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sage Board

Dear readers, authors and reviewers,you can add a message on this page. We will reply to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2021 Volume 47 Issue 1
Article Contents

HUANG Jinqian. In the Domination of the States of Jin and Chu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tates of Qi, Luand Yan: The 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Regional Earl in Zhou Dynas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1): 207-21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1.020
Citation: HUANG Jinqian. In the Domination of the States of Jin and Chu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tates of Qi, Luand Yan: The 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Regional Earl in Zhou Dynasty[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47(1): 207-216. doi: 10.13718/j.cnki.xdsk.2021.01.020

In the Domination of the States of Jin and Chu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tates of Qi, Luand Yan: The 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Regional Earl in Zhou Dynasty

More Information
  • Received Date: 30/01/2020
    Available Online: 01/01/2021
  • MSC: K23;K877

  • 加载中
  • [1] 孔颖达.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Google Scholar

    [2]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Google Scholar

    [3]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Google Scholar

    [4]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Google Scholar

    [5] 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Google Scholar

    [6] 左丘明.国语[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 校点,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Google Scholar

    [7] 王健.西周政治地理结构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Google Scholar

    [8] 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Google Scholar

    [9]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1973—1997)[M].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5.

    Google Scholar

    [10] 北京市文物管理处.北京地区的又一重要考古收获——昌平白浮西周木椁墓的新启示[J].考古, 1976(4):246-258.

    Google Scholar

    [11]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试掘简报[G]//文物编辑委员会.文物资料丛刊: 第1辑,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7: 163-171.

    Google Scholar

    [12]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天津蓟县张家园遗址第二次发掘[J].考古, 1984(8):698-705.

    Google Scholar

    [13] 热河省博物馆筹备组.热河凌源县海岛营子村发现的古代青铜器[J].文物参考资料, 1955(8):16-27.

    Google Scholar

    [14] 辽宁省博物馆, 朝阳地区博物馆.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发现殷代青铜器[J].考古, 1973(4): 225-226+257+270-271.

    Google Scholar

    [15] 喀左县文化馆, 朝阳地区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 北洞文物发掘小组.辽宁喀左县北洞村出土的殷周青铜器[J].考古, 1974(6):364-372.

    Google Scholar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队.北京琉璃河1193号大墓发掘简报[J].考古, 1990(1):20-31.

    Google Scholar

    [17]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 第6卷[G].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7.

    Google Scholar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M].北京:中华书局, 1984-1994。

    Google Scholar

    [19]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G].合肥: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5.

    Google Scholar

    [20]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台商周遗址[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

    Google Scholar

    [2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邢台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邢台南小汪周代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 2012(1):4-18. doi: 10.3969/j.issn.1003-1731.2012.01.001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22]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东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J].考古, 2010(8):27-34.

    Google Scholar

    [23] 孙敬明.陈庄金文卜辞小笺[N].中国文物报, 2010.4.2(7).

    Google Scholar

    [24]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G].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Google Scholar

    [25]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阜鲁国故城[M].济南:齐鲁书社, 1982.

    Google Scholar

    [26] 方诗铭, 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2005.

    Google Scholar

    [27] 李伯谦.叔夨方鼎铭文考释[N].文物, 2001(8): 39-42。

    Google Scholar

    [28]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G].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Google Scholar

    [29] 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1980-1989),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Google Scholar

    [30] 李学勤.论觉公簋年代及有关问题[M]//李学勤.通向文明之路.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0: 112-117.

    Google Scholar

    [31] 郭宝钧.浚县辛村[M].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Google Scholar

    [32] 黄怀信, 张懋鎔, 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Google Scholar

    [33] 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M]//皮锡瑞全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15.

    Google Scholar

    [34]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2[G].上海: 中西书局, 2011.

    Google Scholar

    [35]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J].文物, 2011(3):70-74. doi: 10.3969/j.issn.1003-1731.2011.03.012

    CrossRef Google Scholar

    [36]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绛县文化局.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J].考古, 2006(7):16-21.

    Google Scholar

    [37]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市文物工作站, 绛县文化局.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J].文物, 2006(8):4-18.

    Google Scholar

    [38] 深圳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国霸业——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图录[G].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8.

    Google Scholar

    [39]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河口墓地联合考古队.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J].考古, 2011(7):9-18.

    Google Scholar

    [40] 深圳博物馆,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博物院.封邦建霸——山西翼城出土西周霸国文物珍品[M].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6.

    Google Scholar

    [41] 张崇宁, 杨林中.山西发掘黎城西周墓地[N].中国文物报, 2007.4.25(2).

    Google Scholar

    [42] 韩炳华, 杨林中, 李书勤.山西长子发现大型西周墓地[N].中国文物报, 2013.10.25(8).

