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基于功能性分析的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明庆忠, 刘安乐. 基于功能性分析的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12): 117-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12.015
引用本文: 明庆忠, 刘安乐. 基于功能性分析的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2(12): 117-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12.015
MING Qing-zhong, LIU An-le.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Functional Analysis——Take Yunna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2(12): 117-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12.015
Citation: MING Qing-zhong, LIU An-le.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Functional Analysis——Take Yunnan as an Example[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2(12): 117-125. doi: 10.13718/j.cnki.xdzk.2020.12.015

基于功能性分析的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2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JD2017ZD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明庆忠(1963-),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

    通讯作者: 刘安乐,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F590

Research on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Functional Analysis——Take Yunnan as an Example

  • 摘要: 在“全域旅游”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核心要素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因此,从旅游景区功能性角度思考旅游业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在梳理旅游景区概念基础上,从全要素性、功能层级性、空间扩张性和时间延展性总结了旅游景区功能性特征;基于全域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发展理念提出7个基本型、28个基本类的旅游景区功能性分类方法;选取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为案例,划分并分析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功能类型及其特征;分析景区旅游发展趋势及问题,并从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化、功能的高级化、空间的骨架化、联系的网络化和产品融合化等5个方面提出了景区旅游发展转型的建议.
  • 加载中
  • 图 1  现代旅游景区功能性特征

    图 2  旅游景区功能及其功能属性层次性

    表 1  旅游景区的功能性分类及其特征

    特点
    观光型 风景名胜区
    历史遗迹
    公园
    主要指以参观、观赏等为主要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旅游活动场所.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地域性差异显著;②景观复杂性;③景区建设成本低;④旅游资源依赖性强;⑤旅游服务对象大众化.
    研修型 国家公园
    湿地公园
    森林公园
    博物馆
    动物园
    植物园
    拥有丰富原始的、大量独特珍稀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遗存或生态环境,为旅游者或研究群体提供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保护宣传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旅游服务单一性;②专业性较强;③旅游小众型;④旅游消费黏性低.
    娱乐型 主题公园
    游乐园
    演艺场
    运动场馆
    为特定功能而专门设计建造的现代建筑物或场所,它突破了旅游区对传统旅游物质性旅游资源依赖性,实现了旅游区功能多样性、持续性和服务综合性.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投资高,参与性和趣味性强,互动性与体验性好,娱乐性明显.
    度假型 度假区
    疗养地
    以独特的旅游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以旅游基础设施为条件,以度假、康体、疗养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对环境和设施条件依赖性强;②)旅游消费层次高;③消费目的性强;④停留时间长.
    城镇型 旅游小镇
    古镇古街区
    旅游地产
    边境旅游区
    指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风情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以景区景点为核心、以旅游产业为主体,主要从事旅游产业活动服务的街区、城镇或旅游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历史性与现代性并存;②核心吸引物以文化资源为核心;③服务对象广泛且旅游业态众多;④品牌特色显著.
    乡村型 民族村寨
    古村落
    乡村庄园
    指以民族村寨、古村落和乡村环境为基础,依托民族文化、乡村景观风貌、民风民情,以社区居民为文化展演主体的主题化、规模化、复合性、现代化、开放性的聚合空间.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原生性与本土性并存;②静态与动态兼备、时尚与怀旧相济;③村寨背景、聚落、生产生活、民族文化是旅游区根源;④社区居民是景区文化的主要展演体.
    融合型 工业旅游点
    农业旅游点
    水利风景区
    影视基地
    现代工程
    指将旅游业与工业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现代娱乐文化产业相关要素整合,创造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旅游综合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旅游区综合性强,功能复合型;②旅游区业态复杂;③旅游区涉及领域宽、层次多.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功能类型划分

