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聚焦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和改善形象”两项主要任务的提出,中职生的学习发展和社会适应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1]. 中职生是我国普通教育中的特殊群体,是情绪和行为社会适应不良的高发群体[2]. 社会适应是指个体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周围的人、事、物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3]. 中职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对其学业发展、身心健康、顺利度过青春期、迈入成年早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毕业即意味着从学校走向社会,良好的社会适应意味着中职生能够更好地遵守社会价值观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5],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中职生社会适应的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从而为促进中职生社会适应提供有效建议和对策.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个体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在个体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 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适应除了与个体遗传、周围环境、个人发展阶段有关以外,与个体的家庭系统也密切相关[7]. 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中父母对子女教养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状况[8]. 积极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一种温暖和支持的积极关系,是个体发展过程中良好的保护性和支持性因素,主要包括民主性、情感温暖和关注帮助等[9-10]. 在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下,孩子拥有较高的生涯规划、亲社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11-12]. 但是,关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影响的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探讨. 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学习投入是个体对学习保持一种持续、积极而又饱满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3个方面,是衡量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指标之一[13-15]. 近年来,有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 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如接纳、宽容,民主等会营造一种轻松的家庭氛围,更可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从而提升其学习投入水平[16-17]. 基本心理需要理论也指出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力,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会给孩子更多的正面评价,更能够让孩子了解和发现自我价值,从而促使个体集中精力投入学习[18-19]. 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普通中学生、大学生学习投入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影响,对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中职生的学习投入的关注较少. 但是无论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业发展仍然是其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 对于中职生而言,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和各类技能比赛逐渐增加,学习对他们来说依然非常重要[20],学习投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中职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发展良好的自我概念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1-22]. 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学习投入可以正向预测其学校适应,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其社会适应水平会更高[18, 23]. 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学习投入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中职生的社会适应之间起中介作用.
社会适应的发展和影响在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中具有差异[24]. 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社会文化环境对不同性别的个体存在不同的角色期望,从而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行为[25]. 相较于男生,女生由于青春期在月经周期时分泌的黄体酮和雌激素增多,会对周围环境更加敏感[26],更容易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但也有研究发现,相比女生,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对男生的作用更为明显[27]. 因此,本研究拟对上述不一致的结论在中职生中的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 另外,有研究表明,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学习投入与社会适应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参与度会比男生高[28],且女生更加愿意遵从老师的期望,其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29]. 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性别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的社会适应的直接路径和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综上,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图 1),探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影响及其中介与调节机制.
HTML
-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重庆某职业高中的2 864名学生作为被试. 剔除规律作答、部分问卷关键变量回答不完整等虚假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 683份(有效率为93.68%). 被试年龄范围为14~20岁(M=16.04,SD=0.81),其中男生1 542人(占比57.5%),女生1 141人(占比42.5%);成长环境农村834人(占比31.1%),城镇1 849人(68.9%);独生子女318人(占比11.9%),非独生子女2 365人(88.1%).
-
采用缪华灵等[24]修订的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包含学习自主、生活独立、环境认同、人际和谐和集体融入4个维度. 问卷共34题,其中2个测谎题不纳入计分,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点计分,均分越高说明社会适应水平越高. 本研究中该问卷Cronbach的α系数为0.95.
-
采用蒋奖等[30]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中文版的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包括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两个维度,共14个题目,采用1(从不)~4(总是)点计分,两个维度的Cronbach的α系数分别为0.88和0.88.
-
采用Schaufeli等[13]编制,方来坛[31]等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 量表共17个项目,包含3个维度:活力、奉献、专注. 采用1(从来没有)~7(总是)点计分,总均分越高代表学习投入越多.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的α系数为0.97.
-
采用SPSS 22.0和Hayes开发的PROCESS宏程序进行数据分析,选择Hayes提供的Model 4和Model 15进行分析.
1.1. 对象
1.2. 工具
1.2.1. 社会适应
1.2.2. 积极教养方式
1.2.3. 学习投入
1.3. 数据处理
-
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将所有变量的全部题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结果发现,未旋转状况下共有9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并且第一个因子的解释率为35.99%,小于40%的临界值标准. 由此可以推断共同方法偏差对本研究结果影响不大.
-
描述及相关分析表明(表 1):人口学变量中的成长环境和独生与否与研究变量之间均无显著相关,在后续中介与调节效应分析中不再考虑这两个变量. 而年龄、家庭经济地位与研究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在后续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分析中将其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 同时,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学习投入与社会适应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
-
采用PROCESS程序中的Model 4检验学习投入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中职生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 结果表明(表 2),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经济地位的情况下,父母积极教养方式显著预测社会适应. 加入中介变量学习投入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依然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适应,且正向预测学习投入. 学习投入显著预测社会适应. 通过采用基于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进一步发现:学习投入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ab=0.19,SE为0.01,95%的置信区间为[0.00,0.17].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0.39)的48.75%.
-
为了检验性别因素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直接效应的调节作用和通过学习投入影响社会适应后半段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使用PROCESS的Model 15对数据加以处理. 结果显示: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性别的交互项对中职生的社会适应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05,p<0.001);同时,学习投入与性别的交互项对中职生的社会适应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7,p<0.05).
