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张露, 郭晴, 李文静, 等.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11): 94-103. doi: 10.13718/j.cnki.xdzk.2018.11.014
引用本文: 张露, 郭晴, 李文静, 等.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0(11): 94-103. doi: 10.13718/j.cnki.xdzk.2018.11.014
Lu ZHANG, Qing GUO, Wen-jing LI, et al.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Rice Low-Carb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Path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40(11): 94-103. doi: 10.13718/j.cnki.xdzk.2018.11.014
Citation: Lu ZHANG, Qing GUO, Wen-jing LI, et al.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Rice Low-Carb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Paths[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8, 40(11): 94-103. doi: 10.13718/j.cnki.xdzk.2018.11.014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5012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14);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招标课题(17ZDA19)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张露(1987-),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

    通讯作者: 郭晴, 讲师; 
  • 中图分类号: F323.3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Rice Low-Carb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Paths

  •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高度依赖性和敏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逐步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研究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对有效推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国低碳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水稻产地1 11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改进的UTAUT(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模型构建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的概念模型,采用PLS-SEM(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方差分析法)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高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有助于提高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意愿;②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本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③农户对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较为显著;④技术门槛和实施条件等表征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1]而今日的青年作为未来勇挑重担的栋梁,正处于心灵塑造关键期,具有自主进行价值探索与被价值引领的双重需求。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之认识到个体与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民幸福相互影响,认识到自身的时代使命及其担当,成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2]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作为思政教育前沿阵地,高校思政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理应起到示范作用,必须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围绕思政教学改革之内在要求,探究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其特点。本文围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基于“价值最小单元”的教学理念,探索课程设计向度,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新思路。

    对“价值最小单元”概念的界定和阐释是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考与创新的出发点,只有充分阐明其基本含义,才能在其基础上探究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念,推动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与发展。

    所谓“价值最小单元”,即以最小价值主题为核心所设定的一个包含完整教学环节的“闭环”,其中应充分考虑到围绕教学效果的达成而展开师生互动,并以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为教学效果评价的基础。“最小价值单元”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第一,课程设计应以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科特征的基本价值单元作为教学议题。譬如: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12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需要根据具体语境继续拓展,以最小议题为引领,将教学内容拓展为具有话题性的一个完整价值单元。第二,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认知—感动—领悟—内化”等关键教育环节,兼顾开放互动、探索式推进这一过程本身。这一过程中既有课程设计可控的部分,又有具体教学实践不可控的部分;既有知识传递的内容,又有情感沟通的内容。第三,以单一价值议题为核心的一个完整课程设计环节,即为一个“价值最小单元”的最终载体。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一环,在遵循“价值最小单元”这一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应注重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载体进行全方位设计,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实现以特定价值观念为课程议题,以“留白”的价值深意求创生,以深切的价值情感促转化。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坚持“内容为王”,在深刻阐明“最小价值单元”这一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特定价值观念作为课程议题,深度发掘议题具有的现实意义,设计符合大学生主体特征的课程议题,进一步拓展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及广度,以凸显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

    首先,选择有价值的议题进行教学设计。所谓“议题”,就是指从开始设置议题之时就以清晰的价值主线和价值基调作为总的引领,通过切实的情境感知使受教育者对特定的议题有更加深切的了解。而所谓有价值的议题是指议题既体现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又包括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既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和引领性又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既可以成为独立的单元又可以成为富有延伸性的“议题群”。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尝试以最简明的方式,将抽象的富有价值的主题和问题直接设计为一个基本的“价值议题”,以创设思辨性情境、两难性情境和生成性情境[3]。譬如,以电影《无问西东》教学为例,可设置“爱国主义精神”“青年人的理想与责任担当”“社会正义与社会情怀”“文化传承与变革”等议题,突出教学重点,加强精神引领。

    其次,深度发掘议题的意义和价值。选定议题应以当代教学理念为遵循,深挖议题的价值。深度发掘议题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深度挖掘议题的文化底蕴,以深厚的文化底色给予议题以坚实的价值支撑;第二,深度挖掘议题的现实意义,以丰富的现实底蕴赋予议题以鲜活的现实色彩;第三,深度挖掘议题的现实价值,拓展议题的内涵。例如,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出发,深入探究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议题的意义与价值,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4]。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发掘议题的意义和价值,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与文化基石,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受教育者的认同和共鸣;应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以及个人层面的现实含义,为受教育者提供价值选择和价值参考;应拓展议题的内涵,积极引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议题,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律意识。

    再次,寻求议题与受教育者的契合点。寻求议题与受教育者的联系和契合之处,是得到受教育者理解,引起受教育者共鸣,促进受教育者提升思想认识、道德修养的重要方式。第一,注重议题的契合性。“新课标”针对的是高中生,因此课程教学设计应注重设置能引发“议”的冲动的情境而烘托出“价值”,但在大学本科阶段,则应注重设计与受教育者抽象思考力相匹配的议题。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思考和讨论抽象的价值议题,甚至可以设置辩论环节,引导同学们在互动中深化对价值理念的认识,沉浸式地参与抽象的价值判断,使其获得真切的主体性感知。第二,突出议题的多元化和开放性。议题的“价值”本身具有基于主体特性的巨大阐释空间,就特定价值议题,只能做到大方向的引领与个体领悟相结合,不可能要求每个人有精准、趋同的理解。因此,价值议题应以价值启发为主。第三,强调议题的生活化、实践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效果与受教育者结合生活实践进行个性塑造息息相关。因此,议题必须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体现实践特征,以促进受教育者深入理解价值议题,更加积极主动地将所学所感付诸实践。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讲求教学艺术,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关键作用。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最小单元”就是试图以“留白”的方式,激发受教育者对价值议题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留白”作为一种教学技巧,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直接讲授的时长与内容,不直接告诉受教育者硬性记忆的知识点,留下一定的“空白”,采用启发式教学,以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设定的价值议题,深刻领会议题的价值深意,使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养料。

