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敷荣先生(1904-1998年)作为我国著名的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而受到关注,被称作“以教学论为中心、课程论与学习论并举”的西南大学教学论学派[1]的代表。在当前对先生教育思想的研究中,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大多被归属于其教学论思想中。这是因为他把教师视为教学系统的关键要素,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这种研究归属的遮蔽下,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始终难以凸显。回顾先生献身教育的一生,尽管他于1928-1936年在斯坦福大学专攻教育社会学,且更多关注的是劳工和华裔儿童在美国社会的受教育状况,但1936年学成归国后,他即刻投身教育救国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倾其一生尽心培育优秀教师,同时不忘刻苦钻研师范教育理论,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师范教育思想。终因历史和教育学科研究分类的原因,鲜见有关先生师范教育思想的系统化研究成果。先生七十年(1928-1998年)的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心路历程、实践感悟以及学术观点零散地分布于各类研究成果中,散见在其遗稿、摘录、笔记、信件以及生活实录中。在我们重新整理、挖掘与诠释材料的意义和价值时,我们深切体会到先生已形成外融中西,内通古今的独特师范教育思想。
当前中国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处于斥旧追新,抑中扬西的失衡状态。只有立足本土文化,珍视既有传统,理性借鉴他国经验,才能走出一条适宜于中国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路径。以触及个体生命实践和微观领域的探究方式,回溯先生的师范教育思想从形成到发展再到成熟的历程,必将有助于总结、概括和提炼过去七十年中国师范教育的演进特色,把握师范教育理论的生成逻辑。
The Formation, Main Ideas and Value Implications of Francis Yung Chang's Teacher Education Thoughts
-
摘要: 张敷荣先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师范教育专家。1928年到1998年的七十年间,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先后经历了美国民主教育思想的熏染,抗战时期的教育救国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后中西合璧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四个阶段。先生在强烈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的推进下,形成师范与学术综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国与西方文化融合,传统与现代整合的师范教育思想底色。这种底色上凸显的师范教育思想内涵师范与学术融合的属性观、经师与人师合一的目的观、个人与社会兼顾的课程观、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观、开放且终身持续的体制观。先生的师范教育思想体现外融中西,内通古今的特色,必将对延续师范教育传统,反思教师教育现状有所助益。
-
[1] 王鉴.论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学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1):140-147. doi: 10.3969/j.issn.1000-2456.2011.01.022 [2] 郑青, 刘平斋.四川省社会科学手册[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524. [3] 张敷荣教育思想形成资料: 第1册[G].内部资料, 2015. [4] 靳玉乐, 沈小碚.张敷荣教育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 [5]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大学教师进修班.教育学试教论稿[G].内部参考, 1953: 227-252. [6] 张敷荣教育思想形成资料: 第2册[G].内部资料, 2015. [7] 张敷荣.怎样坚定师范生对于教育的信念[J].中等教育月刊, 1943(3):54-72. [8] 兰英, 侯秀云.张敷荣先生的师德观研究[J].中小学德育, 2014(4):25-29.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XDY201404007.htm [9] 张敷荣.教育社会学与师资训练[J].国立四川大学师范学院院刊(创刊号), 1944(7):17-27. [10] 张敷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评现行《师范学院学生教学实习办法》[J].教育杂志, 1948(12):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