    Google Scholar

    [43] 黄锦前.论吴季大诸器及有关虞国青铜器[G]//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第26辑.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19: 10-20.

    Google Scholar

    [4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平顶山市文物管理局.平顶山应国墓地I[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12.

    Google Scholar

    [45] 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M]//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 84-104.

    Google Scholar

    [46] 李学勤.曾国之谜[M]//李学勤.新出青铜器研究.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 124-131.

    Google Scholar

    [4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 2011(11):4-60.

    Google Scholar

    [4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J].考古, 2012(7):31-52.

    Google Scholar

    [4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第二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J].江汉考古, 2013(3):3-6.

    Google Scholar

    [50] 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M].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3.

    Google Scholar

    [5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随州文峰塔M1(曾侯與墓)、M2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 2014(4):3-51.

    Google Scholar

    [52] 黄凤春, 胡刚.说西周金文中的"南公"——兼论随州叶家山西周曾国墓地的族属[J].江汉考古, 2014(2):50-56.

    Google Scholar

    [53] 陈鹏宇.太保玉戈的出土时地及铭文释读[G]//李学勤.出土文献: 第14辑.上海: 中西书局2019.

    Google Scholar

    [54] 黄锦前.曾侯與编钟铭文读释[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7(3):76-89.

    Google Scholar

    [55]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叶家山M107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 2016(3):3-40.

    Google Scholar

    [56] 李学勤.曾侯GFEA5 (與)编钟铭文前半释读[J].江汉考古, 2014(4):68-69.

    Google Scholar

    [57] 李学勤.正月曾侯GFEA6编钟铭文前半详解[J].中原文化研究, 2015(4):16-20.

    Google Scholar

    [58] 黄锦前.荆子鼎与成王岐阳之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2013(9):62-70.

    Google Scholar

    [59]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震旦艺术博物馆.芮国金玉选粹——陕西韩城春秋宝藏[M].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7.

    Google Scholar

    [60]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 韩城市文物旅游局.梁带村芮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

    Google Scholar

    [6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上海博物馆.金玉华年:陕西韩城出土周代文物珍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

    Google Scholar

    [62]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周代封国考古的新发现——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 2018.1.12(8).

    Google Scholar

    [63]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上村岭虢国墓地[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9.

    Google Scholar

    [6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三门峡虢国墓: 第1卷[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9.

    Google Scholar

    [65] 首阳斋, 上海博物馆,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Google Scholar

    [66] 王锡平, 唐禄庭.山东黄县庄头西周墓清理简报[J].文物, 1986(8):69-72。

    Google Scholar

    [67] 孔颖达.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Google Scholar

    [68] 穆晓军.陕西长安县出土西周吴虎鼎[J].考古与文物, 1998(3):69-71.

    Google Scholar

    [69] 王辉.吴虎鼎铭座谈会纪要[J].考古与文物, 1998(3):73-75.

    Google Scholar

    [70] 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青铜器全集: 第5卷[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

    Google Scholar

    [71] 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西周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Google Scholar

    [72] 黄锦前.从考史簋谈殷墟甲骨文"丂"的地望[J].殷都学刊, 2017(3):1-3.

    Google Scholar

    [73] 李启良.陕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J].考古与文物, 1989(3):7-9.

    Google Scholar

    [74] 徐天进.日本出光美术馆收藏的静方鼎[J].文物, 1998(5):85-87.

    Google Scholar

    [75] 湖北省博物馆.晋国宝藏——山西出土晋国文物特展[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2.

    Google Scholar

  • 加载中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Article Metrics

Article views(11214) PDF downloads(478) Cited by(0)

Access History

Other Articles By Authors

In the Domination of the States of Jin and Chu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States of Qi, Luand Yan: The 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Regional Earl in Zhou Dynasty

Abstract: 

一.   序言
  • 《礼记·王制》:“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1]347-348《史记·周本纪》:“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裴骃集解引郑司农曰:“长诸侯为方伯。”[2]149《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杜预注:“五等诸侯,九州之伯,皆得征讨其罪。”[3]329《汉书·诸侯王表序》:“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4]391

    “伯”者,霸也,“方伯”即诸侯之长。《荀子·成相》:“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杨倞注:“伯读曰霸。”[5]459《国语·晋语四》:“(晋文公)遂伐曹卫,出谷戍,释宋围,败楚师于城濮,于是乎遂伯。”[6]391又《齐语》:“唯能用管夷吾、宁戚、隰朋、宾胥无、鲍叔牙之属而伯功立。”[6]247《史记·齐太公世家》:“昭公元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而会诸侯践土,朝周,天子使晋称伯。”张守节正义:“(伯)音霸。”[2]1495