    现阶段,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教育者重视对特定内容的灌输而忽视适度引导,对受教育者发生转变缺乏耐心等待,强调单一考核标准;其二,单一的知识的讲授使教育内容本身因脱离受教育者切身感知而显得空洞与呆板,换言之,过于强调理性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感性认识以及与感性认识密切相关的受教育者真切的现实生活;其三,现有的教育模式会令受教育者丧失自我生长的能力,对所学内容无感甚至是反感,陷入一种慢性焦虑之中。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如何激发受教育者主体活力,如何以“留白”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成为当前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创新的主要任务。

    首先,教学导入设置“留白”,激发受教育者想要“知道”的欲望。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新授内容巧设“留白”进行导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新授内容有所把握,从整体出发,寻求受教育者的兴趣点和好奇点,设计有吸引力的悬念和情境,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留白”实现有效结合,使新知识处于“呼之欲出”而又“若隐若现”的状态,以激发受教育者“求知”的欲望,为课程思政教学进行铺垫。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爱国主义情怀”时可以在授课前展示“时局图”,巧妙点出主题,引起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实现既“破题”又“立意”。

    其次,找准教学关键点,突出“留白”的针对性、有效性,以此感动受教育者。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对“留白”的运用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指出教学内容的关键和重点之处,突出教学“留白”的针对性;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整体状况,结合高校课程标准、学科教学特点以及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水平,科学设计“留白”。通过“留白”凸显教学重点,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践行以及品德修养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再次,注重探究式“留白”,激发受教育者“领悟”的热情。探究性“留白”的设计应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乐于探究、善于探究,进而对相关问题和相关现象进行学术研究,激发受教育者乐于探索、善于领悟、敢于研究的热情。要对探究性“留白”设计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借助探究性“留白”,强化受教育者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引导受教育者对课程知识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思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在探讨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方面有意识地设计了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却能够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探究热情,能够引导受教育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探究,在群策群力中引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领悟,实现受教育者之间灵魂的碰撞,加深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感悟。

    最后,加强课堂评价“留白”,促进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内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注重课堂评价“留白”,对受教育者予以有效地激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实践以及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评价工作的开展,要充分抓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多元化、开放式评价,允许在程式设定之外有“意外”或“惊喜”发生。例如,对“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教学新模式的评价应注重诊断式、过程性评价,适当赞美,不否定学生。与此同时,通过课堂评价“留白”,创新教学评价的方法,形成多元主体互评,构成多重指标评价体系,引导受教育者在学习“思想政治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对思想道德与法律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进而将道德和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

    总而言之,注重适当采取“留白”的方式,就是要讲求教学艺术,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允许不确定性的发生,强调师生在主体间性教学场域中的平等地位,激发受教育者自我生长的动力,以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

    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载体的重要作用。这里的教学载体不再是单纯的物化的教学器具,而是将单一价值议题为核心的一个完整课程设计“闭环”作为一个“价值最小单元”的最终载体。通过完整的教学设计流程阐释议题价值,搭建起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情感沟通的桥梁,促进受教育者情感的升华和知识的内化。

    作为教学载体的“价值最小单元”,应设计成几个教学环节,形成完整的“闭环”结构,传递深切的价值情感,促进受教育者情感的升华。可将“价值最小单元”分为如下几个教学设计环节:信念贯穿—时代描摹—理路分析—任务描述—价值揭示。第一,信念贯穿。课堂教学应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作为主线,如解放军战士“最美逆行”、医生“舍身奉献”等都应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将信念作为贯穿课程教学全程的线索。第二,时代描摹。要注重生动案例与社会现实的结合,追求价值议题与具体历史、社会语境相契合,生动揭示人与时代、人与现实的关系,点明重要人物或重大事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给人心灵的震撼。例如通过介绍集体主义精神在全国人民共同抗疫中的体现、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洪救灾中的彰显等生动事例,调动受教育者参加抗疫的积极性。第三,理路分析。要善于运用史料进行说理,疏通事理,沟通情理,以事理带情理,以情理察事理,给人细密严谨、可信度高的感受。第四,任务描述。课程的讲授要以重要事件和重要任务为主要抓手,通过对事件和具体任务的描述,凸显人物和事件的价值,以小见大,突出关键内容。例如,全民抗疫过程中涌现的钟南山、张定宇、陈薇等鲜活的人物,全国各族人民千里驰援、互帮互助的感人事迹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典型案例,以充分凸显议题价值,呼应教学主题。第五,价值揭示。阐明讲授意图,与主题相呼应,展开不过度、总结不冗长,点到为止。或者引用学理深厚的语句条理清晰地进行总结,让受教育者能在短小精悍的总结中受到启发。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高校公共课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引入法、具体学科与哲学类比法以及人物感染法等。

