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得到更多的关注.生活满意度是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1],是指个体基于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总体性认知评估[2],它不仅是心理健康状况的体现,还会反作用于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社会结果[3].因此,探讨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已有研究表明[3-4],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会支持、家庭功能、教养方式、生活事件、物质滥用和身心障碍等,内部因素主要有人格、自我效能、心理韧性和心理素质等.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认为心理素质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以在外在致病风险因素或增益保护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扮演中介或调节的角色[5].但若单纯强调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决定作用都会有失偏颇.因此,本研究结合内部因素(心理素质)和外部因素(社会支持),通过实证的方式探讨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加强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保护性资源对个体身心健康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6].目前,大部分研究主要评估的是整体的社会支持,而对不同来源(特定关系)的社会支持关注较少.一般来说,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可划分为来自家庭、朋友和其他方面的支持[7-8],并且它们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生活阶段中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9].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会发生变化,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会发生动态变化[10].因此,探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至关重要.青少年处于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朋友逐渐取代父母成为社会支持和亲密关系的主要来源[11].那么在这一时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是否会对中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产生不同影响呢?本研究提出问题1(H1):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作用,且存在差异.
此外,有学者[12]指出心理素质作为一种心理品质,可以在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间发挥驱动力的作用.心理素质是国内学者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本土学术概念,是指个体在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内隐的,具有基本、衍生和发展功能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13-14].这种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如抑郁、焦虑)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如生活满意度)正相关[1, 5, 15-16].实际上,二者是“本”与“标”的关系,即心理素质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3].同时,心理素质的作用机制亚模型还主张外在的增益保护因素是通过内在的心理素质而对心理健康起作用[5],且大量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4, 12, 15].那么,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是否也起到中介作用呢?本研究提出问题2(H2):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本研究拟从个体心理健康的视角,以个体心理素质为中心,同时兼顾社会支持系统在个体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中职学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将进一步回答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中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为进一步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多可靠的参考与依据.假设模型如图 1所示.
全文HTML
-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重庆市选取1所、成都市选取2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高一的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2 500份(学校1为500份,学校2为1 800份,学校3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227份(学校1为451份,学校2为1 604份,学校3为172份),有效率为89.08%,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5.71岁(SD=0.83).此外,性别方面男生占比67.49%、女生占比32.51%,家庭所在地方面农村占比56.26%、城镇占比43.60%,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占比43.15%、非独生子女占比56.80%.被试具体情况见表 1.
-
采用Zimet等[7]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进行测量,并参照严标宾等[8]的研究,把原量表中的“领导、亲戚、同事”改为“老师、同学、亲戚”.该量表共12个条目,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老师、同学、亲戚)3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4个条目; 采用7点计分,1(极不同意)-7(极同意),量表得分越高,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高.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重测信度为0.85.本研究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3,家庭支持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5,朋友支持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7,其他支持分量表的α系数为0.87,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
采用胡天强等人[16]修订而成的中学生心理素质问卷(简化版)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评估.该问卷共24个条目,分为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性品质3个维度,每个维度各8个条目; 采用5点计分,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问卷得分越高,心理素质水平越高.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1,重测信度为0.62,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6~0.83之间,间隔4个月的重测信度在0.55~0.64之间.本研究中,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2,认知品质分维度的α系数0.86,个性品质分维度的α系数为0.81,适应性品质分维度的α系数为0.79,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
生活满意度量表由国外学者Diener等[17]进行编制、国内学者熊承清等[18]进行修订而成,共5个条目,为单维结构.该问卷釆用7点记分,1(强烈反对)-7(极力赞成),问卷得分越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越高.量表的α系数为0.78,折半信度为0.70.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0.77,说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和Mplus 7.0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使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使用Mplus 7.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心理素质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通常,根据以下指标来评估模型的优劣:χ2,CFI,TLI,RMSEA,SRMR. χ2值表示模型的变异大小,与样本量的大小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并不依此来考察模型的拟合情况; CFI和TLI大于0.90,且RMSEA和SRMR小于0.08则说明模型的拟合良好[19].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1.2.2. 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
1.2.3. 生活满意度量表
1.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由于数据全部采用被试的自我报告来收集,故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检验[20],结果显示,第一个因子的变异解释率为29.41%,小于40%,说明共同方法偏差不显著.
-
表 2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间两两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在0.33~0.47之间,表明各变量间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
为考察中职学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并揭示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首先,使用Mplus 7.0对数据进行多元正态检验,结果发现数据有显著的偏度(p<0.001)和峰度(p<0.001),不符合正态分布.因此,采用稳健的极大似然估计法(MLR)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缺失值采用全息极大似然估计法(full information maximizing-likelihood,FIML)进行处理.其次,为控制性别、家庭所在地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在进行中介效应分析时对性别、家庭所在地进行控制.最后,以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为自变量,心理素质为中介变量,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建构模型,结果发现,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标良好:χ2=1 575.114,df=196,CFI=0.922; TLI=0.908; RMSEA=0.056(90% CI=[0.054,0.059]); SRMR=0.048.