    文献记载的周代方伯制[7],结合考古出土材料来看,应可信。但周代究竟有哪些方伯,实行方伯制的原因、作用和影响又是什么,皆值得关注和讨论。

    据上引材料,齐、楚、秦、晋是方伯,但《史记》所云应系西周末年的情况,而西周早中期却未必如此,可见方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要弄清楚这些问题,需对有关材料进行历史的分析。

    西周平王东迁以后,历史进入东周。春秋时期,王朝分崩离析,诸侯争霸混战,先后有“春秋五霸”。及至战国,形成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向无异说。再往前追溯,七雄的基础,是春秋五霸,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西方的秦国,皆系五霸七雄之一,韩、赵、魏三国,系由春秋的霸主晋国分裂而来。燕虽系战国七雄之一,但春秋时期,曾一度萎靡不振,而未能位列霸主。关于春秋五霸,东周时期及去古未远的汉人文献有多种说法,如《吕氏春秋·当务》:“备说非六王五伯。”高诱注:“五伯,齐桓、晋文、宋襄、楚庄、秦缪也。”[8]603-606《荀子·王霸》:“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5]205《汉书·诸侯王表》:“故盛则周、邵相其治,致刑错; 衰则五伯扶其弱,与其守。”颜师古注:“伯读曰霸。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4]391-392但无论是哪一种,均未提及燕,表明燕在春秋时期确实已落伍于时代,沦为历史的弃儿。

    齐桓、晋文、楚庄等霸主,一般无疑义。秦穆霸西戎,秦人东进以后,承周之余续,励精图治,而成富强,皆系不移之史实。以宋襄为霸主,于情理及史实均不合。吴越作为偏安一隅之国,也不足以称霸中国。虽以蛮夷小邦举兵以临齐晋而霸诸侯,但终究昙花一现,而未成气候。

二.   西周的方伯
  • 为巩固统治,周初大规模推行“封建”制,分封宗室,陆续建立一大批诸侯国,作为王朝的屏藩。《左传》定公四年:“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3]1545僖公二十四年载富辰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3]418-419周室子孙,星罗棋布,镇守各处要冲。

    据文献,周初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

  • 北土的燕蓟地区,主要有燕、邢等封国。

    燕是召公奭的封国,《史记·燕召公世家》:“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裴骃集解:“《世本》曰:‘居北燕。’宋忠曰:‘有南燕,故云北燕。’”[2]1549召公在王朝任职,未就封,其长子克系第一代燕侯。

    北京房山琉璃河墓地发掘表明[16],周初燕被封于今房山一带。西周燕国的铜器在今北京(房山琉璃河、昌平白浮西周墓[10])、天津(蓟县张家园[10-12])、河北及辽宁(凌源、喀左[13-15])等地皆有集中出土,可见当时的燕国,地跨今京津冀辽,是一个幅员广袤的大国,是周王朝在北土的支柱,承担着镇守东北辽阔边疆的重任。

    琉璃河墓地出土的大保罍(克罍)[16]25图四:1和大保盉(克盉)[17]21“王曰:‘太保,唯乃明乃鬯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命克侯于燕,GFDF3、羗、马、GFDF4、雩、驭、髟。’克宅燕,入土眔厥司,用作寳尊彝”,“命克侯于燕”,例同沬司土疑簋(康侯簋)[18]第7册,4059[17]30“诞命康侯鄙于卫”、疏公簋[19]111-113,“王命唐伯侯于晋”及宜侯夨簋[18]第8册,4320[17]118“王命虞侯夨曰:迁侯于宜”等,即成王命克侯于燕。

    据文献,邢系周公子封国,河北邢台葛家庄、南小汪遗址及邢侯墓地[20-21]考古发掘证实,西周时期邢国在今邢台一带。

    燕、邢皆系姬周宗室重臣所封,燕系召公奭封国,更非同寻常。北土的中心,在以今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燕蓟地区,燕国是其核心,是自始至终的首领。

  • 在燕蓟的南面,东土的河济邾泗地区,主要封有齐、鲁、滕、奄、宋等国。

    齐是姜太公的封国,山东高青陈庄遗址及墓地的发掘[22],表明周初齐始封于此。高青陈庄出土丰簋(M18:6)[22][23]33图8:2、丰卣[22]33图8:1、丰觥(M13:3)[24]第24卷,496“丰肇作厥祖甲宝尊彝”“丰肇作文祖甲齐公尊彝”“丰肇作厥祖甲齐公宝尊彝”的“祖甲(齐公)”,应即第一代齐公姜太公。

    鲁是周公旦的封国,同召公一样,周公在王朝任职,未就封,其长子伯禽系第一代鲁侯。禽簋[18]第7册,4041[19]108-110“王伐盖侯,周公谋,禽GFDFE,禽有戾(烈) GFDFE,王锡金百锊,禽用作宝彝”,大祝禽鼎[18]第4册,1937-1938[24]第2卷,475-476“太祝禽鼎”,“禽”“太祝禽”即伯禽,曾在王朝任太祝。《左传》定公四年:“分鲁公以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预注:“伯禽,周公世子。时周公唯遣伯禽之国,故皆以付伯禽。”[3]1545-1547

