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杨胜强, 廖和平, 刘洛甫, 等. 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5): 12-22.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5.002
引用本文: 杨胜强, 廖和平, 刘洛甫, 等. 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4(5): 12-22.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5.002
YANG Shengqiang, LIAO Heping, LIU Luofu, et 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ongqi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4(5): 12-22.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5.002
Citation: YANG Shengqiang, LIAO Heping, LIU Luofu, et 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ongqing[J].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2, 44(5): 12-22. doi: 10.13718/j.cnki.xdzk.2022.05.002

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 基金项目: 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项目(cstc2020jsyj-zzysbAX0077);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F202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胜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发展评估研究 .

    通讯作者: 刘洛甫,硕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F321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and Path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ongqing

  • 摘要: 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理学视角对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格局特征显著,生态宜居维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余4个维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渝西地区乡村振兴基础更加夯实,渝东北次之,渝东南相对薄弱. 结合乡村振兴的基础优势与短板,将重庆市33个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3类,提出了相应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综合发展型区县应巩固加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极化发展型区县应发挥其优势,补齐短板,保证各区县各个维度均衡发展;欠缺发展型区县应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加载中
  • 图 1  重庆市高程图

    图 2  重庆市乡村振兴水平空间格局

    图 3  重庆市乡村振兴发展类型空间格局

    表 1  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单位 属性 权重
    产业兴旺 粮食安全 人均粮食产量 kg/人 + 0.032
    农业生产条件 人均耕地面积 m2/人 + 0.037
    农村道路用地占比 % + 0.023
    农业机械使用率 % + 0.035
    合作社数量 + 0.028
    产业融合 开展乡村旅游接待的村占比 % + 0.044
    生态宜居 生态环境 绿化覆盖率 % + 0.039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 0.027
    人居环境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 0.026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政村占比 % + 0.036
    人均宅基地面积 m2/人 + 0.012
    农业污染 每公顷农用农药施用量 t/hm2 - 0.047
    每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 t/hm2 - 0.030
    乡风文明 人文环境 文明村占比 % + 0.059
    村图书室平均藏书 + 0.032
    文化投入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财政支出 万元 + 0.052
    教育水平 教育财政支出 万元 + 0.021
    义务教育专职教师人数/义务教育学生人数 % + 0.016
    治理有效 治理能力 村支部书记高中学历及以上的村占比 % + 0.022
    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 % + 0.056
    社团组织数量 + 0.032
    治理效果 村干部工作作风满意度 % + 0.035
    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村占比 % + 0.035
    生活富裕 居民收支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 + 0.056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 0.018
    生活保障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农村总人口比 % - 0.024
    医疗保障 农村居民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 % + 0.031
    每万人卫生技术人员 万人/人 + 0.042
    居民养老 农村居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 % + 0.033
    每万人农村人口养老服务机构数量 万人/个 + 0.02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乡村振兴发展类型划分原则

    发展优势维度个数(N) 发展短板维度个数(M) 发展类型 发展亚类命名
    N≥4 M=0 综合发展型 -
    0<N<4 M=0 主导发展型 按照优势细分
    N≠0 M≤2 极化发展型 按照短板细分
    N≠0 2<M<5 极化发展型 按照优势细分
    N=0 M=0 均衡发展型 -
    N=0 0<M≤5 欠缺发展型 -
    下载: 导出CSV

