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杜卫, 何茜, 卞含嫣.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3, 10(5): 11-2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2
引用本文: 杜卫, 何茜, 卞含嫣.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J]. 教师教育学报, 2023, 10(5): 11-2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2
DU Wei, HE Xi, BIAN Hanyan. Integrating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Du Wei[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3, 10(5): 11-2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2
Citation: DU Wei, HE Xi, BIAN Hanyan. Integrating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Du Wei[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3, 10(5): 11-20. doi: 10.13718/j.cnki.jsjy.2023.05.002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校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先后荣获曾宪梓教师奖、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何茜,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卞含嫣,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

  • 中图分类号: G40-014

Integrating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Aesthetic Education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Basic Education Reform: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Du Wei

  • 摘要:

    杜卫教授是我国美学和美育领域的资深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美育学和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杜卫教授认为, 美育是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 是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种形态, 对培养审美素养、健全人格、发展创造力以及塑造独特个性都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的基础教育对发展感性素养和培育创新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为此, 深化基础教育美育改革刻不容缓,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日渐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也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杜卫教授提出, 要将美育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环节, 将艺术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美育的着力点, 从而发挥美育对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杜卫教授还强调, 高质量的美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 应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对美育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需要做到明晰美育教师的必备素养、创新美育教师培养模式、造就高水平专业化的基础教育美育师资队伍等。

  • 加载中
  •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9-15)[2023-01-21].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46698.htm.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 (2020-10-15)[2023-01-21].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3] 杜卫. 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J]. 美育学刊, 2011(4): 57-6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YXK201104013.htm
    [4] 杜卫. 美育三义[J]. 文艺研究, 2016(11): 9-2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YYJ201611003.htm
    [5] 张燕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教育路线图》简介[J]. 中国美术教育, 2007(3): 70-73.
    [6] 林银雅. 艺术面向社会, 教育面向创新——2010第二届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综述[J]. 中国美术教育, 2010(4): 73. doi: https://xuewen.cnki.net/CCND-SXBR202210200041.html
    [7] 席勒. 美育书简[M]. 徐恒醇,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19.
    [8] 杜卫. 论艺术人文素养[J]. 美术研究, 2023(3): 22-2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USE202303006.htm
    [9] 杜卫. 今天,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关于经典艺术人文价值的阐释[J]. 中国社会科学, 2022(5): 65-82, 205, 20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SHK202205004.htm
    [10] 杜卫. 当前美育和艺术教育关系的若干认识问题[J]. 美育学刊, 2019(3): 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YXK201903002.htm
    [11] 杜卫. 作为普通艺术教育的文学教育[J]. 美育学刊, 2021(2): 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YXK202102002.htm
    [12] 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EB/OL]. (2018-08-30)[2023-02-21].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8/30/content_5317814.htm.
    [13] 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18-09-10)[2023-02-21]. 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14] 杜卫. 谈谈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兼及加强和改进师范艺术教育[J]. 美育学刊, 2022(2): 1-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YXK202202001.htm
    [15] 杜卫. 论中国美育学建构的问题和范畴体系[J]. 美术研究, 2021(1): 10-1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USE202101005.htm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24
  • HTML全文浏览数:  924
  • PDF下载数:  11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2023-09-10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访杭州师范大学杜卫教授

    作者简介: 杜卫,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校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教育部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先后荣获曾宪梓教师奖、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入选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一层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 何茜,教育学博士,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卞含嫣,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
  • 1. 杭州师范大学 艺术教育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 2.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 3.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摘要: 

杜卫教授是我国美学和美育领域的资深专家, 长期从事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美育学和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杜卫教授认为, 美育是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和创造教育, 是德智体美劳中的一种形态, 对培养审美素养、健全人格、发展创造力以及塑造独特个性都具有重要意义。21世纪的基础教育对发展感性素养和培育创新精神提出了新要求。为此, 深化基础教育美育改革刻不容缓,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日渐成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 也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杜卫教授提出, 要将美育作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环节, 将艺术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美育的着力点, 从而发挥美育对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杜卫教授还强调, 高质量的美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 应对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对美育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需要做到明晰美育教师的必备素养、创新美育教师培养模式、造就高水平专业化的基础教育美育师资队伍等。