    鲁国在今山东曲阜,史有明文,《史记·周本纪》:“(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2]127也已为考古工作所证实[25]

    东土的齐、鲁、滕、奄、宋等国,除鲁、滕外,余皆为异姓,但齐系姜太公、宋为商纣王子武庚的封国,奄亦系商人后裔,且曾为商都所在(古本《竹书纪年》:“南庚更自庇迁于奄。阳甲即位,居奄。”[26]28即南庚时迁于奄,阳甲时仍“居奄”,直至盘庚迁殷即今河南安阳,殷商一直都奄),因而皆非同寻常。周公东征后,殷商旧部被削弱迁徙。这一地区的中心,在以今滕州曲阜为中心的鲁西南一带,鲁国是其主导者。

  • 河济邾泗以东,是中原河洛汾浍地区,主要有晋、卫、倗、霸、黎(楷)、虞等国。

    晋之先曰唐,是成王弟叔虞的封国。《左传》定公四年:“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杜预注:“唐叔,晋之祖。”[3]1549-1550山西曲沃天马-曲村晋侯墓地出土的叔夨方鼎[27]9图12“唯十又四月,王肜、大GFDF5、GFDF6,在成周,咸GFDF6,王呼殷厥士,赍叔夨以裳、衣、车、马、贝卅朋”,“叔夨”即叔虞,“王”系成王。春秋晚期的晋公GFDF7 [18]第16册,10342[24]第13卷,493-495、晋公盘[28]第3卷,308-312“唯王正月初吉丁亥,晋公曰:我皇祖唐公,〔膺〕受大命,左右武王,教畏百蛮,广辟四方,至于不廷,莫不及 。〔王〕命〔唐〕公,建宅京师,君百 作邦”,系晋公对其先祖唐公叔虞被成王册封于唐之追记。

    叔虞子燮父被徙封于晋,据曲沃天马-曲村晋侯墓地考古发掘[29],其地在今曲沃一带。疏公簋“疏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唯王廿又八祀”,“唐伯”即燮父,“侯于晋”,即燮父被徙封于晋地,时间是“唯王廿又八祀”,即康王二十八年[30],《毛诗正义》引郑玄《诗谱》:“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孔疏:“《地理志》云:‘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盖时王命使改之也”。《史记·晋世家》:“唐叔子燮,是为晋侯。”正义:“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居晋水傍,今并理故唐城,唐者,即燮父所徙之处……’。毛诗谱云‘叔虞子燮父以尧墟南有晋水,改曰晋侯’。”[2]1636与簋铭正合。

    卫是文王子康叔的封国,《左传》定公四年:“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杜预注:“康叔,卫之祖。”[3]1547-1549河南浚县辛村卫国墓地发掘表明[31],其地在今浚县一带。

    辛村墓地出土的沬司土疑簋(康侯簋)“王来伐商邑,诞命康侯鄙于卫,沬司土疑眔鄙”,“诞命康侯鄙于卫”,即成王封康叔居于卫,《逸周书·作雒篇》:“周公立,相天子……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征)殷,殷大震溃……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里。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32]514-520《尚书大传》云“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33]262,可知封卫是在成王四年。近年新刊布的清华大学藏楚简《系年》“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庚(康)丘,以侯殷之余民。卫人自庚(康)丘迁于淇卫[34]47-48、144”,云康叔始封于庚(康)丘,后迁于淇卫[35],与燮父徙封于晋相似。

    河洛汾浍地区的晋、卫、倗、霸、黎(楷)、虞等国,倗、霸虽系异姓,但据近年出土倗[36-38]、霸[39-40]122-163两国考古资料来看,皆曾盛极一时。卫、黎(楷)、虞皆系姬周同宗所封,地位非同一般,考古出土卫[31]、黎(楷)[41-42]、虞[43]国资料,也可予以印证。在这一地区,从最初分封的战略考虑看,晋国的地位无疑最重要,从西周到东周,晋国及后来一分为三的韩、赵、魏,事实上也一直是该地区的领头羊。因此,晋南运城盆地及中原地区,是以今临汾侯马为中心的晋国为主导。

  • 中原以南,是南土淮域江汉地区,主要有应、曾、鄂、楚、邓、鄀、陈、蔡等封国。

    应是武王子封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邘、晋、应、韩,武之穆也。”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应国在襄阳城父县西南。”[3]419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的发掘表明[44],其故址在今平顶山市。

    在应国的南面,又有“汉阳诸姬”[3]447,汉阳诸姬之长系随国“汉东之国随为大。”[3]174,随即东周铜器铭文中常见的“曾”[45-46],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的发掘[47-50],揭开了早期曾国的神秘面纱。

