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艺昆虫学是园艺本科专业重要的必修课.通过园艺昆虫学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重要昆虫种类的识别和鉴定,基本掌握园艺植物昆虫的发生规律、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了解和掌握主要园艺害虫的为害特点、虫情调查方法及综合防治技术.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被缩减来增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专业核心课的园艺昆虫学课时也有大幅削减趋势,甚至很多高校的园艺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将普通昆虫学课程剔除,而将其部分内容增添于园艺昆虫学中,使园艺昆虫学包含普通昆虫学和农业昆虫学两部分内容.园艺昆虫学教学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势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佳,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无法真正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园艺昆虫学的实践教学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能有效解决其存在的专业技能问题.本研究利用校园植物害虫进行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了一个较为有效的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体系,较好地解决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HTML
-
目前,园艺昆虫学授课时数缩减现象已成为常态[1-3],且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4],甚至有些高校曾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5].从教学队伍和师资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且园艺昆虫学的主讲教师多为新引进人才(如博士、海外留学人才),虽然其基础研究水平很高,但实际生产应用知识背景较差(特别对蔬菜、花卉和果树等害虫治理实践缺乏)[1];此外,当前高校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制度挂钩,教师各方面工作量剧增,也导致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探索实践教学内容,以致实践教学体系上的创新性较少[4].从教学环节来看,许多学校的园艺昆虫学实验课,仍以形态解剖和昆虫种类鉴定为主[6],对害虫防治方面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管理不够科学,教学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野外游玩[4];考核方式多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学生死记硬背,不能反映其实践综合应用能力[1].从学生方面来看,新生代大学生参与农事劳动机会较少,对作物害虫及为害状识别能力较差、兴趣不足[7].
-
关于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多有报道.一是理论教学改革,如使用多媒体、数字成像系统等代替传统挂图方法,并使实习地点多样化[8],构建多维实践教学体系[9].二是实验教学改革,如增加害虫防治药效实验[8],合并一些验证性实验,增加实践性实验比重[10],优化实验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手段[3],这些改革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有些教师建立了开放式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到田间先实践,了解害虫作用部位,在现场讲授知识,也受到学生好评[11].由于害虫发育和危害具有季节性,有些高校适时调整实践教学授课时间[7, 12],将部分理论课程放在田间或实验室进行,提升了学生解决园艺昆虫学实际问题的能力[13],还有些高校将园艺昆虫学与植物病理学融为一体,一起进行病虫害一体化联合教学实习[4].同时,有些高校建立野外实习基地,通过学生竞赛和科研训练等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14];完善教学实习考核体系,提高园艺昆虫学教学实习的质量[15];鼓励学生去企业农场实习[7];让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使教学科研相结合[1].
-
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据统计,学校有樟树2 749棵,杨树179棵,白杨28棵,杜英178棵,罗汉松350棵等多种植物(不含试验田)以及试验田中种植的桑树、马家柚、花椒、葡萄、蔬菜等植物,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天然材料,也为园艺昆虫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场所,且在校园内进行实践教学具有不受时间限制、经费限制和安全限制等优点.本文仅以校园中杨树、柑橘、蔬菜害虫等为例阐述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
昆虫数量大,分布广,许多学校已进行昆虫多样性调查.例如井冈山大学有9目48科76种[16],渭南师范学院朝阳校区有8目33科45种[17],黑龙江大学校园有11目49科80属91种[18].校园植物的多样性和昆虫多样性为园艺昆虫学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基础.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园艺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没有普通昆虫学课程,因此园艺昆虫学的教学大纲增设了“昆虫与农螨分类”一章.在对校园植物害虫调查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已完成校园昆虫多样性系统的建立,可以直接利用其进行园艺昆虫学授课.在校园昆虫多样性系统中,特别注重不同时期、不同季节昆虫的地点分布和采集观察时间(如每年4月中旬,校园里存在大量植食性瓢虫幼虫),以方便于园艺昆虫学的实践教学.
园艺昆虫学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但目前某些实践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如实验课上观察的鳞翅目害虫主要为成虫标本,学生几乎无法鉴别常见害虫的幼虫,然而鳞翅目害虫的危害主要发生在幼虫阶段.只有通过在大自然中观察幼虫,才能增加学生识别和鉴定害虫能力.如图 1A和1D为学生在校园内观察到的吮吸式害虫蚜虫,1B和1E为食叶类害虫柑橘凤蝶危害马家柚症状. 图 1C为蝉在桑树枝条上产卵,导致部分枝条死亡. 图 1F为柑橘潜叶甲幼虫为害的马家柚叶片.