    表 3  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评价结果

    区县 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
    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 得分 排序
    巴南区 0.560 0 14 0.454 5 24 0.415 5 5 0.421 5 3 0.636 8 5 0.481 1 3
    北碚区 0.523 1 17 0.579 3 5 0.431 8 4 0.451 2 1 0.731 7 1 0.605 1 1
    璧山区 0.651 5 6 0.443 5 27 0.328 7 11 0.393 3 6 0.666 8 2 0.465 4 5
    城口县 0.332 4 33 0.534 9 12 0.191 7 26 0.328 7 15 0.387 0 28 0.344 2 27
    大足区 0.607 5 8 0.428 7 30 0.345 8 9 0.294 4 21 0.389 4 27 0.391 3 15
    垫江县 0.503 3 18 0.390 9 32 0.213 7 22 0.310 0 18 0.417 3 20 0.344 7 26
    丰都县 0.501 7 19 0.456 8 23 0.165 0 30 0.155 2 33 0.401 9 24 0.314 9 32
    奉节县 0.454 2 27 0.607 5 4 0.194 4 25 0.315 6 17 0.410 7 21 0.362 5 21
    涪陵区 0.584 7 12 0.577 9 6 0.386 4 6 0.395 4 5 0.555 4 9 0.462 0 6
    合川区 0.650 1 7 0.401 5 31 0.333 6 10 0.449 2 2 0.537 7 11 0.444 6 9
    江津区 0.603 1 10 0.460 6 21 0.574 3 1 0.330 5 14 0.551 3 10 0.504 0 2
    开州区 0.424 1 30 0.539 8 10 0.242 7 16 0.304 3 19 0.429 9 19 0.354 9 24
    梁平区 0.683 3 4 0.624 0 3 0.202 7 24 0.287 2 24 0.483 0 16 0.401 5 13
    南川区 0.676 2 5 0.494 1 17 0.228 5 19 0.338 5 13 0.405 3 23 0.390 5 17
    彭水县 0.473 6 25 0.479 6 18 0.171 8 29 0.272 1 25 0.319 2 32 0.317 6 31
    綦江区 0.603 6 9 0.467 5 19 0.275 3 15 0.256 7 29 0.530 5 12 0.389 6 18
    黔江区 0.567 1 13 0.702 0 1 0.229 2 18 0.347 6 11 0.384 1 29 0.401 5 14
    荣昌区 0.754 3 2 0.441 4 28 0.323 3 12 0.371 2 8 0.515 8 13 0.442 3 10
    石柱县 0.497 4 20 0.559 5 8 0.135 2 32 0.262 9 27 0.499 0 15 0.357 9 22
    铜梁区 0.704 1 3 0.430 2 29 0.297 6 13 0.302 4 20 0.646 0 3 0.439 0 11
    潼南区 0.758 6 1 0.463 2 20 0.231 1 17 0.293 8 22 0.362 8 30 0.378 7 20
    万盛区 0.482 1 23 0.665 4 2 0.466 0 2 0.318 6 16 0.603 2 7 0.480 6 4
    万州区 0.430 7 29 0.515 8 15 0.379 3 7 0.339 2 12 0.629 9 6 0.432 9 12
    巫山县 0.433 3 28 0.535 3 11 0.155 0 31 0.271 9 26 0.400 7 25 0.338 0 29
    巫溪县 0.399 5 31 0.448 5 25 0.117 5 33 0.251 2 30 0.347 2 31 0.297 3 33
    武隆区 0.538 1 16 0.556 4 9 0.180 1 28 0.244 1 31 0.407 8 22 0.355 3 23
    秀山县 0.543 7 15 0.459 2 22 0.188 2 27 0.293 1 23 0.394 4 26 0.343 6 28
    永川区 0.585 0 11 0.531 0 13 0.360 4 8 0.381 2 7 0.590 0 8 0.459 8 7
    酉阳县 0.477 2 24 0.510 3 16 0.221 1 21 0.197 6 32 0.302 9 33 0.323 1 30
    渝北区 0.381 8 32 0.443 6 26 0.447 1 3 0.362 8 9 0.637 2 4 0.452 0 8
    云阳县 0.493 1 21 0.565 5 7 0.206 8 23 0.400 2 4 0.469 9 17 0.391 1 16
    长寿区 0.466 4 26 0.385 2 33 0.227 0 20 0.350 3 10 0.432 1 18 0.354 1 25
    忠县 0.489 0 22 0.529 3 14 0.284 2 14 0.262 0 28 0.501 1 14 0.385 1 19
    下载: 导出CSV
  • [1] LIU Y, LI Y. Revitalize the World's Countryside[J]. Nature, 2017, 548 (7667): 275-277. doi: 10.1038/548275a
    [2] 向春玲.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病"及其治理[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5(2): 45-5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JSF201402006.htm
    [3] 郑小玉, 刘彦随. 新时期中国"乡村病"的科学内涵、形成机制及调控策略[J]. 人文地理, 2018, 33(2): 100-106. doi: 10.3969/j.issn.1674-3237.2018.02.011
    [4] 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4): 637-65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B201804005.htm
    [5] MARSDEN T, SONNINO R.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gional State: Denying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in the UK[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8, 24(4): 422-431. doi: 10.1016/j.jrurstud.2008.04.001
    [6] 陈秧分, 刘玉, 王国刚.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9): 1403-141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KJ201909014.htm
    [7] 毛锦凰, 王林涛.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省域层面的实证[J]. 统计与决策, 2020, 36(19): 181-18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JC202019041.htm