从图 2可以看出家庭支持(β1=0.21,p<0.001)、朋友支持(β2=0.12,p<0.05)和其他支持(β3=0.22,p<0.01)均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4=0.14,p<0.001);在加入心理素质后,家庭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5=0.43,p<0.001),朋友支持(β6=0.09,p=0.111)和其他支持(β7=0.04,p=0.605)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心理素质在家庭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间接效应显著(β1β4=0.03,SE=0.009,p<0.01),间接效应为0.03,特定路径的中介效应占局部总效应的比例为0.03/(0.03+0.43)=6.52%;心理素质在朋友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间接效应显著(β2β4=0.02,SE=0.008,p<0.05),间接效应为0.02,特定路径的中介效应占局部总效应的比例为0.02/(0.02+0.09)=18.18%;心理素质在其他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间接效应显著(β3β4= 0.03,SE=0.013,p<0.05),间接效应为0.03,特定路径的中介效应占局部总效应的比例为0.03/(0.03+0.04)=42.86%.此外,总的中介效应占整体总效应的比例为(0.03+0.02+0.03)/(0.03+0.02+0.03+0.43+0.09+0.04)=12.5%.本研究中,中介效应显著说明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均可以通过心理素质的间接效应作用于生活满意度,且心理素质在家庭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素质在朋友支持或其他支持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此外,对比中介效应分析可以判断多个中介效应中哪一个效应更大、哪一个效应更有理论意义.因此,在中介模型中设置辅助变量来检验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影响生活满意度的差异[21].结果显示,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通过心理素质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β1β4-β2β4=0.01,p=0.213),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通过心理素质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β1β4-β3β4=-0.001,p=0.944),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通过心理素质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β2β4-β3β4=-0.01,p=0.472).另外,家庭支持和朋友支持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β1β4+β5)-(β2β4+β6)=0.24,p<0.001),家庭支持和其他支持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总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β1β4+β5)-(β3β4+β7)=0.27,p<0.01),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作用于生活满意度的总效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β2β4+β6)-(β3β4+β7)=0.03,p=0.762).
2.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2.2. 中职学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心理素质和生活满意度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2.3. 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本研究相关分析发现,中职学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个体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生活满意度越高,这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6].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同.家庭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总效应显著大于朋友支持,家庭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总效应显著大于其他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对生活满意度影响的总效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相较于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家庭支持对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处于人生发展过渡时期的青少年,即使他们的社会关系已由亲子关系逐渐过渡到同伴关系,但家庭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有研究[22]也有类似的发现,父母和同伴依恋均与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但父母依恋是更强的预测因子.另一研究[23]发现,在青少年早期,父母的支持减少、朋友的支持增加,但父母支持仍然是这一时期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最佳指标.结合本研究,在均值得分上,虽然朋友支持大于家庭支持,家庭支持大于其他支持,但对于中职学校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家庭支持是其生活满意度的最佳预测指标.
-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发现,心理素质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说明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均可以通过心理素质的中介效应间接作用于生活满意度.这一结果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即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起到直接作用,还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5].具体地,在心理素质的形成机制中,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均可以使中职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品质,且作用大小相当.在心理素质的作用机制中,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积极作用于生活满意度.在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整个关系模型中,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作为外在增益保护因素可以通过内在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起作用.另外,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通过心理素质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存在不同,即心理素质在家庭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心理素质在朋友支持或其他支持与生活满意度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已有研究发现[24],父母支持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同伴支持不能直接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发生,但能有效缓冲应激事件给青少年抑郁症状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个体感知到的家庭支持可直接促进其生活满意度的提升,感知到的家庭支持越多,生活满意度越高[25].总之,家庭/朋友/其他支持—心理素质—生活满意度的中介路径具有合理性.
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认为,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动态发展.心理素质不仅受到外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的影响,它还会反过来影响外在因素的数量、受影响程度及性质[5].因此,本研究的中介效应量虽较小,但小效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成大效应,需引起高度重视.
-
① 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其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按照社会支持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主观和客观支持.与实际的支持相比,领悟到的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更重要.因此,除了对个体提供实际的支持行为,更应该增强个体对“被支持、被尊重、被理解”等主观体验的感受程度. ②明确家庭支持的首要作用,直接促进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对于学生而言,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微系统,学生在家庭中获得的理解、关心、尊重、包容等会对其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长应清楚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塑造良好的家庭功能和互动模式,重视培育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和亲密度.学校也应长期有效地坚持家校合作的育人理念,为学生获取足够的家庭支持搭建平台. ③整合多种来源的社会支持,共同促进生活满意度的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职学生感知的父母支持逐渐减少,而感知的同伴、老师支持则显著增多,同时,中职学生与朋友、老师等相处的时间较多,他们也可以为中职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在这一阶段,即使父母支持对中职学生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更大,也不能忽略朋友、老师等其他方面支持的重要性.另外,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肯定其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心理素质是素质的核心,它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水平.本研究中,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得分(M=3.23)低于全国常模(M=3.43)[26],因此教育者应注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
本研究对中职学生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实证了家庭支持不仅直接作用于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 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不直接作用于生活满意度,而是通过心理素质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这些发现不仅支持了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模型,也支持了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还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心理素质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因此,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①本研究只考察了一年级学生的情况,所以它不是一项发展的横断研究,不能比较学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变化特点.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考虑采用聚合交叉设计,既可以从横断层面考察中职学生心理状况的特点,也可以从纵向的角度考察中职学生心理状况的发展和变化特点. ②虽然本研究的中介模型成立,但心理素质只部分解释了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可能还存在其他中介变量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究.
3.1. 相比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家庭支持是生活满意度的最佳预测指标
3.2. 心理素质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起到中介作用
3.3. 实践启示
3.4. 研究展望
-
1) 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心理素质与生活满意度间两两显著正相关.
2) 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心理素质在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间均起中介作用.
3) 家庭支持比朋友支持或其他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更强,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提供合理有效的社会支持、增强心理素质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