-
许多学校的昆虫生理及内部构造实验课采用固定处理的蝗虫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这种实验安排具有诸多缺点.例如采购的蝗虫标本固定质量不一,导致不同学生观察结果存在差异;固定处理使部分外部结构变形与体色减退,内部器官如脂肪体、肠道细胞的形态也发生变化;固定液的刺激性气味,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动手兴趣.在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中,本课题组鼓励学生自己从校园里捕捉活体昆虫用于实验,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及学习效果. 图 2为2016级园艺专业学生在校园实习中抓到天牛幼虫,并对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等进行解剖观察.经访谈,学生均反映基于校园昆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效果.
-
不同害虫越冬虫态不同,如以蛹(如棉铃虫,葱蝇,枣尺蠖等)、卵(如大青叶蝉,大部分蚜虫等)、成虫(桃一点叶蝉,白蛾蜡蝉,中国梨木虱,荔枝蝽,茶翅蝽等)越冬,当然有的害虫也以幼虫、若虫或各种虫态越冬[19].因此,许多害虫的预测预报均需在晚秋至早春期间进行.目前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很少涉及越冬蛹、卵,或老熟幼虫等的观察鉴别等内容,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即使发现越冬蛹、卵,也没有将其与自己专业知识联系起来的意识. 图 3A为学生在杨树树皮上发现的越冬卵,图 3B为学生发现的螳螂越冬卵鞘.因预测预报涉及资料积累和数理统计学知识,在实践之前应讲解一些案例,例如马尔科夫链理论对害虫发生量的预测[20].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对害虫越冬及预报预测等知识掌握,并锻炼其专业思维模式.
-
目前,很多学校没有开设常见害虫幼虫饲养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实验,学生对害虫的生活史及天敌等知识比较模糊.然而,从校园中采集到的越冬蛹,卵等可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培养,使它们羽化或孵化.例如图 4A,B和D为在上饶师范学院校园新操场附近杨树枝干上发现的杨二尾舟蛾的蛹. 图 4C为螳螂越冬卵鞘,经过培养,杨二尾舟蛾蛹发育为成虫(图 4E),螳螂卵鞘孵化出小螳螂(图 4F).此外,在园艺昆虫学教学大纲中,一个重要章节便是田间调查与预测预报(第七章,园艺植物昆虫学,李照会主编)[19].但其中的历期预测法、分龄推算等均涉及到害虫的发育历期(蛹期、幼虫历期、卵历期等),而实际学习中,学生对昆虫发育及生活史没有直观概念,甚至没有见过昆虫蜕皮等自然现象,致使无法区分低龄幼虫具体龄期,高龄幼虫怎样化蛹再发育羽化为成虫也不清晰.基于校园植物害虫的《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
作为园艺昆虫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害虫防治方法的知识掌握对学生学以致用至关重要.目前此部分授课方法大多以理论结合图片、视频等为主.但当代大学生接触农事劳动机会较少,不进行相关实践教学,学生很难掌握和理解课程中所学的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内容.鉴于学校后勤人员每年都需对校园植物进行修剪,并使用杀虫剂来预防或治理校园植物虫害.因此,本课题组适时与校园相关职能部门联系,构建了校园植物害虫防治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其中,有效地改善园艺昆虫学的教学效果.
3.1. 昆虫分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2. 昆虫幼虫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3. 越冬卵、蛹与预测预报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4. 昆虫生活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5. 害虫防治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
由于野外实习的开展会受到实习经费、资源等限制,且实习地大多偏远,占用时间长;此外,绝大部分的企业和农场非常注重害虫综合防治,并使用农药,害虫爆发程度有所减弱,即使去企业实习,短时间内也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利用校园开展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具有先天优势.在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改革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例如刘长仲等[21]在农业昆虫学的教学中减掉对当地经济意义不大的柑橘、干果类害虫章节,增加无公害蔬菜、果品生产害虫防治内容.而对于地处生产柑橘大省——江西省的上饶师范学院,要把柑橘、茶叶害虫识别、防治等知识作为重点,结合上饶师范学院实验田中的马家柚种植,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适度增加实习考核力度.另外,在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改革中,需根据各校实际情况,编写适合自己的实验或实践手册.至于高校建房有可能导致校园绿化及实习面积压缩;园艺昆虫学实践教学改革可能增加学生考试负担[7],这也应在其教学中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