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基于实验班的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上一篇

下一篇

卢会翔, 方凤玲, 张建奎. 基于实验班的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2): 162-165.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4
引用本文: 卢会翔, 方凤玲, 张建奎. 基于实验班的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12): 162-165.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4
LU Hui-xiang, FANG Feng-ling, ZHANG Jian-kui. On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ased on Experimental Clas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2): 162-165.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4
Citation: LU Hui-xiang, FANG Feng-ling, ZHANG Jian-kui. On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ased on Experimental Class[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20, 45(12): 162-165. doi: 10.13718/j.cnki.xsxb.2020.12.024

基于实验班的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基金项目: 201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3033);西南大学首批校级教改重大专项(2019ZDJY001);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JY046,2019JY074,2020JY05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卢会翔(1991-),男,硕士,主要从事农科教育教学、薯类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 .

    通讯作者: 张建奎,博士
  • 中图分类号: G642

On Innovativ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Based on Experimental Class

  • 摘要: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基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隆平实验班”近7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探索出提高学生“三农”情怀、专业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系列举措,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建议,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
  • 加载中
  • 图 1  近5年学生推免研究生比例

  • [1] 彭泽平.教育学专业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晏阳初创新人才实验班的探索之路[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5, 29(7): 17-21. doi: http://www.cqvip.com/QK/84429B/201507/665346159.html
    [2] 郭路佳, 郑泽萍, 张伟宏, 等.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班管理培养模式探索——以东北大学信息学院"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7(18): 133-134. doi: http://d.ol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yjxlt201718060
    [3] 聂小军, 高英, 史雪.新农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4): 88-90.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XYL201904039.htm
    [4] 张毅, 石玉, 李兴桃, 等.农科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本科生寿光创业实践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5(10): 43-46. doi: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gdnyjy201510010
    [5] 曾研华, 曾勇军, 谭雪明, 等.新形势下高校农科类学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产学研合作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 2019(25): 106-108. doi: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YJU201925051.htm
    [6] 薄建柱.创新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实验班"运行模式[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 76-79. doi: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hblgxyxb-shkx201905013
    [7] 靳玉乐, 张铭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46(1): 5-10.
    [8] 卢会翔, 张建奎.农学类本科生专业实习不同模式比较及优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45(4): 133-137. doi: http://xbgjxt.swu.edu.cn/article/doi/10.13718/j.cnki.xsxb.2020.04.023
  • 加载中
图( 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23
  • HTML全文浏览数:  823
  • PDF下载数:  116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1-12
  • 刊出日期:  2020-12-20

基于实验班的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通讯作者: 张建奎,博士
    作者简介: 卢会翔(1991-),男,硕士,主要从事农科教育教学、薯类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
  • 西南大学 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  2019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93033);西南大学首批校级教改重大专项(2019ZDJY001);西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JY046,2019JY074,2020JY050)

摘要: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基于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隆平实验班”近7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探索出提高学生“三农”情怀、专业素养、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系列举措,并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建议,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

English Abstract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创新实验班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成果,也是培养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1-2].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隆平实验班”是为弘扬杰出校友袁隆平院士“追求真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锲而不舍、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淡泊名利、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精诚合作、甘为人梯的协作精神”,适应农业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农科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于2012年经学校批准设立的.本研究以“隆平实验班”近7年建设情况为例,对新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以期解决目前农科类人才培养存在的学生“三农”情怀缺乏、专业素养不高、创新实践能力不强、国际化培养存在短板等问题.

  • “隆平实验班”为院级本科生创新实验班,每级学生30人左右,占学院每级学生约1/8,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于大一学期末在学院内部进行选拔,由学院负责日常管理.组建“隆平实验班”以来,经过不断探索和改革,已培养了8届学生(包括3届在培学生).班级管理模式也实现了由虚拟班到半实体班,再到实体班的革新.即2011-2014级为虚拟班,学生课程学习在原班级,课余时间进行科研训练;2015-2016级为半实体班,学生课程学习在原班级,科研训练、课外活动等在实验班;2017级至今为实体班,学生课程学习、科研训练、课外活动等均在实验班.

