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及明代文学与侠的研究,就现有成果而言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文人心态中对“侠”性的挖掘;二是对具体文学作品中侠客形象、侠义精神的探讨。明代文人心态的研究是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之重镇,明代中期以来的社会巨变,促使文士心态产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中晚明文人与“侠”的关系。1924年,郭沫若为泰东书局版《阳明全书》作序,后来修改为《王阳明礼赞》,指出王阳明与“侠”的关系,认为“他的任侠气概是他淑世精神的根株,他的骑射、词章是他武功、学业的工具”[1]。韩云波将这种精神视为“向外推衍,并形成其人格气质理想的独特之处”[2]。左东岭将由“狂”而“侠”总结为王门后学的典型心态,其集中代表是泰州学派,“明代的学术潮流中与士人群体的人格心态上,都曾留下过泰州学派深深的思想痕迹”[3]378,使中晚明广大士子“无不带有泰州学派出位之思的狂侠色彩”[4]。罗宗强视士人侠性为一种“另类”,认为李贽、何心隐等人的狂怪行为是结合了圣人情结、侠者人格所表现出来的独立与自信,是统一了“狂”“侠”“妖”“圣”这几个层面的性格因素[5]。陈宝良从广阔的社会视角分析了“儒侠”“儒盗”以及儒、侠、盗三者的交互关系,揭示了他们在明代“社会流动”中所起到的“明证”意义[6]。对文学作品中侠客形象与侠义精神的研究,陈广宏以游侠形象、游侠精神为中心探讨了明代文学的“小传统”[7];王立对明清通俗小说中侠文化与武功崇拜、侠盗伦理与侠情侠义进行了母题式研究[8];张志和将明清长篇小说中的侠形象归结为张扬古道侠风、惩恶、未脱世俗羁绊等几种类型的“义侠”[9];韩云波认为明代侠义小说作为“古典前武侠小说”中的一期,虽涉及中国文化的“忠义”传统,但实际上阻碍了真正“武侠小说”的出现,直到民国年间才冲破这一伦理局限[10]143。
通过对上述学术史的梳理发现,关于明代文学与侠的研究有以下特点:其一,关于明人侠性心态的研究,个案研究居多,多以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等一些“异端”思想家为中心;其二,涉及侠与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通俗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多是小说母题、形象及结合历史形态与文学形态的侠的交互式分析;其三,关于文人侠性与文学思想关系的研究尚显孤立,虽有何宗美先生关于中晚明山人侠[11]、李贽与侠[12]等个案的分析,探讨侠性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仍感意犹未尽,文人侠性与明代文学思想共性的把握,仍需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把握,要进一步追问,明代究竟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文人之侠”的文士,其数量如何?文人之侠又都出现在明代的哪些时期?这种文人与侠性的结合,促成了明代文学思想怎样的转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以中晚明文人之侠为对象,分析“侠”对文人品格的影响,将“侠”作为中晚明文学思想转变的动因之一,为理解明代文学思想转变提供借鉴。
The Influence of Literati Martial Arts Culture on the Literature in the Mid-and Late Ming Dynasty
-
摘要: 中晚明是文人之侠日渐崛起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文人尚侠的数量与规模,还是文人交往中对“侠”精神的认同,都显示了较之以往更为集中和典型的态势。“侠”成为文人一种颇有影响力与认可度的品质,进入文人的精神内核。中晚明文人之侠的崛起,推进了明代求“真”尚“情”文学思想的演进,成为多元思想并存中重要的一极。Abstract: The late Ming wa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the rising ritual of the literati. The literati martial arts culture in this period was more concentrated and typical than the previous times in both the number of supporters and the acknowledgment of martial arts spirits. The idea of "Xia (martial arts)" became an influential and well-recognized quality of literati, and had been a core aspect of literati spirit. In the mid-and late Ming Dynasty, the rise of the literati promo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truth" and "love" thought in the literature,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lural thoughts.
