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近代以来争论最多的理论观点之一。“境界”一词由于意指含糊、语境混乱等原因,至今似乎都没有确指。关于境界论之理论根源的争论,更是有很多矛盾说法,有人以传统文论套路去揭示境界论的古典意涵,也有人将其思想渊源归结于西方近代哲学,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则旨在揭示境界论融会中西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品格。王国维说:“要之,余之性质,欲为哲学家则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为诗人,则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诗歌乎?哲学乎?他日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1]王国维从西方哲学转向古典文学,随后在词学研究中提出“境界”,此时哲学与文学融合理解的可能性是较大的。目前持融会中西文化的境界论者较多,但还没有发现从审美认识论“观”的进化角度去进行揭示的研究成果。王国维境界论是在西方近代“天才”认识论对古典诗学思想的现代性改造中完成的,王国维认识论美学中“观”的说法具有中体西用的特点,可以作为认识和了解王国维境界论的一把钥匙。
-
摘要: 王国维诗学中“观”的进化过程,是认识和了解境界范畴和规律的钥匙。以原始的认知模式“观物取象”为起点,到“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审美体验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情、境关系的形成,实现了从自然审美思维启蒙到社会情感文化成熟的跨越。王国维以近代西方个人主义认知论即天才的“观”去改造具有社会情感色彩的古文学物情之“观”,彻底改造艺术呈现情感的旧本质。在王国维看来,艺术应呈现“客观纯粹的知识”或宇宙生命的本质状态,由此形成具有现代生命意识的“境界”之“观”。四阶段的“观”是由神道到物情再到个人天才般境界的最大发现。在启蒙现代性的意义上,人生“境界”论具有举足轻重的文化意义,是针对传统文化“沉疴”的一剂猛药。
-
[1] 王国维. 自序二[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44. [2] 张丰乾."观"的哲学[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6(1):31-3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HSD200304003.htm [3] 张文智.《周易集解》导读[M].济南:齐鲁书社, 2005. [4] 朱军利, 祁海文.《文心雕龙》之"文道自然"论探析[J].理论学刊, 2015(8):124-129.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LSJ201508018.htm [5] 童庆炳.《文心雕龙》"道心神理"说新探[J].文学评论, 2014(4):5-14.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XPL201404001.htm [6] 孙希国.《易经》认识论研究[J].周易研究, 1994(2):88-9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Y402.014.htm [7] 冯达甫.老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1-2. [8] 潘德荣.论当代诠释学的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5):16-22.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DSD201505005.htm [9] 王国维. 经学概论[M]//谢维扬, 房鑫亮. 王国维全集: 第6卷.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0: 314-315. [10] 李长庚.太极:人文发展的逻辑起点——《文心雕龙》"人文之元, 肇自太极"新解[J].天津社会科学, 2014(1):123-125.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SK201401020.htm [11] 刘鹤丹."神道设教"的人文意义[J].中国宗教, 2012(7):56-57.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ZJ201207018.htm [12] 陈冬.王国维的"观"论——兼论"境界"是艺术本体[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5):114-12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QYZ201205020.htm [13]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65. [14] 徐达.诗品全译[M].贵阳:贵阳人民出版社, 2008:16. [15] 童庆炳.《文心雕龙》"物以情观"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5):30-41.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SF201105004.htm [16] 孔颖达. 毛诗正义[G]//阮元. 十三经注疏. 北京: 中华书局, 1982: 270下. [17] 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6:323. [18] 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1092. [19] 王国维. 文学与教育[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51-52. [20] 王国维. 文学小言[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1] 王国维. 人间词话[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2] 陈赟."人间"大义与早期王国维文哲之学的归止[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26-4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SXX201404003.htm [23] 王国维. 论近年之学术界[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108. [24] 王国维. 论哲学家美术家之天职[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5] 高源.《人间词话》与王国维词学批评的现代性[J].文艺争鸣, 2014(4):144-14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YZM201404024.htm [26] 陈寅恪.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之一[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434. [27] 王国维. 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8] 汤用彤. 叔本华天才哲学述评[J]. 赵建永, 译. 世界哲学, 2007(4): 77-84. [29] 王国维. 自序一[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42. [30] 王国维. 静庵文集自序[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J].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26. [31] 蓝国桥.王国维意境论与康德美学中国化[J].学术研究, 2015(5):140-14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SYJ201505020.htm [32] 叔本华.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 石冲白,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33] 王国维. 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34] 王国维. 登狼山支云塔[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275. [35] 王国维. 叔本华与尼采[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36]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M]//周锡山. 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 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7. [37] 马美信.宋元戏曲史疏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8] 佛雏.新订《人间词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77. [39] 罗钢.王国维的"古雅说"与中西诗学传统[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08(3):64-7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ZGD200903004.htm [40]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09-210. [41] 杨经建, 黄菲蒂.王国维对生命哲学/美学的存在论建构[J].中国文化研究, 2014(4):100-106.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HY201404012.htm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99
- HTML全文浏览数: 1336
- PDF下载数: 81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