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鉴于中国薄弱的现实经济基础,依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中高速发展.通过近40年粗放式发展,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截至2017年,其经济总量跃升全球第二,人均收入近9 000美元.然而,中国仅仅算是经济大国,与高质量经济强国仍有较大距离.伴随着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问题,如近年来投资收益明显变窄,迫切需要新经济驱动力;工业生产能耗效率低,造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多少产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含量型,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等.政府和学界一致认为GDP优先的数量型经济已达到发展极限,急需寻找经济内生动力,引导中国经济走上高质量之路.在此基础上,如何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强化知识动力已成为建设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重点.
单纯追求GDP增速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质疑,面临很多效率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学者们对经济增长的认识逐渐上升,结合经济增长进行了“质量”思考.从国际研究成果来看:①提出综合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0年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并用以取代传统GNP评价模式,基于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综合评分体系,来衡量各联合国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依据评价结果发表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报告》[1];2015年联合国提出“城市可持续性指数”,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状况协同发展,针对国家、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评估,发布了《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2]. ②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3],强调知识内生动力性作为核心的经济驱动要素.文献[4]中《经济发展理论》即经济增长创新理论,强调人力资本推动思想发展和技术流通,并强调知识创新能力是经济增长内生性动力;文献[5]中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并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文献[6]提出技术扩散理论,强调教育对知识扩散的影响,且知识扩散是新技术使用的必要条件.从国内研究成果来看:①融合我国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建立综合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文献[7-11]提出以质量看待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反思,并构建以经济增长结构、稳定性、福利水平变动、资源环境代价、国民经济素质、竞争力组成的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方式确定权重系数,实现省际经济增长质量测度;文献[12]提出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0-2014年中国省际经济发展进行实测. ②重视知识资本溢出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文献[13]研究了人均知识分布、经济制度状况与经济增长的演进路径,提出经济增长归结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制度演进的结果,而制度演进从根本上来说是人均知识分布水平的提高;文献[14]研究了R&D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发现自主性R&D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明显强于对外贸易和技术引进;文献[15]研究了知识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发现知识是技术进步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知识资本溢出收益存在明显差别,在不同的创新经济体中区别较大.
在经济新形势下,要摆脱旧有经济增长模式弊端,唯有转换发展动力,依靠不断的知识积累,通过知识创新产生技术进步,从而稳步推动经济增长.结合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和新增长理论知识溢出路径,本文从知识资本角度研究省际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知识型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采用2000-2017年实际统计数据进行测度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性建议.
Measurement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Qu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Capital
-
摘要: 中国经济正处在由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的质量型发展模式转变的阶段,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创新驱动模式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在总结经济增长质量、知识资本、创新驱动等研究的基础上,该文提出从知识资本视角下对省际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以经济基础、教育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4个维度,以区域生产总值(GDP)、固定投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教育投入、教育水平、研究与发展(R&D)投入、专利成果、技术交易、能源效率、污染处理等15个指标,采用2000-2017年统计数据对省际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稳中向好,如结构持续优化、知识逐步积累、创新快速发展、效能逐步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如投资规模与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知识创新应用实效需提升、绿色发展需强化等.Abstract: China's economy is at a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from an extensive investment-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to an innovation-driven quality-oriented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innovation-driven model based on knowledge capital has become a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Summing up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of economic growth, knowledge capital and innovation driv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inter-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capital. Starting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economic basis,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gree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quantitatively analyzes the quality of inter-provincial economic growth (statistical data from 2000 to 2017) on basis of the fifteen indicators, such as regional GDP, fixed investment,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sumption structure, education input, education level, R&D input, patent achievement, technology transaction, energy efficiency and pollution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s steadily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is continuously optimized, knowledge is gradually accumulated, innovation is rapidly developing, and the efficiency is gradually improved.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optimization of investment scale and structure, improvement in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ppli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green development.
