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择偶是缔结婚姻、组建家庭的一个必经环节,自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进化心理学择偶研究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将人类的择偶分为短期择偶和长期择偶2类[1],其中个体在长期择偶时选择结婚对象的条件或要求,被称为长期择偶标准或偏好[2]. 由于长期择偶标准的测量及其特点研究是整个择偶研究的基础与起点,因此它一直是该领域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3-6]. 目前对长期择偶标准的测量主要采用以下2种方式:
一种是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公开的婚姻统计资料及征婚启示进行分析,研究两性的长期择偶标准及其特点. 由于该方式研究材料丰富且真实,被国内外研究者们广泛使用[7-12]. 但基于这一方式所获得的数据大多属于定类定序型变量,导致该类研究结果在进行统计分析时会受到诸多限制;另外有研究者指出[2],以征婚启事为样本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与普通样本存在不一致的倾向.
另一种是采用因素分析法,找出普通人群长期择偶标准的潜在结构,进而探究其典型特征. 由于该方法可以将纷繁复杂的择偶标准简化为较为稳定简洁的维度结构,同时其测量结果便于统计分析,近年来得到国外学者的青睐[13-17]. 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结构是Fletcher等[17]基于大学生样本提出的理想伴侣三维结构,它具体包含温暖可靠、激情魅力和地位资源3个维度. 这一结构能较好地对应进化过程中长期择偶的三大挑战:找到具有高承诺、高合作意愿的共同养育者(好品质);找到健康、优秀的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好基因);找到资源丰富、地位较高的人来供养后代(好资源)[18]. 因此,该结构得到广泛的认同,并成为该领域后续研究的基础[15, 19-20].
综观国内相关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有关长期择偶标准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内容分析法[6, 9-12],而基于因素分析法的研究国内还比较少[21-24]. 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有的是直接使用国外长期择偶标准的翻译版,有的虽然基于国内样本对长期择偶标准进行了探索,但其研究或只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或只有验证性因素分析,同时这些研究均未考察过其所构建的测量模型是否具有跨性别的一致性.
而根据Csajbõk等[14]近期对23项长期择偶标准研究的综合分析,及其实证研究可知:虽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有些择偶标准的确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择偶标准仍有各自的特点;其次,虽然有些择偶标准对两性而言,其重要程度会有所差异,但就长期择偶标准的构成来看,两性间的相似性远大于其差异性;再者,在测量长期择偶标准时,最好使用本土化日常概念,外来词汇或过于学术化、专业化的用语,会导致测量生态效度的降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参照Csajbõk等[14]和Fletcher等[17]的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结构化访谈方式,广泛收集大学生在长期择偶时所使用的标准,编制出对两性均适用的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其次,对所编制的问卷进行2次测试,并分别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来明确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潜在结构;最后,对该潜在结构进行跨性别不变性检验,并就其特点展开分析.
HTML
-
基于国内外有关择偶标准的相关研究成果,本研究首先将长期择偶标准界定为个体在选择长期伴侣或结婚对象时的条件与要求,在该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共拟定出4道开放式访谈题目:①假如你现在要找一位与你共度一生的伴侣,你对他/她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要求?②你觉得具备了哪些特征的人,才算得上是理想的妻子/丈夫?③想一想在你认识的人中,有谁让你觉得可以称之为好妻子/好丈夫,具体说说他/她有什么特点?④你周围的朋友在选择人生伴侣时一般会有哪些要求?
鉴于择偶标准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为避免当面访谈可能带来的压力,本研究均采用网络匿名的方式就以上4个题目进行访谈,每名被试的受访时间约为30 min. 被试共有35名(男17人,女18人),分别来自全国5所高校,其中重点大学在校生12人,一般本科院校23人,年龄在17~23岁之间(M=20.40,SD=1.44).
将网络访谈结果整理成文本后,使用Nvivo 8.0进行编码分析与归纳,然后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项目组专家的意见,共筛选出24项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 基于对这些标准的相关性分析,建构出包含4个维度的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结构,具体维度分别是:经济标准,主要涉及为维持长期伴侣关系和养育后代所需要的一些条件,如家庭条件、社会地位及学历等;容貌标准,主要涉及身体健康和外表吸引力这类与生理条件密切相关的指标,如身高、长相、外表形象等;人品标准,主要涉及一些有助于维持长期伴侣关系的性格特点,如真诚、责任感、有孝心等;居家标准,主要涉及一些有助于日常家庭生活开展的个体特征,如家务能力、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
-
基于访谈结果,编制出包含24个题项的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初测问卷. 在问卷指导语部分,首先要求被试想象“如果要从周围的人中来挑选一个能与您共度一生的伴侣,并与对方结婚;您觉得在考虑这样的结婚对象时,其在以下各方面的条件上和您身边的人进行比较,大概会在人群中处于什么位置?”,然后再在相应的标准上进行7点自陈式评分,1为最低,4为中等,7为最高.
