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在活动中发展师德——中小学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上一篇

下一篇

陆道坤, 李雨朦. 在活动中发展师德——中小学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 8(3): 63-7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08
引用本文: 陆道坤, 李雨朦. 在活动中发展师德——中小学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J]. 教师教育学报, 2021, 8(3): 63-7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08
LU Daokun, LI Yumeng. Developing Teacher Ethics in Activities: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Ethics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3): 63-7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08
Citation: LU Daokun, LI Yumeng. Developing Teacher Ethics in Activities: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Ethics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21, 8(3): 63-79. doi: 10.13718/j.cnki.jsjy.2021.03.008

在活动中发展师德——中小学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4P培训模式研究”(D/2015/01/28),项目负责人:卜广庆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陆道坤,教育学博士,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李雨朦,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 中图分类号: G651

Developing Teacher Ethics in Activities: O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Ethics Activiti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 摘要: 师德活动是师德规范与教师教育实践的“结合体”,体现了师德的“实践性”特征。其基本逻辑是将师德制度全面渗透到常态化和主题式的活动中,通过对师德“主体性”的激发,推动教师开展基于师德活动的实践反思,以此帮助教师发展师德。师德活动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榜样同行”的师德对话活动,闪烁着师德尊严与光辉的师德仪式活动,以“师德问题求解”为核心的师德研修活动,“关怀备至”的师德发展支持性活动,等等。为保证师德活动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承托机制,即构建师德共同体、建立系统的师德活动制度与机制、建设立体化的师德活动资源平台与支持体系。
  • 加载中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0-07-29)[2021-04-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 陆道坤. 师德建设中的"离地化"倾向及治理——基于江苏省某市的调查[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0(6): 18-23.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XX202006006.htm
    [3] 王凯. 基于对话伦理学取向的程序性师德观[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10): 45-4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HGJ201310010.htm
    [4]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2020-02-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5] 曹晔. 新时代要全面深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解读[J]. 江苏教育, 2019(4): 24-28.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AOI201904012.htm
    [6] 毛泽东. 吴玉章寿辰祝词[J]. 中流, 1994(11): 2.
    [7] 杜悦. 研讨助解惑实践促深化——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师德建设侧记[N]. 中国教育报, 2017-08-30(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公布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J]. 基础教育参考, 2017(5): 5.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QJY201705005.htm
    [9] 杨未. 论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10): 104-107.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SJ201010024.htm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印发乡村教师培训指南的通知[EB/OL]. (2016-01-14)[2020-04-1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601/t20160126_228910.html.
    [11] 陆道坤, 陈梦婷, 魏志祥. 组织视角下的一流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基于常青藤联盟高校"教与学中心"的研究[J]. 现代大学教育, 2017(4): 1-8, 111.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SJG201704001.htm
    [12] 吴林龙. 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探微[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9): 55-56.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XX201109021.htm
    [13] 丁雅诵. 关注心理健康培育师风师德[N]. 人民日报, 2018-04-19(18).
    [14] 张新平, 陈学军. 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46-58.
    [15] 句容市教育局. 关于推进句容市"党建引领师德"工作室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2018-05-29)[2018-06-02]. http://www.jurong.gov.cn/jrjyj/bmwjs/201805/92504f388d8840c98850f3b057a1fee6.shtml.
    [16] 沈华. 走向温馨和谐的师生道德发展共同体——和谐教育理念下的小学班集体建设[J]. 基础教育参考, 2010(23): 7-9. doi: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QJY201023006.htm
    [17] 上海市教育工会. 上海市教育工会概况[EB/OL]. (2017-05-05)[2018-06-02]. http://www.shsjygh.org.cn/main/NewsShowInner.aspx?ID=8097.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4
  • HTML全文浏览数:  594
  • PDF下载数:  30
  • 施引文献: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5-13
  • 刊出日期:  2021-05-15

在活动中发展师德——中小学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简介: 陆道坤,教育学博士,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 李雨朦,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 江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小学教师4P培训模式研究”(D/2015/01/28),项目负责人:卜广庆

摘要: 师德活动是师德规范与教师教育实践的“结合体”,体现了师德的“实践性”特征。其基本逻辑是将师德制度全面渗透到常态化和主题式的活动中,通过对师德“主体性”的激发,推动教师开展基于师德活动的实践反思,以此帮助教师发展师德。师德活动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榜样同行”的师德对话活动,闪烁着师德尊严与光辉的师德仪式活动,以“师德问题求解”为核心的师德研修活动,“关怀备至”的师德发展支持性活动,等等。为保证师德活动能够科学有效地开展,必须建立完善的承托机制,即构建师德共同体、建立系统的师德活动制度与机制、建设立体化的师德活动资源平台与支持体系。