通过进一步的简单斜率检验来分析性别的调节作用. 图 1表明:相比女生群体(β=0.16,p<0.001),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正向预测作用在男生群体中更加显著(β=0.23,p<0.001). 此外,图 2表明,性别也可以调节学习投入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相比男生(β=0.22,p<0.001),女生的学习投入水平对中职生社会适应正向预测更加明显(β=0.27,p<0.001).
2.1. 共同方法偏差
2.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2.3. 学习投入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2.4. 性别的调节作用
-
本研究考察了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职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为促进中职生的学业发展和社会适应提供了实证依据.
-
研究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假设1得到验证. 这一结果支持了生态系统理论,即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微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会对孩子的社会适应产生影响,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6, 32]. 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下养育的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较多的温暖与支持[7],更容易拥有乐观的心态,在面对压力时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身边和自身资源,其社会适应水平会更高[7, 33]. 尤其是对于大部分中职生而言,他们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不得不就读于职业学校,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常常担心外界异样的眼光[20],更加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而积极的教养方式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他们重拾信心,减少由中考失利产生的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问题行为,其社会适应会更高.
-
本研究还发现,积极教养方式不仅可以直接促进中职生的社会适应,还可以通过提高学习投入间接促进其社会适应的提高,假设2得到验证. 这是由于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几乎都在初中学习过程及中考中遭受过学习的打击,因此更容易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其学习积极性也会下降[34]. 而生活在积极教养家庭环境中的中职生在进入职校后,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更有可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和鼓励,由此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业上的困难与挫折[17],进而促进其更好的社会适应. 当子女感知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越多,其心理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其更容易形成较高的学业自我概念[35],对学习的兴趣也会越大,更可能投入到学业中,也符合基本需求理论[36]. 同时,学业发展作为青少年时期个体的重要发展任务,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密切相关[14, 37]. 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而学习投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减少学习过程中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进而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37].
-
本研究还检验了性别是否调节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直接路径以及通过学习投入影响中职生社会适应的中介路径,研究3得到验证. 首先,性别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中职生社会适应之间起调节作用,即男生的社会适应更容易受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的影响. 原因可能在于,男生与女生的生理、人格、认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青春期逐渐扩大,女生大脑和认知发展比男生更加成熟[38],男生的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所以男生的社会适应性行为会更容易受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的影响. 同时,在青春期阶段,女生会更加注重人际关系的发展,除了父母,他们可以从同伴和老师那里获得陪伴和情感支持[39],进而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女生社会适应的影响逐渐减弱. 其次,本研究发现性别还调节了学习投入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与中职男生相比,女生的社会适应更容易受到学习投入的影响. 有研究发现,中职女生更容易感到自卑[34],而当女生增加学习投入时会获得来自老师、同学以及社会的认可,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其社会适应水平会更高. 同时,这也与我国家长传统培养观念有关[40],当家庭愿意让女生去职业学校读书而不是辍学,本身传递着来自家庭对女生群体更强的教育期望,并且由于认知的发展,女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预期教育和职业目标,这就导致女生的学习投入与社会适应的联系更加紧密.
-
一直以来,中职生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较为特殊的群体,被认为是普通教育的“失败者”,常常承受着来自社会的污名化[2]. 再加上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转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2],如何帮助中职生减少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其社会适应水平是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本研究结果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直接影响中职生的社会适应. 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本研究启示中职生的父母应多采取温暖接纳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互动,积极主动地去赞赏孩子的优点和能力. 在亲子沟通过程中,采取民主、平等的态度会让子女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一方面需重视孩子的意见,另一方面应避免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坚决的控制. 其次,本研究发现,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还能够通过学习投入间接影响中职生的社会适应水平. 对于中职生而言,学习仍然是其重要的发展任务之一,提高学习投入水平可以激发中职生向上的内在动力[20, 34],提高社会适应水平. 因此,这启示家长和教师需注重给予中职生学习上的鼓励,增强其学习自信心,这有利于中职生形成积极的学业自我评价,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学习动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增加课堂交互活动,比如说提问、讨论、反馈等方式激发中职生的课堂参与度. 最后,本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社会适应的发展和影响上有不同的表现. 这启示在中职生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性别个体制定个性化的社会适应干预方案. 对于男生,要更加注重来自父母的积极教养方式,父母要更加注意他们的教养行为对孩子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对于女生,则需要多关注她们在学习上的表现,及时给予学习投入上的强化与关注,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中职生的社会适应水平.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角度进一步完善:第一,由于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本研究采用的是横断研究设计,无法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未来可采用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第二,虽然本研究的样本相对较大,但还只是收取了重庆市的部分中职生的样本,对于更大地域范围样本的情况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测量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投入和社会适应水平不够全面和客观,未来可多群体报告,全面评估中职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3.1. 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直接作用
3.2. 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
3.3. 性别的调节作用
3.4. 研究启示与局限
-
1) 父母积极教养方式直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社会适应;
2) 学习投入在积极父母教养方式与社会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性别调节了积极教养方式对社会适应的直接作用和通过学习投入对社会适应中介效应的后半段,即积极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社会适应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