-
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选取1所高校(其中211院校1所,一般本科院校2所)对初测问卷进行测试. 问卷采用按班集体施测的方式,共发出纸质问卷900份,收回问卷822份(回收率为91.33%),在对无效问卷进行剔除后剩余有效问卷770份(有效率为93.67%). 有效问卷中,剔除自我报告是同性恋、双性恋、独身主义者或性取向不明者共69名,剩余701名异性恋者为本研究被试. 被试性别上,男生350名(49.93%),女生351名(50.07%);地区分布上,东部198名(28.25%),中部228名(32.52%),西部275人(39.23%);被试年龄在17~28岁之间(M=20.59,SD=1.77).
-
项目分析依据各项目与问卷总分的相关性是否大0.30,以及按问卷总分高或低于27%分组后的区分度作为筛选标准,结果显示,24个项目在区分度t值上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01),且与问卷总分的相关性在0.38~0.69之间,所有项目均被保留下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
对长期择偶问卷的初测数据,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0.92,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6 350.65(df=276),p<0.001,表明该问卷的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剔除因素负荷小于0.4或存在双重负荷的项目,共删除5项;最后对余下的项目进行再次分析,结果发现有4个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可解释项目总变异的56.07%,具体结果见表 1. 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将大学生择偶标准划分为人品、居家、容貌和经济4类标准的维度构想是可行的.
1.1. 开放式访谈与维度构建
1.2. 长期择偶标准初测问卷编制与测试
1.2.1. 项目编制
1.2.2. 被试与取样
1.2.3. 项目分析
1.2.4. 探索性因素分析
-
采用与初测相同的方式,在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抽取3所高校进行正式测试. 正式测试共发出问卷800份,收回725份(回收率90.63%),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684份(有效率94.34%). 在有效问卷中,自我报告是同性恋、双性恋、独身主义者或性取向不明者共33名,剩余651名异性恋者作为本研究被试. 被试性别上,男291名(44.70%),女生360名(55.30%);地区分布上,东部144名(22.12%),中部144名(22.12%),西部363人(55.76%);被试年龄在18~24岁之间(M=20.01,SD=1.50).
-
自编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基于初测数据形成的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正式版,共有4个维度19道题,采用7点计分,总分越高代表长期择偶标准越高.
大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评估:采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所使用的方法,分别采集大学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财产资源3方面的信息[25],然后根据程刚等[26]提供的算法计算出大学生的家庭SES指数. 大学生家庭SES指数的得分越高,代表其家庭经济条件越好.
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SSS)问卷:采用程刚等[27]编制的大学生主观社会地位问卷测量大学生在学校里的主观社会地位,该问卷包含7个题项,采用10级梯子评分,总分越高,代表其在群体中的地位越高.
-
运用SPSS 22和Mplus7.4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
对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的正式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在确认无缺失值的条件下(n=651),使用Mplus7.4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包含4个维度的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拟合良好,χ2=451.805,df=146,χ2/df=3.095,p<0.001,CFI=0.921,TLI=0.907,SRMR=0.041,RMSEA=0.057 (90%CI:0.051,0.063). 该结果表明,将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划分成人品、居家、容貌和经济4个标准的结构是合理的.
为了考察本研究所构建的模型结构是否具有跨性别的不变性,本研究依据Csajbõk等[14]的处理方式,按照王济川等[28]提供的检验流程对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四维结构进行了多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 2所示:首先,从初始的组态模型来看,拟合指标良好;其次,基于因子载荷不变性检验的结果来看,虽然Δχ2值达到了显著水平,但根据Chen[29]提出的测量不变性检验标准,即CFI和TLI的变化值小于0.010、RMSEA的变化值小于0.015,可以看出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四维结构具有跨性别的因子载荷不变性,表明该量表具有度量不变性,量表中的条目与其所代表的因子间的关系具有跨性别的不变性;最后,在条目截距不变性检验中,模型拟合指标的变化大于临界值,表明本量表不具有纯量不变性,即两性在条目应答值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对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 3所示:问卷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882,分半信度为0.828,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在0.667~0.833之间,分半信度在0.514~0.762之间. 随后选择一个班60名大学生(男28名,女32名)对正式问卷进行重测信度检验,重测间隔时间为1周,重测的问卷总体信度为0.681. 可见,问卷在信度指标上均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
Tucker[30]认为,衡量问卷结构是否良好的重要标准是问卷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性是否在0.3~0.8之间,各因素间的相关性是否在0.1~0.6之间. 本研究中,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的总分与4个维度间的相关性在0.680~0.840之间,4个维度间的相关性在0.384~0.608之间,表明问卷的4个维度重合度不高,但其所测内容是一致的,表明该问卷结构效度较好.
