于简单性、机械性、重复性劳动之中的劳动者,而是掌握前沿知识,拥有高级技能,能够推动科技、理论、制度和管理等多维度创新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33]。其次,新型劳动资料是受惠于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发展,摆脱了对自然力的屈从、能够有效集成自然力、人力与算力的先进工具和技术的总和。再次,新型劳动对象既包括勘探难度和获取难度极高的实体性物质,还包括由于劳动生产、文化教育、社会消费、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活动发生线上化迁移而衍生的虚拟性数据。

    其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当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处于相互割裂或随意堆叠的状态时,生产力便无法发挥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跃升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的同时,确保三者实现“优化组合”[34],以使新质生产力成为现实的、高效的生产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三要素经过优化组合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原理性论断,蕴含着对要素和系统的观照,本质上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系统观念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具体化映射与表达。立足系统观念,一方面,从“系统—要素”的角度来看,系统由要素组成,要素的结构形态影响系统的功能强弱,只有锚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最优条件的方向,在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框架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分析和测算能力,按照科学的规则、顺序和比例,对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进行灵活调度和精准搭配,使三者形成“整体大于部分简单累加之和”的协同性结构,才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最大化释放。另一方面,从“环境—系统”的角度来看,要保持存续与发展,系统就要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只有着眼经济形势、社会需要、大政方针和国际时局等条件的变化,对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的调度与搭配方式进行动态性调整改良,使三者之间的结构日益完善,才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增长和迭代。新质生产力正是在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的自驱型和外驱型优化组合中,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

    其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除廓清要素优化组合的形成机理以外,习近平总书记剖析了同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其他因素,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这些机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发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35],推动“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以及“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26],是服务生产函数优化,以确保生产力实现由落后到先进、由旧质到新质的能级质变的必要前提。二是“协作—发展”机制。“结合劳动……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20]378驱动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通常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26],这种科技创新难度极高、风险极大,超越任何单一主体的经验与能力范围,需要以多方协作为基础,以促进资源的规模化组合与智慧的广泛性集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26],在党的领导下促成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多方协同协作,凝聚起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的巨大合力。三是“开放—发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36],“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34]。开放有助于引进其他国家的丰厚资金、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成熟管理经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开放还使生产经营主体面向世界市场,为抢占市场、实现盈利,生产经营主体将对接国际高标准提升创新力度,推动生产与服务的科技化、绿色化改良,激活更多新质生产力,因此,必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26]。四是“改革—发展”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有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37],随着生产力发展,现行生产关系将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矛盾,转变为束缚生产力的枷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26],优化经济、科技、分配和开放等体制机制。

  • 价值论是对事物具有的积极效用作出的揭示。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新质生产力同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回答了“新质生产力有何用”的价值性问题。

    其一,新质生产力具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发展是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实力,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前提。当前,部分西方经济体合谋通过“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等手段,进行全球产业体系的“去中国化”重构,叠加我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能源、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经济拉动作用收缩,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放缓,下行压力加大,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转向依靠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38],新质生产力作为代表生产力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先进生产力,以创新为基本内核,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催生新动能、新产业、新模式,系统性提升发展质量,塑造参与国际大循环和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6]