    将随州文峰塔墓地M1出土的曾侯與编钟[51]“伯适上庸,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天下。王遣命南公,营宅汭土,君庇淮夷,临有江夏”与叶家山M111出土犺簋(M111:67)[52]“犺作剌考南公宝尊彝”及陕西岐山出土太保玉戈[24]第35卷,373-374[53]彩图1“六月丙寅,王在丰,命太保省南国,帅汉,诞殷南。命曾侯辟,用鼄走百人”合观,可知曾国系周成王封南公于今随州一带所立,与叶家山考古发现互为印证; 册命曾侯者系召公奭,太保玉戈与曾侯與编钟记事可互补; 叶家山的曾与传世和出土铜器铭文中的汉东姬姓之“曾”即文献中的“随”实一[54]。与晋公GFDF7、盘铭一样,钟铭系曾侯與对其先祖南公被封于南土之追记。

    “南公”或称“南宫”,又见于叔鼄鼎[18]第4册,2342、大盂鼎[18]第5册,2837、南宫乎钟[18]第1册,181等,系文王子,因其居住宫室称谓而得名。叶家山M107出土曾伯爵“曾伯作西宫宝尊彝”[55],“西宫”又见于曾大攻尹季怡戈[18]第17册,11365等,指周文王,叶家山M111所出太保钺之“太保”即召公奭,与南宫系兄弟,无怪乎曾侯與编钟铭“曾侯與曰:余稷之玄孙”。

    所谓“君庇淮夷,临有江夏”,即东南的淮夷国族均在其管理之下,江汉地区统归南公所“临有”[56]。周初封南公于江汉的初衷,是以曾国作为方伯,统辖镇抚整个南土淮水、江水与汉水之间及其邻近地区的广大地域,“南公”之称,或即与此有关。对淮夷的控制、监临以至占有江汉地区,是王朝封南公的两个主要目的,建立曾国,是周初经营南土谋略的关键性环节[57]

    楚是南土的另一重要封国。叶家山墓地出土的荆子鼎(M2:2)[38]17图21“丁巳,王大佑。戊午,荆子蔑历,敞(赏)白牡一; 己未,王赏多邦伯,荆子丽,赏鬯卣、贝二朋”,“荆子”即“楚子”,亦即文献记载的成王时受封的楚王熊绎[58]。《史记·楚世家》:“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2]1691-1692

    《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6]507南土地区的应、曾、鄂、楚、邓、鄀、蔡等国,应、曾、蔡是姬周同姓,鄂、楚、邓、鄀皆为异姓。周文王子南宫,在周初大规模封建背景下被成王册命为曾侯,在今随州一带立国,“君庇淮夷,临有江夏”,作为江汉地区战略防御的核心,与在今河南平顶山一带的应国,以及在今上蔡一带的蔡国,形成犄角之势,共同构成了周王朝在江汉、淮域战略防御体系的核心,是周王朝在南土的屏障。

    南土淮域江汉地区的中心,在今随州枣阳为中心的随枣走廊一带,曾国是其重心。

  • 中原及宗周以西的西土,主要封国有芮、毕、虢等,三者皆系周之同姓。春秋时期芮、虢的地望,据陕西韩城梁带村[59-61]、澄城刘家洼芮国墓地[62],以及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63]图版伍捌:1,37图34[64]的考古发掘可知,分别在今陕西韩城、澄城、河南三门峡一带,如《国语·郑语》“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所云,与虞、晋、隗、霍、杨、魏等国邻近,在今晋西南、陕东南、豫西北即山西、陕西、河南三省接合部一带。早期芮、虢的地望,据出土铜器等材料,应在西土,与文献如《左传》昭公九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3]1267相合。

    芮公簋[24]第9卷,183-184“芮公为祈宫宝簋”、芮伯簋[65]100-103“芮伯作祈公日宝簋”、芮公叔簋[66]71,图9,72,页图13-14“芮公叔作祈宫宝簋”、伯六鼎[18]第4册,2337[24]第3卷,448“伯六作祈宝尊齍”及伯鼎[28]第1卷,112“伯作旂仲日尊鼎”的“祈宫”“祈公”“祈”“旂仲”为同人,即山西翼城大河口M1所出霸簋[40]34、35[24]第9卷,355“芮公舍霸马两、玉、金”的“芮公”,《尚书·顾命》等所记王室大臣“芮伯”,是成康时期首封芮公。芮公叔盘[24]第25卷,547-548“唯十又一月,王至于祈,芮公锡贝百朋,芮姒锡贝卅朋,芮公叔用作芮少姒”,“旂(祈)”应系芮都宫室宗庙所在地,“祈宫”“祈公”分别系第一代芮伯庙号和氏称,系以地为氏。《尚书·旅獒》孔传:“芮伯,周同姓,圻内之国”[67]331,结合出土铜器铭文,芮国始封于殷商祈族故地,今陕西扶风一带。