    以上基于“价值最小单元”的教学设计环节有助于实现价值引领,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课程设计角度而言,作为教学载体的“价值最小单元”的深切情感启发在于: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应适当压缩道理阐发,以充分表达某种信念或者价值的陈述为主,由此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自然而然地进入由“感动”到“领悟”的环节,使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内容达到“无缝对接”,进而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总之,作为教学载体的“价值最小单元”,就是在相对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础上,注重让价值议题承载于“信念贯穿—时代描摹—理路分析—任务描述—价值揭示”的链条上,使得各个环节形成互相支撑、搭配合理的“闭环”,以强化道德情感教育,促进受教育者道德水平的提升。

    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一环。基于“价值最小单元”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应从教学者与教育者双重角度,从是否能够发掘特定价值观念的深度广度、是否引起受教育者对价值深意的探究热情、是否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与共鸣这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是以特定的价值观念为一个基本议题来开端的。价值议题的选择、价值议题的深度以及广度都影响着课程设计的效果,也最终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育者应时刻反思是否充分发掘特定价值观念的广度与深度。

    对议题进行调整和规划有助于整体教学设计灵活安排,也有助于价值议题的拓展延伸。首先,反思议题的设置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教育者要根据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要求,增加“新颖”“灵活”“创新”的议题,应删除“繁、难、偏、旧”的议题,充实具有时代感的相关议题,补充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议题,增加课程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相关议题,不断增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其次,反思议题的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各章节虽有联系,但总体而言各章节各具特色。因此,议题的设置要充分凸显各章节的重点。例如,在“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应充分注意要抓住“学生身份的转变”这一关键点,有针对性地选择议题。议题要充分强调大学生身份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激励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与学习中不断进步。而在“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教育者应充分抓住“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关键议题,鼓励大学生通过奋斗、奉献而实现人生的价值。总之,教育者应从议题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是否具有针对性这两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只有贴近受教育者本身实际状况,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价值议题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教育者应切实反思是否在选择价值议题时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把学生视为“生活世界”中“实际”的人,而不仅仅是“书本世界”中“虚假”的人;应时刻反思、注意面向学生的课堂,是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否能反映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是否能满足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渴求;应时刻反思价值议题的设置与挖掘是否符合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特征,是否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课为例,在该节的教学设计中,教育者应充分重视和及时反思价值议题的设计是否切合受教育者实际,对案例的选择(例如大学生援疆、大学生投身扶贫工作等)是否体现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对案例的分析是否能解决大学生的困惑,是否能激发起大学生学习的热情。

    任何事物都无法脱离时代的大潮,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学设计应充分切合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对价值议题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气息。这也是教育者在教学设计反思中应注意的问题。例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早在党十八大报告中,党中央就从价值层面提出了12种具体规范,即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种价值规范,高屋建瓴地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明了方向。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价值议题设置的主要依据。教育者必须反思是否将时代的要求凸显于议题之中,反思是否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价值议题进行适当延伸。

    总之,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必须将激发受教育者对价值议题的探究热情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将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课程要求、根据受教育者实际深挖议题深度、根据时代要求对价值议题进行延伸作为衡量标准。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对价值深意的讨论和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对价值深意的探究热情。对价值议题展开讨论和互动,充分理解价值深意,有利于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育者应时刻反思价值议题是否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探究热情。

    现阶段,教学设计仍旧存在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学生在以往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切身体验到成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枯燥、过时的课堂教学议题表示不满意,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价值议题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时刻注意和反思的问题。教师应反思是否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留白”的手法,是否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价值议题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否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兴趣发现型教学模式,采用辩论教学法,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在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情境,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

    学生对价值议题的有效、及时反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对于价值议题的感兴趣程度,对于激发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反思是否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机会,是否充分运用表演参与型教学模式,采用体验教学法,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接受挑战,敢于自我表现,促进自我完善,进而得到学生对价值议题的有效反馈;反思是否在教学设计中运用情感体验型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必要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同身受,产生心灵深处的碰撞,有效提升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反思是否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归纳型教学模式,采用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有效参与其中,切实提升参与感,激发学生对价值议题的探究热情。

    总之,对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必须将能否激发受教育者对价值议题的探究热情作为反思的主要内容,将是否激发受教育者对价值深意的好奇心、促进教育者对价值议题的有效参与作为反思的重点。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对价值议题的共鸣与认同有利于加深受教育者对价值议题的理解与认识,也有利于受教育者对价值观念的践行与落实。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育者应时刻反思价值议题是否能够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与共鸣。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既需要理性的成分,更需要情感的投入[5]。只有把理性和感性充分结合起来,彰显高尚的情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才算成功。因此,要反思在教学设计中是否厚植家国情怀,是否充分彰显民族精神,是否始终积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时代问题,将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薪火相传。同时,还要反思在教学设计中是否体现使命担当,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点议题,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引导受教育者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扛起使命、书写华章。特别是在“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家国情怀、使命担当这一主题,引起学生的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只有接地气、有温度、有真情,才会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共鸣,才能发自内心地认同、接受教育。教育者应反思是否在实际教学设计中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思考问题,何为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何为学生最疑惑的问题;反思是否在教学设计中真诚地为学生着想,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只有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对于价值议题的认同与共鸣。例如在“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育者应及时反思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切实了解学生的困难,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教育本就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过程,是情和理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其他人,使他人能够产生与之相应的情感,这就是情感共鸣。受教育者一旦与教育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教育内容就很容易被接受[6]。只有教育者真正投入其中,为教学设计倾注了心血,凸显出教学设计的价值,方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育者要反思是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是否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断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和能力,以精湛的专业水平和饱满的热情促进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反思应贯穿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全过程。