-
Key words:
- growth quality /
- knowledge capital /
- innovation-driven /
- measurement .
-
表 1 经济增长质量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值
评价维度 维度权重值 分项指标 指标属性 指标权重值 数据来源 正指标 适度指标 逆指标 经济基础 0.254 区域GDP √ 0.253 中国统计年鉴 固定资产投资 √ 0.252 中国统计年鉴 产业占比 √ 0.247 中国统计年鉴 消费占比 √ 0.248 中国统计年鉴 教育发展 0.250 教育经费 √ 0.341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教育水平 √ 0.342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高校R & D当量 √ 0.317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创新发展 0.242 R & D经费 √ 0.257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专利申请 √ 0.259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专利授权 √ 0.258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技术成交 √ 0.227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绿色发展 0.254 单位电力消耗 √ 0.249 中国统计年鉴 单位废气排放 √ 0.250 中国统计年鉴 单位废水排放 √ 0.250 中国统计年鉴 单位固废排放 √ 0.250 中国统计年鉴 表 2 2017年省际经济增长质量指数表
省份 经济质量指数 排名 北京 0.840 755 583 1 上海 0.681 049 786 2 天津 0.579 093 852 3 广东 0.573 733 103 4 浙江 0.570 912 578 5 江苏 0.546 615 794 6 辽宁 0.494 565 246 7 重庆 0.484 241 443 8 陕西 0.479 029 96 9 福建 0.476 672 656 10 黑龙江 0.4760 444 73 11 湖北 0.473 198 592 12 安徽 0.471 693 3 13 四川 0.471 372 054 14 山东 0.467 6017 47 15 甘肃 0.464 085 683 16 湖南 0.459 188 781 17 海南 0.456 533 041 18 山西 0.444 334 082 19 江西 0.437 417 201 20 吉林 0.437 257 433 21 宁夏 0.429 383 028 22 新疆 0.429 108 145 23 河南 0.426 953 85 24 广西 0.425 566 915 25 云南 0.419 522 481 26 贵州 0.419 182 703 27 河北 0.408 831 513 28 内蒙古 0.406 152 445 29 青海 0.359 396 557 30 -
[1] 蔡兴扬. 1990年度人文发展报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J].世界经济译丛, 1992(3):13-20. [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衡量生态投入与人类发展》发布[J].城市规划通讯, 2016(23):12.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SGT201623027.htm [3] 朱保华.新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4] 代明, 殷仪金, 戴谢尔.创新理论:1912-2012——纪念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00周年[J].经济学动态, 2012(4):143-150.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wahz200911046 [5] 庄子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五大研究思路[J].经济学动态, 1997(5):50-54.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XD199705015.htm [6] 李平.技术扩散理论及实证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9. [7] 任保平.以质量看待增长:对新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与反思[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 [8] 钞小静, 惠康.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26(6):75-86.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gzlyj201303007 [9] 任保平, 刘鸣杰.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有效供给形成的战略选择与实现路径[J].学术界, 2018(4):52-65. doi: 10.3969/j.issn.1002-1698.2018.04.005 [10] 任保平.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生产力理论的演进轨迹与创新[J].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8, 9(6):94-102. doi: 10.3969/j.issn.1674-7542.2018.06.013 [11] 任保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重点[J].人民周刊, 2019(1):59-61.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qwg201824007 [12] 詹新宇, 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 2016(8):40-53, 39.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czyj201608004 [13] 张尚毅.从人均知识分布到经济增长[J].探索, 2015(5):176-179. doi: 10.3969/j.issn.1007-5194.2015.05.032 [14] 黄凌云. R&D、技术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D].重庆: 重庆大学, 2002.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11-2003050301.htm [15] 程惠芳, 陈超.开放经济下知识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J].经济研究, 2017, 52(10):21-36. doi: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673587223 [16] 程永毅.生产率增长、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D].杭州: 浙江大学, 2015.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1015444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