    [8] 张焱, 赵鸭桥, 周铝, 等.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乡村振兴评价及地区比较[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2): 207-21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NZ202102031.htm
    [9] 易小燕, 陈印军, 向雁, 等. 县域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以广东德庆县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41(8): 187-19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NZ202008028.htm
    [10] 朱媛媛, 周笑琦, 罗静, 等. 长江中游城市群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时空分异[J]. 经济地理, 2021, 41(4): 127-13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DL202104017.htm
    [11] 杨珧, 王川.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旅融合度分析——以恩施贡水白柚产业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 220-23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NZ202101031.htm
    [12] 何田, 廖和平, 孙平军, 等. 西南山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特征及乡村振兴响应策略[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1, 40(3): 145-150.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YYY202103025.htm
    [13] 谷丽莉, 廖和平, 王刚, 等. 县域农业产业效率时空演化分析——以重庆市彭水县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3(6): 10-17.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dzk.2021.06.002
    [14] 王刚, 廖和平, 洪惠坤, 等. 基于贫困识别和精准帮扶的种植业产业效率——来自家庭微观数据的证据[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 35(5): 1201-121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RZX202005015.htm
    [15] 马晓旭, 华宇佳. 乡村生态振兴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的对比[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1, 42(1): 60-6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NZ202101010.htm
    [16] 沈剑波, 王应宽, 朱明, 等.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3): 236-24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GU202003029.htm
    [17] 张挺, 李闽榕, 徐艳梅.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 管理世界, 2018, 34(8): 99-10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SJ201808010.htm
    [18] 闫周府, 吴方卫. 从二元分割走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学家, 2019(6): 90-10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XJ201906011.htm
    [19] 乔富伟, 白永平, 周鹏, 等.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协调度时空格局演变[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7, 31(4): 41-4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HZH201704007.htm
    [20] 毛锦凰. 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改进及其实证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9(3): 47-5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DSK202103005.htm
    [21] 郭远智, 刘彦随. 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与乡村振兴路径[J]. 地理学报, 2021, 76(6): 1408-142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LXB202106008.htm
    [22] 刘欢, 韩广富. 后脱贫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价值、发展境遇及路径选择[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2): 149-15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BMZ202102018.htm
    [23] 张海鹏, 郜亮亮, 闫坤.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1): 2-1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NJJ201811001.htm
    [24] 高洁芝, 郑华伟, 刘友兆.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诊断[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96-2504.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JLY201811011.htm
    [25] 雷勋平, ROBIN Q, 刘勇.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13): 243-25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YGU201613035.htm
  • 加载中
图( 3) 表( 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21
  • HTML全文浏览数:  821
  • PDF下载数:  99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2-25
  • 刊出日期:  2022-05-20