English Abstract

  •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1]《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使得学校美育问题备受关注。杜卫教授长期从事美育研究,十分关心中国美育事业的发展和学校美育改革,并针对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发表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展现了独特的美育观。杜卫教授关于美育,特别是中小学美育改革的重要见解,为我国美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借鉴和引导。此次,何茜教授接受《教师教育学报》委托,就学校美育的基本主张等问题对杜卫教授进行了专访。美育研究者能够借此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杜卫教授的美育观。

  • 访谈者:面对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您如何看待美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杜卫:首先,现代美育观对基础教育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席勒(Schiller)提出的现代美育观是与他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使得现代美育观直接从人性的完满角度出发,更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质量,更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健康、幸福。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并不意味着要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面“武装”,这是因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未来,还要关注学生在当下阶段的生存状况。学生只有拥有健康幸福的童年生活,才能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才能有意识地提升自身素养,才能真正造就自己的未来。现代美育观提出了一个不同于理智主义教育的维度,即感性教育。18世纪美学和美育理论的诞生,是人类进入现代化进程后对包括人的感性素养在内的人本主义价值的充分肯定,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重要启示。人们向来把人的成长理解为理智的成熟。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给我们描述的也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过程,即从具体的感知向抽象的逻辑运算转变。由于发展心理学曾产生过较大影响,再加上教育界一直存在的理智主义倾向,人们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人的全部心理发展就是从感性直觉到理性逻辑的发展。然而,这只是人的发展的一部分,即认知发展。事实上,人的发展是多维的、立体的,不仅有认知发展,还有道德发展和审美发展等。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角度看,认知发展也不能完全脱离感性素养。当然,儿童的审美发展也有理性因素的不断渗入,以此促进儿童感性素养的提升。但是,这种提升是感性素养本身的提升,而非如认知发展那样,逐渐脱离感性素养进入到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阶段。美育致力于保护儿童天真的创造力,使感觉更敏锐,使知觉更有构型力,使想象更具创造性,使情感体验愈加深刻,使趣味更加高雅。现代美育观强调人的发展要基于人的感性素养,这对我国当前思想道德教育有启示作用。立德树人,要从正心诚意做起;正心诚意,要从感性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做起。可以说,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之一,离开了正心诚意这一基础,就谈不上高雅的精神气质,更谈不上所谓的道德境界。道德是发自内心的美,这离不开美育的熏陶和浸润。

    其次,美育对提升学生感性素养有特殊作用,是新时代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形态[3]。我前面提到过,现代美育观充分肯定了感性对人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有助于突破传统美育观念的局限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丰富而深刻,但有历史的局限性,最突出的就是对人的感性、个性和创造性的忽视。这在农耕文化时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已经进入现代化的中后期,某些不适合当今时代的传统思想需要被剔除、抛弃。感性总是具体和个性化的。美育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就是要发展具有丰富内涵的、与人的社会性相协调的个性,从而使个体具备丰厚的感性素养[4]。艺术是人类最具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每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都体现了人类无与伦比的创造性。以艺术教育为主体的美育,其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培养学生形成丰富的个性并实现学生会表达和会交流目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过程。只有个性发展,才有创造力的发展。如今,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普通艺术教育目标设定为创造性教育,其理论基础就是艺术教育促进了个性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艺术教育路线图》(2006)[5]和《首尔议程:发展艺术教育的目标》(2010)[6],都把通过艺术教育发展学生创造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在多个文件中都提到美育要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被列为新发展理念之首。创新的主体是人,而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因此,美育在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价值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最后,美育的主渠道是艺术教育,而艺术能力也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一方面,具有艺术能力的人能够更多地参与文化活动,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从而收获更多精神财富;另一方面,艺术活动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表达和交流,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助力国际人文交流。

    人是一个整体。知识界把人的各种素养分解开来是为了认知和研究的便利。事实上,人的各种素养是内在关联的。美育直接培养学生的感性素养,这种感性素养与科学认知、道德意志以及身体运动是相关联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各种素养都得到适度发展,并使各种素养都处于相互协调的状态时,这个人的发展才可能是全面而健康的,而且这种协调状态更有利于人某一个方面的素养得到更大发展。席勒曾指出,美育使人进入一种感性与理性和谐的状态。他把这种状态称为“零状态”,并强调这种和谐健康的内心状态能够激发人的各种潜能。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它是不可或缺的。缺失了感性素养的提升,不仅全面发展教育的政策无法落实,而且人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阻碍。我在《美育学》这本书里,对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的内在联系作了一些探讨,它们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美育和体育是紧密联系的,学校体育作为育人体系中的一环,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发展和体质的提升,也能对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积极影响;美育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的节奏感有所增强,这对学生学习体育运动技能是有帮助的。由此可见,美育在基础教育中具有突出的基础性作用。

