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

上一篇

下一篇

顾明远, 文东茅, 陈时见. '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3, 10(5): 1-1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1
引用本文: 顾明远, 文东茅, 陈时见. "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3, 10(5): 1-1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1
GU Mingyuan, WEN Dongmao, CHEN Shijian. Policy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ce Pla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3, 10(5): 1-1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1
Citation: GU Mingyuan, WEN Dongmao, CHEN Shijian. Policy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ce Plan"[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3, 10(5): 1-1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1

"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时见,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学校与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 .

  • 中图分类号: G40-011.8

Policy Orien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Excellence Plan"

  • 摘要:

    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即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这项计划旨在推动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生源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辟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新路径,从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国优计划”体现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不仅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而且有助于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 加载中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6
  • HTML全文浏览数:  926
  • PDF下载数:  17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3-09-10

"国优计划"的政策导向与实施方略笔谈

    作者简介: 顾明远,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 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陈时见,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学校与教师发展研究院院长
  • 1.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091
  • 2.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080
  • 3. 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 

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决定启动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即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优秀中小学教师。这项计划旨在推动高水平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充分发挥高水平大学的生源优势、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辟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新路径,从而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质量中小学教师。“国优计划”体现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不仅有利于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而且有助于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English Abstract

  •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23年7月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从2023年起,国家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不少于26学分的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含参加教育实践),为中小学输送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国优计划”首批试点支持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这个任务。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1世纪之初,我国在进行教师教育改革的同时,就提出要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体系,鼓励高水平的大学参加中小学教师的培养。2018年公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就提出“为普通高中培养更多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从该文件的精神来看,是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培养研究生层次教师的。在实际执行中,除个别综合大学参与培养少量研究生层次的教师外,这个任务基本上没有落实。这次“国优计划”确定首批30所“双一流”大学,从2023年起,每年每校招收不少于30名学业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专业化的教师。这将大为改善我国中小学特别是高中教师的队伍现状,提高中小学教育的水平。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较低。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置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2008年设置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至今已有约39万名教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和约1000名教师获得教育博士学位。因为是计划外招生和在职学习,根据目前我国学位管理的相关规定,获得这些学位的教师只有学位没有学历。而各级人事部门在人才招聘等工作中,只有同时获得学位和学历证书才会被认可,因此教师对此意见很大。其实,学历只代表一个人学习的经历,并不反映他的水平,学位才反映他的业务水平。现在即使已有几十万教育硕士,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仍然很低。据统计,2018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仅为3.10%,2022年普通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为13.08%。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初中教师中的硕士研究生平均比例约为45.00%。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要实现教育强国,有必要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

    现在任务已经确定,承担相关任务的学校要认识任务的重要和光荣,认真研究制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进行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的配置。首批试点的30所学校由于类型不同,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应该经过专家论证,教育部认可,以保证优秀教师培养的质量。

    我认为,“国优计划”在高质量教师培养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把师德建设放在第一位。教师是塑造生命、塑造灵魂的职业。只有高质量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师德与教师的专业水平密切相关,要在“国优计划”研究生中加强思政教育和师德教育,提高他们对教育和教师职业的认识,使他们将来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第二,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大多数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他们要进一步学习本学科的知识,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这很重要,掌握了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的发展前沿,才能引领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认识学科发展的趋向。记得20世纪80年代,上海复旦大学苏步青院士曾亲自给中学教师讲高等数学。他说:“数学老师学了高等数学,才能教好初等数学。”“国优计划”研究生将来要当教师,面对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因此必须学习教师教育模块的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要重点研究当前高中教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法,参加教育实习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专业思想的教育,让研究生认识教育对学生个人、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树立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理想。

    第三,处理好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关系。要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教育是有规律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有规律的。掌握了教育理论、育人的规律,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才有正确的、有效的教育行动。同时,教育科学是一门应用实践性课程。教育的规律从实践中来又用于指导实践。“国优计划”研究生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因此,要让研究生尽早进入学校,了解学校、了解学生;认真参加教育实习,与有经验的老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共同备课,积累课堂教学经验,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