English Abstract

  • 师德建设重在促进教师将道德要求“内化”。贴近教师教育生活常态化的师德活动,是将师德规范融入师德实践中,使“学”与“用”紧密结合,帮助教师把师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为的有效方式。虽然近些年来很多组织也曾对师德活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师德活动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活动的开展缺乏常态化。另外,由于师德活动往往存在着形式化、运动化的弊病,导致其实施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因此,基于系统化和常态化原则开展师德活动,是推动中小学教师师德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 本研究认为,师德建设是一种组织行为,侧重外在推动,其主体为各级各类组织(如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师德发展是一种个体行为,专指主体的师德意识、能力的发展,其主体是教师。师德建设和师德发展虽是两种行为,但彼此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因此,本研究将二者并列,以表达师德发展中的组织支持与师德建设中的主体发展相统一的观点。

  • 中小学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首要必须解决原理与逻辑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达到设计科学、实施顺畅、效果凸显的理想状态。这就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谁”来设计与实施的问题,即设计与实施的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如何;“为何”设计与实施的问题,即开展师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与实施的问题,即师德活动设计的依据、起点、内容、过程管理、评价,以及师德活动与师德建设之间的关系等是怎样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关系着师德活动能否被科学设计和有效实施。

  • 必须明确的是,师德发展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之事”。从师德发展过程以及作用对象来看,师德建设所涉的主体众多,有学校、教师共同体、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者等。因此,在师德活动中必须明确几点。

    首先,“谁”来设计与管理师德活动。师德活动必须立足于学校,而学校管理团队则需要在师德活动的设计和管理中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在中小学学校层面的师德活动中,学校师德管理团队还必须与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师德师风专家、学校教师开展合作,承担起开展师德活动的职责。其次,“谁”是师德活动的主角。毫无疑问,作为师德发展的主体,教师个体在师德活动中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师德活动并在活动中充分领会师德精神和理解师德规范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和师德品位。师德发展最终必然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受益者是学生,因而学生无疑是师德活动的重要参与者、监督者和配合者。在整个师德活动中,教师共同体如学科组、教研组、年级组、党支部以及名师工作室等,往往承担着组织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在师德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谁”来协调师德活动主体间的关系。针对这一问题,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作为自上而下的外在推动力是必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加强师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也对作为师德活动主体的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师德活动的管理层和主体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小学校师德活动的开展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也需要学校相关管理层的设计,更需要作为师德活动重要主体的教师有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

    目前,师德建设突出的问题就是师德活动思维的“一维性”[2]。某些中小学师德活动的管理者过度强调自身的主导权,并没有考虑师德活动主体的实际特点,只是机械照搬和复制其他地方的师德活动模式,这样必然会导致某些师德活动主体对管理层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从师德活动的内在规律来看,具有实效的师德活动应是管理设计者与师德活动主体共同产生的行动“自觉”。

  • 师德活动是基于教师的教育生活而开展的、全面渗透师德精神和深入贯彻师德规范的多样化活动,其功能在于转换师德建设的“推动模式”,即采用组织推动而非教师主动的方式实现各主体的“总动员”,借助师德活动“盘活”整个师德建设体系。

    首先,师德活动是师德规范与师德实践的“结合体”。师德活动应以师德制度与师德规范为基本依据,推动师德由“被动发展模式”向“主动发展模式”转变。通过依托多样化和具有灵活适应性的主题活动,激发师德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参与者对师德规范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师德问题解决能力、师德实践能力,进而实现师德素养的科学提升。因此,科学的师德活动具有凸显时效性与针对性、凸显常态化和连续性、凸显对师德发展各维度关注的持续性等特点。其次,以活动的方式实现师德相关主体的“总动员”,使师德发展由“个人之事”向“众人之事”转化。师德修炼虽是教师的个人之事,但师德发展的受益者却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还包括学校、教师共同体、教师、学校管理者、家长、学生等。因此,师德发展是“众人之事”。师德活动能够充分激发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使师德的相关主体都在活动中“动起来”。这些“动”起来的主体成为师德发展的支持者、监督者,并不断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形成“合力”。最后,以师德活动之“点”盘活师德建设的“面”。师德要经过实践的“浸润”才能发展起来,因此借助师德活动能够盘活整个学校的师德建设体系,将师德发展与教师教育生活无缝对接,并且基于专业实践的道德发展要求,解决师德发展和专业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使师德发展回归“本位”。为此,师德活动要坚持以围绕实践、指向实践、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的宗旨。