    旅游景区
    观光型 风景名胜区 楚雄永仁方山景区、澄江禄充景区、大关黄连河景区、大理宾川鸡足山景区、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大理洱源茈碧湖景区、大理洱源西湖、大理剑川千狮山(满贤林)景区、大理罗荃半岛旅游区、大理南涧无量山樱花谷景区、大理祥云水目山文化旅游区、迪庆虎跳峡景区、迪庆天生桥景区、迪庆香格里拉蓝月山谷景区、佛迹仙踪芒玉峡谷旅游区、富宁驮娘江景区、红河蒙自南湖公园、建水燕子洞、九乡风景名胜区、昆明安宁青龙峡风景区、昆明轿子山、昆明金殿景区、昆明石林风景名胜区、昆明宜良岩泉风景区、丽江观音峡景区、丽江虎跳峡景区、丽江拉海景区、丽江泸沽湖景区、丽江文笔山景区、丽江玉龙雪山景区、泸西阿庐古洞、陆良彩色沙林景区、罗平多依河景区、罗平九龙瀑布群景区、梅里雪山生态热水塘景区、弥勒白龙洞、牟定化佛山景区、普洱西盟勐梭龙潭景区、丘北普者黑景区、曲靖会泽大海草山、曲靖师宗菌子山、腾冲叠水河景区、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腾冲云峰山景区、通海秀山公园、文山广南八宝风景区、武定狮子山、香格里拉大峡谷·巴拉格宗景区、漾濞石门关景区、元谋土林、沾益珠江源景区
    历史遗迹 沧源司岗里崖画谷、茶马古道旅游区、大理张家花园、迪庆藏经堂景区、迪庆香格里拉松赞林景区、江川古滇国文化园、晋宁盘龙寺、丽江白沙壁画景区、丽江北岳庙(三多阁)、丽江东巴王国景区、丽江玉峰寺、丽江玉柱擎天景区、梁河南甸宣抚司署、临沧凤庆石洞寺景区、临沧耿马孟定洞景佛寺景区、勐海景真八角亭景区、西双版纳勐泐大佛寺、西双版纳勐泐文化园、昭通盐津豆沙关
    公园 大理洱海公园、大理蝴蝶泉公园、大理上关花公园、凤庆凤山公园、江川碧云寺公园、江川明星鱼洞景区、晋宁郑和公园、景洪曼听公园、开远南洞—凤凰谷旅游区、丽江黑龙潭、临沧花果山城森林公园、临沧西门公园、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瑞丽独树成林景区、石屏焕文公园、文山西华公园、西双版纳打洛独树成林景区、西双版纳雨林谷、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新平龙泉公园、玉溪澄江凤山公园、玉溪澄江西浦公园、玉溪九龙池公园、元江世界第一高桥
    研修型 国家公园 迪庆梅里雪山景区、迪庆香格里拉普达措景区、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黎明景区、普洱国家公园
    湿地公园 迪庆纳帕海景区
    森林公园 保山太保山森林公园、楚雄紫溪山、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临沧五老山森林公园、弥渡东山森林公园、普洱小黑江森林公园、瑞丽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新平新化古野林、易门龙泉森林公园
    博物馆 楚雄元谋人博物馆、楚雄州博物馆、迪庆香巴拉藏文化博物馆、迪庆州博物馆、红河州博物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寻甸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云南公路馆、禄丰世界恐龙谷
    动物园 云南野生动物园
    植物园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潞西勐巴娜西珍奇园
    娱乐型 主题公园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园、澜沧拉祜风情旅游区、丽江东巴万神园、丽江玉水寨景区、临沧沧源葫芦小镇、普洱江城勐烈湖湿地公园、普洱镇沅无量湿地公园、瑞丽淘宝场、师宗凤凰谷生命文化主题公园、施甸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云南民族村、云南人家、丽江东巴谷景区、丽江金塔景区、丽江三股水景区、昆明七彩云南景区
    游乐园 昆明大观公园
    演艺场 迪庆民族服饰展演中心、香格里拉茶马古道金色大厅、呀啦嗦民间马术演艺文化交流中心
    度假型 度假区 大理南诏风情岛、红河弥勒湖泉生态园、昆明经典假日谷、玉溪汇龙生态园、昭通水富西部大峡谷景区、中国兵器房车温泉度假中心、
    疗养地 昌宁鸡飞温泉旅游度假区、大理地热国、个旧丫沙底瀑布温泉度假区、华宁象鼻温泉度假村、龙陵邦腊掌温泉旅游度假区、施甸石瓢温泉景区、腾冲热海景区、玉溪映月潭休闲文化中心
    城镇型 旅游小镇 楚雄彝人古镇、红河弥勒可邑旅游小镇景区、临沧云县头道水酒谷景区、禄丰黑井古镇、绿春东仰风情园、腾冲和顺景区
    古镇 楚雄大姚石羊古镇、楚雄姚安光禄古镇、大理古城、大理巍山古城—巍宝山旅游区、剑川石宝山·沙溪古镇旅游区、丽江古城、丽江束河古镇、临沧凤庆鲁史古镇
    古街区 红河建水朱家花园、建水文庙、景东文庙、昆明官渡古镇、孟连土司边境旅游区、
    旅游地产 大理南国城、德宏芒市珠宝小镇、和成·临沧生态文化创新产业园、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昆明星耀·水乡旅游度假区、昆明寻甸星河温泉旅游小镇、紫云青鸟国际珠宝文化旅游区
    边境旅游区 德宏瑞丽姐告、德宏畹町边关文化园
    乡村型 民族村寨 沧源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大槟榔园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大理银都水乡新华村景区、德宏瑞丽边寨喊沙风景区、漠沙大沐浴花腰傣文化生态旅游村、南华咪依噜风情谷、瑞丽一寨两国景区、西双版纳傣族园、西双版纳曼迈桑康景区、西双版纳勐景来景区、霞给藏族文化旅游生态村、香格里拉洋塘曲文化生态景区
    古村落 凤庆古墨传统文化村落景区、鹤庆边陲古寨、红河建水团山古村景区、石屏郑营村、文山广南世外桃源坝美景区、祥云云南驿景区
    乡村庄园 迪庆香格里拉娜姆措生态园、昆明安宁小泉山庄、昆明龙润大龙潭生态休闲园、昆明石林万家欢蓝莓庄园、新平哀牢山陇西世族庄园
    融合型 工业旅游点 德宏样样好翡翠文化产业园、红河个旧锡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双版纳南药园
    农业旅游点 沧源碧丽源芒摆有机茶庄园、峨山高香生态茶文化旅游区、红河撒玛坝万亩梯田、红河元阳哈尼梯田景区、临沧耿马孟定芒团景区、普洱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腾冲高山乌龙茶马站景区、西双版纳茶马古道景区、保山龙王塘公园
    水利风景区 保山北庙湖旅游度假区、普洱梅子湖公园、曲靖罗平鲁布革三峡风景区、文山君龙湖水利风景区、盈江凯邦亚湖游览区、永德忙海湖景区、云县漫湾百里长湖景区
    影视基地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
    现代工程 思小高速公路(西双版纳段)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功能类型等级结构