    毕是文王子封国。《左传》昭公九年:“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僖公二十四年杜预注:“毕国,在长安县西北。”[3]419吴虎鼎[68]“厥南疆毕人眔疆”与传世和出土文献可互证,毕的地望在今西安长安区韦曲西北[69]

    会甗[28]第1卷,369“会作毕公宝尊彝”、史簋[18]第7册,4030-4031[70]51“乙亥,王诰毕公”及献簋[18]第9册,4205[24]第11卷,255-256“献身在毕公家”的“毕公”,应即成康时首任毕公,《尚书》等文献所载之毕公高。毕簋[18]第6册,3470[24]第8卷,418“毕□□会父戊旅簋”与会甗系同人所作,“父戊”应即甗铭的“毕公”。

    虢是文王弟虢仲封国,在今陕西宝鸡东,称西虢。又有虢叔所封之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一带。平王东迁,西虢徙上阳,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及山西平陆一带,已为考古发掘工作所证实。

    西土的芮、毕、虢等皆封于近畿之地,该地区的中心是以今西安宝鸡为中心的宗周岐周,是周人的大本营。

    上述众多封国中,有几个重要的典型,如燕、鲁、晋、卫及曾。鲁、卫、晋三国,分别是在东土少皞之墟与商奄、殷墟、夏虚的基础上所建立,以治理东夷、殷商旧部及戎狄; 燕是周王朝在北土的支柱,镇守着东北辽阔的边疆; 曾则肩负控制淮夷、监临以至占有江汉地区的重任。这些核心封国,无一例外,皆系姬周宗亲所封。鲁、燕分别系周公和召公的封国,曾为重臣南公、晋为成王弟叔虞封国,皆位高权重,非同寻常。

    据文献及铜器铭文记载,西周王朝在宗周与成周两京地区、重要诸侯国及四土各战略要地,皆设置王师常驻。如西土有驻守在宗周附近的“西六师”(或称“六师”“西师”,见于鼓GFDF9簋[18]第7册,4047、焂戒鼎[71]418-419、吕服余盘[18]第16册,10169、南宫柳鼎[18]第5册,2805、贤鼎[28]第1卷,294、盠尊[18]第11册,6013、盠方彝[18]第16册,9899、9900、禹鼎[18]第5册,2833、2834),中原及成周附近有“成周八师”(或称“八师”“殷八师”“正八师”“东八师”“东师”,见于小臣GFDFD簋[18]第8册,4238、4239、事GFDFC鼎[18]第5册,2575、曶壶盖[18]第15册,9728、小克鼎[18]第5册,2796-2802)。作册疐鼎[18]第4册,2504“康侯在朽(柯)师”,“康侯”应即屡见于铜器铭文和文献的康侯封,“朽”读作“柯”,即今河南内黄县东北的春秋时卫地之柯,“柯师”应系在殷商故地的王师即殷八师驻地[72]

    东土、南土及中原以北地区,也皆有王师驻守。如东土有“齐师”(师 [18]第8册,4313、4314、引簋[28]第11卷,444-446、总簋(妊小簋)[18]第8册,4123、史密簋[73])、南土有“曾鄂师”(静方鼎[74]、中甗[18]第3册,949),中原晋南一带有“豳师”( [18]第8册,4266、静簋[18]第8册,4273、善鼎[18]第5册,2820)等。师卫尊、壶[24]第21卷,257,第22,322-324“唯九月既生霸,宫公省仆器于北麦,宫公赏师卫贝五朋”,“北麦”可能在今山西吉县一带,据铭文该地也有王师驻守。北方的燕蓟地区,目前铜器铭文虽未见有明确的相关记载,但循以其他各地之例,也不应例外,否则不足以控制地跨今京津冀辽幅员广袤的北土,镇守东北辽阔的边疆。

    这些驻守在两京及中原与四土各要冲等政治中心的王师,构成了西周王朝的基本防御力量。其性质类似于现在的大军区,实即一个个战略据点和政治中心,与燕、鲁、晋、卫及曾等核心封国和中心区互为表里。

    经过一番精心的布局和谋划,东土以鲁国为首今滕州、曲阜为中心的河济邾泗地区,南土以曾国为首今随州、枣阳为中心的淮域江汉地区,中原以晋国为首今临汾、侯马为中心的河洛汾浍地区,北土以燕国为首今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燕蓟地区,拱卫中间以宗周和成周中心的两京,位于今西安和洛阳的宗周和成周两京,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周王朝的统治中枢。

    体现在考古学文化上,是核心封国的文化特征较为明显,表现出强势和持续的影响力,在本地区占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如南土的曾国、东土的鲁国、中原的晋国,以及北土的燕国等,从考古学文化因素来看,相对于本地区的鄂、楚、奄、倗、霸等而言,其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皆较为明显。