    第四,要了解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了解和研究当前中小学特别是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培养研究生改革创新精神。当前,我国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选择性,缺乏学习的志趣和志向,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培养学生的专业志向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高中教育要克服唯分数、唯升学的弊端,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评估制度,培养新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第五,处理好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当今时代,数字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国优计划”研究生要提高数字化素养,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存在的风险。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变革,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教师既要练好传道授业解惑的本领,也要善于把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使它赋能教育质量的提升。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呼吁教育系统应始终确保以学习者的利益为中心,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来支持基于人际互动的教育,而不是取代人际互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说:“技术必须用于提升学习体验及学生与教师的福祉,而不是给他们带来危害。”这个观点对我国培养高质量教师至关重要,值得重视。

  • 2023年7月26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意见》”),这是中国教师教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协力支持,确保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目标的达成。

  • “国优计划”是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有关建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精神的行动表现;是在日益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在我国科技创新必须从追随、模仿走向原始创新的背景下,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而在教师教育领域提出的基础性、支持性的具体行动计划。可以说,“国优计划”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决策。

    由此可以明确,“国优计划”绝不是为解决少数名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是简单地增加一批研究生层次的新教师,也不只是要通过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来产生“鲶鱼”效应促进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而是要发挥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学术优势,尤其是理工科方面的学科优势,培养出一批既懂得科学研究规律又有深厚教育情怀和扎实教学功底的高水平科学类教师,成为我国教师队伍中攻坚克难的“尖兵连”。这个“尖兵连”人数规模不大,目前在每年一千人左右,但承担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科学家的重任,是要通过教育改革破解“钱学森之问”,是要通过教师教育改革以回应大国竞争的需要。

    由此也应该消除一种误解,即培养名校毕业生做中小学教师是“大材小用”。恰恰相反,“国优计划”是为了“大材大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职责,教师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造“梦之队”的“筑梦人”,担任中小学教师从来就不是“大材小用”。“国优计划”更不是为了培养只会刷题、考试、竞赛的所谓“学霸教师”,而是要打造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深厚爱国情怀,有扎实学识和创新精神而又甘当人梯、勇担重任的“特殊部队”。这批“国优教师”的明确使命就是在基础教育中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他们要有勇于创新的教育理念,要有打破教育常规的勇气和担当,要能充分发掘、保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培养出更具创新性的人才。他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国家的重托。

    因此,任何一所“国优计划”试点高校也都应该认识到,不仅培养科学家是自己的使命,培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秀教师同样也是自己的重要使命,培养这样的教师,对任何一所高校而言不仅不是“大材小用”,反而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 生源质量是决定教师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国优计划”《意见》的基本思路就是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选拔出一批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以达到“用优秀的人才培养更优秀的人才”的目的,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专门政策。各高校如何具体落实这些政策,将对“国优计划”生源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第一,关于支持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打破教师专由师范院校培养的传统,实现教师教育开放化是世界性的趋势,对于丰富教师培养模式、扩大教师来源、提升教师整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诸多世界一流大学一直都有大量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传统。在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也是多年来我国相关政策一贯的倡导,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质性响应的高校非常有限。此次“国优计划”以国家重大计划的方式大力支持“双一流”高水平高校开展教师教育,在首批30所试点高校中就包括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这些高校尽管每年招收的“国优计划”师范生数量非常有限(每校每年不少于30人),却意味着代表国家最高学术水平的高校将集体参与教师教育,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全面走向开放化,顶尖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走向教师岗位也将成为常态,教师的地位、声誉也有望因此进一步提升。

    但是,由于主观认识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不同高校对“国优计划”《意见》的执行力度会有明显差异。例如,试点高校是否都具备举办教师教育的能力?是否把教师教育或教育学科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每个高校能不能每年为该计划拿出30个硕士生招生名额?扩大招生名额后,高校是否增加教育学院的教师编制和办学经费?由于“国优计划”招收的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高校或国家财政能否对他们免除学费?能否提供住宿?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努力。

    第二,关于“推免招生”和在研究生中“二次遴选”。与“公费师范生”等政策支持在高考招生中选拔师范生不同,“国优计划”《意见》提出两种选拔方式:一是在大四学年进行推免选拔,二是在在读研究生中进行二次遴选。二者的选拔对象都相对成熟,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优势和职业兴趣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参加“国优计划”会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功利。由于要另外修习26个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可以有效阻止一些人的投机行为。以往也有不少名校研究生、博士生到中小学从教,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从教目的各有不同,教育教学质量也良莠不齐。而“国优计划”的实施,就可以通过选拔和培养,提早甄别出一批真正乐教适教者,并以颁发双硕士学位证书的方式为“国优计划”毕业生在中小学校求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就业市场产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效果。