    基本型 数量/个 比重/ % 各等级景区数量及全省A级景区比重
    5A/个 比重/% 4A/个 比重/% 3A/个 比重/% 2A/个 比重/% 1A/个 比重/%
    观光型 100 43.29 3 1.3 35 15.15 19 8.23 36 15.58 7 3.03
    研修型 29 12.55 2 0.87 11 4.76 4 1.73 11 4.76 1 0.43
    娱乐型 11 4.76 0 0 3 1.3 0 0 8 3.46 0 0
    度假型 13 5.63 0 0 5 2.16 3 1.3 5 2.16 0 0
    城镇型 28 12.12 1 0.43 10 4.33 11 4.76 6 2.6 0 0
    乡村型 29 12.55 0 0 6 2.6 12 5.19 10 4.33 1 0.43
    融合型 21 9.09 0 0 1 0.43 7 3.03 12 5.19 1 0.43
    下载: 导出CSV
  • [1] 彭德成, 潘肖澎, 周梅.我国旅游资源和景区研究的十个前沿问题[J].旅游学刊, 2003, 18(6): 54-56.
    [2] 谢春山, 贾玉云.异地的休闲:旅游的起源探析[J].旅游论坛, 2010, 3(2): 127-130.
    [3] 陈晓磬.旅游景区的概念及相关学术语境构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28(1): 100-105.
    [4] 陈才, 龙江智.旅游景区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5] 帕特里克·贝尔特(Patrick Baert).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M].瞿铁鹏, 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6]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7] 张进福, 黄福才.景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 HOLLOWAY J C.论旅游业[M].孔祥义, 译.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
    [9] MIDDLETON V TC. Marketing in Travel and Tourism[M]. 2nd ed. London: Heinemann, 1988.
    [10] 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3.
    [1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GB/T 17775-200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12] 董观志.景区经营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7.
    [13] 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4] 罗浩, 冯润.论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及若干相关概念的经济性质[J].旅游学刊, 2019, 34(11): 116-123.
    [15] 谭益民, 吴楚材, 吴章文.生态旅游区分类分级指标体系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5): 25-33.
    [16] 廖卫华, 梁明珠.旅游区(点)分类体系研究——兼析对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管理的意义[J].南方经济, 2007, 24(6): 32-34.
    [17] 厉新建, 张凌云, 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 2013, 28(3): 130-134.
    [18] 刘德鹏, 张晓萍.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再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2(4): 70-72.
    [19] 李金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J].紫光阁, 2016(3): 42.
  • 加载中
图( 2)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71
  • HTML全文浏览数:  1271
  • PDF下载数:  103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0-09
  • 刊出日期:  2020-12-20