为验证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将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总分分别与家庭SES和SS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的大学生其长期择偶标准越高(r=0.092,p<0.05),同时在学校里群体地位较高的大学生其长期择偶标准也较高(r=0.387,p<0.01). 这一结果符合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31],即用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测量出的结果,与人类择偶时的同质匹配倾向是吻合的,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
-
为考察大学生在长期择偶标准上的特点,首先求出每个样本在4个维度上的题项均分(表 4),然后再用该均分,以性别作为被试间变量,择偶标准的子维度作为被试内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子维度间主效应显著(F=1 253.573,p<0.001,η2=0.659),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进行长期择偶时,其在4个子维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从大到小依次为居家、人品、容貌、经济;性别主效应显著(F=41.041,p<0.001,η2=0.059,M女=5.505,M男=5.183),女生的长期择偶标准显著高于男生;性别与择偶标准的交互效应显著(F=33.800,p<0.001,η2=0.050). 对交互效应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男生在人品、居家及经济这3个维度上的长期择偶标准均显著低于女生,只是在容貌上与女生的要求一样高.
2.1. 被试与取样
2.2. 研究工具
2.3. 数据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四维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2.4.2. 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2.4.3. 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特点分析
-
本研究参照Csajbõk等[14]和Fletcher等[17]的研究,在访谈的基础上采用因素分析法,对当前我国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主要由人品、居家、容貌和经济4个潜在维度构成. 该维度结构与Fletcher等[17]提出的理想伴侣三维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人品对应温暖可靠,它反映的是进化过程中对于好品质的追求;容貌对应激情魅力,它反映的是好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经济对应地位资源,它体现的是好资源在繁育后代时的重要性. 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即经过进化选择后的择偶标准会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32].
但需注意的是,正如Csajbõk等[14]研究所发现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长期择偶标准的潜在结构和具体指标可能会有所不同. 如本研究发现居家维度是中国大学生所特有的维度,就其具体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和居家过日子等一些与伴侣间相处密切的相关议题,它与人品维度的区别在于,人品集中反映的是能否成为一个好养育者的独特品质,而居家则代表的是好伴侣的标准,它事关伴侣间能否长期和谐相处. 居家维度的出现,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建立长期伴侣关系时,并不是将生儿育女作为唯一目标,伴侣间能否和谐共处也是他/她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这一结果与之前研究者们所发现的,随着生存环境的现代化,人们越来越看重伴侣间感情的趋势是一致的[2, 9, 33].
此外,就一些具体择偶指标来看,对中国大学生来说,“有孝心”是一个重要的择偶标准,但它在西方研究中并未出现,而在国外研究中出现较多的“性能力”[14-15]这一指标却很少被中国大学生提及. 该结果进一步说明,虽然择偶标准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一致性,但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其特异性.
最后,就数据结果来看,本研究所编制的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同时该问卷测量结构合理并具有跨性别的度量不变性,它更便于考察两性在择偶标准上的异同. 因此,该问卷作为一个可靠的测量工具,可广泛用于择偶研究.
-
从总体上看,两性大学生在长期择偶标准上均呈现出居家、人品、容貌、经济的顺序变化趋势,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择偶时会优先考虑伴侣间的生活是否合拍,即对浪漫感情的需求是第一位的,这与之前研究[9, 34]所发现的,当今社会人们在择偶时对浪漫感情的追求呈上升趋势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这也可能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关,由于大学生在短期内结婚的概率很小,所以其在恋爱时对现实问题的考虑会比较少,表现出过于浪漫的心态[33];另外,大学生在择偶时,对人品的要求明显高于容貌和经济,说明大学生更为注重伴侣内在品质,时下流行媒体所渲染的对金钱与美貌的过度崇拜,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就两性间的差异来看,女生长期择偶标准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仅在容貌标准上与女生一样高,这一结果符合进化心理学亲代投资理论的预期,即女性的择偶标准更为严苛,而男性对于伴侣的容貌会有一定的要求[32]. 不过这里与以往研究略有不同的是,女大学生对于伴侣的颜值要求并不低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女性在择偶时会更期待“好爸爸”与“好基因”兼得.
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与其家庭SES和SSS成显著正相关,家庭条件好、群体地位高的大学生其择偶要求也相对较高,表明“门当户对”的原则在大学生中是起作用的,只是其内涵更丰富,它支持了社会交换理论的看法.
-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该年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 779万人,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5.7%,表明在校大学生人数在其同龄人口中占据很大比例,而这一年龄段的青年,正处于恋爱和建立长期伴侣关系的关键期. 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不仅仅是当代青年择偶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还起着引领时代潮流的作用. 因此对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进行研究,对于了解当代青年的择偶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本研究在访谈与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大学生长期择偶标准的四维结构,并编制出具有较高信效度的测量问卷. 它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择偶特点,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深化青年择偶行为研究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研究工具. 但由于本研究的样本均是大学生,所以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群体,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