  • 师德发展离不开“常态化”“系列化”的师德活动。唯有“常态化”的师德活动,才能保证师德规范持续向教师的精神世界和教育生活渗透;唯有“系列化”的师德活动,才能保证师德规范易于被教师所领会、掌握与运用。

    首先,设计“系列化”的师德活动。作为师德活动主体的学校管理层要立足学校师德发展实际,兼顾师德热点和难点问题,并依据师德发展的各个维度来科学设计活动主题。另外,学校管理层在设计师德活动时,还要重点关注师德失范现象。其次,推动“常态化”的师德活动。“常态化”的师德活动可以让师德精神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流淌。师德活动的常态化,目的在于保持师德规范和师德精神对教师教学生活的“渗透”,以提升师德建设的效能。因此,师德活动必须立足教育教学常规,依托教师共同体平台,凸显多样化、主题式等特征。只有这样,师德活动才能发挥“聚焦”和“深化”的作用,帮助教师有效提升对师德制度和师德规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最后,建立体现“痕迹化+全方位性”的评价机制。为了提升教师的参与度与投入度并充分发挥师德活动促进师德发展的效能,一方面,要凸显评价的“痕迹化”,即将教师参与师德活动的记录以及教师在师德活动中形成的反思文档等都纳入教师发展档案管理;另一方面,要凸显评价的“全方位性”,即将师德活动中的同伴互评、教师自评、专家评价结合起来,对教师的师德活动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提升师德活动的效能。

  • 常态化、主题化、多样化的师德活动,无疑能够催生师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教师主体的积极性,帮助教师主动将师德规范融入到师德实践当中。师德活动能提升教师基于师德实践的“获得感”,帮助教师树立师德发展的自信,同时,师德的发展还能促进教师的评价与反思,帮助教师提升精神境界。

  • 与师德典范对话,是教师获取师德经验与智慧、提升自身品位、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开展与师德榜样对话的活动,需要从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与典范“对话”,可以汲取师德经验与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出了明确规定[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因此,树立师德典范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手段。师德典范主要由“师德楷模”和“师德典范行为”共同构成。所谓“师德楷模”,是“一辈子做好事”的教师[6](更确切地说,是长期积极践行师德要求的教师),其思想与行为处处闪烁着师德的光芒。这种典范并不多,是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所谓“师德典范行为”,专指具有示范、表率作用的师德行为或者事件,其本身蕴含着巨大的师德财富。与典范“对话”,实际上就是与“师德楷模”以及“师德典范行为”的“当事人”进行对话。“对话”围绕师德感悟、经验和典范性事件与行为展开,意在帮助发起对话的普通教师深入挖掘师德楷模及其师德典范行为的经验、思维、智慧等[7]

    第二,通过案例研究,开启“对话”,引导教师进行师德反思。师德案例分为两种:正面的师德典范案例(如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与负面的师德失范案例。正面的师德典范案例往往是经过各地各校推荐、资格审核、专家评审产生[8]。普通教师能够在与案例的“对话”中,深刻体悟师德精神并汲取宝贵的经验,获得情感认同,再通过自我反省和总结师德案例当事人的内在思想与行为逻辑,提升自身师德素养和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方法。

    第三,在专家指导下,教师深入地挖掘案例的“营养”。教师可以按照专家的指导,沿着“案例解读—提出质疑—开展假设—代入本人(进入案例场景之中)—深入反思”路径,获取师德经验与智慧。研究师德失范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对案例产生的原因、事件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案例“对话”并反思自身,进而提升师德自律水平。

  • 仪式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9],而与教师相关的教育仪式活动对于激发教师的荣誉感、尊严感,培育良好的师德情操,提升师德素养,营造良好的师德文化氛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基于学校节日仪式,开展师德活动。可选取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等,以及中小学固定的活动,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校庆仪式、运动会等。这种仪式活动的特点是影响面大、仪式感强、教育内涵丰富,因而有利于彰显师德精神。具体而言,学校可以在仪式活动中推出本校师德典范人物或师德典范事件,营造弘扬师德、热爱教育的氛围。当然,学校也可以设立一些常规仪式,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让教师参与进来。值得注意的是,在仪式活动中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放大师德仪式活动的影响力,进而提升教师道德荣誉感。