    总之,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必须将能否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作为考量的主要内容,将是否在教学设计中彰显高尚的情怀、注重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投入饱满的热情作为教学设计反思的重点。

  • 表 1  研究假设

    假设内容 对应路径
    H1a: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对其自身的环保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气候变化认知→环保意识
    H1b: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对其自身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气候变化认知→采纳意愿
    H2a:农户的环保意识对其自身的期望效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环保意识→期望效用
    H2b:农户的环保意识对其自身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环保意识→采纳意愿
    H3a:农户的期望效用对其自身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绩效期望→采纳意愿
    H4a:农户的努力期望对其自身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努力期望→采纳意愿
    H5a:社会影响对农户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社会影响→采纳意愿
    H6a:使用成本对农户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使用成本→采纳意愿
    H7a:便利条件对农户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便利条件→采纳意愿
    H7b:便利条件对农户的实际采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便利条件→实际采用
    H8a:农户的采纳意愿对其自身的实际采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采纳意愿→实际采用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测量变量及含义

    维度 变量名 题目
    气候变化认知 X11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
    X12 近几年出现的气候现象对您家水稻种植的影响程度
    X13 平时关注气候变化(气象变化、灾害预警等)相关信息
    环保意识 X21 我知道少施化肥和农药对环境和土壤有利
    X22 我知道免耕或少耕有利于土壤和环境
    X23 我觉得我有义务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期望效用 X31 采用水稻种植相关低碳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必要程度
    X32 率先采纳低碳农业技术将在未来使我受益
    X33 采纳低碳生产技术是光荣的
    努力期望 X41 学习水稻低碳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对我很容易
    X42 我能很容易地获得低碳生产技术相关信息
    X43 我能很容易地从传统水稻生产模式转为低碳生产
    X44 我具备从事水稻绿色低碳生产的经济条件(成本)
    社会影响 X51 对于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或管理模式的采纳方式
    X52 如果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合作社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效果好,我会跟着采纳
    X53 如果周围多数人采用低碳生产技术,我也会采用
    实施成本 X61 政府补贴多少您才愿意采纳这些水稻低碳生产技术或管理措施
    X62 相比于环境保护,我更在乎经济利益
    X63 依靠大量化肥、农药的传统生产方式没必要改变
    X64 对于新的农业技术,我常常抱有警惕,不易信任
    便利条件 X71 一年内乡镇技术人员前来现场指导频次如何
    X72 购买测土配方肥、生物农药等低碳物资很便捷
    X73 农技人员会及时准确地进行水稻低碳生产的技术指导
    采纳意愿 X81 新推广的低碳技术或管理措施采纳意愿
    X82 经过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示范之后的低碳技术采纳意愿
    X83 在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
    X84 我有意向采纳低碳农业技术
    实际采用 X91 低碳施肥:使用测土配方肥、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施用、先种豆类等绿肥、秸秆还田
    X92 低碳农药技术:使用微生物源、植物源等生物农药,减少无机农药施用量
    X93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我能做到低碳、环保
    下载: 导出CSV

    表 3  样本特征分布情况

    样本特征 频数 频率/%
    性别 男性=1 782 70.13
    女性=2 333 29.87
    是否兼业 是=1 328 29.42
    否=0 787 70.58
    受教育年限 文盲、半文盲 301 27.00
    小学 332 29.78
    初中 353 31.66
    高中及以上 129 11.57
    务农年限 29年及以下 238 21.35
    30~39年 416 37.31
    40~49年 292 26.19
    50年及以上 169 15.16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测量模型信度和建构效度检验结果

    潜变量 Cronbach's α CR AVE
    气候变化认知 0.734 0.849 0.653
    环保意识 0.713 0.835 0.629
    期望效用 0.735 0.85 0.654
    努力期望 0.731 0.832 0.557
    社会影响 0.704 0.828 0.616
    实施成本 0.731 0.832 0.553
    便利条件 0.702 0.831 0.622
    采纳意愿 0.714 0.821 0.535
    实际采用 0.701 0.834 0.626
    下载: 导出CSV

    表 5  测量模型区分效度检验结果HTMT

    便利条件 采纳意愿 环保意识 努力期望 期望效用 实施成本 社会影响 实际采用
    采纳意愿 0.301
    环保意识 0.307 0.579
    努力期望 0.447 0.685 0.599
    期望效用 0.286 0.831 0.734 0.695
    实施成本 0.340 0.622 0.448 0.399 0.588
    社会影响 0.166 0.597 0.304 0.417 0.428 0.334
    实际采用 0.528 0.517 0.494 0.587 0.535 0.443 0.292
    气候认知 0.088 0.440 0.237 0.178 0.302 0.182 0.199 0.160
    下载: 导出CSV

