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
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属于昆虫纲(Insecta)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又名桃赤蚜、烟蚜、菜蚜,一般分为三种不同的体色类型:黄绿色型、红色型、褐色型[1, 2]。桃蚜具有世代周期短、繁殖快、寄主范围广等特点,属世界性主要经济害虫之一[3, 4];桃蚜还是超过110种植物病毒的传播载体,在吸取植物叶片、嫩茎养分的过程中,传播植物病毒,给植物造成很严重的次级危害[5]。因此,桃蚜对十字花科、茄科蔬菜以及果树、烟草、花卉等多种经济植物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在实际生产中防治难度较大[3, 6, 7]。近年,在设施蔬菜大棚生产中发现为害番茄、辣椒等的蚜虫主要包括桃蚜、棉蚜、瓜类蚜虫、豆类蚜虫等,其在蔬菜的整个生长栽培期都能产生危害,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植物枯萎[8-10]。研究还发现,桃蚜可以凭借孤雌生殖的方式终年在作物上发生和产生危害,并能在短时间泛滥成灾、难以控制,导致温室大棚中蚜虫危害加重,严重影响设施大棚蔬菜的产量与品质[11]。因此,在设施大棚蔬菜生产中要及时对桃蚜进行有效防治,避免对蔬菜造成严重危害和减少经济损失。
目前,大田和设施大棚蔬菜上的桃蚜主要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大田防治中长期使用单一品种农药,导致桃蚜对许多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3, 12, 13],如烟碱类[14]、有机磷类[3]、拟除虫菊酯类[15]和氨基甲酸酯类[16]等杀虫剂。宫亚军等[17]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法检测北京地区的桃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发现桃蚜对毒死蜱和吡虫啉抗性倍数分别为2.05~4.24倍和32.03~41.27倍。张平艳[18]采用叶片浸渍法发现,陕西彬州市桃蚜对吡虫啉的抗药性达到了30.70倍,湖南、广东等6个监测点的蚜虫对烯啶虫胺均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0.40~26.30倍。李文红等[19]研究也发现,2017 — 2018年,贵州地区桃蚜对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虫剂的抗药性提升了2.20倍。
为了减缓蚜虫抗药性和对其进行有效防控,筛选新的环境友好型农药或生物农药并与不同化学农药混配增效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植物源农药杀虫活性物质是其生长过程自身产生的一些防御有害生物而产生的次生代谢物质[20],因其取自自然,用于自然,有效成分为天然物质,使用后较易分解为无毒物质,具有无环境污染、不易产生抗药性、对害虫天敌影响小等特点,是极具应用潜力的绿色生物农药[20, 21]。近年有关植物源农药研发方面的报道较多[23],比如印楝素[24]、苦皮藤素[25]、雷公藤总生物碱[26]、滨蒿内酯[27]、杠柳新苷[28]、瑞香狼毒提取物[29]等。对植物源农药应用方面的研究报道也越来越多。例如,王宇佳等[30]测定了8种植物源农药对花椒蚜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5%除虫菊素乳油、0.3%楝素可溶剂和0.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具有良好防效,且对天敌昆虫影响小于化学农药。刘雨晴等[21]对天然苦皮藤素进行复配研究发现,其与天然黄荆素以3∶1比例复配时对4类蚜虫增效作用最强,其与花椒素按照2∶1比例复配时对枸杞蚜虫和枸杞木虱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此外,鼠李糖脂与苦参碱按照1∶20和1∶10比例复配时对甘蓝蚜虫增效明显[31]。但是,目前植物源农药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防治害虫种类单一,仅针对极少数害虫,以及植物源农药有效活性成分不稳定、不易大量提取或人工合成的问题[32]。因此,除植物源农药之间的复配增效研究外,对植物源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进行复配增效研究,一方面可以扩大植物源农药的应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还可以有效延缓害虫抗药性。本研究选用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蛇床子素4种植物源农药,以及阿维菌素和氟啶虫胺腈2种常规杀虫剂,作为供试药剂,在先测定不同杀虫剂对桃蚜室内毒力基础上,进一步测定其中毒力高的植物源农药与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混配后的防效,旨在增强对桃蚜有效防控的同时,提高植物源农药利用率,适当减少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并延缓桃蚜抗药性。
全文HTML
-
桃蚜由大田采集,饲养于人工气候培养箱内,光照周期L∶D = 16 h∶8 h,饲养温度为(25 ± 2)℃,相对湿度(70 ± 10)%。寄主植物为新一代椒王8号朝天椒。
-
供试药剂共6种,包括2%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剂和1%蛇床子素水乳剂共4种植物源农药,以及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2种化学农药。药剂详细信息见表 1。
-
对桃蚜进行生物活性测定采用浸叶浸虫法[29],根据预试验结果,表 1中6种药剂均设置5个浓度梯度(表 2),每个浓度梯度设置3个重复。