    访谈者:学校美育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审美和人文素养,您是如何理解的?这二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

    杜卫:当前,我国政府把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美育的目标,这为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美育目标中有两个关键词,即“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我国学界亟须加强该领域的研究。我在以往的研究中深深感受到其中的复杂。例如,关于审美素养,我们不仅要弄清楚审美素养是什么,还要将其迁移到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中,揭示它具体是怎样的,从而明确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在上述领域中的审美素养有哪些不同。美育目标是要在具体的教育阶段、具体的美育课程中实现的。只有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学习评价也才能有依据。所以,对美育目标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紧迫。

    下面,我谈谈对美育目标中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基本认识,暂且不涉及具体的艺术教育课程和学段。

    要理解审美素养,关键是理解美育理论中所讲的“审美”。美育是个外来词,由席勒创造,是审美教育的简称,英文是“aesthetic education”。其中,“aesthetic”的本义是感性,也就是感知、想象和情感体验。一百多年前把它翻译为“审美”是有问题的。在汉语里,“审”带有鉴别、分析的含义,“审美”就成了鉴别和分析美,审美教育也就成了鉴别分析美的教育。这与席勒所创造的“美育”基本上没有关系。席勒创建美育理论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理性压制感性、感性与理性处于分裂状态的问题。席勒希望通过美育恢复人的感性,从而使人的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状态。所以,席勒讲的美育是感性教育,这是一种现代性的美育观,也是美育能够成为全面发展教育中相对独立部分的原因。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只有美育偏重人感性素养的培养,因此,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和谐[7]。席勒的现代性美育观使我们认识到,美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是一种以培养人的感性素养为主旨的教育。

    那么,美育要培养怎样的感性素养呢?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学生的感觉更敏锐,使学生的知觉更有构型力,使学生的想象更具创造性,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愈加深刻,使学生的趣味更加高雅。其一,感觉的敏锐性,是说优秀的艺术品往往会有鲜明、生动的意象,欣赏者只有仔细感觉它,才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其二,知觉的构型力,是指人处理感觉印象并由此构成意象的一种能力。例如,听一首曲子,把曲谱的旋律前后联系起来,可以发现哪里是反复、哪里是变奏等,这是横向的关系;再把曲子的和声也加进来,又可以发现同时发出的不同乐音之间的纵向关系,这就形成了有变化的纵横交织的音乐。如果只是听乐曲的演奏,却没有对乐曲进行整体的知觉建构,那么就不是真正的音乐欣赏。只有运用音乐知觉构型力,把乐曲感知为一个前后连贯、层次分明的整体,才是音乐欣赏。再比如,看一幅书法作品,也是需要把一行行的书写符号整合为一个整体,只有如此,才可能发现作品的“经营布局”,即章法。如果只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那么还称不上是书法欣赏。所以,知觉构型力是重要的审美素养。其三,想象的创造性,是指化实为虚的能力,也就是在专注艺术品或自然景观时,欣赏者能够凭借知觉创造一个自由的心灵时空,即超越对象的物性而创造出有生命和灵性的意象。法国雕塑家罗丹(Rodin)这样描述他对古希腊雕塑作品《断臂的维纳斯》的感受:这是真实的肌肉,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一块被雕琢过的石头,在这位雕塑家眼里完全是有血有肉、有生命意义的存在,这就是发挥创造性想象所产生的效果。其四,情感体验的深刻性,是指优秀艺术作品能够使学生在审美体验中领悟生命。中国古代诗歌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这些千古流传的佳句,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对提高学生的情感领悟力很有帮助。其五,趣味的高雅性,是指经常接触经典艺术作品,耳濡目染,可以使人的趣味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美育培养要求的人文素养,主要是艺术人文素养,即通过艺术经典培养人文素养。这种人文素养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基于艺术经验。由此可见,艺术人文素养与一般的哲学、史学等知识性的人文素养有一定差异。艺术人文素养的内涵很丰富,要涉及艺术的人文知识、艺术的人文理解和交流能力、艺术的文化价值观等方面[8]。艺术的人文知识主要是艺术史论及其相关的哲学、史学、语言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这些一起构成了艺术人文素养的知识基础。艺术的人文理解和交流能力是认知、想象、体验相互融合的一种理解力,具有直观性和哲理的深刻性。其中:艺术人文理解能力主要体现为对艺术语言中人文内涵的深入体验和感悟,以及与优秀作品产生共鸣的能力;艺术人文交流能力是一种运用语言艺术化解人际隔阂、分享体验和感悟的共情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不同文化之间进行沟通的能力。艺术的文化价值观是人文精神在艺术价值观上的体现,其既以本土文化为立足点,又肯定文化多样性,既是一种文化观念,同时又是一种艺术人生观,表现为在艺术活动以及生活中的“超越性人生态度”[9]