    表 6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假设 路径系数 重复抽样路径系数 标准差 T 显著性
    气候认知大于环保意识 0.182 0.185 0.035 5.124 ***
    气候认知大于采纳意愿 0.176 0.176 0.023 7.776 ***
    环保意识大于期望效用 0.557 0.559 0.025 22.727 ***
    环保意识大于采纳意愿 0.055 0.055 0.030 1.819 ns
    期望效用大于采纳意愿 0.317 0.316 0.036 8.688 ***
    努力期望大于采纳意愿 0.177 0.179 0.029 6.123 ***
    社会影响大于采纳意愿 0.189 0.187 0.032 5.851 ***
    实施成本大于采纳意愿 -0.170 -0.171 0.026 6.555 ***
    便利条件大于采纳意愿 0.030 0.031 0.022 1.359 ns
    便利条件大于实际采用 0.310 0.312 0.028 11.155 ***
    采纳意愿大于实际采用 0.316 0.316 0.024 12.966 ***
    注:***,**,*分别表示在p=0.001,p=0.01,p=0.05的水平上显著.
    下载: 导出CSV

    表 7  户主兼业与否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假设 非兼业-路径系数 兼业-路径系数 Diff(兼业-非兼业)
    气候认知大于环保意识 0.185*** 0.186** 0.001
    气候认知大于采纳意愿 0.154*** 0.228*** 0.047*
    环保意识大于期望效用 0.541*** 0.592*** 0.050
    环保意识大于采纳意愿 0.066 ns 0.025ns 0.041
    期望效用大于采纳意愿 0.284*** 0.398*** 0.114
    努力期望大于采纳意愿 0.193*** 0.117* 0.076
    社会影响大于采纳意愿 0.233*** 0.087ns 0.145
    实施成本大于采纳意愿 -0.145*** -0.248*** 0.102
    便利条件大于实际采用 0.268*** 0.414*** 0.146**
    便利条件大于采纳意愿 0.053ns 0.014ns 0.067
    采纳意愿大于实际采用 0.349*** 0.230*** 0.119
    注:***,**,*分别表示在p=0.001,p=0.01,p=0.05的水平上显著.
    下载: 导出CSV

    表 8  户主务农年限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0~29年 30~39年 40~49年 50年及以上
    气候认知大于环保意识 0.224** 0.254*** 0.111ns 0.113ns
    气候认知大于采纳意愿 0.203*** 0.178*** 0.211*** 0.110ns
    环保意识大于期望效用 0.594*** 0.557*** 0.554*** 0.491***
    环保意识大于采纳意愿 0.004ns 0.116ns -0.002ns 0.068ns
    期望效用大于采纳意愿 0.334*** 0.289*** 0.350*** 0.270**
    努力期望大于采纳意愿 0.135** 0.137** 0.177** 0.288**
    社会影响大于采纳意愿 0.205*** 0.188** 0.114ns 0.306***
    实施成本大于采纳意愿 -0.154** -0.226*** -0.212*** -0.026ns
    便利条件大于实际采用 0.220** 0.349*** 0.287*** 0.390***
    便利条件大于采纳意愿 0.084ns 0.012ns 0.056ns -0.039ns
    采纳意愿大于实际采用 0.383*** 0.297*** 0.266*** 0.378***
    注:***,**,*分别表示在p=0.001,p=0.01,p=0.05的水平上显著.
    下载: 导出CSV
  • [1]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FAO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3-World Food and Agriculture[C].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13.
    [2] NUNES F A, SEFERIN M, MACIEL V G, et al. Life Cycl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Rice Production Systems in Brazil:a Comparison Between Minimal Tillage and Organic Farming[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39:799-809. doi: 10.1016/j.jclepro.2016.08.106
    [3] 严立冬, 邓远建, 屈志光.论生态视角下的低碳农业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2):40-45.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0.12.009
    [4] 王金霞, 张丽娟.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黄河流域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 2010, 22(6):77-84. doi: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lpl201006012
    [5] 周胜, 宋祥甫, 颜晓元.水稻低碳生产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2):213-222. doi: 10.3969/j.issn.1001-7216.2013.02.016
    [6] YANG J, ZHANG J. Crop Management Techniques to Enhance Harvest Index in Rice[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10, 61(12):3177-3189. doi: 10.1093/jxb/erq112
    [7] 许朗, 刘金金.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蒙阴县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观察, 2013(6):45-5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SSD201404140000032735
    [8] 祝华军, 田志宏.稻农采用低碳技术措施意愿分析——基于南方水稻产区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 2013(3):62-71.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nyjsjj201303007
    [9] 杨果, 陈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低碳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设计[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6):94-99. doi: 10.3969/j.issn.1002-2104.2016.06.012
    [10] 孔祥智.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应用的效果、安全性及影响因素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11] 李后建.农户对循环农业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 2012(2):28-3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201201730284
    [12] 黄季焜, 罗斯高.中国水稻的生产潜力、消费与贸易[J].中国农村经济, 1996(4):21-27.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QK199600878735
    [13] 米松华, 黄祖辉, 朱奇彪, 等.农户低碳减排技术采纳行为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 2014, 26(3):797-804.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4.03.44
    [14] 李成芳, 曹凑贵, 汪金平, 等.不同耕作方式下稻田土壤CH4和CO2的排放及碳收支估算[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12):2482-2488. doi: 10.3321/j.issn:1672-2043.2009.12.007
    [15] 徐国伟, 吴长付, 刘辉, 等.麦秸还田及氮肥管理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07, 33(2):284-291. doi: 10.3321/j.issn:0496-3490.2007.02.017
    [1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41ad82c545c93c74ae3722f25d8c45af MEKURIA W, GETNET K, NOBLE A, et al. Economic Valuation of Organic and Clay-Based Soil Amendments in Small-Scale Agriculture in Lao PDR[J].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3, 149(2):379-389.
    [17] 侯博, 应瑞瑶.分散农户低碳生产行为决策研究——基于TPB和SEM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5(2):4-13. doi: http://www.cqvip.com/QK/90329X/201502/663886739.html
    [18]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Open J-Gate000000940851 ZHANG J J, ZHENG X P, ZHANG X S, et al. Farmers Information Acceptance Behavior in China[J]. Af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0, 5(3):217-221.
    [1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e121e4afe4c8a36ff24defd5311d6f54 NG T L, EHEART J W, CAI X M, et al. An Agent-Based Model of Farmer Decision-Making and Water Quality Impacts at the Watershed Scale Under Markets for Carbon Allowances and a Second-Generation Biofuel Crop[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11, 47(9):113-130.
    [20] 乔金杰, 穆月英, 赵旭强, 等.政府补贴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的干预效应——基于山西和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4):46-50.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ghqzyyhj201604008
    [21] 朱萌, 齐振宏, 罗丽娜, 等.基于Probit-ISM模型的稻农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320户稻农为例[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6, 35(1):11-23.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sltjygl201601002
    [22] 朱萌, 齐振宏, 罗丽娜, 等.不同类型稻农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湖北、江苏稻农的调查数据[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5, 36(4):624-62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65481519
    [23] VENKATESH V, DAVIS F 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 Mis Quarterly, 2003, 27(3):425-478. doi: 10.2307/30036540
    [24] VENKATESH V, THONG J Y L, XU X.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 2012, 36(1):157-178. doi: 10.2307/41410412
    [25] HENSELER J, RINGLE C M. A New Criterion for Assessing Discriminant Validity in Variance-Base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15, 43(1):115-135. doi: 10.1007/s11747-014-0403-8
  • 加载中
表( 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34
  • HTML全文浏览数:  1026
  • PDF下载数:  17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10-14
  • 刊出日期:  2018-11-20