基于功能性分析的旅游景区转型发展研究——以云南为例

    通讯作者: 刘安乐,副教授
    作者简介: 明庆忠(1963-),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
  • 1. 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昆明 650221
  • 2. 六盘水师范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61021);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JD2017ZD02)

摘要: 在“全域旅游”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核心要素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因此,从旅游景区功能性角度思考旅游业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研究价值.在梳理旅游景区概念基础上,从全要素性、功能层级性、空间扩张性和时间延展性总结了旅游景区功能性特征;基于全域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发展理念提出7个基本型、28个基本类的旅游景区功能性分类方法;选取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为案例,划分并分析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功能类型及其特征;分析景区旅游发展趋势及问题,并从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化、功能的高级化、空间的骨架化、联系的网络化和产品融合化等5个方面提出了景区旅游发展转型的建议.

English Abstract

  • 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旅游转型发展的矛盾凸显期,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虽然旅游要素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然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的核心要素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 在分析旅游景区的功能特征之前,必须弄明白旅游景区基本概念是什么.彭德成等[1]早在2003年就指出旅游景区概念界定与解读是旅游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性工作;谢春山等[2]也提出从旅游起源视角分析和探讨旅游的目的(景区)基本概念.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发现:旅游学术界关于旅游景区的概念各学者定义不一,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旅游类教科书和学术论文关于旅游景区概念的表述有近十余种[3-7],较有代表性如:英国旅游局将旅游景区等同于旅游目的地[8];Middleton[9]将旅游景区看作是能够为游客提供某种功能的区域;我国学者张凌云[10]从旅游供给的角度界定旅游景区是为游客提供一种消磨时间或度假的方式,开发游客需求,为满足游客需求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服务.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11]有关旅游景区定义为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对于如何准确把握全域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地方政府如何正确进行全域旅游的创建,如何实现旅游景区功能深度挖掘,是当前旅游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尝试从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旅游景区入手,从旅游景区功能性分析的角度思考旅游业转型发展,拟对我国旅游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从中外学者对旅游景区概念界定的综合比较看,大部分学者都不同程度提到旅游景区的功能性和空间性.本文对旅游景区的要素进行解析,认为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的核心要素;依托旅游吸引物形成的功能性特征是旅游景区的基础性要素;而旅游功能在空间上的延展形成旅游景区的第三个基本要素空间要素;空间范围的演进与变换则构成旅游景区的第四重属性时间要素.简单来说旅游景区包含旅游吸引物、旅游功能、旅游空间和旅游时间四大要素.据此本文将旅游景区定义为:旅游景区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的具有观光、研修、娱乐、度假、休闲等多层次需求功能的时空综合体,是一个包含了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及各种有形或无形服务的地域综合体.简单来说,旅游景区是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功能的时空综合体.