    当然,也不能否定,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肯定会有不少同学并非真正出于热爱和志向而仅仅是为了升学去申请“国优计划”,如何甄别、剔除这些同学,仍然是招生中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在“二次遴选”中,如何吸引和选拔出真正优秀的学生,而不是没能力、不适合科研的“被淘汰者”?如何让导师们支持学生在繁重的学业和科研任务之外再修读一个学位?这些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第三,关于主要从理工科毕业生中招生。我国具有庞大的教师教育体系,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超过700所,但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教师培养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水平科学教师非常紧缺。这与具有更高科研实力和良好科研训练的高水平大学很少参与教师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国优计划”不仅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而且明确提出重点支持这些大学从理工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在读研究生中选拔生源。这应该说是在走一条捷径,可以大大减轻科学类教师培养中学科专业知识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的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教育不能只是关注科学和技术,而是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真正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都应该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因此,单一理工科背景的生源是否有利于科学教师群体的成长?在“国优计划”中如何打造更有互补性、创新性、跨学科的学习团队?这些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 改革教师教育模式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国优计划”《意见》提出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支持双硕士学位授予、以研究生团支教替代教学实习、实行订单式培养等。

    第一,支持双硕士学位授予。在我国学历教育中,本科阶段的“双学位”制度已经有多年的实践,而在研究生阶段开展“双学位”教育却几乎没有先例。“国优计划”《意见》首次明确支持研究生在修习第一学位的基础上再修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毕业时获得“双硕士学位”,这既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教师教育的一次重大创新,不仅可以提升“国优计划”的吸引力,也可望有效解决教师教育中“师范性”与“专业性”的矛盾。按照“国优计划”《意见》的设计,“二次遴选”的研究生通过完成第一学位的学业,将具备卓越的理工科专业素养,再通过教育硕士第二学位的培养,将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从而有效实现“专业性”与“师范性”二者兼顾。按照“国优计划”《意见》的要求,获得教育专业硕士需要修习18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并完成8学分的教育实践。从实际操作看,通过打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为获得推免资格的大四学生开设研究生层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再加上3年的研究生阶段培养,即实施“1+3”培养模式,完全有可能实现“双硕士”培养的目标。

    当然,实行“双硕士”培养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这批学生的学籍、管理都在原院系,不统计为教育学院的学生,这不仅可能影响学生对教育学院的归属感,也会影响到教育学院对培养“双硕士”的积极性,使改革力度大打折扣。其次是“双硕士”拥有两个硕士学位,因而在就业时会有更多的选择,毕业之后不做中小学教师的可能性也更大,这也将严重影响“国优计划”预期目标的达成。

    第二,与研究生支教团联动培养。“国优计划”《意见》中有以下表述: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国优计划”研究生,支教实践计入“国优计划”研究生培养教育实践学分。也就是说,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一年的支教实践,可以替代“国优计划”要求的8学分教育实践,这就将“国优计划”与研究生支教团建立了联系。这是一个信号,这一思路也可望成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研究生支教团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单位共同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之一,从1999年开始派遣,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到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扶贫服务。2023年派出的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超过2500人,来自200多所高校。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实施,为促进中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培养知国情、讲奉献的高素质复合型青年人才等方面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教师要求的提升,20余年来一直延续的研究生支教团模式已经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实际上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而且大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培养,不论在学历层次上还是教师资格、教育素养方面都满足不了国家相关规定和支教地日益提高的对教师学历、素质的实际要求。

    为此,未来或可通过与“国优计划”结合实现研究生支教团的“升级提质”,即通过“国优计划”招收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并在大四学年和研一学年开展系统的教师教育培养,在研二学年派出支教,在研三学年返校完成毕业论文和其他学业,以此实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学历层次由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升为在读研究生(“升级”),且所有成员都接受过系统的教师教育培养(“提质”)。通过这一途径,也有望使“国优计划”逐渐推广到其他所有参与研究生支教计划的高校。

    第三,探索“订单”培养。“国优计划”《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双一流”建设高校与优质中小学的“订单”培养合作关系。这也为“国优计划”教师的培养和使用指明了方向。“订单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非常常见,不仅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企业育人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国优计划”不只是要培养一批高学历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师,而是要致力于通过科学教育普遍提升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师该如何培养?培养之后该如何使用?“订单培养”可望对回答这些问题有所贡献。其潜在的问题是:在“唯分数论”“唯升学率”“功利主义”仍然盛行的大环境下,如何建立一批“科学特色学校”?如何激励中小学生及家长接受科学教育?更进一步,如何激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这些问题都必须提前思考。