    通过艺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是美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美育的重要传统。孔子曾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0世纪初,王国维依据这句话,作出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的推断。孔子经常用《诗经》里的诗和他所认可的乐来教育学生。他这样做,不是进行单纯的文学教育或者音乐教育,更不是只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或音乐技能,而是助力学生完善人格。也就是说,孔子的“诗教”“乐教”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即今天讲的人文通识教育。就现代美育而言,一方面,以美育为目标的艺术课程教学,不能仅停留于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上,而是要通过艺术经典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美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人文教育。当然,从小学到大学,美育教学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是不同的,学生的年纪越长,理解的人文内涵应该越深刻。另一方面,作为美育目标的人文素养不仅仅要求学生有知识上的积累和观念上的更新,更要求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有越发深刻的感悟。我国的美育传统是要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把个人修养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给知识和观念提供一个正心诚意的基础。所以,美育的人文教育方式不是灌输,而是熏陶和感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人提升精神气质和人生境界。

    我还要特别强调一点,审美和人文素养二者是内在联系的。也就是说,感性素养包含着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体现在感性素养之中。举例来讲,一个人具有较高的艺术人文素养,在进行艺术欣赏时就能够深刻感悟所欣赏对象的意义和趣味,从而对庸俗、粗陋的艺术品能自觉保持距离。

  • 访谈者:在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通常被认为是美育的主渠道。那么,您是如何看待基础教育中学校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关系呢?

    杜卫:基础教育美育的主渠道是艺术教育,这是毋庸置疑的[10]。当下一些中小学校的艺术课程没有真正落实美育目标,这也是事实。但是,不能由此否定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独特作用。有学者认为,美育还包含了自然景观教育,所以艺术教育不是中小学美育的主渠道。对此,我们应该明白,美育当然不局限于艺术教育,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通过学习艺术发展起来的。例如,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和山水书画,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欣赏自然景观,并培养出中国式的审美,这就是一个事实。目前中小学有艺术课程国家标准,这就有了课时、师资、教学条件的基本保证,这是我国目前实施美育的基础性条件。离开这些条件,只靠时有时无的郊游和校园文化活动来落实中小学美育目标,那就太困难了。还有些人对学校美育不感兴趣,热衷于社会美育,似乎社会美育才是美育的主渠道。对此,我认为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中最基础、最主要的形态,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教学是主渠道,美育也是一样。

    目前,除了极少数以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为目标的学校(如音乐学院的附小附中、艺术中学等),其他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都是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的。所以,中小学校的艺术教育就是以艺术为载体的美育。目前中小学校艺术教育要紧扣美育目标,避免把艺术教育单纯当成技能教学,要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摆在艺术课程教学的突出位置。我国多数中小学校艺术教师在学校学习期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美育教学训练,所以他们对自己所承担的美育任务并不清楚。不少教师认为,中小学校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学会一些艺术技能。这些教师不清楚艺术课程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我们要让中小学校的艺术教师明白,中小学艺术课程是美育课程,该课程通过艺术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经典的过程中发展感性素养、提升艺术趣味、培养高雅的精神气质。