    其二,新质生产力具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价值。将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39]181,之后又进一步肯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功能[40]。从新质生产力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来看,新质生产力作为负载着强大的社会财富创造能力的先进载体,能够促进社会财富量的稳步积累和质的极大提升,为在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促进的劳动对象质效扩能与共同富裕将物质增长作为推进基础的认知相契合、促进劳动者素质提升与共同富裕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相契合、对劳动资料的转型升级与共同富裕将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来源的要求相契合[41],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全民共富的价值取向;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能够降低生产能耗与污染,并壮大清洁能源、清洁生产和环境修复等产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维护生态安全的价值取向;新质生产力作为在科技创新助推下保障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生产力,是促进发展方式由落后粗放趋于高效集约的催化剂,能够规避因国内资源消耗殆尽而进行对外侵略和掠夺的传统现代化道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新质生产力同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具有协调性、契合性与一致性,能够同中国式现代化建立稳定的能量供给渠道,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其三,新质生产力具有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39]60,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在强调科技创新的人民立场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42],使科技创新成为维护人民利益、谋求人民幸福的利器。新质生产力由科技创新驱动,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劳动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生态保护等领域,能够服务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四,新质生产力具有助益人类自由解放的文明价值。摆脱封闭愚昧,实现自由解放,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之日起便肩负着为人类的自由解放寻找出路的光荣使命。“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6],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境遇同生产力的状态与位阶密切相关,只有使生产力由量的扩大向质的跃变演进,不断转化为更高级别的先进生产力,才能够切实为人类造福。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世界大局与人类命运,多次在外交场合中,围绕发展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新质生产力作出必要性分析、提出全球合作倡议,证明了推动生产力更新换代,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增强世界发展活力、保证人类向自由解放迈进的必然选择。

  • 方法论是为实践规划可行路径、提升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价值,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与发展规律,明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回答了“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的实践性问题。

    其一,贯彻“新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4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而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航向指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一要遵从创新发展理念,将创新视为第一动力,推动技术、产业、理论、制度和管理等多层面创新,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矩阵。二要遵从协调发展理念,统筹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传统产业与新兴和未来产业,形成托举新质生产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要遵从绿色发展理念,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将促进社会生产生活全面进步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和旨归。四要遵从开放发展理念,在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际合作的条件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五要遵从共享发展理念,保证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引领人民支持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其二,积蓄“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强大牵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4],科技创新能够助推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改良升级、劳动对象刷新迭代,引发要素新组合、劳动新范式、产业新生态、经济新形态,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致力于科技创新。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主攻类型,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使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由“跟跑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的跨越,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26]。二要结合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紧扣“从0到1”取得突破、“1+1>2”激活协同与“国际合作”迈向共赢的理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设计”[45]。三要促进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锚定使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产业、对象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方向,“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46]

    其三,构筑“新载体”,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坚实支柱。产业是承托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落实为生产力的质态优化与层级升维,“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26],只有建强产业基础,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够大规模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使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促成传统产业的革命化改造,围绕“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组织与保障“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的布局与孵化[47],实现新旧产业同侪并进。二要推动产业互补发展,以实体经济为根本支撑,发挥数字经济的乘数效应,“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6],实现新旧产业优势互补。

    其四,建立“新机制”,以新型生产关系为助推介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26]。新质生产力作为内置新要素、具备新动能、依托新载体的高级生产力,拥有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使新质生产力获得解放,则需要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一要完善经济体制,明确市场促进资源配置优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功能,以及政府进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48]。二要优化科技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家集中力量组织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三要改进分配机制,重视财富分配对生产和创新积极性进而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的影响,在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26]。四要更新开放机制,逐步由实行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49]

    其五,培育“新主体”,以高素质人才及企业为能动力量。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44],人才作为承载与应用前沿知识与先进技能的主体,是推动传统生产力跃变为新质生产力的能动性、主导性和根本性力量,必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26]。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26],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教材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模式,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企业也是影响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因素,要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46],强化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六,形塑“新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各地差异性较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条件各不相同,“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50]。一要坚持先立后破,“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的区域覆盖度最高,是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是传统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渠道”[51],要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52],不能将传统产业视作低级产业直接淘汰,而是要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本地具体的优势与劣势并以之为标尺,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50]。三要坚持分类指导,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把脉趋势,对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以及城市与乡村进行个性化分析、精准化施策、针对性引领。

    综上,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核心架构与主要内容。本体论意在展现新质生产力的“本来面目”,是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认识论意在探究新质生产力的“演化理路”,是对本体论的发展,是建构方法论的重要遵循;价值论意在揭示新质生产力的“功能价值”,是对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延展,亦是方法论形成的价值基点;方法论意在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前行出路”,是对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回应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既有澄清理论的总结推理之谋,又有指导实践的方向引航之略,这四个部分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贯通、知行统一的整体,以清晰完备、逻辑自洽的系统形态,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内容体系。