    尽管仍然问题重重,“国优计划”《意见》的出台已经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可以相信,只要沿着这个方向迈进,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 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决定从2023年9月开始,组织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简称“国优计划”),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选拔专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学生作为“国优计划”研究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和完成教育实践课程,以培养造就一批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国优计划”无疑承载着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使命,体现了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政策导向,对于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推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提出以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为主体,同时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推进中小学教师来源的多样化,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试图打破传统的封闭定向的教师教育体系,探索构建与时俱进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新体系。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2012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都明确提出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可见,建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一直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展,但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现实困难和短板。一方面,高水平师范院校朝着综合化道路阔步前行,无论是从专业数量还是从学生规模而言,都已顺利实现向综合大学的发展转型。高水平师范大学在综合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但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客观上遭到不同程度的削弱,高质量教师供给受到较为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高水平综合大学虽然参与教师教育,但开展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无论是参与教师教育的高校数量还是教师教育的培养规模都非常有限,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还停留在自由松散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目前举办师范类专业的院校虽然已超过700所,无论高校数量还是学生规模都非常庞大,但高水平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所占比例严重偏低,没有真正实现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不仅不能满足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而且无法支撑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求。

    “国优计划”虽然只是一项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而且目前只是选择3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推动实施,无论从实施“国优计划”的高水平高校的数量,还是从“国优计划”招收研究生的规模来看都还非常有限,但这项计划的实施体现了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国家意志,是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制度性安排,既可以带动更多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从而扩大开展教师教育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学校规模,不断提升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又能够催逼高水平师范院校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增强高质量中小学教师的供给能力,同时还可以推动低水平教师培养高校走特色发展之路或退出教师教育,确保教师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这项计划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新突破,是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标识。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不仅突出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对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既是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又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教育不仅要优先发展,而且更要高质量发展。强国必先强教,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很难支撑现代化国家建设。同时,强教必先强师,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发展目标。因此,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而且是教育强国和现代化国家建设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支撑。

    “国优计划”是以国家重大计划的方式有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以“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代表的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在内的30所高水平综合大学。这些高校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代表。高水平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特定的优势。一是学科体系相对多元,知识融合程度相对较高。高质量的学科发展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学习和深度的知识融合的学术环境。二是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综合平台相对齐全。高质量的设施与平台可以为学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和丰富多样的发展机会。三是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教师学术水平相对较高。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宝贵的学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创造热情。四是国际化发展相对领先,国际合作交流相对频繁。高质量的国际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国际学习机会和开放多元的国际视野。实际上,近几十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相关政策,但实质性的进展较为缓慢。“国优计划”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实质性开展教师教育,助力教师队伍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彰显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而且体现了高水平综合大学对于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责任担当。

    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质量教师培养。这既是“国优计划”政策实施的基本逻辑,也是“国优计划”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首先,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可以为教师教育吸引更多优质生源,让更多乐教适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从而改善教师的层次结构和学缘结构,从源头上提高教师的标准和质量。同时,高水平大学的优秀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教师队伍,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信誉和社会声誉,从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申请加入“国优计划”,使这一计划更具公信力。其次,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可以探索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的培养质量。“国优计划”对于教师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既要强化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又要重视教师教育课程的系统学习,还要完成教育实践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既可以是高水平高校自主开设,也可以同师范院校联合实施。实际上就是将高质量的学科专业教育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进行实质性的结合与互动,从而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师范性”与“学术性”脱节的现实问题,真正为新时代中小学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此外,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模仿到后来的追赶迈向今天的创新,自主创新不只是一种号召,而是已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培养自主创新的科技人才,造就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科学家,成为新时代的战略需要。但当前我国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教师培养明显不足,高水平创新型科学教师还相当缺乏。“国优计划”对高质量科学教师的培养给予了充分重视,首批试点主要面向理科、工科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着力培养科学类课程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这既是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科教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

  • 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高质量教师培养是新时代赋予高水平综合大学的使命与任务。虽然高水平大学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具有明显优势,但教师培养本身有着极强的专业性,高质量教师培养更是面临较大的现实挑战,因而无论是高水平综合大学还是高水平师范大学都需要探索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新路径。

