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本世纪初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传入我国以来,后现代课程理论研究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多尔所主张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突出强调课程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启发性等特点。后现代主义的课程模式是一个开放生成的大系统,其中选择安排的课程内容不要“墨守成规”,不要片面地固守传统权威或惯例,而应当从多维角度审视、选择、统整,融入“全新”的内容和创新元素,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教师对课程教材进行补充、拓宽、延伸与重组,统整极具丰富性和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形成“自组织”,以期达成新的“平衡”,使课程内容由枯燥、单一变得丰富与生动,以期营造一种促进探索与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育生态环境,这本身便是走向“教育发现”的重要步骤和必经环节[1]。后现代课程观一改以往教师外在控制学生的“权威”形式,强调师生关系要充分体现民主合作,提出教师应该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这一观点。教师要适时地运用“隐喻”和描述性方式激活、激发学生的对话,为学生的探究与体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学生通过主体性参与交流和对话,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各种可能性,深入挖掘与创造课程的“新”意义和“新”价值,使教学实践真正成为多方交流与多元沟通的动态发展过程。课程教育的实施要充分体现对话性、体验性与过程性。对话与体验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与学习策略,而且是学习本身和教育本身。课程建设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是一个开放生长的模式,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地通过反思、描述与阐释引起对话,通过对话又引起新的反思,促进课程教学不断“转变”与改进。我国为什么当下对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存在“热情的理论研究”和“冷漠的实践探索”两种局面?如何摆脱众多理论研究难以转换成为可以落地的实践策略的困境?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忽略了两个特性:“自组织”以及“转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之前,从未有人像多尔一样旗帜鲜明地从“隐喻”视角构建课程意义的生成模式。因此,本文选取“隐喻”与“自组织”这两个视点,试图进一步深入探究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核心要义与思想精髓,以期推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拓展与实践探索,促进二者“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An Explorationof Core Essence and Ideological Essence of Doll's Post-Modern Curriculum View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and "Self-Organization"
-
摘要: 美国小威廉·E.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一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课程观, 对我国的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多尔注重使用"隐喻"来阐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强调"自组织"的作用, 重视个人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发展、进步和成长。本文以"隐喻"与"自组织"作为研究视点, 通过"隐喻"探讨课程的动态开放、多元生成, 探究注重描述性"会话"的课程"解构"与本体意义"重构", 同时从"显性与隐性"以及"个体与群体"的"自组织"深入分析课程解构、建构与重构模式。进一步尝试由理论解释促进实践探索, 深入分析多尔后现代主义"舞蹈型课程"的生成模式, 探究适合每一位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课程教育实践样态, 以期推动有利于实践操作的"中国特色"课程建设。Abstract: The post-modern curriculum view of William E. Doll, Jr., is a critical thinking curriculum view that has had an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impact on China's curriculum reform. Doll emphasizes the use of "metaphor" to elaborate post-modern curriculum theory. He also emphasizes the role of "self-organization"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ubjective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growth of individuals in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learning. Using "metaphor" and "self-organization" as research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ynamic, open, multi generative, descriptive "conversational" curriculum "deconstruction" and ontological meaning "reconstruction" through "metaphor", and analyzes the d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patter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licit and implicit" and "self-organiz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omote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rough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further proposes the creation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suitable for the futur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each student",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generation mode of Doll's post-modern "dance-based curriculum", hoping to promot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characteristics"conducive to practical operation.
-
Key words:
- William E. Dole, Jr. /
- post-modern curriculum /
- curriculum philosophy /
- metaphor /
- self-organization .
-
表 1 有关“隐喻”的多元理解与意义生成模式
修辞表达与思维层面 课程建构层面 哲学与思想文化层面 1.“隐喻”更接近于“暗喻”“类比”的修辞方法 1.课程的开发系统(富有无限的可能性) 1.解构(先验)与建构(生成) 2.“隐喻”激发创造性想象 2.课程内容的“对话” 2.人类文化的一种存在与发展方式 3.“隐喻”有助于启发性思考 3.课程内容体现“科学知识”的发展性与不确定性 3.建构主义 4.“隐喻”是一种能够引发富有生长性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4.课程的多样性 4.经验主义 5.“隐喻”是一种具有“模糊性”的表达方式 5.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隐喻”对话引发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5.“得意而忘言” 6.“隐喻”是一种注重描述性的表达方式 6.课程的描述性 6.人类的深度“会话” 7.“隐喻”是一种具有异质性与离散性的话语表达方式 7.课程的诠释性 7.人类思想智慧 -
[1] 陈晓慧, 吴靖, 张哲, 等. 复杂性视域下小威廉姆·多尔4R课程标准及原理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1): 56-60, 11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DJY201611009.htm [2] 孙东晗.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理论发展的影响反思[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 [3] 小威廉·E. 多尔. 后现代课程观[M]. 王红宇, 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 [4] GREENE M. Tea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M]. Belmont, CA: Wadsworth, 1973: 267-268. [5] 王姣姣. 美国两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比较分析[J]. 外国教育研究, 2008(8): 67-7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GJY200808015.htm [6] 容中逵. 论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及当前我国课程实践的定位[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3(3): 19-22. [7] 于慧慧, 刘要悟.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质疑[J]. 比较教育研究, 2006(7): 71-7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JY200607015.htm [8] 小威廉·E. 多尔, 诺尔·高夫. 课程愿景[M]. 张文军, 张华, 余洁, 等译.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19. [9] 李栋. 过程哲学课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 [10] 岳刚德. 论课程的丰富性——多尔后现代课程思想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06(4): 27-32. [11] 张林林. 泰勒与多尔课程观的比较及其启示[D].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1. [12] 张文毅, 于晓敏. 西方课程知识观的演变: 选择、组织与呈现[J]. 中国大学教学, 2016(3): 32-3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XCY201603007.htm [13] 王洪席. 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1. [14] 吕新华. 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研究[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5] 高思超. 教师教育一体化课程建设: 逻辑与路向[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68-7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ENSE202005013.htm [16] 赵紫娴. 基于多尔课程观的"自组织"式阅读教学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