    与分封互为表里的,是营建成周洛邑。成周洛邑位于今河南洛阳盆地,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逸周书·作雒篇》:“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嬴)以畔(叛)。周公、召公内弭父兄,外抚诸侯。九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二年,又作师旅,临卫政(征)殷,殷大震溃……凡所征熊盈(嬴)族十有七国,俘维九邑。俘殷献民,迁于九里。俾康叔宇于殷,俾中旄父宇于东。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32]514-525周人建都丰镐后,又营建成周,“宅兹中国”(何尊[18]第11册,6014),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向东延长政治中心,以弥补镐京偏西、局狭一隅之不足,扼守天下之中,以更有效地控制中原、南土、东土及北土。

    成周的营建,使卫国治理殷墟震慑殷商旧部的负担大为减轻,其中原的中心功能和地位皆为成周所弱化,犹如西土邻近宗周岐周的芮、毕、虢等国; 卫之于晋,犹南土的应之于曾,是后备,其重要性也随之而降低。因此,卫实非中原的方伯。

    上引《楚世家》云“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楚人将其先王熊绎与齐、鲁、卫、晋诸侯并列,以示其在周初的荣宠与重要,但燕及曾于此皆未提及,而此二者地位绝不在齐、鲁、卫、晋等之下,不可谓不重要; 再者,所云诸国,鲁、卫、晋为姬周同姓,齐及楚皆为异姓,事实显明。因此,楚人之言,实乃借故事以抬高身价,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楚世家》之文,与《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与吕伋、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3]1304也明显矛盾,乃史迁杂糅有关史实未加细致辨析而致误。

    据以上分析,结合文献所云周代的方伯制来看,晋、曾、鲁、燕分别为周代中原、南土、东土与北土的方伯,证据确凿充分,事实清楚明白。

三.   东周方伯的更替
  • 周初统治者经精心布局,在中原及四土地区分别建立晋、卫、应、曾、齐、鲁、燕、芮、毕、虢等主要封国,形成以今临汾侯马、随州枣阳、滕州曲阜、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经济文化核心区,拱卫宗周和成周,其基本理念是控制中原及四土的中心(核心区),扼守天下之中(两京),以临中国,建立起四点(晋、曾、鲁、燕)一线(两京)、表里山河、合诸夷夏的基本政治地理空间架构,将土地、人口及资源有效结合起来。

    晋、曾、鲁、燕等方伯,分别与中原、南土、东土、北土核心区互为表里。周王朝通过四土与中原的方伯及核心区,更有效地控制各地人力、物力资源,以发挥其在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成为王朝在各地的据点和堡垒,加强对各地统治,拱卫周室。因此,方伯制是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与核心区互为表里,方伯制的实质,就是以武力征服天下,以血缘为纽带管理四方。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核心区自身力量逐渐强大,其内部的凝聚力也逐步增强,日益形成一个紧密结合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军事共同体,自然形成新的首领诸侯国。

    北土的燕邢,春秋以后,相对疲软,曾为一方都会、以今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燕蓟地区,逐渐丧失其核心地位,同时中心南移至今河北易县一带。

    东土地区,鲁国自宣王以后,多次发生废长立幼、杀嫡立庶事件,内斗较甚。鲁桓公、庄公、僖公时,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曾领导诸侯抗衡楚成王与晋文公,之后渐衰。而齐国则逐渐呈上升之势,因而取代鲁国独自成为东土的霸主。齐僖公时,小霸于中国。桓公即位后,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逐渐强盛。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成为中原霸主。战国时期齐国继续雄霸一方。

    中原的河洛汾浍地区,倗、霸等国在西周早中期曾盛极一时,但终究昙花一现,据考古资料看,至西周晚期以后皆渐趋衰落。卫、黎(楷)、虞等姬姓封国,至西周晚期以后,也渐趋没落,以卫国最为典型。晋国在分封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实力皆算不上强大,地也不过百里。《国语·晋语》云晋国“景霍以为城,而汾、河、涑、浍以为渠,戎、狄之民实环之”[6]301,《左传》昭公十五年:“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3]1343春秋以后,晋国兼并了晋南一带诸邻国,扩地千里,一跃而成为雄霸一方的霸主。

    郑国受封较晚,“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3]104,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春秋初年,郑国自西土东迁。郑庄公时,迁至今河南新郑,经济文化得到快速发展,小霸于中国。庄公死后,诸子争权,郑国陷入内乱。