    中小学校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是艺术课程教学,而不是一系列的活动和比赛。中小学校开展艺术节等活动是必要的,有利于营造艺术氛围、有助于促进学生才艺展示等。但是,如果学校只重视活动和比赛,追求显示度、知名度,而忽视课堂艺术教学,那么就完全是本末倒置了。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设置是面向全体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安排的,对学生感性素养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相比之下,活动和比赛对学生而言,不仅受益面窄,花的力气和经费还不少。因此,这些活动和比赛只能是课堂艺术教学的有益补充。正因为如此,中小学校应该倡导正确的美育业绩观,把开齐、开足、开好艺术教育课程以及提高美育课程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在这里,我想提及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美育性质和作用重视不够。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程是实施美育的关键途径[11]。首先,中小学语文课本中多是经典文学作品,而文学在艺术门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与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门类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谈论中小学美育或艺术教育,不能忘了语文教育。其次,语文课程的审美性和人文性都很突出,不仅思想性强,创造性也强,特别是诗歌,它是语言创造的最高境界,有利于学生创意能力的发展。我国是诗的国度,拥有深厚的诗教传统,唐诗宋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使得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人生理想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最后,语文课程课时量大,教师人员比较充足,师资质量相对较高,学生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比音乐、美术等课程低。这意味着,加强语文教育是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开展美育的极佳途径。我为此多次向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提议,将语文教育纳入美育政策范畴,希望能被采纳。

  • 访谈者:新时代基础教育美育的调整和变革,对基础教育美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您怎么看待我国基础教育美育教师队伍建设这个问题?

    杜卫: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美育工作。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肯定了美育的重要性,并对做好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12];在同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13];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2];教育部以及各地区还相继出台了落实“两办”文件的具体措施。可见,我们正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育工作政策环境最好的时代。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落实党和国家对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要求时,应明确建设合格的美育师资队伍才是关键。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就教育而言,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管理水平、办学条件及环境等因素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落实教育方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在教师,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还是教师。所以说,教师是落实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是教育工作的最终实施者。美育工作也是一样。除了需要有开展美育工作的政策、机制、环境和条件,还要建立一支合格的美育师资队伍,这是落实美育工作、提高美育教学质量的最终保证。

    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美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美育改革的必然。新时代美育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我刚才已经对这个目标谈了自己的理解。中小学校美育教师必须具备落实上述美育目标的素养。

    第一,美育教师应该具备正确的美育观,明确所教授艺术课程的美育定位,深刻理解艺术课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意义,要把中小学艺术课程作为发展学生感性素养、培养学生人格素养和提升创造性素养的美育课程来对待。学校美育教师承担的是具体的艺术课程,如音乐课、美术课等。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音乐课不仅仅要指导学生会唱,还要通过唱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掌握音乐表情达意的语言、领悟经典歌曲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作为美术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画画,还要通过欣赏和绘画实践来唤起学生对绘画的热爱,让学生掌握绘画表情达意的方法、理解优秀绘画作品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艺术教师如果没有正确的美育观念,很容易把艺术课简单当成一门培养学生某一艺术技能的课程,不懂得通过艺术技能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内涵的教学目的,也不会自觉地把艺术课上成美育课。

    第二,美育教师应该掌握至少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并能够理解和阐释这一门艺术中经典作品的人文内涵。所谓“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既包括这门艺术的基本理论,也包括这门艺术的历史。艺术理论重点阐述了一门艺术的基本性质、特点、形态和价值等,艺术史则描述了一门艺术诞生以来的发展演变过程。美育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对这一门艺术有全面的认识,才能知晓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艺术所具有的特点,才能知晓各个时期重要艺术家的创作成果,才能知晓所教授艺术作品的美育价值。同时,通晓艺术史还有助于美育教师用历史的、文化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艺术,确立艺术史观念,提高对艺术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我要特别指出,艺术史的知识对理解艺术作品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都不是孤立的,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在与艺术相关的历史中被理解的,或者说,艺术作品的意义都是在与艺术传统的历史关联中生成的。不了解巴赫就无法全面理解莫扎特,不了解莫扎特就无法真正理解贝多芬。同样,不了解外国美术史,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独特地位。所以,只有深入了解艺术史,美育教师才能理解所教授的那部经典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由此可见,美育教师掌握一门艺术的系统知识,对评判作品的美育价值、解读作品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名称职的教师,对所教授的内容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能给学生作出恰当的讲解。因此。合格的美育教师,只会吹拉弹唱音乐艺术或者国油版雕造型艺术,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创作成就卓著的艺术家,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修养,那么照样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美育教师。事实上,对普通学校美育来说,美育教师并不一定要具备很高的艺术技能水平,但是一定要有比较强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阐释力。美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创作,而是用艺术来育人。我们提倡美育教师要多读书,特别要多读艺术史以及美育学和教育学的书。这样,美育教师才能成为有文化、有底蕴的教师。不读书或者读书不够多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浙江画院首任院长陆俨少曾说过,自己学画的经验是“三分写字,三分画画,四分读书”。画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做教师的呢。

