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惨痛国难,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的空前加深,以及中国各阶级阶层期待废止内战,国共重新携手合作抗日的迫切要求,促使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己任的中共,主动释放善意,放弃反蒋的主张,提出并践行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为保障抗战救国的胜利,真诚的希望与国民党加强长期的密切合作,就国共合作的组织形式,提出了诸多建议版本,以供国民党和蒋介石抉择,但皆因不符国民党和蒋介石的“收服”[1]15之意而流产。关于全面抗战爆发前后国共合作组织形式的探讨,学界多将其置于全面抗战初期国共关系转变的话语下给予关注①。对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组织形式的专门研究,仅见有②。习、李两文虽将国共两党关于合作组织形式的谈判、论争详尽呈现,然论述的视角看似立足国共双方立场,实则多倾向于国民党为主导,中共被动应对调整的表述模式。然不能忽视的史实是,关于国共合作组织形式的探求,中共自始至终都是主动者,国民党和蒋介石虽有“一个大党”及“两党合并”的一时主动建议,但依然不能改变其顽守“必须根绝尽净”[1]21中共的意愿,或是敷衍,或被动式应对。有鉴于此,本文则拟从中共的视角,重新梳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组织形式的诉求渐变,希冀反映与探知客观的历史面貌,从而认识多层面有事商讨国共第二次合作组织形式确立的渊源,以及战时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过程中纷争不断的根源。
① 涉及此方面的研究甚多,如杨奎松《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3期; 潘洵《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价值》,《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等。
② 习五一、李永进两篇论述习五一:《抗战前期国共两党共建一个“大党”的谈判》,《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 李永进:《合并抑或合作:抗战初期国共合作关于合作形式的话语论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Change of CPC Demand on Cooperation Forms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before and after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Japanese Aggression
-
摘要: 为抗战救国,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共真诚地希望加强与国民党的长期密切合作。从1935年8月至1939年初,中共针对国共两党的合作组织形式,依据情势的发展,适时调整其诉求,先后主动提出了“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混合委员会”“民族革命联盟”“民族统一联盟”“国民革命同盟会”“两党关系委员会”及跨党合作的意愿。但国民党和蒋介石要中共“归服”或“融化”的苛求,让退守“组织独立性”合作底线的中共无法接受,这迫使中共关于国共合作组织形式的诉求渐次改变,最终维持于多层面有事商讨的国共合作组织形式,这也是战时国共两党合作过程纷争频繁的根源所在。Abstract: To save the countr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ti-Japanese national united fro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rely hoped to strengthen its long-term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Kuomintang. From August, 1935 to the early 1939, the CPC adjusted its demands appropriately on the form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It proposed the form of "the Defense Government and the Anti-Japanese Coalition Forces, " "the Mixing Committee, " "th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lliance", "Alliance of Nationalities",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lliance", "bipartisan relations committee", and expressed its will of cross-party cooperation. However, the CPC, which fell back on the bottom line of "organizational independence", could not accept the excessive demands of "submit" or "assimilation" proposed by the Kuomintang and Chiang Kai-shek. The CPC was forced to gradually change its demands on the form of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o the form of discussion on affairs at a multifaceted level, which was the root of the frequent disputes arous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in the war.
-
[1] 蒋中正日记(1937)[Z]. 台北: 抗战历史文献研究会, 2015. [2] 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 上卷[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2. [3]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12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4] 王明言论选辑[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5] 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G].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5. [6]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M]. 北京: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 [7]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Z]. 台北: "中央党史"委员会, 1984. [8] 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1931~1937): (15).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 [9] 吕振羽.南京谈判始末[J].群众论丛, 1980(3). [10] 毛泽东年谱(1893~1949)[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11] 毛泽东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2] 1927-1945年国共斗争史料汇辑[G]. 上海: 大东图书公司, 1978. [13]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第11册[G].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 [14] 周恩来书信选集[M]. 北京: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 [15]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 第五编, 中共活动真相(四)[G]. 北京: 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85. [16] 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 卷4上[Z]. 台北: 中正文教基金会, 1978. [17] 周恩来传(1898~1949):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18]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14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19] 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 下[G].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6. [20] 张闻天年谱(1900~1941): 上卷[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21] 季米特洛夫日记选编[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2] 抗战初期中共中央长江局[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1. [23] 蒋中正日记(1938)[Z]. 台北: 抗战历史文献研究会, 2015. [24] 王明年谱[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25] 毛泽东与延安新中华报记者其光先生的谈话[N]. 新华日报, 1937-02-10. [26] 周恩来年谱(1898-1949)[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989. [27] 三民主义青年团团章[J]. 青年月刊, 1938, 6(1): 34. [28] 王世杰日记手稿本, 1938年10月31日[Z]. 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0. [29]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15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30]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 第16册[G].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 [31]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 下册[G]. 北京: 光明日报社, 1985. [32] 蒋中正日记(1939)[Z]. 台北: 抗战历史文献研究会, 201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89
- HTML全文浏览数: 1604
- PDF下载数: 50
- 施引文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