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通讯作者: 刘洛甫,硕士研究生; 
    作者简介: 杨胜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发展评估研究
  • 1. 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
  • 2. 西南大学 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 3. 西南大学 国家治理学院,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重庆市技术预见与制度创新项目(cstc2020jsyj-zzysbAX0077);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KF2020-01)

摘要: 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县域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理学视角对重庆市县域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探究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以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空间分异格局特征显著,生态宜居维度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余4个维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渝西地区乡村振兴基础更加夯实,渝东北次之,渝东南相对薄弱. 结合乡村振兴的基础优势与短板,将重庆市33个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3类,提出了相应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综合发展型区县应巩固加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极化发展型区县应发挥其优势,补齐短板,保证各区县各个维度均衡发展;欠缺发展型区县应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English Abstract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志码(OSID):

  • 为促进经济发展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多数国家都在扩张城市[1],但快速的城镇化带来了许多“城市病”与“乡村病”,如城市交通拥堵,水资源、公共绿地资源紧缺[2],乡村人口流失和土地撂荒[3]等问题.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只有在相互支撑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4-5]. 为了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突出问题,2017年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乡村发展应在顺应乡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乡村地域特色和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压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情况总结评估,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展开. 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乡村振兴现状水平,总结乡村振兴的优势与短板,提出有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现有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省[6-7]、市[8]、县[9]等不同尺度,对乡村发展的特定方面或乡村振兴的整体情况两方面进行评价. 针对乡村发展的特定方面进行评价的文章主要关注了人居环境质量[10]、居住和产业共生水平[11-12]、产业发展[13-14]、生态环境[15]等方面. 对于乡村振兴整体情况评价而言,现有文献多从两个角度来构建一级指标. 一是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基础构建一级指标,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指标体系[16-18];二是聚焦乡村振兴3个主体发展目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来构建一级指标[6, 19]. 而二级指标的选择则各有侧重,评价内容包含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谋划的主要方面[16, 20].

    现有对乡村振兴水平评价的研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但现有研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多以统计数据为主,部分指标数据缺乏针对性. 因此本研究结合统计数据和调查普查数据,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重庆市为例,构建县域尺度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发展现状与短板,探明发展基础;从地理空间视角分析重庆市乡村振兴水平的空间格局,系统认识乡村发展的差异,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分类制订乡村振兴路径的相关方案,为下一步乡村发展提供参考.

  •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与川、黔、湘、鄂、陕5省交界,市内地形起伏度较大,地势由东北和东南沿长江河谷逐级降低,在中西部形成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地貌,东北部属于秦巴山区,东南部属于武陵山区(图 1),是脱贫攻坚期间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重;同时,重庆市作为西南片区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唯一直辖市、“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点,研究重庆市乡村振兴路径对西南地区也有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 乡村的本质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人口聚居而形成的一种聚落,因此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21];聚落内的居民借助当地资源进行相关的生产活动来满足生计,因此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聚落内的人与地、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则形成了特定的乡土人情与乡风文化,为乡村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22];某些特定的人群为实现其共同目标,方便协调统筹,形成相应的组织,因此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涵盖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对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提出了建设目标[23],因此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一级指标,在借鉴《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等原则,构建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评价指标体系(表 1).

  • 本文采用熵权-TOPSIS法来计算重庆市乡村振兴的基础水平,先通过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通过TOPSIS法利用逼近理想解的技术确定评价对象的排序. 该方法改进了评价对象与正负理想解的取值公式,使得评价结果与真实情况更加吻合[24-25],同时避免了传统TOPSIS法、层次分析法等主要依赖于专家主观意见确定权重的不足. 具体计算主要步骤如下.

    1) 指标标准化.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其中:x′ij为标准值,xij表示评价指标的原始值;max (xij)和min(xij)分别表示i个地区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确定信息熵值.

    Hj指标信息效用价值越小,该指标在评价中的权重越大,P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比重.

    3) 确定指标权重.

    4) 构建加权决策矩阵V.

    5) 确定指标的正、负理想解.

    正理想解:

    负理想解:

    6) 计算欧式距离.

    各个评价地区向量到正理想解的距离:

    各个评价地区向量到负理想解的距离:

    7) 计算贴近度.