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原创贡献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科技创新提质增速、产业革命不断推进的现实条件,对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价值意蕴与发展方法作出原创性阐述,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向新境界。

  • 唯物史观通过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日益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社会生产生活,对生产力进行再分析与再判断,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丰富了唯物史观。

    其一,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到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唯物史观视野下生产力杠杆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53]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20]59,并且,生产力不是一种固化停滞的力量,而是能够不断演变为“新的生产力”[21]520,阐明了生产力处于由旧向新、由低级向高级的动态进化之中。“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20]32,习近平总书记紧扣生产力的发展历程与现实情况,考察生产力旧与新的交替和更易,把脉生产力已经呈现出发展引擎换代、发展速度加快、发展需求转变、发展方式改进、发展效能提升等新趋势,由此在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情况下,对“生产力”展开“术语的革命”,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创新性概念,从内部构成、动力来源、人与自然关系等角度解构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以此阐明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与新要求。

    其二,诠释生产力要素范畴的新变化。生产力要素是构成生产力的基础,作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会随着现实条件的变化而持续变化。基于马克思主义针对生产力要素作出的论断,着眼科技创新对物质生产的渗透与重塑,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生产力要素范畴的深刻变化。科技创新强度提高、速率加快、成果应用深化,投射至紧密关涉劳动生产的领域,使劳动者参与知识技能培训和科学思维锻炼的实践趋于便利化与有效化,日益成长为一支包含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多种类型人才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使劳动资料发生系统性改良,变革为劳动者用以极大拓延自身的体力与智力并由此增强分析与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先进工具;使劳动对象不再局限于实体世界的物质,扩张至从信息世界中产生的数据。除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经过跃升后展现出的新产物和新形态以外,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三者之间的联动,并将三者的优化组合纳入生产力要素范畴之中。

    其三,概括生产力跃迁的新模式。社会进步同生产力密切相连,从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进程中抽象出生产力跃迁的基本模式,是为推动社会进步埋下伏笔、提供参考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力跃迁归结为分工优化和科技发展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生产力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场域内来考察,归纳出“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三位一体”的生产力跃迁新模式。技术革命性突破带来技术的系统性更新、根本性迭代与集成性融合,为生产力注入打破既有能力界限的强心剂;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带来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科学配置、有序组合与有效运用,使各类生产要素的潜能得以持续释放,形成汇入生产力的动态性力量源流;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带来产业结构、布局和形态的改善,搭建起服务生产力规模化升维的坚固平台。这三方面各负其责、同向发力,助推生产力由量变通往质变、由传统性趋向先进性,从而催生出高能级、高品阶、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

  • 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根本,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与时代特色,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形成科学认识,是指导我国破解相关难题、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健康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新质生产力演进新趋势、新态势,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作出先导性、创新性厘清,给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新解读,发展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

    其一,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的新表述。通过研究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产,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关系变迁的根本缘由,同时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作出新阐释,指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生产关系会始终处于完全受动的地位,事实上,二者之间不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单线式”施力,而是存在弹性化、复杂化的相互作用。生产力的进步将导致其同现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只有使现行生产关系得到改造以疏解矛盾,才能支撑生产力的继续进步,而生产力的继续进步又将在更高维度上催生新一轮矛盾的产生与疏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正是在“产生矛盾—疏解矛盾—产生矛盾—疏解矛盾……”的交替振荡中实现螺旋式跃迁。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完整而清晰地概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揭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真实互动,超越和完善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提出的“作用与反作用论”,肃清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残余影响[54]