    第二,创设教师专属仪式,丰富师德活动。作为教师专属节日的教师节,目前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师德建设功能。因此,要从师德活动角度考虑,充分挖掘教师节的师德内涵,创设师德仪式活动。此外,还要结合“师德宣誓仪式”“最美教师评选与颁奖仪式”“感动学校的师德人物颁奖仪式”“师德主题日”“师德标兵日”等仪式活动,丰富师德仪式的内涵,吸引教师参与。此外,师德活动要体现校本特色。学校还应该充分挖掘校内外师德仪式活动资源、拓展校本师德仪式活动范围,创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师德活动,如基于“祭孔”“祭孟”仪式开展师德活动等。

    第三,围绕教师发展,创设和开展师德活动。在教师职业发展历程中,遇到具有标志性的阶段时,开展师德活动,这无疑有利于提升师德教育价值。例如:在入职仪式中,新教师的宣誓与承诺(签订承诺书)、老教师的师德行为展示、新老教师结对等活动内容,必然会激发新教师的道德荣誉感和使命感;在教师职称晋升仪式、荣誉授予仪式中,师德精神的渗透,必然会激发荣誉获得者本人的师德责任感,也会对教师群体产生道德示范与激励作用。

  • 师德发展的核心在于师德精神的熔铸和师德素养的培育(隐性的存在),而师德能力的形成或师德问题的解决(显性的存在)是师德发展的关键。师德研修活动,是聚焦师德能力发展的研讨活动,意在充分激发师德发展的主动性,帮助教师提升对师德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能力。

    第一,开展主题式师德研修活动。主题式师德研修活动,主要围绕师德实践中的重要问题、疑难问题、常见问题、新问题,通过专家诊断、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寻求破解之道。对师德问题采取主题式研修方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它让参与者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接受系统的师德教育,提升了参与者对师德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主题式师德研修要凸显常态化特征,突出对重点问题、常见问题、新问题的关注。

    第二,开展工作坊式师德研修活动。建立“教师工作坊”[10],开展师德问题研修,是师德发展的重要路径。“教师工作坊”可以依托学校的教师发展办公室、年级组、教研室、备课组、名师工作室等实体,也可以依托党支部、工会等组织以及课题组等平台开展师德活动,采取年初规划主题及推进计划、每周固定时间开展师德研修活动的方式,邀请新教师、老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校外专家等人员参与,既可以围绕预设的主题开展研讨,也可以围绕师德新规、师德新气象等展开研讨。

    第三,开展“情境式”师德问题解决活动。将“教学情景剧”模式引入师德活动中[11],通过师德情境创设,引导教师“进入”师德问题场景,以“当局者”身份开展师德实践,并在事后对“情境中”的师德行为进行评价,分析自身师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反思求解。

  • 师德建设要能科学、高效地开展,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

    第一,党建引领师德,为师德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基层党组织在师德建设中起着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师德活动的设计、实施都需要在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下开展。党建引领师德活动,就是要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师德活动的“总引擎”,通过党建活动将党员教师培养成为师德活动的“领头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师德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洁从教、敬业爱岗等。

    第二,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为师德活动提供支持。当前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对国家、社会等外部世界应履行的师德规范和原则,却较少关注教师个体内心可能产生的失衡与冲突[12]。有研究指出,保证教师心理健康,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应有之义[13]。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本身就是对师德活动的支持。教师心理健康支持活动应包括主动的心理健康支持活动与被动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其中,主动的心理健康支持活动可以是面向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援助等活动。定期开展常见心理问题的讲座,帮助教师对心理问题树立科学的认知,并开展有效预防。心理援助主要是就某些可能会引发教师群体心理问题的恶性事件,为教师提供心理支持,如弑师案、教师伤害案以及其他一些对教师明显不公平的事件等。另外,还应开展针对教师个体的心理支持活动,当教师个体面临重大变故时,或者与同事、学生家长发生冲突时,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与疏导。

    第三,开展师德咨询服务,为师德活动提供支持。为教师提供师德发展咨询服务,帮助教师实时解决师德实践中的困惑,是师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设立师德发展办公室,聘请专职或兼职师德顾问,帮助教师解决师德实践中的问题或困惑,尤其是为教师个人提供师德发展实践指导或个性化方案,将有助于师德水平的提升。