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研究

    通讯作者: 郭晴, 讲师; 
    作者简介: 张露(1987-), 男,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
  • 1. 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0
  •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 广州 510420
  •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5012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5JZD014);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招标课题(17ZDA19)

摘要: 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各界的关注,由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高度依赖性和敏感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已逐步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可以从根源上减少碳排放,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研究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对有效推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和中国低碳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基于湖北省水稻产地1 115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改进的UTAUT(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模型构建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的概念模型,采用PLS-SEM(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方差分析法)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提高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有助于提高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意愿;②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本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③农户对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较为显著;④技术门槛和实施条件等表征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English Abstract

  • 农业生产对气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避免和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促进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统计,农业碳排放被全球认定碳排放的贡献度已高达30%,农业碳减排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1].研究水稻这一世界上消费最多的谷物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于评估农业对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至关重要[2].中国作为水稻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水稻释放的温室气体备受关注.我国农业部门已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政策.走农业低碳化发展道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是中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

    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农业部门实现固碳和减排的最有效技术措施之一[4].稻田低碳生产的关键要素是如何同时减少CH4和N2O[5]排放. Yang等[6]的研究表明,适当的作物管理可以提高收获指数,并实现增加粮食生产和节约用水的双重目标.低碳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环境外部性,可以提高水稻生产的固碳减排效果.农户是否采用农业技术会受到其技术采纳态度和技术推广服务因素的影响,如政策满意度和农业技术培训[7].农户对投入变动不大且具有增产效果的低碳技术措施的意愿采用率较高,农户家庭及个人特征对不同类型低碳技术措施采用意愿的影响没有一致性,而城市化水平高的区域农户采用低碳技术措施的意愿总体较高[8].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缺乏发展低碳农业的动力[9].

    目前我国碳减排领域的技术采纳研究已相继开展,对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主要针对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而关于低碳生产技术采纳的干预路径亟需进一步探索.本文探索影响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关键因素,为开展水稻低碳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目前研究主要从资源禀赋、农户特征、技术因素、制度及环境等层面考察农户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10],也有研究学者从心理机制层面开展对农业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11],但鲜有研究对农户采纳低碳水稻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分析.鉴于此,本文从稻农对气候变化应对态度入手,以信息技术推广领域被广泛采纳的UTAUT模型为理论基础,试图探索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农户采用水稻低碳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并以问卷调查验证稻农低碳生产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为应对农业发展领域的生产技术推广和碳减排提供依据.

  • 不少研究结果表明,水稻低碳技术对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水稻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综合考虑碳减排、农业增产、农民增收3个方面的诉求[8].而站在农户的角度,是否采纳低碳生产技术,要受到农户自身禀赋、家庭特征、技术特性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12-13].低碳技术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有增无减,单纯免耕措施可减少直接能源的排放,但对作物增产效果不明显[14].在采用一定技术措施的低碳生产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水稻产量一般高于当期常规生产方式的产量[15].