    其二,界说生产关系范畴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立足生产过程的推进、生产工具的变化和生产方式的转化,对生产关系的内核作出澄清,指出“所有制关系”[21]561、“在生产本身中发生”[55]的各种关系,以及“产品分配”[19]555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建立重构了生产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实践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关系的认识推向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也包括“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内容”[56],由此重新界定了生产关系范畴。经济管理体制作为牵涉经济事务的各类资源的组织形式,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重要体现,经济运行机制作为推动经济活动的规则与流程的总和,是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落实载体,二者通过影响资源配置与生产运转,影响生产力发展,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其三,澄清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双向互促的新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中审视新质生产力,强调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创造性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双向互促机理,其中蕴含着观照现实与预判未来的两层意义。在观照现实意义上,新质生产力在总体上勾勒了新型生产关系的雏形。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发育形成,作为拥有先进构成要素、颠覆传统增长模式的高级生产力,需要的不再是旧式生产关系,而是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应然路向。在预判未来意义上,建立新型生产关系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新型生产关系,将疏通和清除束缚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和体制机制弊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为广阔和充分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揭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之间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机理,点明了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开辟了深刻认识和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及其内在联系的新视野。

  •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作为研究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是认识劳动本质、推动劳动发展、重塑劳动生态的重要思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将新质生产力视为劳动升级跃迁的产物与推力,通过归纳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对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重新进行诠释,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得到充实。

    其一,标明关注全要素生产率的新向度。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消耗于商品的劳动量决定的,所消耗的劳动量完全取决于所用劳动的生产力,因而也随劳动生产率的每一变化而变化。”[19]66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影响着生产力的进阶以及劳动量在商品中的价值凝结,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优化价值创造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生产领域新变化,紧扣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与发展,在肯定劳动生产率对生产力具有重大作用的前提下,扩大思考范围,深挖导致生产力质变的其他缘由,引入全要素生产率,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支持下,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生产力,描绘出各要素在生产中相互结合、高效运作、共同发力,促进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为价值创造的高质量转化注入不竭动力的鲜活图景,继而将对劳动生产率的关注延展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关注,并进一步证伪了强调人对效用作出的主观评价是价值来源的效用价值论。

    其二,揭示脑力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新地位。马克思主义强调,活劳动,即劳动者操控劳动资料以改造劳动对象的劳动过程,是创造价值的真正源泉;同时还提及,除体力劳动的“肉体要素”[21]67以外,“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发明”[21]708-709的价值创造功能也不断得到确证。着眼科技创新颠覆性发展、极速性迭代、广泛性应用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紧扣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生成与演进的基本逻辑,指出科技创新正在持续性重构劳动者的素质上限、劳动资料的形态与功能、劳动对象的范围与内容,整体性改进劳动生产组织和运行方式,根本性革新经济增长引擎,全面性增强社会财富积累能力,从而在吸收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更为清晰地论证和说明了科技创新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研究、知识生产和技术开发等创造性脑力劳动同样是产生价值的源泉,并在价值创造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贡献日益增大的份额。

    其三,擘画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蓝图。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劳动创造价值的速度与规模有限,或是会导致普遍性贫困,或是会导致多数人遭受少数人的压迫和奴役,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使生产力实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21]538,并保证其由广大人民占有,才能够推动“建立新社会”[57]。“新质生产力的先进本质彰显文化新使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点印证文明创新性,新质生产力的整合优势体现文化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变迁突出文明新形态。”[58]瞄准支持生产力发生革命性跃变的方向,立足科技型、知识型、数字型、智能型社会的演化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用以建立新社会的发达生产力具象化为新质生产力,指明新质生产力是以先进科技和高端产业为保障的生产力新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牵引劳动方式改进、驱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促进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必要环节,是便利人类大踏步通往自由解放的重要桥梁,从而擘画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赶超和国力增强,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蓝图,拆穿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削弱和误导发展中国家的信心与决策而编造的“中等收入陷阱”话语陷阱[59]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生产力的革命性巨变,释放中国式现代化潜能,是我们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突出促进生产力由旧质向新质转化的紧迫性,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新指示、新部署、新安排,使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有理可依、有据可循。

