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伴接纳是指同辈群体对同伴的欢迎程度或接受程度[1],是衡量儿童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小学高年级阶段儿童与同伴的交往频率显著提高,被同伴群体喜欢或接受的程度对小学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3].影响儿童被同伴群体接纳程度的因素一方面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来自于认知、情绪等与儿童自身有关的心理因素[4].环境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的教养和教育中所特有的行为倾向、行为模式和教养态度的综合[5].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人际交往、学业成就和适应新环境有着潜在或直接的影响[6].张建新发现积极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7].采取积极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会使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更注重合作,这使得儿童受到同伴更多的欢迎与接纳;反观父母采用消极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儿童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倾向于使用冷漠的态度或者有较强的攻击性,经常采用暴力解决问题,以致于经常受到同伴的拒绝和排斥[7].由此可见,小学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会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
目前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般看法是,父母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和社会交往等[8].然而,以往的研究主要讨论了父母教养方式这一单一影响因素,很少有涉及儿童自身心理因素的研究,对各因素之间的影响机制的探讨也比较少.因此本研究将全面探讨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外部动因与内部动因,将心理素质作为影响儿童同伴接纳水平的内部因素.心理素质是一个本土化概念,是在中国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指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并具有基础、衍生、发展和自组织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发展—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9].心理素质是儿童青少年的核心素质,包括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3个维度,培养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发现,心理素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同伴关系[10],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11],心理素质越好,其内在调控性越高,外在行为和情绪也更稳定[12].
此外,以往关于心理素质形成机制的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越多的情感温暖,他们的心理素质就越好[13].龚玲等[14]研究发现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大学生心理素质差异显著.董泽松[15]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很大影响,父母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采用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过度保护和拒绝等消极的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儿童的同伴接纳受环境和心理的双重影响,而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内源性的心理品质,是否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同伴接纳的影响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是值得探讨的.据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以及同伴接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假设心理素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对同伴接纳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全文HTML
-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四川和贵州地区3所小学的四到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为785份.被试年龄范围为8~12岁(10.52±1.05).其中男生370人(47.1%),女生360人(45.9%),性别缺失55人(7%).四年级266人(33.9%),五年级219人(27.9%),六年级300人(38.2%).
-
本研究采用蒋奖等人修订的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16].问卷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各21道题目,题目相同且都包含情感温暖、拒绝和过度保护3个维度.采用李克特4点计分,从1“从不”到4“总是”,其中第15题为反向计分.每个维度的总分除以该维度的项目数,得出的平均分则为该维度的得分.本研究将父、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的得分作为父母积极教养方式的分数,父、母亲的拒绝和过度保护维度上的得分作为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分数.本研究中,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0.85.
-
本研究采用潘彦谷、张大均和武丽丽[17]修订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该问卷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认知、个性和适应性.每个维度9个条目,共27个条目,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心理素质总分为认知、个性和适应性3个分维度的得分之和,总分越高,表明心理素质水平越高.本研究中,心理素质总分和认知、个性、适应性3个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2,0.87,0.82和0.77.
-
采用同伴提名的方式,让小学生在自己班级范围内,写出3个最喜欢一起玩的同学的名字和3个最不喜欢一起玩的同学的名字.将每个同学被正提名的次数累加,然后在班级内标准化,得到同伴正提名的分数,负提名分数计算方法相同.将正提名的分数减去负提名的分数,计算出社会喜好分数[18],即为同伴接纳的得分.同伴提名法被研究者广泛应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它是衡量儿童同伴接纳水平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9-20].