-
表 1 明代文人之侠活跃时期分布表
时间 文人姓名 明初 苏大年、宋克、张绅、偶桓、林鸿、高逊志、全室禅师宗泐、邹亮 明代中后期 邹智、王守仁、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孙一元、边贡、陈束、张元凯、郑作、李濂、史忠、韩邦靖、常伦、王讴、李开先、刘绘、尹耕、茅坤、皇甫冲、黄鲁曾、孙艾、谢榛、吴国伦、赵用贤、林章、金銮、金大舆、唐献可、彭年、陆之裘、沈仕、曹子念、陆治、梁辰鱼、陈凤、顾养谦、康从理、叶之芳、朱邦宪、田艺蘅、沈鍊、李奎、王寅、吴孺子、宋登春、张如兰、张可大、嵇元夫、郑琰、何璧、赵贞吉、俞大猷、陈第、万表、孙承宗、赵南星、徐渭、袁宗道、袁中道、王思任、龚士骧、茅元仪、沈璜、顾大武、吴梦旸、王醇、刘黄裳、王一鸣、陈继儒、张民表、紫柏大师可公、周玉箫、赵燕如、马湘兰、郝文珠、薛素素、景翩翩 表 2 明代文人之侠社会身份分类表
社会角色 具体的身份与名称 官员 布政张绅、参议韩邦靖、副使茅坤、礼部侍郎/兵部尚书孙承宗、吏目偶桓、吏目邹智、评事常伦、佥事王讴、佥事尹耕、佥事王思任、戎政顾养谦、礼部精膳员外郎林鸿、尚书边贡、尚书赵南星、少卿李开先、侍书宋克、太学梁辰鱼、太学朱邦宪、新建伯王守仁、御史邹亮、仪制袁中道、侍郎赵用贤 平民 布衣彭年、布衣郑琰、举人皇甫冲、举人黄鲁曾、举人张民表、痴翁史忠、公子唐献可、秀才金大舆、处士孙艾、处士陆治、征士陈继儒 方外之人 破瓢道人吴孺子、居士王醇、侠士何璧、紫柏大师可公 山人 郑作、李濂、沈仕、谢榛、金銮、曹子念、陈凤、康从理、叶之芳、沈璜、吴梦旸、王寅 武将 从事李奎、经历沈鍊、参将张如兰、都督张可大、都督俞大猷、都督万表、将军陈第、武库刘黄裳、指挥张元凯 女流 马湘兰、郝文珠、赵燕如、薛素素、周玉箫 -
[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91. [2] 韩云波.郭沫若与中国侠文化[J].郭沫若学刊, 1993(3):22-29. doi: http://www.cqvip.com/QK/84186X/200004/11469876.html [3]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4] 左东岭.狂侠精神与泰州传统[J].孔子研究, 2001(3):104-112. doi: http://www.cqvip.com/QK/82135X/200103/12330658.html [5] 罗宗强.明代后期士人心态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318. [6] 陈宝良.明代知识人群体与侠盗关系考论——兼论儒、侠、盗之辨及其互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38-48.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xnsfdxxb-rwsh201102008&flag=1 [7] 陈广宏.明代文人文学中的游侠主题[J].汕头大学学报, 1991(2):8-17. doi: 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HBSH201201001021.htm [8] 王立.武侠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9] 张志和, 郑春元.中国文史中的侠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204. [10] 韩云波.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11] 何宗美, 袁媛.中晚明"山人侠"略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35-41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xnsfdxxb-rwsh200902007&flag=1 [12] 何宗美.李贽与"侠"略论[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1):33-41. doi: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xnsfdxxb-rwsh201105013 [13]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14] 钱谦益. 丁集第十[G]//列朝诗集. 北京: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5082. [15] 陈宝良.不务本业:明代社会群体之角色转换与业余精神之勃盛[J].社会科学辑刊, 2014(5):127-136. doi: http://edu.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Detail/shkxjk201405025 [16] 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17] 陈宝良.禅武僧侠:明清佛教之世俗化及僧人之侠客化[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4):90-102. doi: http://xbgjxt.swu.edu.cn/jsusse/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s20120412&flag=1 [18] 钱谦益. 丙集第九[G]//列朝诗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19] 钱谦益. 闰集第四[G]//列朝诗集.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6640. [20] 江盈科.江盈科集[M].长沙:岳麓书社, 2008. [21] 汤显祖. 汤显祖全集[M]. 徐朔方, 笺校.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9. [22] 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23] 何心隐.何心隐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24] 陈鼎. 东林列传[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 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26] 李贽.李贽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7] 吕坤.吕坤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28] 陈鋐.鹿忠节公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9] 熊开元.鱼山剩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0] 王艮.王心斋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31] 唐顺之. 唐荆川先生文集[M]. 丛书集成续编. 台湾: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 1983. [32] 汪道昆. 太函集[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济南: 齐鲁书社, 1995. [33] 黄淳耀.陶庵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34] 韩云波.侠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模式[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2):91-96. doi: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513-1016124712.htm [35] 李贽.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36] 高攀龙. 高子遗书[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 吴震编校.王畿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7. [38] 袁中道.珂雪斋近集[M].台湾:伟文图书出版社, 1976. [39] 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158. [40] 归庄.归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41] 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42] 李贽.李贽文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43] 张怡.玉光剑气集[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44] 屠隆. 是非鸿苞集[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 济南: 齐鲁书社, 1995. [45]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46]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47] 韩云波.从"前金庸"看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J].浙江学刊, 2017(2):76-8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354
- HTML全文浏览数: 1041
- PDF下载数: 86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