    其一,串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考新链条。思考链条是构建认知和采取行动时需要遵守和利用的思维范本,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涉及多要素、多领域、多方面的高难度工作,形成清晰的思维链条是使这项工作条理化、科学化的重要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和价值意蕴,统筹知与行、体与用、人与物等关系,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升级和涌现为锚点,首创性地提出了包含“理念—动力—载体—机制—主体—路径”等维度的系统性思考链条,使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得以把握主干、抓住主流。

    其二,书写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新方案。马克思主义立足科学技术和生产关系等因素对生产力具有的影响,廓清了为生产力注入动力和解除束缚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时代发展新景象,透过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考察生产力,阐明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守正确理念;谋求科技创新与成果运用,唤醒前进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坚实载体;全面深化改革生产关系,建立有效机制;激发高素质人才和企业活力,培育能动主体;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沿循科学路径,从而制定了一套能够在新时代为推动生产力摆脱传统旧质、获得先进新质提供思想和实践指导的新方案。

五.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1]11,任何科学的理论均不是仅仅止步于话语的空想,而是向外界传输智慧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围绕新质生产力核心命题,提出诸多富有建设性与引导性的观点论断和思想认识,需要立足不同角度,阐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有何作用”。

  • 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着眼经济对人民生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洞见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领导经济建设的社会实践和理论探索的过程中创立的伟大思想体系,是我国推进经济建设的根本遵循。“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19]538,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极速演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日新月异,使经济建设不断融入新情境、遭受新挑战、赢得新机遇,以客观变化为依据,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与时俱进、因时而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永葆真理活力,进而为经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的重要保障。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锚定新问题、获取新素材、作出新判断,为习近平经济思想注入新能量。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描绘了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构成要素和承托载体等均发生质变,生产力由旧质态升华至新质态的画面,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将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具体化和精确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了中国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拓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视野。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诠释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发展规律、价值意蕴和发展方法为切入点,通过澄清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生产关系改革的必要性与基本途径,指明了促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经济结构布局优化的应然路向,使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得到更新与完善。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44]高质量发展是劳动生产、社会生活、社会治理和精神创造等脱离落后性、趋向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生产力同高质量发展之间的交互性为关注点,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维主线,在实践层面上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方略。首先,阐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与要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强调,生产力作为劳动者以知识、技能和管理等要素为凭借,通过使用劳动资料、干预劳动对象,以变革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是影响发展方式、速度和质量的关键,而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创新为依托、以新领域和新业态为表现,是生产力发生位阶上移和能量突破的结果,具有增益发展方式更新、发展速度调节和发展质量提升的功能,因此,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其次,阐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孕育新知识、总结新原理、生成新发明、造就新技术的活动,能够重塑社会发展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将科技创新置于决定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度上,指出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助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够真正服务好高质量发展。再次,阐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质量发展在根本上要依靠人,通过优化生产关系,增强与释放人的劳动实践活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视为发展与改革并重的命题,围绕对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和分配机制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作出安排部署,从而指明了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组合与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使人获得并增强从事物质生产和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进路。

  • 承继“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文化理念,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60]。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繁衍与涌现的动力,倒逼各国谋划新的发展思路、探索新的发展方式。通过密切追踪与审慎预判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走向、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提出了以全球科技发展大势为依据,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落实经济、科技、分配和开放等体制机制改革的配套措施,进而推动生产力质变和发展方式革新的实践方案,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阐明了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一般性原理,能够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结合本国具体实际,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生产关系改革,激活新质生产力,从而促进发展方式升级跃迁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理论指导。

六.   结语
  • 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全速推进,把握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命题,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创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要求,有必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围绕出场逻辑、主要内容、原创贡献、时代意义等方面,探究与建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拥有鲜明的主旨、清晰的结构与深刻的意涵,是指导我国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竞相涌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实践探索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的不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将得到持续丰富和完善,我们必须因应现实情况的变化,继续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使之葆有与彰显解释世界和指导实践的思想伟力。

Reference (60)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