    南土的江汉地区,西周早期鄂、曾是周初两个最大的势力集团,分别为姬周异姓和同姓诸侯的代表,楚则相对较弱,成王时鄂曾楚共处汉水中游的今随州、宜城一带,江汉地区鄂曾楚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已基本形成。康王以后,楚人反周,昭王伐楚失败,丧师失地,江汉地区的战略平衡被打破,楚人迫近,以曾为代表的周人势力退缩,纺线有所收缩,西周中期曾鄂的政治中心,很可能已迁离故地。楚公逆编钟[75]98-103“钦融内(纳)(飨)赤金九万钧”,“金”即铜,铭文表明此时楚国对南土的铜等战略资源拥有相当大的控制权。厉王时鄂侯驭方叛周,被王师翦灭,江汉地区的战略平衡被彻底打破,曾国独自抗楚。春秋以降,楚人急剧崛起,而曾人日益衰弱。楚武王时,楚人“不得志于汉东”[3]174,楚成王以后,“随世服于楚,不通中国”[3]1608,彻底沦为楚之附庸,周人势力彻底退出江汉流域,楚国成为该地区的霸主。春秋中期以后,楚人逐渐北上东进,开疆拓土,处于中原和南土之间的应国,春秋早中期之际,也被楚国北上攻灭,南土尽入楚人彀中,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楚庄王时,饮马黄河,北祀泰山,成为一霸。及至战国,楚仍是雄踞南方的霸主,跃跃欲试。

    西土地区,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和东迁,芮、虢等国也先后东迁,关中地区逐渐空虚,日益凋敝,秦人乘虚而入。秦系西戎,不通中国,至秦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至于战国,秦仍雄霸一方,最后竟一统六国。

    总之,经过西周中晚期的发展演变,鲁、曾等姬周同姓方伯皆被淘汰,异姓的楚、齐、秦,逐渐成长为新的方伯,郑国小霸,昙花一现,加上旧有的晋,而成春秋五霸。《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阻三河,齐负东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2]509

    自周初形成的以两京为中心,中原及四土核心区为次中心的权力结构模式,逐渐分离瓦解,形成核心区诸侯坐大、中心萎缩凋零的局面,王朝对诸侯的控制力日渐削弱。王室衰微,平王被迫东迁,诸侯国实力进一步上升,逐渐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史记·周本纪》:“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总之,方伯的更替,标志着新的权力结构模式形成,直接导致西周的瓦解与东周的分裂。

    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方伯先后称王。楚国因是异姓,称王最早,楚武王时即称王; 秦惠文王、齐威王、燕易王等,也纷纷称王;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也先后称王。

    方伯的更替及权力结构的变化,在考古学文化上也有明确体现,如南土地区,春秋中晚期以后,随着楚人崛起并向四周扩张,楚文化逐渐取代以曾人为代表的周文化,成为南方地区的主流文化,楚人在融合南土各种文化尤其是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楚文化。东周时期,以西周的中原及四土核心区为基础,逐渐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中原(晋)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文化、秦文化。

四.   结语
  • 方伯的建立和发展,保障了西周的强盛和安全。方伯更替,西周瓦解。新方伯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之间互相争斗拼杀,通过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长期角力,秦人最终获胜,方伯消亡。两周史实即方伯的建立、发展、演变、更替、争斗及消亡的历史。

    综观周代方伯建立及更替的历史,可将其简明形象地概括为“晋楚曾霸(伯),齐鲁灰飞燕灭”,即由周初的四个方伯及核心区(晋、曾、鲁、燕)与宗周岐周演变而成春秋五霸(齐、晋、郑、楚、秦),再成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再至秦一统。其基本过程即鲁、曾等周初方伯渐趋衰落、消亡,晋、楚及齐分别发展成为核心区首领和新的方伯,最终又与燕殊途同归,被后起的秦所灭,简言之,即“晋楚曾霸(伯),齐鲁燕灭”。

    总结本文所论,将文献记载与考古资料互证,西周时期的晋、曾、鲁、燕诸国,分别为中原、南土、东土与北土的方伯。方伯制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基础,与核心区互为表里,周王朝通过方伯及核心区,有效地控制各地人力物力资源,发挥其在各地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成为王朝在各地的据点和堡垒,以加强对各地统治,拱卫周室。方伯制的实质,是以武力征服天下,以血缘为纽带管理四方。经过西周中晚期的发展演变,楚、齐、秦等异姓方伯取代鲁、曾等姬周同姓方伯,新的权力结构模式形成,导致西周的瓦解与东周的分裂,东周时期先后争霸称雄的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系以西周方伯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来。周代方伯发展演变的基本过程是鲁、曾等周初方伯渐趋衰亡,晋、楚、齐发展成为新的方伯,又与燕皆为秦所灭,简言之即“晋楚曾霸,齐鲁燕灭”。两周史实即方伯的建立、发展、演变、更替、争斗及消亡史。

Reference (75)

Catalog

    /

    DownLoad:  Full-Size Img  PowerPoint
    Return
    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