    第三,美育教师应该至少熟练掌握一门艺术技能,能够驾驭并理解艺术表情达意的语言,能够用艺术的语言教艺术。艺术技能的学习对艺术创造、艺术表演和艺术欣赏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技能就没有艺术。不掌握艺术技能,也很难深入理解优秀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这是美育教学必然包含艺术技能教学的原因。美育教师在艺术上有一技之长,不仅有助于开展教学、给学生作示范和组织艺术活动,而且还能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成为学生学习艺术的良师益友。但是,学校美育教师一定要明白艺术技能主要是为什么服务的宗旨。在此重申一下,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技能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接受优秀艺术作品的浸润,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某门艺术的独特“语言”,进而能够深入到艺术当中,领悟优秀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从而认识人、自然和社会的真谛。

    什么是艺术语言呢?每一种艺术都有特定的媒介,如文学的媒介是语言文字、音乐的媒介是乐音,舞蹈的媒介是身体,等等。这些特定的媒介要素被组织起来,才能构成一个表情达意的整体,而组织媒介的方式就是艺术语言[14]。快速上行的旋律和缓慢下行的旋律有不同的效果,国画的构图与油画的构图有根本的差异,这些都体现了艺术语言的独特性。每一门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情达意语言,而每一门艺术的变革往往集中体现在艺术语言的变革中。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都是由艺术语言生成的,离开了艺术语言就谈不上艺术的内涵。艺术语言是在人类长期审美活动中积累起来并逐渐形成的一种艺术范式。这种范式在艺术作品中体现为某种特定的结构形态,是一定时期特定民族的“艺术范型”,或者说是在一定文化、一定历史阶段中形成的某种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它深刻制约着受其影响的人的知觉和想象方式[9]。创作者通过学习,熟知并掌握经典艺术品中体现的“艺术范型”,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运用和创新;欣赏者受“艺术范型”的影响,可以形成一定的知觉模式,而这种知觉模式往往决定了欣赏者建构审美对象的方式。

    经过长期研究,我认识到,美育有一个根本性的育人机制,那就是用艺术经典潜移默化地塑造一定人群的艺术知觉和艺术想象的模式,并由此影响他们的心灵。其中,对各种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是实现美育育人效果的关键所在。美育教师如果不能通过艺术语言准确、深入地理解并讲解艺术作品的意义,那么可以说他是基本上不懂这一门艺术的,也是不可能落实美育成效的。

    第四,美育教师应该从理论上认识学生审美发展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艺术活动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并由此探索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美育教学方法。任何教学都必须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脱离了学生身心特点,教学效果都可能大打折扣。学生对艺术的学习,必须要身心都投入,如此才能产生情感体验、展开想象、获得审美经验,单纯靠教师说教,是不能完全理解艺术的。所以,艺术课必须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在做中有感而发。这都需要一个前提,即学生有兴趣。因此,美育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艺术心理学知识,从而可以更好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艺术兴趣。

    第五,美育教师应该具备组织和辅导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的多方面能力。我国艺术类专业的师范生往往分得很细,在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还要细分为几个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师范生可以学得很专业。然而,从培养学校美育教师的角度看,这恰恰有点不合适。中小学美育教师必须是多面手,也就是某门艺术有特长,其他方面也能懂一点、会一点。本来是学习古典舞的美育教师,现在被要求会点编导,编导在舞蹈学院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另外,还有可能被要求能指导一下现代舞等,这也都跨界了,一般情况下,学校舞蹈教师不多,只能先学习一下就上马了。同样,一名钢琴教师具备把难度很大的协奏曲弹下来的技能,就基本合格了,可是如果当了中小学美育教师,那么可能还需要为一首歌曲写一个伴奏谱,或者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等,甚至还可能指挥一个学生合唱团。这在外行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专业角度上讲,都算是跨界了。这说明,美育教师不仅能自己搞艺术,还能组织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一起来搞艺术,这就需要具备一些能满足校园艺术活动的特殊本领。

    当然,我刚才谈的这五个方面只是美育教师应该具备的特殊素养,至于教师应该具备的普遍素养,如师德、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那也是必须的。

    访谈者:那么,要使基础教育美育教师具备您谈到的这些素养,在新时代美育教师培养方面,我们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呢?