  • 农科学子高考录取第一志愿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学生对专业认识片面,不了解现代农业的高科技属性和农林事业发展前景,缺乏“三农”情怀,对就业前景信心缺失,学习动力不足[3-4].实验班通过频繁邀请两院院士、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开设高质量的现代农业导论等专题课程,提高学生“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素养.通过开展“三农”素质拓展、庆贺“丰收节”等课外活动,增强学生“三农”情怀.

  • 我国农业正在发生快速的、深刻的变革,未来农业将向生产与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生产手段机械化和经营方式智能化与信息化转型.农业3.0(信息化农业)逐步成熟,农业4.0(互联网+农业)崭露头角[5].实验班通过多条途径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一是选拔优秀专业课教师并实行小班授课;二是除配备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外,还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管理学生学习、科研训练等相关事项;三是每周开展“学生学术论坛”,学生轮流进行学习科研情况汇报,导师进行交互指导;四是设立“隆平奖学金”,激励成绩优异、学习进步的学生.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实验班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从大二起,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全部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形成了“院创(校级培育)-校创-市创-国创”的完整链条.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院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含弘杯学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此外,还注重聚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产学研协作、农科教结合、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协同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6].学生的专业实习可以自主选择在校内或校外实习.校内,可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校外,可充分利用学校与科研院所、涉农企业、政府单位建立的“顶岗实习支农”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

  • 新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但与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助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验班多措并举:一是督促学生加强日常英语学习,举行“英语学习打卡”活动,并对通过雅思、托福考试的学生予以奖励;二是选派优秀学生赴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泰国孔敬大学等交流学习,开拓国际视野;三是充分利用学院“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外合作办学等资源,加强师资培训,定期举办高水平学术论坛等.

  • 经过几年探索,实验班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 综合2011-2017级(在培学生统计截止2019年8月),全科正考成绩平均学分绩点在3.0以上的人数比例实验班学生在76.4%~94.1%之间,高于普通班学生37.3%~61.7%;综合2011-2015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来看,实验班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的比例在29.8%~37.6%,也高于普通班学生16.5%~24.4%;综合2011-2017级校级以上奖学金获得人次比例来看,实验班学生获得奖学金人次比例在56.7%~77.6%,远高于普通班学生获得奖学金人次比例24.1%~45.8%.

  • 综合2011-2015级学生升学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推免研究生比例均高于普通班学生.实验班学生推免研究生比例最低为16.7%(2011级),最高达到了70.6%(2015级).普通班学生和全部学生推免研究生比例基本平稳,分别在5.0%~11.0%和9.7%~14.5%(图 1).

  • 综合2011-2017级学生承担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承担项目比例在16.7%~26.9%,高于普通班学生承担项目比例1.5%~2.2%.综合2011-2017级学生校级及以上创新创业类比赛获奖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获奖人次比例在11.5%~27.1%,高于普通班学生获奖人次比例2.4%~7.3%.另外,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学生大多为实验班学生.

  • 综合2011-2017级学生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情况来看,实验班学生四级通过率在93.8%~100%,六级通过率在29.2%~69.2%,高于普通班学生四级通过率61.4%~80.1%,六级通过率19.8%~27.7%.

  • 2011-2014级学生出国(境)交流较少,随后学生出国(境)交流人数开始持续增加.学院2015级本科生出国(境)交流23人,其中实验班学生10人. 2016级本科生出国(境)交流26人,其中实验班学生15人.至2019年8月,2017级本科生出国(境)交流22人,其中实验班学生12人.

  • 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教育,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用,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书育人各环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党员教师、实验班学生党员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实验班定期开展党日活动、师生讲党课活动等,确保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实验班应独立设置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综合实践学分,在符合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的基础上降低总学分,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切实助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8].

  • 实验班可通过开展素质拓展,增强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开展外出参观访学,增强专业认同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注重体育锻炼,强化身心健康.

  • 聚合国际国内资源,协同培养具有深厚“三农”情怀、扎实掌握现代农业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新农科人才,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有力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新农科2.0”等新背景下,以实验班为载体,培养服务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尤为重要.本文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举措,对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