  • 在既往研究中,董观志[12]指出景区是指具有满足旅游者需求的特定功能,空间边界明确的游乐活动场所,强调旅游景区功能和空间属性;吴忠军[13]认为旅游景区是具有吸引游客前往游览的吸引物和明确划定的区域范围,能满足游客参观、游览、度假、娱乐、求知等旅游需求,并能提供必要的各种附属设施和服务的旅游经营场所,强调了旅游景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功能;罗浩等[14]通过对旅游景区相关概念的比较和梳理,从景区经济属性出发提出旅游景区是旅游产品的生产单位和生产场所的观点;谭益民等[15]通过对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及所处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构建了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区的分级评价指标;廖卫华等[16]通过对旅游资源关联概念的分类与梳理,以广州为案例对旅游区分类展开了讨论.可见较多学者关注旅游景区功能性研究并进行资料收集和旅游景区功能属性整理与分类工作,但对于功能属性存在的内在机理思考偏少.为此,本文从旅游景区要素构成角度总结了现代旅游景区的功能性特征,即:全要素性、全新的功能层性、全方位的空间扩张性和全时域的时间延展性(图 1).

    全要素性:旅游吸引物(旅游资源)是旅游区的核心要素,全要素性包括2个层面:一是树立旅游景区全新资源观,将所有的吸引物均看作是旅游资源[17],例如旅游景区安静的环境、清新空气质量等;二是拓展旅游要素认知,即从传统“吃、住、行、游、购、娱”6要素拓展为“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

    全新的功能层性:功能性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基础性要素.对旅游景区发展历程及其功能演化的梳理发现,旅游景区的功能属性具有内在层次性,按照旅游景区功能形成历史脉络和地位差异,可以划分为以观光为核心的基础性功能层,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研修、节事节庆、娱乐体验等拓展性功能层,以旅游为核心的“旅游+”融合性功能层等3个层次(图 2).

    全方位的空间扩张性:从旅游景区的属性解构上看,旅游景区的空间属性是以旅游吸引物为原点的空间范围及其功能属性在空间上延展的客观表现.随着旅游景区功能层次提升,旅游景区功能通过旅游区联合、旅游景区周边区域旅游服务功能完善和景区旅游新业态拓展3个途径逐步向外扩展.

    全时域的时间延展性: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强调全域资源时空配置,强调“服务”的随时性,即现代旅游景区要求旅游景区的功能性具有全时段性和全过程服务的一致性.随着旅游新业态不断加入,旅游景区功能逐步突破时间上的限制,景区功能分别向旅游活动前和旅游活动后延展,使得旅游景区功能在全过程保持一致性;随着新技术的加入,旅游景区功能在全季节乃至向过去、未来延伸,从而使旅游景区体验具有全时域时间性特征.

  • 旅游景区的功能性分类方法较多,二分法经常被用作旅游景区功能性分类[3],例如将旅游景区划分为商业性旅游区和公益性旅游区[18].在全域旅游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景区的功能性分类,必须从我国当前旅游新常态和游客客观需求出发,本文按照全域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思路,在分析旅游景区功能特征及其差异基础上,将旅游景区划分为7个基本型、28个基本类,并尝试总结旅游景区的7个基本型的特点(表 1).