    杜卫:这个问题提得好。目前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少改革,但由于美育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还很不够,这多少会使美育教师教育改革陷入盲目的境地。我认为,从逻辑上讲,美育教师教育改革要着眼于美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依此来审视我国目前美育教师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方面就比较明确了。

    首先,明确美育教师教育主体。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师范院校,这个观点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开展教师教育,可以保证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和稳定性。在美育教师教育本科专业里,除“艺术教育”专业外,其余专业都只授予艺术学学位。由此可见,艺术类院校的美育教师教育对全国美育教师教育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实际上,艺术类院校的美育教师教育在艺术的专业性方面很突出,但也普遍存在教师教育专业性不强的问题。这除了有课程设置的原因,还有艺术专业特殊性的因素。艺术类院校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目标。学艺术的学生,专注于自己的表演、创作、展示等技艺;教师则更应该专注于培养人。这两者是有差异的:前者更关注自己,后者更关注他人;前者更突出自我,后者更突出教育目标;前者更强调在某一点上创新,后者更注重个人专业素养的全面性;前者更注重艺术本身,后者更专注于用艺术来育人。一方面我国艺术类院校普遍不太重视知识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我国艺术教育受到艺术产业的巨大冲击。这些因素都造成部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出现偏差,与我国教育宗旨和理念不吻合。当前一些新入职的艺术教师,由于职前教育准备不充分,入职后对美育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所以,美育教师教育的主体应由艺术类院校扩展到普通高等学校,授予美育教师艺术学或教育学学位,这样才能体现美育教师教育的专业性。

    其次,重视美育学科建设。美育学是一个交叉学科,至少由美学、艺术学和教育学融合而成,横跨了三个学科门类[15]。目前,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美育仅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方向,设置在美学、艺术学或教育学门类下,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这严重制约了美育教师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深入研究美育问题也非常不利。有的高校在交叉学科门下设置教师教育一级学科,把音乐教师教育、美术教师教育作为二级学科,这也是一个解决美育教师教育没有学科“户口”的权宜之计,值得有条件的高校参考。

    最后,改革美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美育目标,深入研究中小学美育教师基本素养,继而积极审慎地开展美育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我认为,目前亟须增设的课程有两大类:一类是美育理论课程,未来的美育教师学习美育理论是必须的,尤其还要学习艺术史论课程,国家要将这类课程细化、深化,以提高未来美育教师解读艺术作品的能力;另一类是基本素养课程,即根据美育教师未来从事的教学工作,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以提高美育教师基本素养。一些师范大学,在音乐教育专业中开设了“自弹自唱”“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编舞”等通选课程,要求该专业学生必修;在美术教育专业中开设了中小学教材经典美术作品解读课程。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尝试。目前,以中小学生为特定研究对象的美育类课程太少,如分年龄段的儿童画研究和舞蹈研究、儿童音乐兴趣研究等,这些内容都是需要中小学美育教师认真学习的。另外,中小学艺术课标研究也应该成为基础课程里的内容。

    关于美育教师培养,我曾经提出过“三合一”培养模式。所谓“三合一”培养模式,是指美育教师培养方案要包括理论类、艺术实践类和教育类三大类课程内容,通过对这三大类课程系统学习,完成对复合型美育教师的培养任务。(1)理论类课程:主要由美学和艺术理论、艺术史以及美育理论等构成,是为了培养未来美育教师的美学和艺术理论修养,提升他们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人文内涵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2)艺术实践类课程:主要目的是让未来美育教师掌握至少一门适应学校美育要求的艺术技能,如音乐技能、绘画技能、舞蹈技能等。这些技能对美育教师而言,是必须的,但又与音乐、绘画、舞蹈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不同,有特殊性。例如,同样学习音乐技能,未来音乐美育教师可能更注重学习即兴伴奏、合唱指挥等学校美育常用的技能。(3)教育类课程:既包括一般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又包括学校美育课程、教材、教法知识,还包括教学见习和实习。这种“三合一”的培养模式,不仅适合本科层次的美育教师培养,也适合硕士层次的美育教师培养。美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情况有所不同,要更加重视提高在职教师对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对艺术人文内涵的分析、理解、评判能力,以及对新时代学校美育方针的认识。美育学是交叉学科,因此,要办好美育教师教育就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各自为政是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美育教师的。

    访谈者: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专访!您对基础教育美育与艺术教育,以及美育教师的素养培育等问题的精彩解答,既让我们对基础教育美育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又为学界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美育工作提供了务实的方法和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