-
问卷和测验指导手册由课题组成员统一打包寄出,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测试.每个班级派一名主试(心理学博士或硕士)进行测试,另由一名班主任老师协助测试.完成施测后主试立即将问卷进行密封并及时寄回课题组.数据收集整理后,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1.1. 被试
1.2. 研究工具
1.2.1.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1.2.2. 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
1.2.3. 同伴提名
1.3. 研究程序与数据处理
-
共同方法偏差指的是预测变量和效标变量之间人为的共变,这个共变是由于相同的数据来源、相同的测量环境和项目语境、相同的评分者以及项目本身的特点所造成的[21].本研究中,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以及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采用主观自评的作答方式,同伴接纳测量采用同伴提名法这种他评方式.由于本研究采用了学生自评与同伴他评结合的测量方式,因此结果受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较小.
-
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8~12岁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12岁儿童在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得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同伴接纳水平均显著低于女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积极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在消极教养方式上男女生差异显著,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详见表 1.
-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8~12岁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只有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四年级与五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四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的得分都显著高于六年级;而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的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表 2).
-
为考察各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8~12岁儿童的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表 3).
-
为检验心理素质在父母教养方式与8~12岁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Hayes[22]开发的PROCESS程序中的模型4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积极教养方式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心理素质,消极教养方式能够负向预测儿童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同伴接纳(表 4和表 5).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检验表明,心理素质在父母积极教养方式和消极教养方式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的中介作用均显著(表 6).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2.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的性别差异
2.3.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的年级差异
2.4. 父母教养方式、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的相关分析
2.5. 心理素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8~12岁女生的心理素质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同[23-24];另外,8~12岁儿童在同伴接纳上也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5-26].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男生在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女生.这个差异可能是由于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期待有所不同,他们认为男孩应该更独立和坚强[27],父母希望男孩要独立、有竞争意识,而要求女孩依赖和注重合作,所以男生与女生相比,得到的期待和干预更多.因此,家长可能更倾向于对男孩采取一些比如情感忽略、拒绝等消极的教养方式,这一点需要引起关注,在成长的过程中,男孩也应该受到父母温情的对待.
-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儿童心理素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孩子心理素质呈显著负相关.许多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未来的社会交往、学业成就以及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发现,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同伴关系[28];而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29].
父母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同伴接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孩子的同伴接纳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运用到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若父母采用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那么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注重合作、富有同情心,因此更能受到同伴的喜欢与接纳;若父母采用拒绝和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则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也倾向于采用对抗、暴力等方式[7],这种不良的人际交往方式往往会遭到同伴的拒绝[30].
心理素质与同伴接纳显著正相关.以往的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人际关系呈显著正相关[10];同伴接纳水平与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相关,同伴接纳水平低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抑郁和孤独感[31].而心理素质较高的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更善于与人沟通,小学高年级阶段的同伴交往更频繁、更深入,心理素质较高的个体一般都更受同学的欢迎与接纳.
-
本研究发现,心理素质在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48.45%和46.28%.这一结果证实了心理素质在8~12岁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接纳的关系间起着重要作用,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还会通过心理素质的间接作用对同伴接纳产生影响;父母消极教养方式并不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同伴接纳,而是通过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对同伴接纳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32].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33],父母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已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不良时,他们更经常感受到冷漠,自尊水平较低,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会导致个体的认知和个性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34],他们对新环境容易适应不良,因而形成较低的心理素质[35].而心理素质也是影响同伴接纳的重要变量,心理素质水平高的个体由于其内在调控性更高,外在行为和情绪表现的也就越好[10-12],因此更容易被同伴接纳.
本研究的结论丰富和拓展了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机制研究,为深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为了儿童在将来的发展中表现出更好的社会适应性,父母应该采取积极健康的养育方式,给予孩子更多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而尽量少采用拒绝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者在小学时期,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儿童进行心理素质的提高训练.
3.1. 8~12岁儿童心理素质、同伴接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
3.2. 8~12岁儿童心理素质、同伴接纳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3.3. 8~12岁儿童心理素质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同伴接纳间的中介作用
-
1) 8~12岁儿童父母积极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r=0.18~0.40);父母消极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和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r=-0.13~-0.26).
2) 心理素质在父母积极和消极教养方式与同伴接纳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48.45%和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