    Mekuria等[16]的研究表明,在农场这一层级经济回报是驱使农民采用农业技术最重要的单一因素.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交互影响农户的低碳生产意向,且低碳生产意向对农户的低碳生产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7]. Zhang等[18]认为经验影响农户对低碳农产品的态度,低碳农产品的价格优势越明显,农户采取低碳农业生产的态度越积极. Ng等[19]的研究则表明,与其他农户交流频繁的农户更愿意从事新型农业实践.一般情况下,农户年龄与农业技术的采纳呈反向作用关系[12].乔金杰等[20]的研究表明,补贴政策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技术风险对技术采用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兼业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节约劳动与改善水稻品质的水稻种植技术[21].提高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能显著增强其对减排技术的采纳意愿,通过科技示范户对减排技术的试验示范能显著提高减排技术采纳数量[13].朱萌等[22]认为,应将传统散户中的男性稻农作为优先推广目标,坚定不移地对种稻大户提供农业机械补贴.

    技术采纳模型(TAM)被广泛应用于新技术的采纳和推广分析中,为解释外部变量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Venkatesh等[23]对传统的采纳模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技术采纳与利用整合理论(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UTAUT)模型,该模型对使用行为的解释效度达到最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 UTAUT模型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力度比TAM高出10%左右,Venkatesh等[24]新增了年龄、性别和经验3个调节变量的作用,扩展后的UTAUT模型在技术使用时的方差贡献率达到12%.

    在上述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基于UTAUT模型,从气候变化认知、水稻种植环保意识、期望效用、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使用成本、便利条件、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实际使用维度,探索农户低碳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概念模型,进而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分析.从农户自身来看,农户对自然环境的感知是其采纳低碳农业技术的基础,提高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增强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意愿,进而对农户的实际使用产生影响.农户的期望效用和努力期望是其采纳低碳农业技术的先决条件,如果农户认为采用低碳农业技术能使自身收益具有较强的可实现性,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也会增强,进而影响最终的实际使用情况.从农户所处的外部环境来看,社会影响、使用成本和便利条件也是影响农户采纳低碳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正向影响农户采纳意愿,技术门槛、便捷的物资获取渠道和周围农户的正面导向有利于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纳;而使用成本负向影响农户采纳意愿,保守的技术采纳态度和对经济利益的过度重视会对农户的采纳意愿产生消极影响.一般认为,女性在采纳新技术方面比较保守,而男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具有优势,因此户主性别会显著影响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和应用.稻农需要采纳低碳生产技术保障经济效益,同时农户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期望效用评估中也包括了对气候变化、环境和风险的认知.

  • 本文认为,农户低碳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主要指农户是否采取低碳生产技术的主观想法,使用行为则表现为将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主观想法应用到水稻生产中的实际行为.农户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环保意识会影响其对低碳农业的看法,从而影响其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和使用.如果个人因为采纳某种技术而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那么其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的使用意愿会更加强烈.努力期望一般指个人在采纳某种新技术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当稻农发现水稻低碳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易于掌握和控制,则其采纳意愿和使用行为会更加强烈.个人在采纳某种新技术或使用某种新产品时所受周围人群的影响程度,即表现为该技术采纳过程中的社会影响.在水稻低碳生产技术推广过程中,根据趋同性原理,若周围大多数人采纳某项技术,那么个人也会认为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采纳该技术的意愿就会更加强烈.使用成本也是农户采用低碳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当技术转换成本高于农户可接受成本的上限,农户也会降低其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若稻农能够很及时、准确地获得水稻低碳生产的技术指导,购买相关物资和售后服务也很便捷,其对技术采纳意愿也会更强烈.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①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对其自身的环保意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②农户的环保意识对其自身的期望效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③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水稻种植环保意识、期望效用、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均对农户的采纳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使用成本对农户的采纳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④农户的采纳意愿和便利条件均对其自身的实际采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和影响路径详见表 1.此外,本文选取户主性别、兼业程度、务农年限和户主受教育程度作为调节变量,对模型进行深入分析.

  • 基于上述分析的理论模型,本文设计了结构化的调查问卷,对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意愿进行分析.问卷围绕农户基本生活情况、稻农气候变化感知、农户意识、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的采纳意愿等层面展开.在分析稻农对气候变化的感知方面,从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气候变化对水稻种植的影响程度、气候变化应灾行为3个角度测度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程度.本文为了测度农户对气候变化认知、环保意识,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期望效应、努力期望、社会影响、采纳条件和采纳意愿等设置了一系列题项,问卷题项主要采用Likert(李克特)五点量表(表 2).

    本文采用的样本数据来自于2015年在湖北省开展的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意愿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涵盖10个地区.样本选取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随机抽取样本村和样本户,并进行一对一的访谈调查.实地调研共收集样本1 200份,问卷回收后课题组成员对所有收集的问卷进行核查,删除有关键问题遗漏和逻辑错误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1 115份.本文从户主信息识别农户家庭的基本特征,其中户主信息包括户主性别、教育年限、务农年限和兼业程度.本文的样本在不同农户家庭类型中的分布可以表征农户家庭的不同特性,样本农户特征见表 3.