  • 按照旅游景区的功能性分类方法(表 1)对云南省231家A级旅游景区(截至2016年6月)进行分类(表 2),并对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功能类型等级结构进行统计(表 3).

  • 从云南省旅游景区类型结构看,观光型(100个)数量最多,约占云南省A级景区总数的43.29%;娱乐型(11个)和度假型(13个)数量较少,占云南省A级景区总数的比重均小于6%;研修型(29个)、城镇型(28个)、乡村型(29个)数量相当;融合型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景区已经占到云南省A级景区的9.09%.这是云南省作为传统旅游大省在转型发展阶段必然产物,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云南省积极推进旅游产业与农业、城镇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城镇旅游迅速增加,融合型旅游属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背景下后来居上.

  • 从云南省旅游景区等级结构特征看,观光型在4A级以上旅游景区占绝对优势,3A级(包括3A级)以下旅游景区中各类型旅游景区分布相对均衡.观光性所占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为38个,占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的16.5%,其他类型旅游景区占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的比重均低于5%;从各类型旅游景区内部构成看,各类型旅游景区等级均较低,其中,融合型95%均为3A级(包括3A)以下等级,3A级(包括3A)以下等级旅游景区在其他类型旅游景区内部均占55%以上.这一现象与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密不可分.在观光旅游时代,观光型凭借旅游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并实现旅游景区质量快速提升,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的转变,其他类型旅游景区开始出现,由于其建设时间相对较短,使得非观光型主要以3A级(含3A)以下等级旅游景区为主.同时,观光型旅游景区由于原有体量较大,转型发展仍需要一定过程,因此新型旅游景区规模和等级仍有待提高.

  • 进一步分析云南省A级旅游景区功能类型区域差异特征,发现:

    1) 各州市A级旅游景区的功能类型分布空间差异较大.按照各州市拥有的A级旅游景区的功能类型(包括基本型与基本类)复杂程度,将云南省各州市A级旅游景区功能类型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旅游景区基本型数量n>6且基本类x>15划分为丰富级,基本型数量4≤n<6划分为一般级,基本类数量x<3归为简单级.其丰富级(包含昆明市、红河州、大理州、临沧市、普洱市和德宏市)与一般级(包含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西双版纳州和楚雄市)呈交叉分布特征,简单级除丽江市外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东部(包括曲靖市、文山州和昭通市),其中昭通市仅拥有1个基本型.

    ①  由于怒江州没有A级旅游景区分布,故未做分析.

    2) 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发展水平与景区功能类型空间分布不协调.据统计,丽江市、迪庆州和西双版纳州等3州市4A级(含4A)以上旅游景区数量约占全省4A级(含4A)以上旅游区的32.4%,但是各州市拥有的旅游景区的功能类型均小于4.临沧市、保山市和德宏州3州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仅5家,但其拥有的旅游景区功能类型均大于5.此外,观光型旅游景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旅游发展水平较高、旅游景区功能类型多为高等级A级景区的州市(包括昆明市、西双版纳州、大理州、丽江市和迪庆州);其中保山市、临沧市、德宏州与红河州旅游景区功能类型较多,但其景区等级较低,A级旅游区等级结构、旅游发展水平与旅游景区功能类型空间分布不协调.

  • 李金早[19]认为全域旅游是指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理念和模式.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思路,其实质是通过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要素解析,促进其他产业要素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之中,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延长旅游产业发展链条,进而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本文认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为:一是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方位多维度提升游客体验质量;二是按照全域服务理念推进旅游新业态项目建设与培育工作,优化旅游产业供给结构.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不少地区对发展全域旅游理解出现偏差,将全域旅游等同于全域开发、全域同步同质发展,进而出现“撒胡椒面”式的旅游区建设,过分强调“旅游+”,出现大量旅游与其他产业的“捆绑式”融合,阻碍全域旅游发展;而传统旅游产品则存在存量多、阻力大、升级慢的问题,特别是旅游新业态项目建设滞后,新业态项目质量不高,未能突破“围墙式”景区模式束缚,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短板.