    贴近度表示评级对象与正理想解即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用Cj表示. 显然,Cj∈(0,1),Cj越接近于1,说明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距离最优水平越近,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越高;反之,Cj越接近0,说明该地区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距离最优水平越远,乡村发展水平越低,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 根据乡村振兴基础评价结果,采用自然断点法将评价结果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5级,将各维度评价得分为高或较高定义为区县乡村振兴发展优势,将各维度评价得分处于较低或低的定义为乡村振兴发展短板. 根据表 2的划分规则,对各区县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划分. 将4个或以上维度均处于优势,且不存在短板的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区县;存在一维或多维优势,但是不存在短板的区县划分为主导发展型区县;存在一维或多维优势,也存在劣势的区县划分为极化发展型区县;将不存在发展优势,也不存在发展短板的区县划分为均衡发展型区县;不存在优势,但存在短板的区县划分为欠缺发展型区县.

  • 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20》、2019年33个区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重庆市“百日大会战”摸查村信息表、重庆市第三次国土调查统一时点更新数据、2019年重庆市脱贫攻坚成效农户调查数据、《2019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以及2019年4季度重庆民政事业发展主要统计数据.

  • 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得到了2019年重庆市33个区县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评价得分(表 3),并将评价结果导入ArcGIS中,呈现了重庆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图 2).

  • 产业基础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渝西地区的产业基础较好,渝东南地区次之,渝东北产业发展基础较弱. 产业得分低或较低的区县有16个,其中渝西地区有3个区县,其余区县均位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该类区县在城市建设占地和地形地势的影响下,耕地资源匮乏,人均粮食产量较低,产业发展现代化能力较差;得分较高的除梁平区外,均位于渝西地区,渝西地区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资源丰富,产业兴旺维度评价得分普遍较高.

  • 生态宜居维度与产业兴旺维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反,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复杂的地形地势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使得渝东南与渝东北大部分地区保留了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空气质量较好,生态环境优美,但部分区县因经济发展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人居环境较差,生态宜居评价得分较低;渝西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由于工业发展与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破坏了环境平衡,生态宜居性相对较差.

  • 乡风文明维度的空间格局呈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中心,辐射式展开的特征. 区域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高,农村居民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吐故纳新,文化教育开放包容度高,乡风文明整体水平高. 重庆市主城九区位于渝西,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渝东北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万州区与渝东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黔江区,辐射带动效果较强. 渝西地区乡风文明程度总体要高于渝东北与渝东南区域.

  • 治理有效维度呈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具体而言,治理维度评价得分较高的区县主要是邻近主城的区县,受到主城区的辐射影响,对政策变化与社会需求做出较快响应,治理成效显著. 治理有效得分较低的区县则主要位于渝东南与渝东北地区,该地区居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能胜任或愿意承担基层治理工作的人员较少,村社干部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乡村治理受限;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足,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够、资金项目支持欠缺,乡村居民对于干部工作的认可度较差,治理有效维度评价得分较低.

  • 生活富裕与产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该维度呈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生活富裕维度评价得分较低的区县主要分布于渝东南和渝东北片区,该类型的区县属于或临近秦巴山区或武陵山,区域内耕地较少,传统农业给本地居民带来的收益低,产业发展尚未能与乡村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对当地经济大带动较弱. 得分较高的区县则主要是主城区或位于主城区周边,受极化涓滴效应影响,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较多,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相较于其他区县生活富裕程度也相对较高.

  • 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即大体呈由靠近中心城区向外等级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态势. 乡村振兴基础得分高或较高的区县主要是渝西地区的大多数区县、渝东北区域的中心城市万州区,该类区县的区位优势较好,受主城市发展极化涓滴效应的影响,资金、项目、人才等发展要素丰富,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其延伸,群众就业机会较多、收入高,居民可用于文化发展资金充足,乡村振兴基础夯实. 乡村振兴基础一般的区县主要分布在等级高和等级较高的区县外围,该等级的区县主要处于产业提档升级的阶段,受部分乡村振兴基础等级高或较高区县的辐射,乡村振兴基础也在不断夯实. 乡村振兴基础低或较低的区县在渝东南地区分布较为集中,目前产业基础较差,群众收入来源较为单一,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乡村发展整体驱动力与创造力不足,进而导致乡村振兴基础薄弱.

  • 该类区县有北碚区、涪陵区与永川区,均位于渝西片区,这3个区县区域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应继续巩固加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 一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承接大都市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二是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乡风文明与生态宜居示范村;三是促进城乡要素流动,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制度,带动周边区县协同发展.