    实施“国优计划”需要调动三大主体的主动性。“国优计划”是一项国家支持计划,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同时配套有相应的实施政策,但这项计划最终能否得到有效实施,是否取得实质性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因此,有效调动参与主体的主动性是实施这项计划的关键。首先要调动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主动性。“国优计划”有两种选拔方式:一是本科生阶段的推免选拔,通过推免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二是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通过二次选拔方式遴选乐教适教的优秀研究生。这两种选拔方式将学生自主报名的主动选择和高校考核的外在选拔结合起来,并配套相关的经费和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既为优秀人才进入这项计划提供了政策性的方向引领,又为这些人才的学习成长和专业发展提供了制度性的基础保障,可增强他们主动参与这项计划的积极性。同时,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加入这项计划的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增强他们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提升他们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硬本领,激发他们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的内生动力和创造潜能。选拔优秀学生并切实调动其发展的主动性是实施这项计划的前提。其次要调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主动性。高水平综合大学通常承担着诸多重要的国家使命和多种多样的教育任务,而大学的资源配置和队伍建设通常与其学科专业发展和重大战略任务直接相关,从这些高校的办学传统而言,其长期远离教师教育,缺乏教师教育的发展基因,因而存在着参与教师教育内在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因此,有效调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的主动性是贯彻落实这项计划的关键。最后要调动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主动性。实施“国优计划”离不开开展教师教育的教师队伍,他们承担着实施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任务。然而,从我国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实际来看,状况非常不理想,即使是在目前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也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常常处于被忽视和边缘化的境地。因此,建立稳定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是实施“国优计划”非常紧迫的一项任务。

    实施“国优计划”需要探索三种类型的培养模式。从培养内容和方式来看,“国优计划”既强调学科专业课程,又重视教师教育模块课程。通常情况下,学科专业课程的实施完全可以由培养高校自主完成,但教师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则既可由高水平高校自主完成,也可通过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完成。同时,“国优计划”试点高校中也包括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水平师范大学。因此,“国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探索三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一是高水平综合大学独立培养模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水平综合大学,虽然不是师范院校,但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参与了部分教师教育工作,先后成立了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或者教师教育学院。这些高校可以依托学校已经建立的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研究院等机构,通过引进和充实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立教师教育中小学实践基地,独立完成“国优计划”的培养任务,探索独立培养的规律与经验。二是联合培养模式。很多高水平综合大学没有实质性参与过教师教育,这些高校很难在短时期内建立独立的教师教育机构,更不可能建立稳定而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因此必须通过与高水平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来实施。但联合培养不是做课程拼盘,不是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必须建立联合培养的体制机制,探索一体化联合培养新路径。三是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培养模式。这些高校虽然具有教师教育的办学传统,但长期以来将办学重点置于综合化发展方向,严重削弱了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不仅教师教育的优质资源严重不足,而且教师教育的创新能力也严重缺乏。因此,这些高校亟须与时俱进,不仅要真正重视教师教育,而且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基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和高质量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探索高素质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实施“国优计划”需要构筑三个方面的重点保障。首先是建构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体系,构筑“国优计划”实施的专业保障。“国优计划”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研究生层次的高质量教师,但我们不能把高质量教师简单地理解为高学历教师,或者把高学历教师视为高质量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研究生学历作为这项计划的实施重点,而是要根据高质量教育的发展目标和高质量教师的培养要求,整体设计“国优计划”的培养体系,有效整合政治素养、学科素养、教育素养、技术素养和社会素养,重点强化家国情怀、教育信念和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为“国优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专业引领。其次是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构筑“国优计划”实施的人才保障。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越是高质量教育就越需要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支撑。“国优计划”重点在于培养高质量教师,因而对“国优计划”实施高校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既包括统筹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队伍,鼓励高水平创新型的学科专业教师参与这项计划的实施,又包括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队伍。在目前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还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背景下,全面而快速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所有相关高校都必须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三是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实践基地,构筑“国优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保障。“国优计划”明确规定了教育实践课程以及相应的学分,因为教育实践是高质量教师培养的必修课程,同时从教师的核心素养而言,教育实践还是高质量教师培养的核心课程,对于教师培养质量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中都没有解决好教育实践课程的现实问题,即使在师范院校,也主要是依托地方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教育实践,无论是在教育实践目标还是教育实践内容抑或教育实践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建立稳定而协同的教育实践基地,不仅要高度重视,而且要规划落实,这无疑是高质量教师培养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保障。

参考文献 (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