  • 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化程度是区域旅游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旅游景区类型的多样化主要从总量规模和类型结构2个方面提升:一是实现旅游景区类型总量规模的合理增加,即立足区域旅游发展实际,宜观光则观光,宜度假则度假,宜融合则发展融合的旅游业态,培育和发展一批旅游景区,实现区域总量规模的合理化.二是实现旅游景区类型结构的调整.即要改变当前旅游景区类型以观光型为主,研修型、城镇型和乡村型旅游有所发展,度假型与娱乐景区、融合景区相对缺乏的旅游景区类型结构现状,结合现有条件,引导部分观光型旅游景区向其他类型旅游景区适度转型,逐步增加和培育一批包括温泉、滑雪、演艺、主题公园、疗养地、工业旅游点等在内的以研修型、娱乐型、度假型和融合型为主的等多种类型旅游景区,实现旅游景区类型结构优化.

  • 旅游景区功能的高级化就是推进旅游景区功能层级的转型提升,其高级化进程包括2个阶段:首先是旅游景区功能的内部全要素的提升,无论是传统观光型还是融合型旅游景区均实现旅游功能的高级化转型,即促进旅游景区内部各要素相互融合发展,使旅游要素从传统“吃、住、行、游、购、娱”至“商、养、学、闲、情、奇”实现全面融合发展,促进旅游景区功能的高级化发展;第二是优化区域旅游景区的基础性功能层、拓展性功能层和融合性功能层结构,即增加以拓展性功能层和融合性功能层结构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景区比重,积极探索以景区为核,辐射产业链两端的产业集聚化发展模式,推进旅游景区内部要素及外部相关要素的融合发展,实现旅游景区功能的多要素、复合型、多业态发展.

  • 旅游景区空间的骨架化就是加快旅游景区主体的空间合作与融合,实现旅游要素在不同景区之间重新配置.即着力培育区域内若干重点旅游景区,抓好景区点、小镇和旅游城镇的打造,逐步形成区域旅游景区空间核心;同时,注重旅游景区的交通建设,依托交通干线建设实现新的旅游景区集聚,形成次一级旅游节点和轴线,即若干条区域旅游发展轴线及旅游风景道.构建以点为节点,以线为脉络,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旅游景区“叶脉型”发展骨架.

  • 旅游景区的网络化即借助区域内有形、无形通道,构成景区竞争与协作关系紧密的复杂系统.联系的网络化包含2个方面:第一,借助交通、通讯等有形“通道”联结不同等级的旅游节点(景区景点、旅游廊道、旅游区乃至旅游经济带),突出表现为重要旅游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将节点、廊道、域面、界线连接为一体,形成“网状”物质性旅游景区系统;第二,全域旅游产业与组织时空配置,强调“产业服务”的关联性与网络化.具体就是依托旅游景区单元的关联性,实现旅游景区与其他区域在旅游产业、市场、组织功能方面的融合,形成全域化旅游产业聚集区,使各区域旅游景区达到互补、协作.

  • 旅游景区产品的融合化本质上就是旅游景区产品的全业态化,即打破原有封闭式的产品开发模式,以旅游消费需求为驱动力,衍生出新的开放式旅游产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系统分析其他产业融合要素特质及其与旅游产业发展链条的关系,统筹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体育、交通、海洋、商务业、会奖业、文化娱乐业、信息业、修学业、邮轮业、营地业、租车业、影视业、医疗业等众多新兴业态融合发展,培养旅游产品新业态,实现功能叠加、多重价值衍生的开放式“旅游+”旅游产品融合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