  • 产业滞后型. 除万盛区外,产业滞后型区县主要分布于渝东北片区. 该类地区应着力破解地少人多的困境,未来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盘活闲置撂荒土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依托山区地形地势分区分海拔发展特色产业,树立产业品牌,延伸产业链,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店,改善农户产品销售模式,促进产业现代化.

    生态滞后型. 生态滞后型区县均位于重庆市渝西地区,未来严控生态红线与耕地红线,提高耕地产出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动生态、农业协调发展,推广绿色无公害的种养方式等,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逐步实现生态宜居.

    文化滞后型. 该类区县仅有梁平区,应以加强农村地区整体乡风建设,引导农村居民自我提升为目标,加大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力度,提升交通通达度,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着重加强教育与科技人才的引进;提升农村居民整体素质,激发农村居民创新能力与内生动力,以人才振兴带动整体乡风建设,以高素质人才推进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治理滞后型. 治理滞后型区县仅有綦江区,该类区县应着力推进乡村治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科学制订农村党员发展计划,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农村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推进群团组织建设,发挥农村群团组织团结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建设和谐、美丽乡村.

    生活滞后型. 生活滞后型有南川区与黔江区两个区县,是脱贫攻坚期间的重点帮扶县. 在政策倾斜下,该类型区县产业已具有一定基础,要做优做强现有产业,需增强产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民的生活富裕程度.

    产业生态滞后型. 产业生态滞后型区县有长寿区和渝北区,此类区县应以维持生态平衡为前提,以区位优势为突破点,着力破除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现象,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转型,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探索订单农业、认养农业等农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发展采摘、体验等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农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着力整治村容村貌,美化村庄公共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产业治理滞后型. 产业治理滞后型的区县为忠县,忠县位于重庆市中部,生态宜居,未来应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依托其生态资源禀赋,打造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带,推进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区的建设,包括柑橘、李子等特色农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同时逐步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户增收,提升经济发展能力.

    生态引领型. 生态引领型均分布在渝东城市边缘山区,生态环境良好,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水平;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推动物流平台建设(图 3).

  • 该类型区县均分布在渝东南与渝东北地区,除垫江县以外,其余区县在脱贫攻坚期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这些区县各方面基础仍较为薄弱,应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是完善村民的生活基础设施,打通交通干线,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为乡村群众生活和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二是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干部培养,提升基层干部素质,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效能;三是实现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现代化,建立生态示范农业基地,注重产业发展与绿色生态并驾齐驱,并融入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增长农村产业链;四是注重对农村居民内生动力的提升,加强农户技能培训,积极引入外资,加强对外联系,促进农户持续增收.

  • 重庆市乡村振兴基础的空间分异格局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重庆市的发展水平与重庆市“一区两群”的总体规划相对应,即生态维度大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其余4个维度则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5个维度综合来看,重庆市渝西地区乡村振兴基础更加夯实,渝东北次之,渝东南基础相对薄弱.

    结合33个区县乡村振兴的优势与短板,将重庆市乡村发展分为综合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3种类型. 综合发展型区县均分布在渝西地区;极化发展型区县数量多,分布较广;欠缺发展型区县分布于渝东北与渝东南地区,分别有3个区县.

    根据乡村振兴发展类型,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庆市各区县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其中综合发展型区县巩固加强乡村振兴基础水平,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极化发展型区县发挥其优势,补齐短板,保证各区县各维度均衡发展;欠缺发展型区县应着眼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 本文分析了重庆市乡村振兴各维度基础的空间格局,提出了乡村振兴路径,为乡村发展提出了差异化的振兴路径,具有一定的地域参考意义. 但仍有一些问题待讨论:在指标遴选上,乡风文明维度的指标以县域宏观数据为主,缺乏农村居民在文化发展相关的数据支撑;5个维度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各维度之间耦合协调性也有待进一步讨论. 本文以县域尺度为研究单元,但县域内部自然经济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要实现乡村发展精准定位,需从更小的乡、村空间尺度进行乡村振兴具体路径探究.

参考文献 (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