  • 师德活动科学和高效地开展,不仅需要来自各方面主体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组织支持、制度支持、资源支持。因此,围绕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立组织载体、资源平台和制度与机制体系就成为一项重要而基础性的工作。

  • 师德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和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组织。

    第一,建立师德活动设计与管理组织。师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由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来负责。当前形势下中小学校长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领导者,有研究者认为校长要在师德活动建设中发挥“道德领导”的作用[14]。“道德领导”是校长及其他行政人员都应当追求的价值取向,能够在帮助教师实现自我管理的同时,将学校从一个组织转变为一个共同体。因而,构建以中小学校长为领导者、以学校管理团队为主体、以师德师风专家和学校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师德活动管理体系,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保证这一工作落到实处,还必须有常设性机构与其对应,如师德发展办公室或者教师发展办公室等。

    第二,建立常设性师德共同体。这种共同体的核心特征是专业性和常设性,如师德实践基地、师德沙龙、师德工作坊,甚至是依托网络的师德互动平台。此外,丰富教学共同体内涵,使其承担师德建设功能,并进一步挖掘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年级组、学科组等师德功能,使其成为师德活动的重要载体。

    第三,依托党建建立师德互助共同体[15]。如前所述,基层党支部本身就具有师德建设功能,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师德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支持性功能,以及在师德建设方面的监督和促进作用。基于这一共同体,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在师德上的示范效应,发挥党员教师对非党员教师在师德发展中的帮助和支持作用。

    第四,依托班级开展师生“道德共育”。班级是学生德育的载体,也是教师专业活动的重要平台,这也决定了可以借助班级这一德育载体开展师生“道德共育”活动[16]

  • 师德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与机制支持体系的构建。在这一体系中,除直接相关的师德建设管理体系(含师德活动制度体系)外,还包括教师发展与评价制度与机制、教师研修制度与机制、教育研究制度与机制等。

    第一,扩大教师发展与评价制度机制中的“师德”功能。建立师德档案袋,将其作为教师发展档案的一部分,主要记录教师在师德活动中的表现、成果以及相关评价。

    第二,将师德活动研究与教育研究相结合,破解二者“两张皮”的困局。基础教育的科学研究,大多会直接或间接地与师德产生关联,而放大(或挖掘)这种关联,对于教育研究和师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研究与师德活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教育研究能为师德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小学师德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科学有效的师德活动也能为教育研究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将聚焦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研究与聚焦师德活动的研究结合起来,使二者产生有机关联,可以改变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师德实践研究相脱节的现状。

  • 师德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多重保障:学校是师德活动最为重要的依托平台,学校管理体系的支持,是师德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围绕师德活动需求而建立的课程体系、培训体系以及专家团队,是师德活动顺利开展的资源保障;为教师提供关怀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是师德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保障。

    第一,学校管理体系是师德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障。学校管理体系必须在活动的时间、空间(场所)、人力(教师组织与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以保证师德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科学的师德培训体系,为师德活动所涉主体提供相关培训,这是师德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学校应加强师德活动的组织、管理、评价与优化等工作。

    第二,为教师提供关怀与心理咨询服务是师德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保障。发挥党组织、学校领导群体、年级组、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为教师提供心理“保健”服务,使教师乐于、勤于参加师德活动。其中,有条件的学校应设立专职咨询师和专门的教师心理咨询室,定期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教师积极参与师德活动提供动力支持;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家庭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教师共同体还应给予关注并积极施与援手——这种关怀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常规”。

    第三,带动教育工会,使其成为师德活动的参与者。教育工会要承担部分师德建设的职能,即“弘扬师德”[17]。教育工会要在教育实践中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倡导者,并不能将师德建设的工作浮于表面,而要深入师德生活之中。因而,将工会活动与师德活动结合起来,既有助于发挥工会在师德建设上的作用,又有助于丰富师德活动的形式与内涵。

    第四,建设资料库,开展常态化师德活动。长期、持续地开展师德活动,建立完善的资料库,是非常必要的。体系化的资料库需要分层、分类和动态化的建设。其中,分层、分类的建设,是指立足师德的不同维度、不同主题并结合师德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建立资料库,以适应开展不同主题和模式的师德活动之所需。动态化的资料库建设,是指既要将已有的成功师德活动痕迹化,又要不断引入新材料、新做法,并在系统地梳理中实现内部结构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