按照表 2中的浓度梯度将6种药剂用去离子水分别稀释到5个浓度梯度,然后将带有桃蚜的辣椒叶片浸于不同浓度的药液5 s,在室温自然晾干后,放入带滤纸的培养皿中(每皿内有桃蚜20~30头,每个药剂浓度设置3个重复),并在叶柄处包裹湿润脱脂棉,盖上培养皿盖,在24、48 h后分别观察蚜虫死亡情况。以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用勾线毛笔笔尖触碰蚜虫虫体、触角和足部,若无反应即为死亡。计算桃蚜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公式如下:
利用SPSS 26.0软件中Probit功能模块求各种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并计算LC50及其95%置信限[33]。
-
依据1.2.1中各药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将2%苦参碱水剂分别与5%阿维菌素乳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按照7∶3、6∶4、5∶5、4∶6、3∶7比例混配,进一步测定混配后的室内毒力。药剂混配参照Mansour等[34]和张宗炳[35]的试验方法进行,即先分别测定两种单剂对桃蚜的室内毒力,然后以二者的LC50值为浓度参照,配制混合药液,再测定两者不同配比组合的室内毒力(生物测定方法参照1.2.1)。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各配比组合的预期死亡率和毒性比率。
以毒性比率大小来评判两种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毒性比率>1.10为增效作用,毒性比率在1左右为相加作用,毒性比率<0.90为拮抗作用。
-
盆栽药效试验参考张国洲等[36]与何道航[37]的方法。用花盆栽植朝天椒幼苗,待其长至8~10叶期,挑选长势一致的辣椒苗,每盆接3龄初期桃蚜20~30头,外置圆筒形透明塑料外罩以防止试虫逃逸。7 h后查活虫数,活虫数不足者补齐到初始接入虫头数。2%苦参碱水剂与5%阿维菌素乳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分别按5∶5比例混合制备药液。施药时用手持压缩喷雾器按每盆辣椒苗定量喷雾15 mL药液,对照组喷清水,每一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施药后1、3、5、7 d分别调查每株上的桃蚜活虫数,并以此计算出防治效果。盆栽药效计算依据下列公式计算[31, 38]:
-
混配毒性比率及盆栽药效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利用SPSS 26.0软件中的One-way analysis variance (ANOVA) 功能模块进行统计学分析。
1.1. 材料
1.1.1. 供试昆虫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1.2.2. 两种药剂合理配比的确定方法
1.2.3. 药剂混用的盆栽药效试验方法
1.2.4. 数据统计学分析
-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虫剂对桃蚜均具有一定毒力,但不同药剂之间的毒力作用有明显差异(表 3)。24 h的毒力大小依次为:5%阿维菌素乳油、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0.5%藜芦碱可溶液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6种药剂24 h的LC50分别为0.35、1.65、8.02、12.41、14.15和14.56 mg/L,48 h的LC50分别为0.23、1.12、4.37、9.53、8.62和10.38 mg/L。其中,5%阿维菌素乳油和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种化学农药的毒力最强,4种植物源农药毒力相对较低,前者分别是后者的20~40倍和4~9倍。
-
从表 4结果可以看出,苦参碱与阿维菌素按所选配比混配后,24 h时的实际死亡率都能够达到55%以上;当二者比例越接近,实际死亡率也越高。当LC50剂量比为6∶4~4∶6时,二者的毒性比率较高,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当LC50剂量比为5∶5时毒性比率最高,达到1.44,在0.05水平上与7∶3的1.21和3∶7的1.12有显著差异。表 5中48 h时的结果显示,当苦参碱与阿维菌素的配比在5∶5和4∶6时毒性比率较高,均达到1.13,但与配比6∶4和3∶7时的毒性比率差异不显著,仅在0.05水平上与7∶3的0.91有显著差异。
-
从表 6结果可以看出,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按所选配比混配后,24 h时的实际死亡率都能够达到60%以上,当二者比例越接近,实际死亡率也越高。其中,当LC50剂量比为5∶5时毒性比率最高,达到1.43,在0.05水平上与配比6∶4的1.27、4∶6的1.29和3∶7的1.22均有显著差异,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增效作用。48 h时的结果(表 7)表明,当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的配比在5∶5时毒性比率为1.22,且在0.05水平上与7∶3的1.00、4∶6的1.04和3∶7的0.99有显著差异。
-
由表 8可看出,与室内生物测定结果相比,各个药剂在盆栽上的药效作用较为缓慢,但总体可以看到各个药剂的防治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其中,苦参碱与阿维菌素混用后,施药后的第5 d、7 d对桃蚜的防效分别为50.91%、64.81%,与阿维菌素防效接近,但明显高于苦参碱的防效。此外,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混用后,施药后的第3 d时,防效与苦参碱接近,但明显高于氟啶虫胺腈;到第5 d、7 d时其对桃蚜的防效分别达到54.55%、66.67%,显著高于两种单剂。盆栽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以5∶5的配比混用后第5 d开始防效显著高于两种单剂,有显著增效作用。