  • 本文旨在分析气候变化认知、环保意识、农户期望、社会影响及便利条件与农户低碳水稻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与行为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上述涉及到的变量难以直接测量,对于多因素多路径的回归分析方法适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模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以改进的UTAUT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在上述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建模方法,对农户采纳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干预路径进行实证分析.

  • 在上述构建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的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采用PLS-SEM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依据Smartpls(偏小二乘法统计软件)进行模型拟合.首先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Henseler等[2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方差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相比Forner-Lacker准则和交叉因子载荷准则,HTMT准则更能稳定检验区分效度.因此,本文主要采用Cronbach's(克隆巴赫系数)、CR(组合信度)和AVE(平均方差抽取)共同检验因子的建构信度和效度,采用Heterotrait-Monotrait比率检验因子的区分效度.检验结果表明,Cronbach's α均在0.7以上,表示因子信度很好;组合信度CR均在0.7以上,AVE值均在0.5以上,表示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检验结果见表 4);HTMT值均小于0.85,表示因子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表 4表 5).

    本文采用Boostraping(后继状态的值函数估计当前值函数的方法)抽样对模型检验结果的显著性进行分析,将抽样框设置为500.抽样检验后的模型路径系数见表 6.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和模型检验结果,研究发现农业气候认知对环保意识和采纳意愿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环保意识对期望效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路径系数为0.559,环保意识对采纳意愿的影响在0.05的水平上不显著;稻农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期望效用和努力期望对其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均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社会影响对采纳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相比之下实施成本对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实施成本越高,稻农的低碳生产采纳意愿越低;便利条件对低碳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便利条件对实际采用的影响不显著;稻农采纳意愿对实际采用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 本文在上述结构方程建模分析的基础上,对稻农兼业化程度和稻农务农年限2个变量的调节效应进行了检验.首先,将整体样本兼业化程度和务农年限分为不同的群组,然后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多组对比分析进行估计,并检验上述变量对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路径的调节效应.为了克服分组后小样本带来的回归估计偏误,本文采用Boostraping对模型进行估计,重复抽样值设为1 000.

    首先,根据户主是否兼业将样本分为户主兼业和户主非兼业2组,并采用Smartpls中的Multi-Group分析模块进行多组比较分析,分析结果见表 7.本文对户主兼业分析结果表明:②兼业农户和非兼业农户的气候认知对环保意识均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85和0.186,且分别在p=0.001和p=0.01的水平上显著,但两者干预作用大小无显著差异;②不管农户是否兼业,气候变化认知对采纳意愿的影响均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且兼业农户与非兼业农户干预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即兼业农户气候变化认知对采纳意愿的影响要显著大于非兼业农户,两者差异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③对兼业农户而言,社会影响对采纳意愿的干预作用显著,路径系数为0.233,且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而对非兼业农户而言,这一干预作用不显著;④在实施成本方面,兼业农户和非兼业农户对采纳意愿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两者路径系数分别为-0.248和-0.145,且在p=0.001的水平上显著,但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本文根据户主务农年限将样本分为4组:其中务农年限在29年及以下的为第1组,这一组代表新一代的务农群体;30~39年的为第2组,该组样本所处的群体具有一定的务农经验,40~49岁为第3组,50岁及以上为第4组.按户主务农经验划分的结构方程模型分组估计结果见表 8.研究结果表明,在环保意识对采纳意愿的干预作用中,务农经验在29年及以下的群体干预效用最大,其次为拥有30~49年务农经验的群体;气候变化认知对务农年限在50年及以上的群体干预作用不显著;而拥有50年以上的务农经验的群体其采纳意愿受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

  • 本文以长江流域的典型稻农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UTAUT模型分析了气候变化认知、环保意识、期望绩效、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等对农户水稻低碳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水稻低碳采纳的关键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主要结论如下:①农户的气候变化认知对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的采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感知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②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实施成本对农户采纳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政府补贴政策越低,技术风险和采纳成本越高,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可能性就越低;③社会影响对低碳技术的采纳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表明农户在采纳低碳生产技术方面受周围人群的影响较大,种粮大户示范和技术推广活动等均对低碳生产技术采纳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对于务农年限越久的稻农,该影响更为显著;④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当农户认为其采纳低碳生产技术更加便利时,其采纳行为更为强烈;⑤社会影响对非兼业农户的采纳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对兼业农户的采纳意愿无显著影响;⑥气候变化认知对拥有50年以上务农经验的群体作用不显著,而对新型务农群体和中等年限务农群体具有显著影响.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①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气候变化认知,加大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教育宣传,鼓励农户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②提高农业低碳生产技术的成熟度,降低低碳生产技术的实施风险,通过田间实验和技术推广降低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实施所带来的风险和门槛,进而推动农户采纳农业低碳生产技术;③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活动的示范力度,提高社会影响对农户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影响力度,通过种粮大户的技术示范提高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④保障农户实施低碳生产技术的生产条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纳低碳生产技术的实际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提高兼业农户的实际采用,因此在推动农户新技术采纳的过程中,需降低农户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门槛,进而提高稻农对低碳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纳;⑤作为以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群体,应大力开展针对非兼业农户的培训和低碳生产技术示范,提高水稻低碳生产技术示范效应对非兼业农户的影响.

参考文献 (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