2.1. 6种农药对桃蚜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2.2. 不同种类杀虫剂混用对桃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2.2.1. 苦参碱与阿维菌素混用对桃蚜的室内生物毒力测定
2.2.2. 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混用对桃蚜的室内毒力测定
2.3. 不同种类杀虫剂混用对桃蚜的盆栽药效试验
-
桃蚜是设施大棚番茄、辣椒等蔬菜的重要害虫之一,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桃蚜的抗药性增强,严重影响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选择防效好、持效期长的植物源农药与化学药剂混配,对提高设施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设施大棚种植蔬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4种植物源农药,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苦参碱水剂对桃蚜毒力最高。这与刘佳美等[39]使用喷雾法测定苦参碱、藜芦碱、印楝素处理对棉蚜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较为类似,其结果也表明苦参碱对蚜虫毒力高于其他药剂。此外,本研究中4种植物源农药对桃蚜24 h的LC50值在8.02~14.56 mg/L之间,是阿维菌素24 h的LC50值(0.35 mg/L)的20~40倍,是氟啶虫胺腈LC50值(1.65 mg/L)的4~9倍。这表明,不管是阿维菌素还是氟啶虫胺腈,对桃蚜的室内毒力均明显高于供试的4种植物源农药。因此,如何在有效防治桃蚜的同时达到一个施药“平衡点”——兼顾药效与环境友好,这是当前和今后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的工作。
本研究结果表明,将苦参碱与阿维菌素混配使用,当两种药剂的配比为5∶5时,24 h室内测定毒性比率为1.44,具有增效作用。胡长效[40]采用苦参碱与阿维菌素复配测定发现,当两种药剂的配比为5∶5时对蚜虫的增效作用最明显,这与本研究结果较为一致。此外,本研究中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的混配比为5∶5,在24 h时室内测定毒性比率为1.43,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这与张昆[40]对麦蚜的研究结果较为相似,其采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与0.3%苦参碱水剂混配,发现混配药效较单独使用更好。上述研究中的混配增效,可能是因为不同类型药剂的作用机理、药效速度不同,按适当比例混配后的药剂综合了二者的优势,故而表现出了增效作用。有关混配增效的内在机理还需今后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去深入揭示。基于室内混配研究的结果,本研究进一步采用盆栽药效法测定了苦参碱与阿维菌素、氟啶虫胺腈在混配比例为5∶5时对桃蚜的防效,结果表明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混用后的增效作用更加明显,提高了对桃蚜的防效。虽然药效相对较慢,但施药7 d后防效也达到了66.67%。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源农药苦参碱与氟啶虫胺腈按5∶5比例混配对桃蚜具有较好的防效。最近,谢殿杰等[42]研究发现,吡虫啉和苦参碱4种混配组合对毛叶苕子上棉蚜的毒力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当二者在混配比为1∶20时防效接近80%。该结果与本研究结果均一致表明,苦参碱在蚜虫防治中对某些化学农药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因而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氟啶虫酰胺是第一种市场化的磺酰亚胺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烟酰胆碱受体,因其作用机制独特,近二十年广泛用于对烟碱类等杀虫剂产生抗性的蚜虫等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防治,但因长期大范围地使用该种杀虫剂,蚜虫等已对其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和交互抗性[43]。苦参碱是从苦参、苦豆子等豆科植物中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为喹嗪啶类生物碱,对多种害虫具有毒杀、麻醉、拒食等作用,属环境友好型植物源农药[44]。本研究将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混配,初步明确了其最佳配比及防效,证明苦参碱与氟啶虫酰胺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对桃蚜抗性的治理,同时也能推进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的应用。综上,本研究结果对今后十字花科蔬菜及番茄、辣椒等茄科蔬菜大田和设施大棚栽培中的桃蚜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